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肯定的是,石油、煤炭等不可再生能源,終有一天資源會枯竭,除此以外還有生態環境惡化,全球變暖帶來的冰川消融等自然災害現象發生。
而目前人類尚沒有足夠能力改善惡化的局面,所以未來的幾百年內地球可能會越來越不適合人類居住,雖然地球有自己的修復能力,但往往都是以數千萬年甚至數億年為修復周期的,遠遠趕不上人類破壞地球的速度。
基於以上情況,科學界認為人類文明的當務之急,是在太陽系內尋找一顆適合移民的星球,因為目前發現的超級地球和第二地球,都位於幾十光年甚至幾百光年外,雖然看起來很適合人類拎包入住,但以目前的宇宙航行技術來看,想要到達這些太陽系外的世界居住,無異於痴人說夢。
以目前科技發展速度來看,未來移民的主要目標地點只能選在太陽系內的星球上
考慮到人類的生存需求,移民的星球首先必須是巖石行星,因為氣態行星無法在表面站立,接觸到固態物質時已經掉入了該星球的內部核心,而核心通常高達上萬攝氏度,這就篩選掉了太陽系一半的行星。
除了固態地表外,這顆星球上還必須有水
因為水是萬物之源,我們人體中有百分之七十都是水,任何動物的活動都離不開水,而水是否能存在又與該行星地表溫度有關,也就是能夠接收多少太陽照射。
如果距離太陽太近,就會變得像水星一樣,白天被炙烤,晚上又進入極度深寒。在這樣的極端溫差環境下顯然不適合水的產生。地球就是恰好處在和太陽剛剛好的距離,再近一點或再遠一點都會不存在液態水,所以我們要找的行星也要在地球附近。
火星曾是人類移民的第一首選,對它的探測也從未停止。大量數據表明,火星地表層存在豐富的水資源。雖然在巨大的溫差下,火星地表現在很難留存住液態水,但在其巖層深處依然可能存在水資源。
科學家猜測在遠古時期,火星可能同地球一樣是一個擁有藍色海洋的星球,但在兩次猛烈的隕石撞擊中,火星逐漸變成了現在我們看到的樣子。
由於缺乏全球性磁場偏轉太陽風,火星大氣層厚度僅相當於地球的百分之一,沒有了磁場的保護,目前的火星車可謂是一片荒涼,40億年前遍布火星的江河湖海也早已被紫外線分解成氧原子和氫原子了,
由於這兩種元素很輕,所以在沒有大氣層的保護下,氧和氫一直向上飄直至消失在茫茫太空中。在數億年的時間中,火星原本的水資源就這樣一步步被分解逃逸,一部分被蒸發消失,成了今天的赤紅色星球。
火星由於缺少大氣層,所以火星晝夜溫差相較於地球來說還是太大,不適合人類生存,這樣看來太陽系似乎沒有適合人類移民的行星了,但除了八大行星之外,還有一些行星的衛星也可以放在考量範圍內。
比如位於火星和木星之間小行星帶的穀神星
雖然它位於小行星帶,但它其實是一顆矮行星,質量佔到了整個小行星帶質量的三分之一,據天文學家介紹,在46億年前太陽系形成時,穀神星是有機會成為行星的,但由於鄰近它的木星質量實在太大,大部分星雲物質都被木星吸收,所以穀神星只能以矮行星的方式存在於小行星帶內。
穀神星具有一個巖石內核,其中它的地幔層包含大量冰水物質,早在2014年歐洲宇航局就利用赫歇爾望遠鏡在穀神星上發現了水蒸氣。
科學家推測是穀神星地表的冰被太陽照射,迅速加熱化成了水蒸氣,目前對穀神星的觀測結果表明,它的地表有大量含水礦物質,初步推測水資源約佔穀神星體積的百分之四十。
雖然穀神星的大氣層同樣也比較稀薄,但它含有大量氮氣,你也許會覺得氮氣不如氧氣,無法被人類用於呼吸,但相比起其他星球上有毒的氨氣和甲烷,穀神星上的氮氣已經算是很無害了。
在已知穀神星擁有大量水資源情況下,不論是固態的冰或是液態的水,都可以對其進行分解,把氧原子從水中分解出來變成氧氣。
目前科學家已經能夠在實驗室創造出強磁場,大約相當於地球磁力的200萬倍,如果以後需要移民穀神星,只需要先為穀神星裹上一層人造磁場,阻擋太陽風和宇宙射線的侵蝕。再把穀神星的水資源分解合成氧氣,穀神星就變得適合人類生存了。
說一千道一萬
比起移民其他星球,保護好我們世代居住的地球才是當務之急。就像比爾·蓋茨所說:儘自己所能保護地球,讓它世世代代適宜居住。
推薦閱讀:
可控核聚變是什麼?如果掌握這種技術,人類將成為「初級造物主」
神舟十二帶回的種子突變了嗎?為何種子去太空一圈,就會變高產?
為什麼說章魚來自外星?多個證據表明,科學家的懷疑可能是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