為什麼發展航天事業如此重要?

2021-02-18 胡錫進觀察

嫦娥五號探測器11月24日凌晨成功升空,開啟了中國探測器赴月球採樣並返回地球的處女航。這是中國航天事業邁出的重要一步,未來20多天裡將有多個「中國首次」等待嫦娥五號開創,任務光榮而艱巨。

外太空是人類未來發展的深度空間,也是科學技術的制高點。地球太小,資源侷促,外太空蘊含著無限可能性。如果站到大歷史的高度去看,人類很可能剛剛打開科學之門,一切都才開始。

中國作為大國,無論從國家利益、本國人民福祉的角度,還是從推動人類進一步認識宇宙、增進各國共同利益的角度說,我們都必須為開啟科學技術的新紀元做出貢獻。加速航天事業發展是中國的不二選擇。

美國51年前就把太空人送上了月球,這為中國評估自己的航天技術水平提供了一個參照點。儘管不能簡單從這一個角度看中美航天能力的差距,但這個差距依舊很大,恐怕是不爭的事實。外太空探索顯示的是一個國家科技能力的張力,遙望美國在軌的哈勃望遠鏡以及已經飛出太陽系的「旅行者」1號,中國人可以清楚地了解,我們還有很多路需要追趕。

一個簡單的事實是,有多大的火箭推力,就能展開多大的航天夢想,中國最大的火箭是長徵五號,它的箭身直徑是5米。它的推力能夠實現嫦娥五號的月球採樣使命,但如果要把中國航天員送上月球,就需要更大直徑和更大推力的火箭。美國和前蘇聯重型火箭的直徑都在10米以上,中國重型火箭已經處在呼之欲出的歷史點位上。

▲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垂直轉運

中國需要研製出重型火箭並用它幫助開展外太空的基礎性探索,如果不實現這樣的突破,我們就不可能真正站到未來全人類科技的高原上,它帶來的長遠戰略性問題與我們的信息產業很發達、但半導體技術掌握在別人手裡是一樣的,甚至可能更嚴峻。

大多數中國人都支持國家對發展航天技術持續投入,但也有少數人不斷宣揚民粹主義,散播航天投入是「浪費」,應把那些錢轉投到民生建設,甚至用一些低收入群體的不幸境遇與航天成就做煽情對比。不能不說,這是短視,是在國家發展戰略的嚴肅問題上搞輕佻的胡攪蠻纏。

中國無論經濟還是科技都屬後發國家,堅定而持續地向前追趕是中華民族的唯一之路。別的國家可以跟著大撥轟,走到哪算哪,但中國社會之大,國家面臨的國際政治格局之不確定決定了我們必須講宏觀戰略,必須講全局和長遠,實現穩健的國家發展對中國來說有著特殊的含義。

未來幾十年中國都輕鬆不了,這是中國作為發展中大國的宿命。我們將一個領域一個領域地補白、向前沿進發,我們沒有停下來歇歇腳、對已獲得成就沾沾自喜的資本。

值得指出的是,從本周一到周二中國的兩大新聞連在了一起,一是貴州、也是全國最後9個國家級貧困縣宣告脫貧摘帽,至此全國832個貧困縣全都翻開了新一頁。第二個大新聞就是嫦娥五號順利開啟月球採樣之旅。這是巧合,但這兩件事從不同方向展現了中國發展進步的全面性。嫦娥五號的探索不是虛無縹緲的,它與脫貧攻堅戰是這個國家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格局的不同維度和觸角。

▲23日下午,貴州省宣布該省的9個縣退出貧困縣序列,至此我國832個國家級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

這不再是用意識形態競爭來推動外太空探索的時代,後者正在回歸科學探索實質意義的本源。中國沒有興趣跑到外太空去搞政治,那裡對我們來說只有現實的和未來的國家利益,有人民福祉的新源泉,以及增進人類共同利益分配給中國的責任。中國是最有能力統籌各種利益和使命的國家,希望航天在國家各項事業協調發展的格局中不僅越走越好,而且不斷輸出帶動力,不僅為中國、也為世界做出更大貢獻。

