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洪小文:人工智慧可怕嗎?

2021-02-13 我是科學家iScientist

說到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有的人眼中總是閃著期待的光,有的人眼中卻滿是謹慎與憂慮。

但幾乎所有的人都興致勃勃——沒有人不喜歡談論這個話題。人工智慧是什麼,人類需要怎樣的人工智慧,強人工智慧能實現嗎,它會不會威脅人類本身……自1956年人工智慧成為獨立學科起,圍繞人工智慧的思考和爭論就從未止息。

2014年,特斯拉和SpaceX的創始人伊隆·馬斯克(Elon Musk)就曾公開表示:「我需要盯著人工智慧的一舉一動,因為我認為它有潛在的危險。」同年,英國著名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用彷如機器的聲音指出:「開發全面的人工智慧可能會致使人類滅亡。

而相比於憂心忡忡的馬斯克和霍金,微軟亞太研發集團主席洪小文對人工智慧的未來表現得相當淡定:「過度的擔心是沒有必要的。」從微軟自然交互服務部門的架構師,到微軟亞太地區研發創新的領航者,洪小文在過去20年裡,一直在微軟把控著人工智慧關鍵能力的發展方向。


微軟亞太研發集團主席、微軟亞洲研究院院長洪小文。圖片來源:msra.cn

他曾在卡內基梅隆大學深造,師從1994年圖靈獎獲得者、人工智慧先驅拉吉·瑞迪(Dabbala Rajagopal Reddy)研究語音辨識技術。「卡內基梅隆大學的整個校園都充滿了計算機的濃濃味道。不管你做哪一個領域,你都要寫程序,做系統,最後把你的想法和算法實現出來。」在這樣的學習氛圍中,洪小文逐漸走到了語音識別領域的最前沿。

身處人工智慧研究的關鍵領域,洪小文對人工智慧的定位有著清晰的理解:「人與機器的關係,在於構建這樣的智能去配合人類,做出人自己做不了,機器自己也做不了的成就。」在一次對談中,洪小文與科學人從科幻電影說到技術研發,分享了他關於人工智慧的種種思考。


科學人:人們對人工智慧的很多印象都來自科幻電影。你喜歡看科幻電影嗎?

洪小文:我其實蠻喜歡科幻電影。《星球大戰》我就蠻期待的,因為我的年齡剛好是看星戰的那一代。前一陣子還一個電影叫《Her》的我也喜歡。

科學人:啊,雲端情人?

洪小文:你們有聽說過啊,這部在國內沒那麼紅。但我們做小冰、小娜這樣的語音助手,當然也看這個。還有一個叫《機器姬》的,姬十三那個「姬」。那個也還不錯,也是跟圖靈設計有關。《火星救援》、《地心引力》等等也是我很喜歡的科幻電影。
電影《機器姬》討論了人工智慧與圖靈測試的話題。圖片來源:Ex Machina

科學人:不少影視作品裡人工智慧都是危險的角色,你覺得人工智慧會是危險的嗎?

洪小文:可能很多人會覺得人工智慧很危險,甚至比核武器還危險,我認為這個完全是由於不了解人工智慧而造成的。任何東西,「危險」其實就意味著強大。飛機被大部分人認為是好的,但飛機也可能撞出個911。我想說的是,任何強大的東西都可以被用來做壞事。但是你不會去怪飛機,你會怪的是那個開飛機去撞大樓的人。

科學人:所以是否危險取決於人怎麼用?

洪小文:我舉一個例子,比如無人駕駛汽車,大家都在研究它看到人要怎麼避開對不對?但你可以相信,和做一個不撞人的無人駕駛汽車相比,我們如果要做一個見人就撞的無人駕駛汽車,應該說是至少一樣簡單。但為什麼沒人做,因為人的良知在後面。如果有人做一個機器專門來對抗人類,那冤有頭債有主他就是壞人。歸根結底,計算機還是全部在執行人的算法。所以我覺得說人工智慧危險那完全是無的放矢。

當然,計算機會有bug,可能對人造成傷害。但bug大部分是無心的,故意的那就叫攻擊了。要bug到專門就找人撞,跟人搗蛋,把人給毀掉的地步,機率更是奇低的。要是發生了,肯定是因為有人這樣去編碼。因為計算機不是生物,為了保護自己,生物可能會做出殘忍的事情。但計算機沒有這個意識,它絕對不會說因為有人來拔我的電了所以我要跟你對抗——除非有人將算法編成這樣。


科學人:微軟當初為什麼做小冰這樣的人工智慧?

