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已讀」「點讚公開」功能,比朋友圈三天可見更殘忍

2021-02-11 請關注財經郎眼節目

成年人的崩潰,太簡單了。

手機軟體改個小功能,就夠人絕望很長一段時間。

如果不按原軌跡行走,生活就能對你下手。

比如,最近微博客服工作人員宣布:私信「已讀」功能下線

這意味著用戶將無法再從顯示狀態確認對方是否看到了自己所發的消息。

30000多條評論,指望「已讀」功能來得到回應的人群哀嚎響亮。

想與偶像近距離溝通的粉絲,失去了確認被翻牌的機會,追星的漫漫長路上「再次沒有了姓名」;

渴望在一段關係中得到關注的人,沒了安全感;

微博上蹦迪,微信裡裝死。

要是逆著這條習慣來,把微博的一些功能放到微信環境,可能網友們就不只要付出鬼哭狼嚎的代價了。

讓人「嫌棄」的三大理由

微信裡沒有愛豆,只有點讚之交和親朋好友。

可是,「麻煩」更多。朋友圈三天可見尚且留了些餘地,還會被人嫌棄。

想想,微信要是上線了這三個功能,世界會有多可怕?

① 「已讀」功能

正如網友評論:

「已讀對於優勢方來說是個想要去掉的功能,而對於劣勢方來說是唯一的指望。」

不平等的關係中,一個「已讀」便是額外的獎賞。

微博裡,「我在角落默默搖動螢光棒」的追星族,看到「已讀」,可以得到「我的心意你也可以知道」的小快樂;

購物軟體中,等待賣家回應的顧客,通過「已讀」可以放心地等待自己的訴求被處理;

給暗戀的人發去關心的消息,哪怕沒得到回覆,一個「已讀」就夠人甜上半天……

「功能性」的溝通中,顯示是否已讀,是種自我安慰的滿足方式。

日劇《無法成為野獸的我們》

逃避沒了藉口,社交情緒也不會被理解。

相同時間段,你在與別人的對話框裡的顯示是「已讀」,很可能被受你冷落的人打小報告。

「你昨晚怎麼回他不回我?」

本可以避免的問題,在「已讀不回」下被無限放大。

曾經有起離婚案件,妻子將丈夫對自己 Line(一款類似微信的社交軟體)上的多次「已讀不回」記錄上交,作為丈夫對自己感情冷漠的證據。

法官最後將此予以採納,判定雙方離婚。

圖片來源:紅星新聞

已讀不回 = 感情無法修復。

更有口難言的是,其實無論「已讀不回」,還是「未讀」,只要顯示,都容易讓人傷心。

前者是冷漠暴力,後者是滿不在乎。

② 點讚記錄公開

「我在現實生活中是高冷的冰山之花,微博點讚的都是沙雕段子。」

「我在微信裡是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學霸,微博點讚全是愛豆的激情小同人文。」

點讚的公開,暴露生活中不為人知的喜好、觀點。

「小丫頭片子還兩幅面孔」。

如果點讚公開被微信引進,這種「雙面人」的尷尬就由網絡與現實的分裂,變成了現實的社交中的bug。

再比如,為了保持在父母面前的「乖小孩」形象,精心設置了朋友圈分組可見。

一張人模人樣的圖書館自拍附帶最佳文案:「秋蟲聲聲伴我讀書」,特地發到「家人和親戚」的分組。

結果回手點讚了一串電競比賽的戰況報告:

「牛X!內牛滿面!青春不老我們不散!!!!嗷嗷嗷嗷!!!」

③ 「經常訪問的主頁」出現在醒目位置

微博用戶自己能夠看到「經常訪問的人」,這個功能本來的是讓用戶可以很方便地去隨時看到自己喜歡的博主的動態。

現在被很多網友認為是微博最雞肋的功能之一。

如果出現在微信,最大的尷尬莫過於我們最經常聯繫的,很可能並不是我們最想聯繫的。

被工作纏身的你每天都要與上司微信交流幾百條,當他出現在「你經常聯繫的人」,不光是你,所有的人都會發現:原來你的生活除了工作,還是工作;

