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小文 圖/姜曉明
微軟亞洲研究院被稱為「中國IT界黃埔軍校」,它的前三任院長,李開復、張亞勤、沈向洋都極具科學家氣質,成為中國IT界炙手可熱的人。洪小文從前任手裡接過了這根魔棒,他的嚴謹給這個機構帶來了新的變化
北京海澱區中關村丹稜街五號微軟大廈2號樓,洪小文的辦公室沒有想像中寬敞,擺上一張辦公桌和幾把椅子,已經顯得侷促。他面對落地窗辦公,抬頭便能看到中關村西北角的全貌。距離他從美國回來,已經12年了。
2016年11月14日,在微軟全球執行副總裁、微軟亞洲研究院第三任院長沈向洋牽頭下,微軟亞洲研究院院友會成立。沈向洋擔任會長,李開復、張亞勤任名譽會長,洪小文等出任了常委會委員。當天,四個人的合影刷遍了微軟亞洲研究院每一位院友的朋友圈。
他們身上似乎有著同樣的DNA,洪小文說,他們都是科學家,而科學家們所在的這個陣營,「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18年裡)有超過5000位科研人員曾經和正在這裡工作、實習、訪問」,但曾經的創院元老級人物大都已經離開了。李開復成功轉型為創業者,張亞勤投身百度擔任總裁,張宏江金山軟體,趙峰海爾,芮勇聯想,王堅阿里巴巴,李世鵬科通芯城,林斌則成了小米科技聯合創始人。
技術精英們從科研崗位轉向了企業實體及知名高校,「以他們的智慧、創新和奮發進取的精神推動計算機科學前沿技術發展」,洪小文說,「有些人離開了幾年了,有些人剛剛離開,我可以保證的是,我們這群人還會好好地在這邊專心致志地做科研創新。」從本質上來說,微軟亞洲研究院不是產品部門,也不是學校,洪小文說他們是一個紮實的單位,「(只要)研究院存在一天,就一定能吸引住一群有潛質的人。」但他並不是指對外界一無所知、毫無嚮往的那群人。
微軟亞洲研究院是微軟研究院體系中在美國本土之外最大的研究院。這些年,從微軟亞洲研究院誕生的眾多創新技術和研究成果都轉化到了微軟的產品中,包括Office、Windows、Azure、Bing、VisualStudio、Xbox Kinect、Windows Phone等,還有我們熟悉的微軟小冰、微軟小娜、Skype Translator等為代表的人工智慧產品。同時,微軟亞洲研究院還培養出了很多計算機領域的優秀人才。在全球超過5000名的研究院院友中,有超過15位IEEE院士/ACM院士/AAAI院士、超過20位中國千人計劃和傑出青年人才獎獲得者、80多位創業公司創始人/技術領導者、150多位頂級高校執教者;微軟亞洲研究院帶著微軟的基因適應中國本土的生存環境,洪小文說,未來十年,這是「中國智慧引領全球前沿技術發展」。
回國後第三年,洪小文接棒沈向洋成為微軟亞洲研究院第四任院長。他是四任院長中任期最長的一位。從2004年舉家遷至北京,他和太太、女兒在中國大陸生活了12年。
1997年,微軟前任首席技術官麥爾伏德給比爾·蓋茨提了一個建議:到中國設立研究院。理由是,到1990年代為止,美國一直是全世界每年產出計算機博士最多的國家,這是美國始終掌握最先進計算機技術的原因之一,但中國將後來居上。
次年,洪小文在卡內基梅隆大學(簡稱「CMU」)計算機專業的博士師兄李開復從Cosmo軟體公司跳槽到微軟,負責創建領導微軟中國研究院(微軟亞洲研究院前身)。而洪小文已於1995年在微軟高級研究員、微軟語音識別技術研究團隊負責人(現微軟首席語音科學家)黃學東的力邀下加入了微軟。黃學東、洪小文都曾是李開復負責的Sphinx項目組成員。
微軟亞洲研究院創立時,洪小文參與了部分工作,「我到北京參與最初一批員工招募。有些候選人是國內高校博士生,我們只能通過固定電話聯絡,經常需要麻煩宿管老師或同學幫著叫人來接聽。沒有幾個網站,沒有太多信息資源,溝通時需要花很多時間同步基礎信息,效率比較低。Email倒是能用,但撥號上網資費昂貴又不穩定,實時在線不大可能。」
此前,出生在臺灣的洪小文對大陸的印象都來自於課本,通過工作,他與中國保持著某種心理連接,彼時的他正在微軟美國總部從事「多模式人機界面」(結合語音、觸覺、影像等人機界面技術)研究。
