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大晶片代工廠臺積電,一年能耗多少電量?今天算明白了

2021-02-15 Science鋒芒

隨著科技學士的普及,我們的日常生活被各式各樣的電器所充斥,從我們人手不離的手機,再到家裡的冰箱電視機等設備,以及企業日常辦公所需要的印表機,電腦等設備,都是需要電力資源來供應的。

由此我們的用電量在直線上升,家庭企業在電費上的支出開銷也在增加,不過慶幸的是,我國政府也在不斷調整電力資源的價格,與人們收入的增長速度來看,電費的增加尚且在大部分家庭可接受的範圍之內。

但對於中小企業來說,電費支出顯然是一筆不可忽視的成本費用。如今有消息稱,如今我國很多地區將原先使用的機械錶更換為了電子表,這導致居民的電力資源使用量出現較大幅度的增長。

如此一來更是加大了一些企業的負擔,那麼一個企業一年能夠耗費多少電量呢?今天我們用我國知名企業臺積電,這一全球最大的晶片代工廠的用電狀況,來為大家說明。

作為全球的一大晶片巨頭,很多人認為臺積電企業僅僅是擁有臺灣這一個生產基地,其實不然臺積電發展多年,其企業規模是不容小覷的。

臺積電在我國臺灣以及南京等城市均設置有廠區,此外還包括旗下的一些小企業,將這些基地的用電量相加,初步得出臺積電一年的電力資源消耗量高達143.5億度。

這一數據已經足夠驚人,同時這一數據還在同步增加,相比較於五年之間,臺積電的電力資源消耗量增加了將近55度,按照這一標準計算,臺積電的電子資源消耗增長率高達12.5%。

之所以產生如此大的消耗量,與臺積電的企業性質有著極大的聯繫。作為一家晶片製造企業,臺積電生產的各個流程都需要電力資源供應,尤其是一些先進的大型設備,其耗電量更是居高。

而且有專家分析,未來如果臺積電得以進軍3納米晶片領域,其電量的消耗量將得到更為顯著的增長,基本相當於整個臺灣地區百分之十的消耗量。

好了,今天就為大家介紹到這裡,我們下一期再見!