相關焦點

  • 中國航天發展
    ,並明確了中國航天事業未來發展的目標和主要任務。      近年來我國航天事業發展越來越快,中國航天前景越來越好,但距成為航天強國還有一定距離,例如運載火箭能力較低,與美國等強國相比還有較大差距。     總書記指出,偉大事業都始於夢想、基於創新、成於實幹。11月24日,長徵五號遙五火箭成功將「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拉開了我國探月工程三期收官之戰的序幕,向著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的探月想又邁進了一大步。
  • 深度解析| 天問一號成功發射是中國航天事業的又一次飛躍
    一千五百年,經歷世代更迭,龐大物質世界的渾濁面紗早已被世人揭開,逐步發展的現代科學不僅證實了宇宙並非形而上的天道,更在深入探究宇宙奧秘的道路上求索前行。今年5月5日,我國新型號火箭長徵五號B點火升空,將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精準送入預定軌道,這不僅是中國航天史上的又一高光時刻,更為此後火星探測任務打下了堅實基礎。
  • 航天事業,可能是當代最具冒險主義色彩的故事
    數十萬航天工作者一起在攻克的航天事業到底有多困難? 這數十萬中,如果每個人是一顆螺絲釘,他們在做怎樣的工作? 一顆衛星的存在需要怎樣的維護和監測?為什麼它的消逝會牽動每個航天人的心弦? 我們必須用最少的已知去挑戰、去探索最大的未知。
  • 香港為國家航天事業發展貢獻力量!「宇宙天團」走進香港給學生作講座
    在參與國家的項目的過程中,我們發展出了很多科技,那我們也身體力行,希望把科技發展在民用事業上面,我們一直都這麼做的,做一些由太空事業所發展的研究成果,拿到民間去使用,這樣使我們民間的科技能夠再進一步。」上下求索 夢想成真
  • 寶博士說電纜 | 多寶電纜是如何助力祖國航天事業的
    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組建於1970年, 是我國四大航天發射中心之一,先後完成多次發射任務。
  • 香港首次公開展出月球土壤,行政長官:盼港貢獻國家航天事業,推動「一國兩制」新實踐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出席並在致辭時表示,香港可以為國家的航天科技事業作出貢獻,作為推動「一國兩制」事業發展的新實踐。行政長官林鄭月娥6月26日出席時代精神耀香江之百年中國科學家主題展暨月壤入港揭幕儀式。圖為林鄭月娥(前排左二)及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副主任譚鐵牛(前排左一)參觀展覽。
  • 【航天+】民用航天產業的未來在哪裡?航天向商業力量開放或是出路!
    在這樣的局面下,我們不妨從根本出發,重新思考航天事業的方向和出路。航天與航海一樣,是人類探索未知世界、拓展生存空間的手段。在航海活動的早期,在蒸汽機發明之前,人類只能靠風力航行。從大航海時代的歷史可以發現,純粹由政府支持和組織的遠航事業,與今天的主要航天活動、尤其是載人航天何其相似。鄭和的遠航固然起到了傳播文明、交流文化的作用,也為明朝皇室帶來了不少奇珍異寶,但沒有讓社會各階層從中得到足夠的經濟利益,最後的人亡政息也是情理之中。
  • 《中國新聞事業發展報告》第四談:逾百萬新聞從業者是媒體轉型發展重要根基
    那麼,現在全行業從業人員到底有多少,人才結構又是如何分布等問題,《中國新聞事業發展報告》(下稱《報告》)分別給出了答案。     《報告》提供了非常詳細的新聞媒體從業人員數量、人才結構、學歷水平、性別比例,甚至每個地區持證記者的數量均精確到個位,可從中透視出全行業的人才資源現狀。
  • 顏安:努力讓中國航天在國際舞臺上成為領跑者
    我們一定會為推動航天事業的發展繼續努力,為人類和平利用太空貢獻更多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力量。
  • 翎客胡振宇:大學生的私人航天夢想
    現在和以前完全不一樣了,你有了註冊公司,就能夠以公對公的形式,和管理機構同等級地對話,和投資人,和供應商、以及公私客戶同等級地對話。團隊解散後,胡振宇前往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實習,並結識了未來新團隊的重要成員,嚴丞翊和吳曉飛。然後,他們在深圳註冊了翎客航天(Link Space)技術有限公司,並有幸邀請到一位國內著名的航天領域專家作為首席顧問。
  • 什麼是SLAM,為什麼SLAM如此重要
