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微信「微軟研究院」,了解來自微軟亞洲研究院或全球其他研究院最酷炫、最前沿的研究和技術轉化成果。
肩負重任「洪,你現在還有時間睡覺嗎?」微軟研究院的元老瑞希德(Richard Rashid) 在得知洪小文接任微軟亞太研發集團主席後,發了一封電子郵件向他道賀—9月初,一手創建微軟亞太研發集團的張亞勤轉投百度並任職百度總裁的消息傳出,震撼科技產業;微軟的反應立即而明快,一周後馬上宣布由微軟亞洲研究院院長洪小文接下張亞勤的職務。洪小文說,他和瑞希德在卡內基梅隆大學時期就認識,當時瑞希德是很受學生歡迎的教授;而洪小文進入微軟研究院時,正是瑞希德為他做了最後面試。確認接手張亞勤的職務後,洪小文的第一封電子郵件就是寫給瑞希德:即使後者已經退休,洪仍然認為他是第一個要感謝的人。
「卡內基梅隆基因」或許是把洪小文與微軟一直緊緊捆綁在一起的因素之一。除了當年的瑞希德以外,從目前洪小文的直屬主管微軟研究院院長李彼得(Peter Lee)到負責技術與研究的全球執行副總裁沈向洋,再到公司CEO薩提亞·納德拉(Satya Nadella),整條業務線上的每個高管與卡內基梅隆大學都有緊密關聯。例如李彼得是他在攻讀博士期間的年輕教授,他們早在校園時期就相識; 目前華人在微軟最高職級之一的應用與服務產品事業部全球執行副總裁陸奇也是卡內基梅隆大學博士。
而洪小文的履歷與微軟中國研究院創辦人李開復又有著驚人的相似:同樣生於臺灣,在卡內基梅隆大學攻讀博士,同樣師從全球人工智慧技術專家拉吉·瑞迪(Raj Reddy)、專攻語音辨識系統,也同樣選擇蘋果公司作為踏出校園的第一個去處,又同樣成為微軟研發體系的標誌性人物。洪小文在蘋果公司4年時間,1995年跳槽微軟後,成為微軟在中國研發的創始成員之一,並在2004年加入微軟亞洲研究院,次年創立了微軟亞洲搜索技術中心(現微軟亞洲網際網路工程院),至今恰好在微軟共20年時間。 升任微軟亞太研發集團主席後,洪小文將帶領3000多名員工,這是微軟在美國本土的雷蒙德研究院之外,規模最大、功能最完備的研發基地。
不過,和李開復從小留美而養成的活潑個性不同,洪小文可以說是一個「更像臺灣人的臺灣人」,身上保留 了謙和低調的儒家傳統,回答任何問題時,一定把個人色彩降至最低,言必稱團隊、公司,避免突出任何有「洪小文色彩」的談話。相對於過去李開復與張亞勤的明星風採,洪小文更小心 翼翼地避免突出個人特質,這或許是 外界一直不那麼熟悉他的原因。
但如今,這位身負大任的「永遠的科研人」也必須站到臺前,在微軟於中國面臨的種種壓力之下,幫助微軟趕超「移動」和「雲」時代的速度。
徐圖「雲」端洪小文說自己睡覺的時間的確少了,新的工作、新的任務,要花更多時間去學習。他接掌亞太研發集團的時機也頗為微妙。儘管微軟在中國正遭遇政府關係瓶頸,張亞勤在效力微軟16年後離去也引發外界揣測;但是在全球向度上,微軟正一洗過去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來臨時一路苦追、跟不上腳步的形象。
洪小文上任的一周,新任微軟 CEO納德拉旋風式造訪了中國,在微軟亞洲研究院公開演講。儘管微軟在中國面臨反壟斷調查,最新的作業系統Windows8也被排除在政府採購目錄之外,納德拉的造訪,還是為微軟及新上任的洪小文增添了強大底氣。洪小文曾在2007年跟納德拉密切共事,當時洪正主管微軟亞洲搜索技術中心,納德拉則服務於微軟MBS(微軟商務管理解決方案)部門,一年經常飛來中國多次,協助解決客戶需求。據說納德拉本人非常喜歡中國,一次商務會議期間,甚至把全家人一起帶到西藏去旅行。