相關焦點

  • 【探索】深度剖析,我們可以建造幾納米純國產晶片代工廠
    咱先不說這消息是真是假,咱們來探索一下以國內的技術,能建一個多少nm製程的晶片代工廠。我國是全世界唯一一個擁有半導體全產業鏈的國家。按照道理來說,我們應該可以完全依靠自己的能力組建一個晶片代工廠才對。 那麼問題來了,我們能組建多少製程的純國產代工廠呢?我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樣,對這個問題非常好奇。
  • 大舉進軍美國,臺積電意欲何為?
    作為全世界最大的半導體晶片代工廠,臺積電的一舉一動總會吸引無數人關注。前段時間,臺積電在招聘網站領英發出數十項招聘信息,工作地點位於美國亞利桑那州鳳凰城,職位包括3D IC封裝研發工程師、製造主管及廠務機電工程師等等。可以看出,臺積電目前正在積極為美國分廠做準備。臺積電在美國建廠之事,早在半年前已有傳聞。
  • 晶片領域,為什麼繞不開臺積電?
    當採用三維電晶體之第六代技術平臺的3納米技術進入大家視線時,臺積電已開始開發領先半導體業界的2納米技術,同時針對2納米以下的技術進行探索性研究。 掌握著最先進晶片製造技術的臺積電,已經正站在世界最尖端,是當之無愧的半導體產業無冕之王!
  • 挖礦晶片大佬比特大陸有望成為國內第一Fabless?
    美商聯博證券於17年11月發表的研究報告指出,臺積第三季的虛擬貨幣ASIC晶片收入,「我們相信大部份來自比特大陸,世界最大的比特幣ASIC設計公司。」聯博證券進一步指出,比特大陸將成為臺積18年量產的最先進7納米製程的第一批5個客戶之一,與高通、輝達、AMD、海思並列。
  • 一個「臺積電公司」貢獻了多少臺灣GDP?
    臺積電是由張忠謀於1987年所創立的晶片代工製造廠商,目前全球有50%的晶片代工由臺積電完成,蘋果、高通、博通、華為等設計研發的晶片,都有委託臺積電代工,但是臺積電自己並不設計研發晶片。臺積電作為世界最大的晶片代工廠,至於它貢獻了臺灣省多少的GDP無法統計,但從公司營收上可見一斑。在2018年世界五百強企業榜單中,我國有120家企業上榜,其中臺灣省有9家企業,臺積電就是其中一家。(中國半導體論壇:CSF211ic)2017年臺積電的營收達到了321.26億美元,相當於臺灣省GDP的5.5%左右。
  • 臺積電撤銷華為訂單!世界第一晶片代工廠到底打什麼算盤?
    01目前,臺積電的市值已超過英特爾,在生產技術上與三星、英特爾三足鼎立,穩居世界晶片代工龍頭。在外界看來,這是受到美國「聯臺抗中」的影響,也有人分析,這是為了分散風險。而臺積電的董事長劉德音是這樣解釋的:」長期來講,與其說是為風險管理,還不如說是為了利用全球人才」。
  • Semiwiki觀點|美國如何在國內建造自己的代工廠?格芯、臺積電、TSMC、三星……數一數
    《華爾街日報》5月11日也表示,「川普政府官員正在與美國最大的晶片製造商英特爾公司(Intel)和臺積電接觸,在美國建立製造廠」。 如果美國施壓不能使臺積電屈服,也許蘋果可以我們可以肯定的是,蘋果認識到失去臺積電的晶片供應對其生計的生存威脅,很可能希望臺積電能在美國安全地生產晶片。
  • 胡正明:晶片能耗才是將來主要研究方向
    當然我們希望把它做得更小,可是我們也可以採取其他方法推進集成電路技術的發展,比如減少晶片的能耗。這個方向晶片還有1000倍的能耗可以降低。線寬的微縮總是有一個極限的,到了某種程度,就沒有經濟效應,驅動人們把這條路徑繼續走下去。但是我們並不一定非要一條路走到黑,我們也可以轉換一個思路,同樣可能實現我們想要達到的目的。」胡正明表示。
  • 這些年,英特爾、三星、臺積電在製程上的恩恩怨怨
    今天我們就詳細介紹下製程工藝以及各個半導體巨頭的研發實力。●關於製程工藝,你想知道的目前製程已經發展到nm(納米)級別我們知道談一個CPU的製程工藝都用一個量化單位來形容或者對比。比如Skylake的CPU採用了14nm製程工藝、曾經引起巨大爭議的蘋果A9 CPU就採用了兩種代工廠,一種是三星代工的14nm製程、另一種是臺積電16nm製程。
  • 臺積電開始行動,聯發科官宣5nm晶片,高通或成最大的輸家
    臺積電開始行動臺積電大家都不陌生,它不僅是全球最先進的晶片代工廠,還擁有很多實力強大的客戶,在半導體行業享有絕對領先的地位。
  • 臺積電一年耗電143億度,每年電費300億,造晶片為何如此費電?
    臺積電每年需要繳納的電費更是驚人,按照臺灣電價標準,營業用電量在1501度以上的,夏日每度收費6.73新臺幣,而在非夏日時段則為5.31新臺幣。粗略來算,臺積電213.3億度電,每年僅電費便要300億。
  • 英特爾選擇「妥協」,美國只能接受現實,臺積電成最大贏家
    就拿英特爾和三星來說,這兩家企業都可以提供晶片代工服務,除此之外還從事晶片的設計、銷售等,也就是說,臺積電不像三星、英特爾那樣還出售晶片,它做的就只有一件事情,那就是代工生產,所以在晶片行業內臺積電也是比較另類。也正是由於專一的態度,所以臺積電在短時間裡就讓自己的晶片代工技術不斷升級,截至目前已經成為全球第一家晶片代工廠,曾經的晶片巨頭英特爾都不得不選擇妥協,尋求臺積電的幫助!
  • 超越英特爾,臺積電怎樣成為「晶片之王」?
    臺積電創始人張忠謀將於6月卸任,屆時,他的公司推出的新型半導體晶片將會是世界上最強大的晶片,成為全球技術領軍者。
  • 臺積電董事長放言:就算我們失去整個大陸市場,空缺很快就能補上
    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眾所周知,臺積電是全球最頂尖的晶片代工廠,掌握著最先進的晶片代工工藝,目前已經進入了5nm工藝的量產階段,主要客戶有蘋果、華為、高通、英特爾等企業,其中最大的客戶就是蘋果和華為。
  • 臺積電是誰?靠什麼「上位」?
    誰是臺積電?今天就來聊一聊。臺積電是一家位於中國臺灣的半導體企業,在紐交所上市。按市值計算,它是全球最大的半導體企業。
  • 超越英特爾,臺積電怎樣成為新一代「晶片之王」?
    臺積電創始人張忠謀6月卸任,他的公司此時已經推出了世界上最強大的新型半導體晶片,
  • 荷蘭ASML、臺積電、中芯國際的最大股東是誰?說出來你可能不信!
    由於美國給了120天的緩衝期,於是,有媒體報導海思的最大代工合作夥伴臺積電,正在積極地協調產能,以幫助華為在這個緩衝期能夠儲備更多的晶片。本來在晶片領域,各大廠商之間都是合作關係,可以說是利益共同體,但就因為美國的打壓,讓這種穩定的合作關係破裂了。特別是作為全球第一大晶片代工廠的臺積電,它既是荷蘭ASML的股東,又曾是中芯國際的股東。
  • 臺積電何以成為華為「命門」
    目前晶片的製造普遍採取代工模式,即晶片設計廠商將自己的設計方案交給代工廠來最終在晶圓上「雕刻」出成品晶片,而目前世界上工藝最先進、市場份額最大的代工廠,非臺積電莫屬。2019年,臺積電在全球晶片代工市場佔據了一多半的份額,而緊跟其後的則是韓國財閥三星。
  • 頂級私募筆試答卷:臺積電的投資三問
    說這話得罪一大批在代工廠工作的朋友,應該說他們水平也是很高的,無奈優秀的人才總是往更高薪的崗位上跑,而大陸代工廠給的薪資被網際網路公司吊打的,所以決定了大陸代工廠留不住最優秀的人才。有的代工廠,過去收購了國外的代工廠,一旦資深技術專家離開了,進入深亞微米製程工藝之後,連工藝參數都調不準,還怎麼跟其他頂尖的代工廠競爭。科技類公司的競爭,本質上是人才的競爭。
  • 臺積電晶片市場左右逢源,股票飆升超4000億
    其中,就包括臺積電。臺積電是全世界最大的晶片代工廠,和高通、三星等大企業都有著廣泛的合作。這次與華為合作的中斷,雙方都對此感到十分遺憾。畢竟華為作為中國數一數二的手機生產商,對晶片的需求量很大,臺積電失去和華為合作的機會,相當於失去自己最大的客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