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robbin 來源丨肉餅鋪子(ID:robbinthoughts)
聲明:【傳媒圈】致力於行業資訊的及時傳播,每篇轉載文章都將在文前註明作者、來源等信息。若涉及版權問題,煩請所有者於後臺留言,我們將在第一時間處理。謝謝支持!
【編者按】在乾爹阿里搞年中大促的前幾天,新浪微博把該促銷頁面做成了微博皮膚,這般全面「跪舔」的姿態令人唏噓不已,新浪微博是怎樣把自己作死的呢?
當我6月17日打開瀏覽器的新浪微博的時候,瞬間震驚了,以為自己點錯了網站,進入了一個電商大促頁面。新浪曾經的CTO李嵩波寫了一條轉發:「生活所迫」,是啊,新浪微博是怎樣一步步墮落到今天任由乾爹阿里一遍遍蹂躪的呢?
新浪微博的鼎盛期出現在2009-2012年:大量基於微博的營銷公司出現;李開復還曾經出版了一本《微博改變一切》的書;彼時,新浪微博上的一些產品功能,連Twitter也開始借鑑。新浪微博曾經有成為一個偉大的產品的希望,可惜的是自己一錯再錯,以至於落到了今天這步田地:
一、新浪微博在產品上失控了
新浪微博缺少一個產品靈魂人物,導致產品的失控:一方面用戶需要,而且能夠提高用戶體驗的核心功能始終沒有做好;另一方面為了拉升短期KPI,做了太多用戶沒有太多需求的功能,反而趕跑了用戶。
微博對用戶來說是個性化的信息獲取渠道,同時也是一個半公開的社交網絡,對於信息獲取的需求來說:搜索功能;內容的智能推薦;高質量內容源的構建和訂閱都是核心的功能,對於社交網絡的核心需求來說是垃圾粉絲和垃圾信息的過濾。而新浪微博在這些方面下的功夫甚微,卻大量開發了過多對用戶無用的功能:各種音樂播放,小窗聊天,遊戲,粉絲頭條,營銷推廣等等,看看下圖,微博給用戶提供了全套店鋪、營銷和支付工具,讓人疑似進入了淘寶店主後臺。
這些眼花繚亂的功能,無助於提升用戶活躍度,也無助於增加營收,唯一的作用就是持續趕走微博的用戶。新浪微博如果想自救,需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砍掉目前至少70%的功能。
二、新浪微博對運營的依賴最終害了自己
微博能夠普及,很大程度上依賴了新浪自身強大的媒體運營能力,但是一味迷信運營可以解決一切問題最終害了微博。為了維持微博的活躍度,運營可以做出五花八門的騷擾用戶的動作;為了增加用戶的發言,不惜主動推薦各種娛樂八卦炒作話題,換著花樣噁心用戶。
我一個前下屬曾經跳槽去過新浪微博的運營部門,和我說,他們經常開會開一天,討論各種騷擾用戶的方案。如果說微博的用戶流失有20%的原因是微信的競爭,那麼剩下的80%就是新浪微博運營把用戶趕走的了。新浪微博自救的第二件事情就是砍掉80%的運營人員。
三、新浪微博的商業化失敗,以及管理層的短視
新浪微博特別可悲的是到了2015年,居然還只能依靠banner廣告這種20年前的商業模式賺點殘羹冷炙。單純是網際網路廣告模式,早已經過了banner廣告的時代,並且從搜索關鍵詞廣告,發展到了如今的信息流廣告的模式。而Facebook依靠信息流廣告,做到了2000億美元以上的市值。其實新浪微博可以嘗試的盈利模式有很多:
1、信息流廣告模式
微博現在的確已經有了信息流廣告,但是信息流廣告模式沒有做起來。第一、微博自己過度營銷,加上對於平臺各種營銷刷粉打擊不力(甚至縱容),導致了用戶閱讀的信息流充斥了無效的營銷信息,造成了信息流廣告效果不佳,因為用戶的注意力已經被分散了;第二、微博的信息流廣告沒有做到很高的相關性,用戶只覺得是騷擾,而不是有用的信息,導致用戶閱讀點擊的意願極低。
2、在線招聘模式
微博曾經積累了很好的用戶profile信息,很多用戶是很認真的填寫自己的教育信息、工作信息、填寫自己的Tag的。我一個做微博營銷的朋友,抓取了微博平臺上3.5億有效用戶的信息,從這些信息質量上來說,做好大數據的挖掘工作,是有機會的。甚至我聽說如今很火的脈脈,創始人也是抓取了微博,Linkedin等各個社交網站信息,才迅速積累了用戶量。然而很奇怪的是,反而是新浪微博自己從來都不知道怎樣利用好自己手裡的數據,卻任意揮霍,任由用戶流失。
3、媒體信息分享平臺模式