過去幾年主管雲端與企業事業部(Cloud& Enterprise Group)的納德拉在2月份接棒CEO後,制定了 「移動為先,云為先」(Mobile First, Cloud First)的新戰略,過去在鮑爾默時代經常被提及的「設備與服務」被「生產力與平臺」(Productivity + Platform)所取代。納德拉還訴求員工重新貼近用戶的使用場景,想像微軟怎麼能夠進入用戶的「數字工作與 數字生活」(Digital Work + Digital Life),讓人們在工作與生活場景中,都離不開微軟的產品。
納德拉的雲端大戰略終於讓外界看懂微軟到底要做什麼,自其執掌帥印以來,微軟股價扶搖直上,創下 2000年科技股泡沫後的新高價,漲幅接近三成。儘管全球雲端產業現在還是由亞馬遜主導,但是在雲端這樣亟需高端技術支持的產業上,微軟強大的計算機能力、雄厚的公司資源,都能支持整個公司奮力出擊。例如目前微軟的數據中心快速擴張到19個, 還有2個即將落成,規模已經超過亞馬遜;10月底公布的財務數據顯示, 企業雲服務產品線MicrosoftAzure 比上一季增長了121%。
一個例子可以很好地展示計算能力在雲端產業的意義,這也是微軟最強的武器。8月,蘋果公司iCloud發生好萊塢明星裸照外流事件,隱私保護成為雲技術在大眾生活面向的重大事件;洪小文在與北京媒體的見面會上就公布了一項新技術方向:過去用戶密碼是儲存在雲端上的,很容易 被盜取,未來微軟將採用算式以取代固定密碼,將舊有的固定密碼形式變更成一套算式,用戶在取出雲端數據時,連微軟都不知道密碼是什麼,用戶密碼將通過一系列的運算得出;當算式解開,用戶就取得數據,但在這個過程中,沒有人知道密碼是什麼,黑客也就無從盜取。
儘管很多國際級大公司都有龐大資源能夠投資雲技術產業,但是微軟的計算機實力在全球還是數一數二的強者,一旦找對方向,突破能力會非常強大。這也是資本市場為什麼願意以30%的溢價支持 納德拉的原因,微軟確實找到了一個施力的突破口。
然而現在的局面對洪小文而言卻格外微妙。當公司正甩開陰霾、大步前進時,卻在中國遭遇發展瓶頸,當政府對微軟的支持態度不再像過去那樣一帆風順時,納德拉勢必要更謹慎地思考在中國布局的力度:加大投放資源會不會適得其反?「事緩則圓」這句中國古諺,會不會在這樣的局面下產生更好的作用?面對一個全球最快速崛起的市場,納德拉對這些問題 的回應勢必要更為謹慎。在這樣的情況下,洪小文能否調適好自己對內、對外的心態與腳步,調和微軟在海內外溫度的落差,協助微軟更順利地適應本地環境,就是一門高深的功課。
永遠的「科研人」然而,洪小文看起來一如既往地淡然。即使鮑爾默時期已經普遍被各界定位為微軟的低谷,洪小文對鮑爾默的評價仍然相當正面。「他做的事情很多,我們內部的人跟外界的體會是不一樣的。再說什麼是成功,什麼是失敗?那都是別人的定義,其實那根本不重要。」洪小文這樣的想法似乎與他的職業生涯也相互契合。
縱觀洪小文的履歷,他在 1995年從蘋果公司跳槽微軟,正是Windows作業系統橫掃全球、微軟成為PC時代霸主的年代。當時蘋果公司陷入低潮,同樣以蘋果作為離開學校的第一個選擇、比洪小文還晚一年離開的李開復,曾經在《李開復自傳:世界因你不同》一書中形容,那時候的蘋果是一家「失去靈魂的公司」。當時跳槽微軟絕對是正確的決定,洪小文足足見識到一個PC霸主時代。 然而移動網際網路時代來臨,微軟又一下子被蘋果拋在後頭。鮑爾默時代的微軟吃足苦頭,找不到方向感;而洪小文此前離開的蘋果公司,儼然成為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新霸主。生命的因緣際會,往往讓人百感交集。