洪小文:開發小冰是出於多層次的考慮。一層是我們想在人工智慧的情感意識方面做些測試,像真的不回答或故意不回答等等,也給用戶一些新體驗。其次我們可以通過小冰和用戶的交流來獲取、提供有用的信息。比如有用戶跟小冰聊天的時候說自己對相機有興趣,小冰就推薦了相機方面的內容,最後他真的購買了同樣的相機。這促進了我們和京東的合作。這不是廣告,這就是用戶的需要。

當然,也有好玩的成分。作為一個對人工智慧感興趣的科學家,我也鼓勵大家做這方面的事。我覺得小冰很有趣,而且真的是有些「情感」。我們可以在現在的基礎上再加一些類似個人助手的功能,讓它既有趣又兼具實用和研究價值。


微軟亞洲研究院的人工智慧聊天機器人「小冰」。圖片來源:futuristech.info

科學人:你剛剛說到小冰的「情感」。那你認為計算機有朝一日會擁有自己的意識嗎?

洪小文:我不認為機器會有任何的意識。意識是人之所以為人的理由。一些生物學家的研究發現人有自我意識,能知道鏡子中的人是我自己,很少有動物能做到這樣。你當然可以嘗試把這種「意識」編程輸入計算機,但這種輸入就有些自欺欺人的意味了。機器根本不知道自己為何被稱為機器,是我們在控制它。

科學人:我們有沒有必要向編程「意識」這個方向努力呢?你會希望給小冰輸入「自我意識」嗎?

洪小文:我會希望它們是我的助手,我說一就是一。我們研究人工智慧就是希望它能夠隨時幫我們做事。我們需要它有自我意識嗎?可能不需要。作為科學家,我當然有興趣知道能不能做到那樣。但是我覺得,大部分的人只是希望它們是有用並且可控的。

比如,我想讓機器人給我倒咖啡,我要求它十次它就給我倒十次。但如果我是讓我太太給我倒咖啡,可能要求十次有九次她都會說你自己有手幹嘛不自己倒(笑)。你不會希望人工智慧這樣的。

科學人:有意識反而不好?

洪小文:我覺得對大多數人而言是這樣的。人工智慧在情感意識方面還是做得很少。人對每件事情都有意識,但人工智慧做的基本都只是在匹配。微軟的小冰已經開始在情感方面做努力,比如在某個狀態故意不回答你的問題,但仍有限。而且即便是小冰故意不回答,也不能說這是它的意識。

科學人:這麼說,即便人工智慧發展到最高程度,也只能是為人類服務的一個工具?

洪小文:計算機都是在執行來自於人的算法。但是時至今天,沒有一個人可以寫出一個能自動想出新算法解決新問題的程序,幾乎沒有證據可以證明有計算機可以針對新的問題產生相應的算法。

我覺得把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的「Artificial」改成「Augmented」,變成「增強智能」,可能更貼切。比如今天我有一個假設,我可以讓人工智慧去嘗試,讓它將結果反饋給我,我再去優化我的算法。既然人能夠為計算機設計算法,補足它們的不足,計算機可以實現我們的算法,補足我們的不足,那麼兩者結合起來,不得了。人加上機器,真的會變成superman


在2015年「二十一世紀的計算大會」上,洪小文將人工智慧的「AI」擴充為Agglomerative Intelligence(聚合的智能),Adaptive Intelligence(自適應的智能),Ambient Intelligence(隱形的智能)以及Augmented Intelligence(增強的智能)四個含義。圖片來源:微軟亞洲研究院


科學人:在人工智慧的研發方面,你怎麼看待微軟和谷歌、蘋果這些公司的競爭?