我上面說到,新浪微博兼有社交網絡和信息渠道的特點,因此商業模式也必然來自於這兩點,作為一個強調媒體特性的信息渠道,新浪微博特別應該成為一個媒體信息的大入口,這一點新浪沒有去做,反而是微信公眾平臺的訂閱號,還有今日頭條做的好得多,而這本應該是新浪的主場優勢。
在新浪商業化嘗試失敗的情況下,管理層選擇了賣身,而乾爹阿里也沒有足夠的耐心和魄力大刀闊斧的改造新浪管理層和新浪的產品和運營團隊,而是採取了最簡單粗暴的蹂躪,壓榨微博僅剩的那點價值,於是我們看到了微博可怕的天貓大促版皮膚,至此,微博已死。
相關閱讀:
新浪微博衰退的理論支持
文丨加劉景長 來源丨知乎
一個社交圈子的群組人數愈多、時間愈長,就會出現【社交效應-蒸髮式降溫 Evaporative Cooling】。新浪微博亦是如此。
引用美國網絡一篇名文,它借用科技名詞「Evaporative Cooling」,此名詞是在講某種冷氣機技術,中文翻作水冷式冷氣,或直翻為「蒸髮式降溫」。這位作者將這個名詞用得活靈活現,拿它來形容人類的「社交圈」的有趣現象。同樣也可以拿來用在微博、「LINE群組」或「Facebook社團」上——每一個月,我們總會參加一些「社團」活動,有時幾個朋友相聚,有的是在夜店固定一起圍一桌,有的在奶茶店也是圍一桌打牌,有的則是更大群人固定有獅子會那類的聚會……。
通常LINE群組、或臉書社團,也都是一群認識的人組成的。比方說,一群鄰居,或是一群校友,還是同一部門的同事,一起組成一個LINE群組。
所謂「蒸髮式降溫」理論是說,這些群組、社團、聚會,無論在線,還是線下,最後都不免出現一個現象,那就是——「有些人」總是熱心的發表一大堆激情言論,過了一陣子以後,其他人很希望他可以「閉嘴」,但卻不敢大聲說出來,於是,大部份的群組裡,這些人永遠不會閉嘴。
「有些人」喜歡介紹一些他的新朋友進來這個群組,過了一陣子以後,其他人真的希望他不要再介紹新人了,但大部份的群組裡,沒人敢公然這麼說,於是他繼續的介紹新人進來、永遠不會停止。
「有些人」很積極的想和你私下繼續保持聯絡,其他人當下難以拒絕,心中卻滿是不舒服卻又不敢告訴對方,於是,這些人繼續的來打擾你、讓你每天都不太舒服。
作者說,由於以上的特性,你會發現,每一個社交的組織,從一開始大家加入「很熱鬧」,過一陣子,人數多了、時間久了、討論久了,就會發現,「熱度」突然「降溫」了。
作者將此現象稱為「Evaporative Cooling」(蒸髮式降溫),大家會開始發現,咦,怎麼原本那些重要的人,都不發表任何東西了?於是「溫度」降下來了;次重要的人也慢慢覺得沒趣了,於是溫度再降下來了……最後,到現在還在積極討論的人、還在積極拉人進來的人,繼續在裡面po文。這些人,都是其他人不想再去多交流的人,於是這個地方,一點一點的,淪為那種「你不想參加的群組」,你先將通知設定關掉,你也不再點入看訊息,最後,你一看到有人退出群組,也就默默的跟著退出了。
有趣的是,那些原本群組裡面很重要的人物,也是每個群組裡面讓人最想「在一起」的人物,離開群組以後,都跑到哪裡去社交了?
這位作者說,他們往往另外開一個群組,自己去聊去了。
而且,這些人經過幾次群組裡的「蒸髮式降溫」之後,都會嚴格限制人數,不讓群組增加「任何」新的人。
這篇文章有價值之處在於此作者以罕見的切入點,簡單又沉重的點出了社會社交圈的奇特現象,這個現象不只在實體的社團裡面,在在線的LINE群組或Facebook臉書社團,也都是一樣的情形。
最後,發生什麼事?
最後的結果就是,有些人,你再也無法輕易的透過群組去找到他們,因為他們早已自己去開另一個更私密的群組了,一般人(包括你)不得其門而入。而你被允許加入的群組,往往都是「蒸髮式降溫」得很嚴重的群組,裡面只有那些倚老賣老的人,還有一堆還不知道狀況的新人(包括你)。
一般人總覺得,加入好多群組,就可以學到好多東西,然而,「蒸髮式降溫」現象告訴我們,加入一個群組,不如加入一個「人」,跟著正確的人,你可以看到更多更多「隱藏的群組」,或許,你的社交圈也到了另一個層次了。
-完-
《傳媒圈》微信自媒體平臺,是一個領先的有關媒體、影視、廣告、品牌、營銷等相關領域的信息庫和智慧庫。每天受到近20萬品質人士關注,年閱讀量將超過五千萬人次。
喜歡就關注:傳媒圈 chuanmeiquanzi。希望交流,請加傳媒圈個人微信號:ggds360,將有機會參與線下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