    為什麼SLAM如此重要。首先,我們先來解釋SLAM及其工作原理。1.從「稀疏SLAM」到「密集SLAM」上面描述的特徵都是「稀疏SLAM」的一部分,但展望未來,這很有可能將演變為「密集SLAM」,從簡單平面朝著更精確的幾何表示發展。在我看來,這是AR真正開始變得有趣的地方,因為開發者不僅可以混合,而且還能修改虛擬實境環境。比方說下圖,用戶可以用磚塊製成的虛擬牆壁來替換真實牆壁。
  • 中國航天日| 航天+宏華,怎樣成為「天地CP」?
    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五十多年前,周恩來總理對航天人提出「十六字方針」,至今還是航天人科研生產的重要指導思想。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離不開一代又一代航天人的艱苦奮鬥人民科學家錢學森中國航天之父中國飛彈之父火箭之王「兩彈一星功勳獎章」國家傑出貢獻科學家「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中國工程院資深院士」
  • 補天與航天
    如此見奇效的「減重」令人驚嘆,其中的艱辛,不難想見。只有順利通過這一項項的檢測、訓練,才能夠成為一名合格的航天員。終於,王亞平做到了,她進入了太空,探索無際的浩瀚宇宙。在劉洋之後,她成為中國第二位女航天員,同時,也將成為第一位出艙行走的女航天員。
  • 踐行「航天強國」與「數字中國」,康師傅舉辦航天精神中華行科普展
    2020年,北鬥三號成功組網,「天問一號」正在奔向火星,我國航天事業正在穩步前行。
  • 聚焦商業航天高峰論壇 | 雲享商業航天,引領數字經濟
    論壇開幕式及主論壇由航天科工黨組成員、副總經理陳國瑛主持。袁潔在致辭中指出,商業航天作為航天事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以其無限的生命力與巨大的活力吸引著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積極參與,推動著世界航天產業的創新發展,也將在實現我國航天夢、中國夢的偉大進程中,發揮重要的歷史性作用。商業航天高峰論壇已成功舉辦五屆,成為國內外各界凝聚智慧、共商發展與合作的重要平臺。
  • 「兩彈一星」:飛彈、原子彈、人造地球衛星|偉大的精神,造就偉大的事業
    偉大的事業孕育偉大的精神,偉大的精神成就偉大的事業。「兩彈一星」精神——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大力協同、勇於登攀也是「兩彈一星」工程的成果之一。它是從事航天、核工業廣大幹部、職工與解放軍指戰員在長期科研、生產、試驗實踐中創造、提煉出來的,其形成過程是軍工文化和現代企業文化在我國興起的典型表現。
  • 人類可重複使用航天技術發展簡史
    一方面,這有助於咱們更加系統地認識這個對於人類進出太空有著重要意義的太空飛行器,另一方面,也將嘗試為這幾十年來的發展進行總結歸納,對未來的發展提出設想和倡議。 溯源 該如何尋找人類可重複使用太空飛行器的技術源頭呢?
  • 眼界 | 美國甘迺迪航天中心:感悟人類航天精神之旅
    在美國東部佛羅裡達州東海岸的卡納維拉爾角,坐落著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甘迺迪航天中心。在這裡美國成功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雙子星座號和阿波羅號飛船,哥倫比亞號、奮進號、亞特蘭蒂斯號太空梭,「天空實驗室」及各種行星際探測器等也都從這裡飛向太空,這裡就是美國航天發射的中樞基地。
  • 上海75後航天人攻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用青春書寫傳奇
    此刻,航天科技集團八院805所的3名同為2001年進所的「75後」楊華星、姚建、張雷,難掩激動之情。因為,神十一非但凝聚了他們的心血,他們更是中國航天飛躍式發展15年的見證者。楊華星因為喜歡,所以更加熱愛航天事業出生於1978年的載人飛船分總體主任設計師楊華星,是「阿拉上海人」。
  • 國珍松花粉 航天大夢想
    」與「天宮」的深情相擁,中國的太空探索計劃再次向前邁出新的一步。    從種類繁多的衛星服務社會各界,到神舟系列飛船遨遊太空,再到空間站建設躋身世界前茅,中國航天事業的飛躍發展令世人矚目,國人自豪。長青不老的青松是中華民族精神與氣節的象徵,而松花粉作為松樹的生命之源,是一座價值極高的天然微型營養寶庫,富含胺基酸、多種維生素、黃酮類、核酸、不飽和脂肪酸、鋅、鈣、鐵、鎂、鉀等多種營養成分。作為藥食兼用的傳統藥材,我的運用歷史可以追溯到2400多年前的《神農本草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