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將顛覆未來的搜索形態。」近日,微軟全球資深副總裁,微軟亞太研發集團主席兼微軟亞洲研究院院長洪小文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獨家專訪時稱。
洪小文認為,目前盛行的搜索形態,未來將被基於人工智慧技術的「人與機器對話」形式所取代。眼下,微軟「小冰」在個人智能助手領域的競爭對手包括蘋果的Siri以及谷歌的Google Now。
據微軟亞洲研究院公布的最新數據,目前小冰擁有4000萬的註冊用戶。社交是「小冰」主要切入的場景之一,通過對話學習,未來小冰將有望被植入在微軟旗下的諸多產品中。微軟方面推行小冰的邏輯是,通過API接口的開放,引入更多的創業團隊接入,使小冰逐漸成為一個人工智慧平臺。
洪小文認為,機器和人的結合能夠產生更大的價值。但他避開了如何恰當處理和中國眾多網際網路公司間的關係這一問題。事實上,在推行「小冰」的過程中,該產品曾一度遭遇微信的封殺,隨後其又在微博「復活」。如今,微軟正試圖在中國展露出比以往更為開放的姿態。
《21世紀》:你認為小冰最終將取代搜尋引擎,為什麼?
洪小文:例如我們和微信公眾號的合作,小冰進駐到公眾號中,就有了一個自然語言的界面。小冰可以根據你的搜索請求推送公眾號中的內容,把這個公眾號裡相關的很豐富的信息分享給你,這時你就有一個自然語言對話經驗。我覺得這是一個新的嘗試。這種相關性搜索的開發,以前可能需要搜尋引擎,通過輸入一兩個關鍵字,但現在可以用自然語言的方法去尋找。我們發現,通過這樣自然語言的交流,點擊率會特別高。
事實上每一個搜索需求都不是獨立的,關鍵字搜索也只能反映人思維的片段。我們希望搜索能夠更像是人和人對話:這很可能是搜索接下來的一個轉型方式。
《21世紀》:你所關心的小冰的核心數據是哪個?目前有哪些提升瓶頸?
洪小文:我覺得最主要的數據就是CPS指數(Conversation Per Session),也就是每一次交流的對話往來次數。在搜索中相關性很重要, 而CPS就是相關性的指標:人的時間有限,如果你願意跟它繼續談下去,代表它對你還是有吸引力的。
瓶頸當然還有,例如,如果與機器交流過程中,對方突然出現一個無釐頭的對話, 就算其他99.99%都是對的,對話也可能終止。而與人對話就不同,就算犯錯也不會讓對方覺得很突兀。但是人們對小冰的要求和對人的要求是不一樣的。所以當小冰真的不了解你談論的內容時,它怎麼更好地展現出人性化的方面,是一個很具挑戰的工作。
《21世紀》:Satya上任CEO以來,你感受到微軟內部的文化有哪些轉變?
洪小文:現在的微軟跟以前有很大的不同,所以我們的文化上必須也要調整,來適應這個戰略。首先我們的文化要開放,所以我們要對各種設備,各種平臺更開放。同時要有一個創客、極客的機制。一些新的孵化項目,像小冰,牛津計劃裡面的How-Old、TwinsOrNot,跟傳統的大項目如Windows、Office不一樣,其實一開始都是幾個人自發小項目,然後在公司的支持下發展成為今天的新產品。
《21世紀》:微軟是否也面臨如何處理中國網際網路不同陣營間的關係的困惑?
洪小文:微軟在中國和騰訊、新浪微博、京東等很多公司都有合作。微軟是一家生產力和平臺公司,我們追求在中國打造合作、創新、共贏的產業生態環境。微軟目前創造了「1:16.45」的生態輻射價值:相當於微軟在中國每賺1元錢,合作夥伴賺16.45元。我們相信哪怕我們只是這個餅的一小塊,但是餅做大了還是非常甜美的餅。比如說Windows、雲、Office,其實都是一個平臺,在這個平臺裡就有很多夥伴,所有做平臺的公司都應該往這個方向去思考。
(來源:《21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