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的崩潰,有多簡單?
微信改一個小功能就可以了,一個「已讀」就可以把所有人逼到絕境。
如果你還在為那個他的朋友圈三天可見而不解,還在為微信群裡各種消息刷屏而苦惱,你應該慶幸微信沒有消息「已讀」的功能。
微信已經是我們離不開的一種社交工具,裡面存儲的也都是接觸最多的人。
你試想過微信有了「已讀」功能以後,會是什麼樣子?
1、當你好不容易熬過死亡星期五,迎來了難得的休息時光,你的上司卻在微信裡通知你臨時加班。
原本可以若無其事的「裝死」,不小心手滑點開了對話框,在赤裸裸的「已讀」標識下,你立馬無可遁形;
2、談戀愛的時候,和男朋友吵架,不想理會他發來的消息,想晾一晾他。
打算矜持一段時間再搭理他,還是忍不住好奇心點開了消息,一個「已讀」就讓你提不起任何再堅持下去的勇氣;
3、一個許久沒有聯繫的朋友,突然發來了微信,你已經猜到噓寒問暖過後就是借錢。
你本可以裝作很忙沒有看到,又有些不甘心的想點開看看,結果還是要借錢,一個「已讀」就讓你不得不硬接著對方的話題聊下去。
一旦微信有了「已讀」。
那些猝不及防想要躲避的對話框,就會變成了仿佛擁有自主權的催命符,從此,你那些裝作忙碌的小把戲頓時失效了。
「你為什麼不回我的消息?」本可以用一句忙就可以避免的問題,在「已讀」下被無限放大。
更有口難言的是,無論「已讀不回」,還是「未讀」,只要顯示,就會很容易讓人傷心。一個是冷漠暴力,一個是並不在乎。
一旦有了「已讀」功能,逃避沒了藉口,個人的情緒也不能再隱藏,甚至沒有了一絲的逃避空間。
朋友小段,是一個直播平臺的運營,每天后臺都會收到一大波粉絲的消息,以前人少的時候還可以做到一一回復。
可是隨著人數的不斷增多,粉絲的抱怨也越來越多,總是問他:「明明已經顯示已讀了,就不能回我一下嗎?」
他也很苦惱,很多時候不是故意不回,而是沒有時間去一個個回復,而且有些問題根本不知道該怎麼回復。
我說,你還是慶幸吧,一個「已讀」就讓你心慌意亂,回也不是不回也不是,要是微信也有了「已讀」功能看你怎麼辦。他頓時啞口無言了。
是啊,沒有已讀功能的微信,藏著成年人最後的體面。
記得看過這樣一起離婚案件:
妻子以丈夫冷暴力為由將他告上了法庭,並提交了丈夫對自己 Line(一款類似微信的社交軟體)上的多次「已讀不回」記錄作為證據,最後法官採納了信息,判定雙方離婚。
說實話,哪一個成年人組成的家庭沒有經歷過類似的狀況,只是不想也不願意揭開彼此的偽裝,還保留著給最後的體面罷了。
我們生活的偽裝,在這個功能面前,恰恰會徹底淪為一場公開表演。
去年,微博宣布私信「已讀」功能下線,引得無數網友哀嚎:
想與偶像近距離溝通的粉絲,失去了確認被翻牌的機會,而那些總是收到消息不知怎麼回復的人都欣喜若狂。
可想而知,如果微信上線「已讀」功能,會是怎樣的一番境地。
在網絡社交發達的今天,我們一切都仿佛在朋友圈暴露無遺,一切都變得敏感,忍不住琢磨對方的一舉一動。
「已讀」二字,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重要,它也代表不了一個人的態度,和愛或不愛更扯不上關係。
網上適當的「裝死」,珍視現實中的彼此才是最重要的。
你「在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