洪小文:競爭通常是講市場氛圍、用戶等,它是一個生意上的表現。當然報導會喜歡說到底誰的人工智慧強,那又是另外一個比較了。我們目前做的這種人工智慧、機器學習、大數據等等,在方法上可以說是相同的,而競爭是在應用上。從科學角度來看,這種競爭是好的,大家都希望用最好的方法研發。所以這樣的競爭也是在促使大家一起把一個東西做得更好。

科學人:目前微軟研究院所做的技術研發,人工智慧也好其他領域也好,大概會有多大的比例最終轉化為產品?

洪小文:這個很難說,轉化的時間有些可能時間長一點,有些時間短一點。微軟研究院做東西和別的地方不一樣,很願意做很長期的研究。比如我們在美國有做量子計算機的。這個是非常前瞻的,沒有人知道會多久,但做出來的話就不得了了。

這個過程中,你不斷地做實驗,最後哪一個版本會轉化為產品都是不可控的。有時候你會假設錯誤,會走冤枉路,要回到上一次的內容,這常常發生。不是有句話說,科學是99次的失敗換來1次的成功麼。但這失敗也很重要,因為你在做產品的時候就不會走冤枉路。應該說,技術轉化為產品,最終轉化率應當是很高的。

科學人:除了人工智慧方面的研發,微軟也在學術搜索方面有投入,為什麼要做這方面的研發?

洪小文:學術搜索很重要。一來我們做搜索,要做下一代的搜索。不是說只搜索關鍵字,你要搜索有語義的,對話式的等等的整合,這也是智能。二來與學校的合作對我們非常重要。我們和學校做學術研究、做人才的培養、做學術交流和課程共建。為什麼學校對我們來說非常重要?因為學生代表未來。

對微軟來說,有兩種客戶最重要。一種我們叫企業級的用戶,另外一個就是學校學生,而且學校學生不只是指大學學生,還有中小學學生。因為他們真的代表未來——從產品上講,他們一旦習慣了用某個東西,以後出了社會到哪裡他們就會說我還要用這個東西;從人才的角度來看,我們也希望更多的人加入這個行業,不只是說為了我們公司,也是為了整個行業的人才。

另外一點在於,科技進步太快,僅僅靠一個公司是不可能(實現)的,我們人類的科技進步都是因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所以看得更遠。論文發表的重要性就在這裡。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要更無私地把我們這些技術分享出來。

(編輯:wuou;排版:Calo)

科研最新進展,學術最新動態,頂級學者的思考和見解。長按二維碼關注科學人(微信號:scientific_guokr)。

人們眼中的人工智慧各有不同

人工智慧眼中的我們又是怎樣的?