追求你的人對你死纏爛打,當他出現在「經常聯繫的人」,可能連你的父母都要問一句「你和 Ta 是不是在談戀愛?」

你悄悄在微信聯繫默默暗戀的人,本是一段美好的懵懂故事,但當「最近聯繫的人」變成公開的,一場自我滿足的暗戀卻變成了極易被發現、調侃的「苦戀」。

我們自己的生活,在這些功能面前,徹底淪為一場公開表演。

非現實世界

互相留點「裝死」空間

哲學家叔本華說,絕大多數人對他人的所思所想都會給予主動的高度的重視。

無論身處何種文化系統,他們都無法絕對地漠視他人的意見和評價,會把他人眼中的自我畫像放大再放大。

而在社交網絡的擴大下,生活的展示與評價被集中在朋友圈,也讓人們學會了偽裝。

一邊努力從對方的朋友圈、頭像裡尋找蛛絲馬跡,一邊精心設計著自己發朋友圈的頻率、內容、哪些人可見。

發了旅遊、美食、打卡自拍希望有人點讚,看到別人的,又常常選擇性失明。

刷一次朋友圈,腦補出好幾場大戲。

與其步步緊逼,不如,給彼此留一點「裝死」的空間。

美國紐約州羅徹斯特大學的 Thuy-vy T. Nguyen 曾進行過一個獨處對人情緒影響的實驗。

開始之前兩組完成一份當下情緒體驗問卷,之後實驗對象被分為兩組。

在接下來的15分鐘裡,實驗組的被試可以隨心所欲走動或放鬆,只需要保持清醒,但無法使用任何電子設備,無法進行任何社交活動;

對照組的被試則與研究助手進行社交活動。

之後,所有被試者再次填寫情緒問卷。

別被軟體徹底綁架了

日本街頭有這樣一個標牌:

不立即回消息就會失去的友情,稱不上是真正的友情。

日本街頭提示語 / 微博@日語學習

也許是真的。也許,只是種自我安慰。

即便社交軟體佔據了現代人生活的很大部分,但如果真成了一種判斷標準,怕是大部分人都無法避免心生失望。

這是把對人性與特定溝通習慣的失望,轉嫁到了某個特定的人身上。

社交軟體裡的交流無法完全代表一段感情的分量;而在真正的親密關係裡,沒有任何一款社交軟體,能夠代替面對面的溝通。

你講了一個笑話,你若是在我面前,我一定笑得拍自己大腿,或者拍拍你的背,說你真逗;

可若是在微信上,無論多麼好笑,我都只能回復「哈哈哈」。

線上的溝通中,存在「透明度錯覺」,人自然而然地認為,彼此之間的溝通是透明無阻的。

「被誤會是表達者的宿命。」

在無法真實感受對方情緒的社交工具中,信息會有損耗,讓人不自主地猜忌。更何況,「已讀」二字,能表達的信息十分有限。

或許只是碰巧,或許只是個人習慣不同,「已讀不回」並不能代表一個人在關係中的態度,

不小心點開一段對話,機器認定的「已讀」,真不一定意味著你走進了對方的世界;