2004年,洪小文從微軟西雅圖總部調到微軟亞洲研究院,擔任副院長。如果他不回國,他在美國的發展前景也是一片光明。他已經成為國際電氣電子工程師學會院士(IEEEFellow)、微軟傑出首席科學家和國際公認的語音識別專家、《美國計算機協會通訊》編委,並在國際著名學術刊物及大會上發表過百餘篇學術論文,在多個技術領域擁有36項專利發明。他還負責架構了微軟語音伺服器、自然用戶界面平臺和微軟協助平臺等明星產品。
回到中國加入尚在創業爬坡中的微軟亞洲研究院,洪小文需要有點魄力,「我覺得這是一個機會點,時機成熟了,我在總部的工作也完成了一個階段性任務,沒有包袱了,這是很重要的一個原因。」
他帶著一堆口罩飛到北京,「當時我就想去年才發生了非典,今年來,會不會再發生呢?」這些口罩當時都沒用上,「後來用上是因為霧霾」,他開玩笑地說道。洪小文覺得他的選擇從今天來看還是正確的。他見證了中國從經濟大國升級為技術大國的過程。回國以後,他在很短的時間內拜訪了十餘所高校。
經過李開復、張亞勤、沈向洋三任院長,微軟亞洲研究院從幾個研究員起步,短短兩三年時間裡,成為微軟全球重要的研發基地。2001年,微軟中國研究院升格為「微軟亞洲研究院」。2004年,微軟亞洲研究院被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技術評論》譽為「世界上最火的計算機實驗室」、「變夢想為現實」的夢工場,比爾·蓋茨、時任微軟CEO史蒂夫·鮑爾默等微軟公司領袖將其視為「未來科技孵化器」。2005至2007年間,洪小文創立並領導了微軟亞洲搜索技術中心(STC),負責微軟搜索產品(必應)在亞太的開發工作。
在任命洪小文為微軟亞洲研究院院長時,沈向洋對洪小文的評價是,「在基礎研究和產品開發方面的豐富經驗和高超的管理能力使他成為領導亞洲研究院走向下一個十年的最佳人選。」而微軟研究院創始人裡克·雷斯特則認為,洪小文「兼備一流科研能力和豐富管理經驗」。
領導微軟亞洲研究院的下一個十年,洪小文是興奮的,因為能夠與一群「全世界最具創新激情的人」並肩奮鬥,「共同將我們頭腦中模糊的夢想變成清晰的、可以把握的現實」。
榮升之際,洪小文的父親走完了人生最後一程。洪小文生在臺灣,遠赴美國求學就業,他對大陸的感情更多來自於他的父親。父親祖籍浙江寧波,雙親很早就去世,「父親曾表示,大陸、寧波是他魂牽夢縈的故土,但在臺灣,他也度過了58年的時光。他既想葉落歸根,又不捨得離開臺灣,所以希望我們將來把他的骨灰撒在他最初來臺時所見的港口——老梅港。」洪小文成了父親和大陸的連接點。
洪小文用七年時間從微軟亞洲研究院院長升至微軟亞太研發集團主席,用八年時間成為微軟公司全球資深副總裁。現在,擺在他面前的新問題是:能不能帶領微軟亞洲研究院在AI研發上保持競爭力,成為AI時代的引領者?
據美國銀行報告,到2020年,AI可能形成700億美元規模的市場。2016年年初,谷歌的「阿爾法狗」 (AlphaGo) 以4∶1的總成績戰勝世界圍棋高手李世石,引起了全世界的輿論關注。AI的時代已隱約可見。IBM、Facebook、亞馬遜、蘋果、谷歌等都在全力投入研發AI。
微軟也不甘示弱。作為PC時代軟體霸主,微軟試圖通過AI技術實現再一次的超越。微軟CEO薩提亞·納德拉把未來賭注押在AI上。「像其他大眾化技術、PC手機或者網際網路一樣,AI也會成為下一個大事件。」在納德拉的推動下,微軟2016財年的研發投入約為120億美元,是谷歌的三倍。其中相當大的一部分投向了AI。微軟研究院執行項目中的約1/3都與AI有關。
2016年9月,微軟又成立了人工智慧及研究事業部,擁有超過 5000 名計算機科學家和工程師,由沈向洋負責。20年前,比爾·蓋茨預測,網際網路將顛覆一切。現在,AI浪潮成型並將顛覆一切的時代來臨了,新的產品和服務也出現了。
洪小文想要趕上這波浪潮,並且為微軟亞洲研究院爭取超前的競爭市場。事實是,微軟亞洲研究院在微軟AI戰略中佔有重要地位。洪小文在博士階段師承圖靈獎獲得者拉吉·瑞迪,而後者是被譽為「人工智慧之父」的約翰·麥卡錫的學生。
微軟亞洲研究院的科研成果深度融入了微軟人工智慧產品小娜和小冰、Office365、必應搜尋引擎等微軟核心產品的開發。而2015年登陸中國的SkypeTranslator實時語音翻譯技術,同樣凝聚了微軟亞洲研究院在語音識別、自動翻譯和機器學習等多領域的成果。