點擊「閱讀原文」一探究竟

相關焦點

  • 【高工機器人·人物】專訪微軟洪小文:搜索未來轉型方向是人工智慧
    近日,微軟全球資深副總裁,微軟亞太研發集團主席兼微軟亞洲研究院院長洪小文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獨家專訪時稱。    洪小文認為,目前盛行的搜索形態,未來將被基於人工智慧技術的「人與機器對話」形式所取代。眼下,微軟「小冰」在個人智能助手領域的競爭對手包括蘋果的Siri以及谷歌的Google Now。
  • 微軟資深副總裁洪小文:人工智慧十年預測(演講全文、61PPT)
    以下是洪小文在2015年中國計算機大會的現場報告。洪小文:目前是擔任微軟亞太集團主席,他是2004年加盟微軟亞洲研究院擔任副院長,2007年晉升成為院長,2014年擔任了微軟亞太集團的主席,還負責與亞太地區包括中國在內的高校的各種合作。
  • 精選 微軟亞洲研究院洪小文:人工智慧與人類智能的共進化
    從應用領域來說,軟體分析組以軟體為研究對象,主要採用數據驅動的方式解決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軟體系統的質量(Quality),如可靠性、性能、以及安全性等;二是用戶體驗(Experience),如用戶界面、用戶使用方式、以及用戶黏度,等等;最後是軟體開發效率(Productivity)。
  • 「科研人」洪小文博士的科研故事
    肩負重任「洪,你現在還有時間睡覺嗎?」微軟研究院的元老瑞希德(Richard Rashid) 在得知洪小文接任微軟亞太研發集團主席後,發了一封電子郵件向他道賀—9月初,一手創建微軟亞太研發集團的張亞勤轉投百度並任職百度總裁的消息傳出,震撼科技產業;微軟的反應立即而明快,一周後馬上宣布由微軟亞洲研究院院長洪小文接下張亞勤的職務。
  • AI MOOC | 微軟人工智慧公開課中文版首發
    觀看地址:https://aka.ms/MicrosoftAIMOOC《微軟人工智慧公開課》擁有全明星講師陣容,由微軟亞洲研究院院長洪小文博士領銜,並涵蓋微軟亞洲研究院、微軟中國雲計算與企業事業部、微軟中國開發體驗及平臺合作事業部、及微軟合作夥伴的多位技術專家共同製作完成
  • 微軟亞洲研究院院長洪小文:人和AI的界河是什麼?
    微軟全球資深副總裁、微軟亞洲研究院院長洪小文在給《中國電子報》記者講解機器翻譯和人翻譯之間的區別時,提及了他給薩提亞當翻譯的事。最近微軟亞洲研究院與培生教育集團籤署戰略合作協議,聯手推動AI賦能個性化教育。在此之前,這兩家已經合作基於微信平臺、用人工智慧驅動的交互式英語學習應用——朗文小英。在他們的合作過程中有什麼可供業界借鑑的AI落地方法論?
  • 洪小文 微軟科學家在中國丨領袖
    洪小文從前任手裡接過了這根魔棒,他的嚴謹給這個機構帶來了新的變化北京海澱區中關村丹稜街五號微軟大廈2號樓,洪小文的辦公室沒有想像中寬敞,擺上一張辦公桌和幾把椅子,已經顯得侷促。他面對落地窗辦公,抬頭便能看到中關村西北角的全貌。距離他從美國回來,已經12年了。
  • AI MOOC 2.0 | 微軟人工智慧公開課 2.0 更新版正式開放
    觀看地址:https://aka.ms/MicrosoftAIMOOC《微軟人工智慧公開課2.0更新版》擁有全明星講師陣容,由微軟亞洲研究院院長洪小文博士繼續領銜,並涵蓋微軟亞洲研究院、微軟大中華區創新技術合作事業部、及微軟人工智慧客戶的多位技術專家共同製作完成
  • 微軟副總裁洪小文:AI+HI是終極智能形態 | 北大AI公開課第11講
    微軟對於這些認知、感知,將其做成微軟認知服務,裡面有計算機視覺、語音識別跟自然語言識別,知識還有搜索,通過API的形式,讓學生們、老師們和各個開發者不需要掌握人工智慧的專業知識,也可以開發出屬於自己的智能應用,從而把AI普及化
  • 微軟副總裁洪小文:AI黑盒無法承擔重大決策,AI+HI是終極智能形態