點讚記錄,也不應該決定對一個人的全部看法。

網上適當「裝死」,回到現實,心中那真切的存在感才最珍貴。

給文章點個讚,別被你的手機軟體綁架,生活才應該是最真實溫暖的存在。

識別二維碼,進入聚英商學線上學習平臺

月度會員低至19.9元,點擊升級會員進行開通



相關焦點

  • 微信「已讀」功能,比朋友圈三天可見更殘忍
    朋友圈三天可見尚且留了些餘地,還會被人嫌棄。想想,微信要是上線了這三個功能,世界會有多可怕?① 「已讀」功能正如網友評論:「已讀對於優勢方來說是個想要去掉的功能,而對於劣勢方來說是唯一的指望。」更有口難言的是,其實無論「已讀不回」,還是「未讀」,只要顯示,都容易讓人傷心。前者是冷漠暴力,後者是滿不在乎。② 點讚記錄公開「我在現實生活中是高冷的冰山之花,微博點讚的都是沙雕段子。」
  • 微信「已讀」功能,比朋友圈三天可見更殘忍.
    想想,微信要是上線了這三個功能,世界會有多可怕?① 「已讀」功能正如網友評論:「已讀對於優勢方來說是個想要去掉的功能,而對於劣勢方來說是唯一的指望。」② 點讚記錄公開「我在現實生活中是高冷的冰山之花,微博點讚的都是沙雕段子。」「我在微信裡是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學霸,微博點讚全是愛豆的激情小同人文。」點讚的公開,暴露生活中不為人知的喜好、觀點。「小丫頭片子還兩幅面孔」。
  • 比朋友圈三天可見更殘忍的功能,藏著成年人最後的體面
    微信改一個小功能就可以了,一個「已讀」就可以把所有人逼到絕境。如果你還在為那個他的朋友圈三天可見而不解,還在為微信群裡各種消息刷屏而苦惱,你應該慶幸微信沒有消息「已讀」的功能。微信已經是我們離不開的一種社交工具,裡面存儲的也都是接觸最多的人。
  • 比朋友圈三天可見更殘忍的功能,戳破成人社交最後的體面
    有時候,一個軟體功能更新,就能打破你小心翼翼維持的體面。之前,微信發布了新版本。不少網友慶幸——還好不是上線「訪客記錄」和「已讀」功能,數萬人點讚認同。本來可以安靜地裝死,但赫然顯示的「已讀」二字,已殘酷宣判:「被加班砸中的幸運兒,就是你了」。有網友曾發帖吐槽,作為一個上班族,她堅決拒絕已讀功能。「有了微信之後,工作響應時間已經比上班時間延後了許多,如果有了已讀功能,還活不活了。
  • 「微信已讀功能上線,你會聽到多少心碎的聲音」
    例如朋友圈三天可見,一個月可見,半年可見,都給不想要暴露過去的朋友開了隱私通道。而「微信已讀」這個功能要不要開通,引起了大多數人的反響。而對於某些人來說,信息已讀了就必然要回復,個人時間就全部被佔據,微信肯定成為最想卸載榜首。未知是可怕的,有些嘗試不做也罷。
  • 還好,微信沒有「已讀」功能
    但微信裡沒有愛豆,只有點讚之交和親朋好友。朋友圈三天可見尚且留了些餘地,依然會遭人嫌棄。想一想,如果微信上線了「已讀」功能,世界會有多可怕?很多人習慣用意念回微信,有了這個功能,讓他們無處遁形!微信辦事的效率會大大提高吧!
  • 朋友圈能「一個月可見」了,你會用這個功能嗎?
    近日更新的7.0.4版微信增加了朋友圈新功能,查看朋友圈範圍添加了「最近一個月」選項,而之前只有「最近三天」、「最近半年」 和 「全部」。微信於5月5日更新後,增加了允許用戶查看「最近一個月」朋友圈的功能。
  • 「微信終於有已讀功能了.」
    關於微信功能的幾大謠言,不知道你有沒有聽說過:「微信顯示訪客記錄」、「微信找回聊天記錄」、「微信有已讀功能」……這些功能,在其他的軟體上被應用的不亦樂乎,而作為中國社交軟體巨頭的微信,卻不屑一顧。不管群眾的呼聲有多大,他們都死守著用戶的隱私,絕不更新這些會對用戶隱私造成不利的功能。
  • 我很喜歡,沒有已讀功能的微信
    雖然不知道這貨抽什麼風突然不用微信,但我還是直接回復了他,然後我們就用iMessage聊了起來。聊著聊著,我碰巧有事在忙,只好先放下了手機沒有回覆。兩分鐘以後,再拿起手機,發現他已經連續轟炸了幾條信息過來。最後一條是:"你怎麼看了我消息都不回我?"這時我才想起iMessage是有已讀功能的。
  • 微信「已讀」功能,比拉黑刪除還殘忍