2016年11月30日至12月2日,在北京舉行的2016微軟技術大會上,微軟展示了雲計算、大數據、AI等引領變革的技術趨勢和產品。中信集團、東方明珠和中國電信已經開始使用微軟的機器人框架、雲產品來開發新產品。比如中信集團用微軟機器人框架和企業微信公眾號開發了企業報銷系統。員工通過與企業微信號之間的自然語言對話,即可完成提交報銷金額、查詢報銷等操作。
洪小文要求研究院的科學家們在研發時,一定要有「入世」思維。「科學家需要考慮科研怎麼轉換成更熱銷、更好的商業變現產品。」洪小文既有研發背景又有產品開發經歷,「我覺得能夠在研究部門和產品部門都工作過是一段非常珍貴的經歷,這幫助我更全面地了解產品部門同事的思維方式,包括他們的語言、文化以及需求。」
「研究員們普遍具有較強的問題解決能力,但是他們往往缺乏對實際問題和顧客需求的直接了解。而在產品組,你每天面對著顧客各種各樣的具體問題,一旦發現了問題,就需要用現成的技術儲備或者方法去解決。作為一個架構師,你需要把一些解決方案集成在一起與開發團隊共同合作,控制項目進度併力求產品準時發布。但是,假若你遇到一個問題很難用現成的技術去解決的話,那麼就應該與研究組去交流,基於項目風險的考慮重新擬定產品開發時間表。」
作為微軟亞洲研究院的掌門人,李開復、張亞勤、沈向洋和洪小文,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管理風格。李開復、張亞勤屬於「青年導師」類型,洪小文則偏向低調內斂。對於手下那些聰明的科學家,「要給他們信任感讓他們自由發揮」,」當然也要有好的對人員的評估系統,又不能吃大鍋飯「。
洪小文強調的自由並不是無原則的單向的自由。在他的管理藝術裡,自由和批評是一個硬幣的正反面。
科學家們可以按照自己的興趣去做事,但也要接受別人有批評他們的自由,「這樣可以刺激你想東西更全面,有時候你需要堅持,比如說我聽到你的建議,我會好好地考慮,但是在最後我覺得還是要這樣做。但是,有時候你會覺得,這個人講的有道理,說不定就會修改。沒有標準的答案,但是一定要營造這樣的環境,其實這個不是很容易,因為一般人對於跟他沒有直接關係(的人和事),不想惹是非。」
營造一個適合跨領域創新研究的氛圍是洪小文關注的重點工作之一,「經常溝通,甚至彼此互相批評」,社會分工決定了研究院每一位科學家都要完成本領域很尖端的任務,「他對他的研究很了解,對其他的東西不是那麼了解,這樣做產品、做研究是不可以的。」
洪小文很注意拿捏讚賞與批評的尺度,「我不能因為大家可能很希望聽到我的讚賞,就不把我的真實想法說出來,所以我要如何拿捏?講得重一點別人會說領導不喜歡,特別是一些年輕的研究員。但是我希望大家可以真正地了解這個東西,讓大家在暢所欲言的情況下做事情,這方面的拿捏當然不容易,但是,也必須這樣做,因為你不希望是一言堂,也不希望大家其實有很多不同的想法但是都說好。」
他的管理也因此遭遇過挑戰,「早期有很多員工,特別是新進員工,可能想聽到鼓勵」,但是,他們的「方向可能不可行」,「我是否可以給他們一些鼓勵的話,這對我來說是非常大的挑戰」。「他講的不是沒有道理,但是如果鼓勵他繼續這樣做,最後沒有達到預期,那就沒有意義了。這樣可能會使他活在自己的影子裡,沒有辦法聽到真正的聲音。」洪小文就琢磨該用什麼語氣、用什麼詞來恰當地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就像跟自己的小孩講道理是一樣的,既不傷害他的心,又可以給他有價值的指點」。
立規矩對洪小文來說是管理工作中的一項挑戰,他很快就熟識了本土化的工作方法。但他並不是大家印象中不修邊幅的IT宅男,他喜歡歷史,研究經濟,「我的興趣愛好還是蠻多的,但好像玩得都不精。我熱愛藝術、電影以及運動。我喜歡欣賞生活中各種各樣美好的事物,享受這些過程中的無限的樂趣和滿足。我覺得發現美、感受美,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它能幫助緩解工作中的壓力。」這大概就是一位自由派科學家的日常了。
本刊記者丨王燕青 實習記者丨付端凌
編輯丨孫凌宇 rwzkzx@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