對此,洪小文的回應頗為感性。「時光不能逆轉,你永遠不知道事情後來會怎麼發展。」洪小文回憶,當年他從臺大畢業時,本來應該像所有臺灣男孩一樣去當兵、服義務役,但是體檢不過,未能順利服役,於是去了惠普的臺灣分公司面試。那時面試他的人,剛好是他在臺大電機系的學長,學長一看到他的成績單,只說了一句: 「像你這樣的成績,將來一定會出國 的,我們不能用你。」那是洪小文至今唯一一次面試被拒的經驗,因為成績 「太好」而被拒絕。「如果當時我被惠普錄取,那很難說後來會不會出國,也很難說現在會是什麼樣子了。」
洪小文經常遇到別人開他玩笑,「怎麼那麼久你還在研究院?」他則回應,研究工作才是最幸福的工作。洪小文帶領的微軟研究院更像是一個學術機構,以專利、論文發表成績作為考績,其研發的技術有超過三成和微軟本身無關,僅有很小比例的技術最終落實到產品。因此,洪小文的性格更像是學術中人,他所鑽研的語音辨識領域一直是微軟研究院的強項。但真正讓外界看到這些技術的威力的,還是最近微軟網際網路工程院最火的產品「小冰」和「小娜」。這兩款人工智慧語音助手在行動裝置上的中文語音辨識 能力極強,甚至比iPhone的Siri英文版更加「耳聰」,這都獲益於研究院長期只問耕耘、不問產品的工作態度。技術「不見天日」是科研人的常態,這也養成了洪小文沉穩、有耐力的性格。
「公司給我不錯的薪水,讓我想點子、給我機會嘗試,但是一個科學研究者一生中的點子絕大部分都是失敗的,只有很少數能夠成功。有人願意付錢讓你做這麼不計回報的事情,難道不是最幸福的嗎?」他說,科研工作其實就是一個習於失敗的工作,遇到低潮、研究路徑錯誤、試驗結果失敗,都是科研生活的常態,「在這樣的情形下,你還是每天起床就想idea,對 idea充滿期待和熱情,這就是科研人的生活。不然只以成功為動力,耐不住寂寞,是做不了科學研究的。」
也正因此,即使外界認為鮑爾默時期是低谷,洪小文也並不認為那個時期有多困難。「現在很多年輕人熱烈地追求成功,媒體上全都是快速成功的故事。但是我想問一句,如果你的生活、你想做的事,全部都是為了成功才做,那麼如果失敗了,要如何自處呢,生活還要不要過下去?」
這樣的穩定性格,在微軟現在這樣外熱內溫的時刻,或許反而能夠協助微軟更柔和地適應中國市場。當大明星張亞勤震撼性地轉身百度,留給外界種種想像之際,洪小文的沉穩接棒,對微軟來說,自然是一份重要的支撐力量。
「我不太想做所謂的『職業經理人』。職業經理人做什麼工作都可以,CEO、財務、行政都沒有困難;做什麼產業都可以,鋼鐵、石油、科技都能來去自如。可是我不想做那樣的人。」洪小文說,他始終對研究工作保持忠誠,即使現在行政工作佔去生活的大部分時間,他還是每天堅持留一點時間給研究工作、想idea。「因為我就是一個做科研的人。」 有一次,洪小文和納德拉提到自己的博士論文指導教授是語言辨識研究巨擘拉吉·瑞迪,沒想到納德拉竟然說,他家跟瑞迪是世交。原來納德拉的爸爸是瑞迪在印度時的高中同學,一次納德拉回到家鄉,他的爸爸帶他去旅館「見一個重要的人」,那個人就是印度唯一的圖靈獎得主拉吉·瑞迪。瑞迪是全球語音辨識技術最著名的學者之一,曾經在完全不同意李開復研究方法的情形下,還願意全力支持他發展「斯芬克斯」語音辨識技術,也造就了李開復「語音辨識系統界大拿」的佳話。洪小文相信,這表明這個世界上冥冥之中就有一些關係。這個專注於研究的圈子或許也會讓他成就更多的佳話。
本文轉載自《周末畫報》,原標題為「你還記得一夜暴紅的機器人小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