    微軟全球資深副總裁、微軟亞太研發集團主席、微軟亞洲研究院院長洪小文老師的北大AI公開課備受矚目。在這堂接近兩小時的公開課上,洪小文博士是從一本書開始說起的—《Thinking, Fast and Slow》。這本書的作者是一個諾貝爾經濟獎的得主,他把人類思考的行為分成兩大塊,一個是我們不假思索,一個是需要好好想一下的。
  • 殿堂級男神洪小文即將開課: AI不為人知的威力
    所以這次我們請來了微軟亞洲研究院院長洪小文男士。● ● ●洪小文男士有多牛? 如果你還是不能明白洪小文院士為什麼能雄踞微軟亞洲研究院20年,那直接看下面這段硬通貨吧。洪小文對微軟SAPI(Speech API)和Speech Engine技術的發展作出了眾所公認的卓越貢獻,並多次獲得類別不同的榮譽和獎勵。
  • 微軟副總裁洪小文:中國公司接受公有雲還是「有點膽怯」
    微軟副總裁洪小文在近期的「世界科技創新論壇」上如此談起雲計算的話題,在他看來,中國公司對公有雲接受程度比歐美國家要低很多。除此之外,在「公有雲和私有雲到底誰安全?」的問題上,洪小文堅持:公有雲的公司一定要是盡其所能把你的數據保護好,絕對不會掉,甚至有很多新的技術上的方法,能夠在加密的數據上直接做運算。從這個角度上去理解,公有雲比私有雲安全。
  • 深度 專訪Facebook人工智慧實驗室負責人Yann LeCun:錯過DeepMind也不算一件壞事
    選自Business Insider作者:Sam Shead機器之心編譯參與:蔣思源、李澤南Yann LeCun是人工智慧界的著名學者,現任Facebook人工智慧研究部門的主管就在上周,LeCun作為神經網絡的先驅獲得了Lovie終身成就獎,Business Insider專訪了這位來自巴黎的學者。Yann LeCun 教授是人工智慧三巨頭之一(另兩位是 Hinton 與 Bengio),在 20 餘年的研究歷程中,他已累積發表了超過 180 篇論文,現在 LeCun 是 Facebook 人工智慧研究機構的主管。
  • 專訪楊強:阿爾法狗已經是"上帝"?它還有致命弱點 | AI英雄
    1、專訪微軟洪小文:下一個十年,AI應用將成兵家必爭之地2、專訪地平線機器人技術餘凱:我特立獨行 不畏懼行業泡沫!3、專訪科沃斯錢東奇:人工智慧落地還要十年,你很酷不代表你能存活4、專訪雲從科技周曦:刷臉時代 一支」國家隊」的獨特」戰法」5、專訪馭勢科技吳甘沙:2021年實現L5自動駕駛很難 共享無人車可期6、專訪優必選周劍:人形機器人普及還要十年,90%創業太虛都會死7、專訪聯想芮勇:以前大家把搞AI的當騙子 現在我希望AI是只"慢牛"
  • 李傑教授:工業人工智慧為中國下一代創造價值
    美國辛辛那提大學教授、富士康工業人工智慧總顧問李傑受邀參會。李傑從事全球 業 數據分析、智能維護系統技術研發,提出了「工業人工智慧」理論。論壇上,他以傳統人工智慧為切入點,解析了工業人工智慧對製造業未來發展的影響。傳統人工智慧概念始於上世紀50年代。半個多世紀以來,人類利用自然語言、神經辨識、神經網絡或形象辨識等方法,讓機器學習規律,進而提供廣泛維度解決方案。
  • 微軟宣布麻將 AI 系統突破,在中國啟動微軟人工智慧商學院 | 世界人工智慧大會
    Suphx 基於微軟亞洲研究院發明的自適應決策、先知教練、全盤預測等新型人工智慧技術,可以有效處理麻將的高度不確定性,在遊戲中表現出類人的直覺、預測、推理、模糊決策能力,和大局觀意識。微軟全球資深副總裁、微軟亞太研發集團主席兼微軟亞洲研究院院長洪小文博士表示:「遊戲一直是人工智慧研究的最佳試驗田,訓練遊戲AI的過程可以不斷提升人工智慧的算法和人工智慧處理複雜問題的能力。
  • 霍金:人工智慧可能是人類文明的終結者
    也許我們所有人都應該暫停片刻,把我們的研究重複從提升人工智慧能力轉移到最大化人工智慧的社會效益上面。基於這樣的考慮,美國人工智慧協會(AAAI)於 2008至2009年,成立了人工智慧長期未來總籌論壇,他們近期在目的導向的中性技術上投入了大量的關注。但我們的人工智慧系統須要按照我們的意志工作。
  • 利用人工智慧技術,如何解決海洋問題?
    人工智慧技術是利用大數據解決問題的最高效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