    昨天有位朋友在後臺私信我說:「最煩發出去的消息得不到回應,那種等待的感覺真的很難熬,不知道對方是真的在忙,還是假裝沒看見,猜來猜去的不過是想看看自己在對方心裡的位置,可是一次次的失望讓自己快要放棄了,真希望微信有已讀功能,對方看沒看一目了然,也不用這麼煎熬。」
  • 千萬別設置朋友圈三天可見
    前兩個星期,微信創始人張小龍在「微信之夜」的直播裡講到:有2億人設置了朋友圈3天可見。這個功能,也是微信裡用的人最多的。你自己翻一下1年前的朋友圈,是不是多少覺得有點羞恥。更不想這些內容被人看見。現在的「三天可見」,也算是給我們保留了一些自尊,也是個人態度的一種變相表達和抗爭。越來越多人設置三天可見,是因為朋友圈不再是「私域」,而是一個公開場合。完全開放朋友圈,只會讓人覺得自己的隱私被冒犯。
  • 成年人社交最後的體面:只要沒有「已讀」,微信怎麼更新都可以
    點擊泡泡就可以給朋友的視頻點讚啦!如果你的好友發了「時刻視頻」他的頭像右上角多了一個藍色的圓圈提示▼「好看」欄目裡你可以看到你朋友最近點讚和分享到朋友圈的好文章同時還能看到他們分享到朋友圈之後的評論▼大家驚呼:「我已經不敢給公眾號點讚了」。
  • 微信新增「朋友圈僅一個月可見」選項,用戶自定義社交方式會成為...
    一、微信更新引發熱議近日,微信發布更新版本7.0.4,更新內容中「朋友圈僅一個月可見」的設置選項引發網友廣泛討論,微信憑藉日常更新,又上熱搜。數據顯示,微信超10億的日活躍用戶中,每天會有7.5億用戶點進朋友圈,朋友圈界面每日的總點擊量高達100億次,卻有超過1億人設置了朋友圈三天可見。
  • 微信朋友圈逆天功能已經悄悄上線了!90%的桃源人還不知道!
    於是又有了一種新的功能——根據分組選擇可見範圍,也就是公開(所有朋友可見)、私密(僅自己可見)、部分可見(選中的朋友可見)和不給誰看(選中的朋友不可見)。小強還是想要吐槽一下微信的某些功能,誰讓它這麼讓人無語啊!1、撤回一條消息,很好很強大!可是為什麼一定要讓對方知道呢?很尷尬的好吧!
  • 朋友圈又要變天?「一個月可見」來了
    繼3月底悄悄上線的安卓內測版後,微信在昨天(5日)又給了我們一個小驚喜:微信7.0.4版本for iOS已經正式上線!這次更新涉及到視頻動態、小程序、看一看等多個功能模塊,可以說處處都隱藏著小而美的改變。這次新增了哪些功能?隱藏著哪些「彩蛋」?布妹帶你盤點!
  • Ta把微信朋友圈設置成了三天可見
    根據騰訊2019年第一季財報顯示,微信月活用戶超過11億,每天有超過7.5億用戶訪問朋友圈。然而,微信創始人張小龍透露,有超過1億人的朋友圈設置了僅三天可見。這兩天,關於「僅顯示三天朋友圈的人」的話題又一次上了熱搜。
  • 微信公眾帳號試驗公開閱讀數和支持點讚:這是要微博化的節奏?
    如果你細心,會發現一些微信公眾帳號推送的圖文消息頁已經有一個小的改版:作者信息不在於日期和公眾帳號信息顯示在同一欄,而是換行顯示,並且前面多了一個「by」,這一改變醞釀著一場更大的功能變化。如果你碰巧關注了「騎行西藏」這個公眾帳號,你大概能猜到接下來的變化是什麼:文章標題下可看到每篇文章的閱讀次數,同時,在文章末尾還可對文章進行點讚,可查看一篇文章獲得的點讚次數。
  • 朋友圈「三天可見」的人,都有哪些難言之隱?
    而朋友圈作為微信旗下的明星產品,自誕生起就俘獲了大量粉絲,朋友圈內流傳的隻言片語,不僅能成為人們茶餘飯後議論的焦點,而且常常會引爆社交網絡。不過近半年來,大家有這樣的感受,刷朋友圈和發朋友圈的人好像都越來越少了,點開一位微信好友的頭像也是「僅顯示最近三天的朋友圈」。那麼,究竟是哪些人開啟了朋友圈的隱私設置功能,他們又有哪些難言之隱呢?
  • 微信終於有已讀功能了?
    ▲      點上方藍字關注「圖小憶」說片面是熬夜
  • 微信增加朋友圈來訪功能?微信團隊:別慌,假的!
    截圖中,有文字顯示,微信「新增朋友圈來訪功能,告訴你他來過。新增朋友圈停留時長功能,告訴你他來了多久。」什麼?我再也不能悄悄地刷你的朋友圈了!!用過QQ的人都知道,如果對方來了自己的空間,空間中就會記錄是誰在什麼時間點來訪的。也正是因為這件事,有不少人並不敢去看自己在乎的人的空間。因為,這會讓對方察覺到自己在關注他。微信的朋友圈則沒有這種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