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火星探測在即:2020地球不太宜居,更想移民去火星了!

2021-02-15 噹噹讀書匯book

我國計劃於7月下旬到8月上旬擇機實施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這一消息令大家振奮不已,也點燃了我們對浩瀚宇宙的無窮想像與探索熱情。曾經移民火星的幻想仿佛不再渺茫,尤其在地球上危機頻發的2020,這一願景更加熱切。

在那一天真正到來之前,跟著小當一起來了解宇宙,做好移民火星的功課吧!先一起為火星探測器助力!

積攢能量,可兌換圖書200-60和200-30禮券「能量」還能抽取最終的超級大獎,中獎用戶最高可得500元錦鯉大獎(PS:累計獲得的能量越多,中獎機率越大,活動非100%中獎)開獎後大家可以在活動頁查看是否獲獎。開通開獎消息的用戶會在微信裡收到開獎通知,所以一定要提前訂閱服務通知哦~分享好友助力/瀏覽直播頁面/訂閱/首次加入購物車,通通都可得能量。1.圖書200減60元禮券每天10點開始兌換,200減30元禮券每天0點開始兌換。200-60元禮券首次兌換需800能量,之後每次遞增800能量。2.圖書200減60元和200減30元禮券,限自營圖書(教材、考試及特例品除外),有效期為禮券兌換當天;禮券限噹噹購物微信小程序+噹噹APP使用。3.因活動火爆,禮券數量有限,可能出現部分禮券被兌換完畢的情況,請第二天再來兌換或者逛逛其他活動哦。2.請注意禮券有效期限,逾期未使用將自動作廢,不能返還3.訂單申請取消、退款、退貨的,已使用的禮券一概不退還

點擊查看「下一站,火星」宇宙知識書單


探索大咖 姬十三 推薦

1894年,一座私人天文臺在法國多維爾落成,一個叫呂西安·呂都(LucienRudaux)的小男孩在這裡第一次看見了浩淼的宇宙。20世紀30年代,那個小男孩成為了一名天文學家。他回到家鄉多維爾,坐在望遠鏡旁,開始整理當時天文學領域內最先進的成果,講述這個偏居宇宙一隅的星系——太陽系的歷史。他浪漫而大膽地描繪著那些奇蹟般的宇宙景觀,將我們「送到」別的星球上,去認識、觸摸那個近乎永恆的行星世界。在人類探尋「我們從哪裡來,又到哪裡去」的千百年間,《在別的星球上》就像一座紀念碑,一個閃光的碎片,一枚轉動的齒輪,一次對宇宙的浪漫致敬。

點擊查看「太空旅行指南」科幻小說書單

探索大咖 劉子超 推薦

▲點擊圖片,即可購買

《失落的衛星》可遠遠不只是一個關於旅行的故事。它是一部罕見、非凡的文學作品,以緩慢的步伐在中亞漫遊,如同一名佛教僧侶——就像本書從容不迫的語言風格。劉子超與路上遇到的男男女女交談,詢問一些看似簡單的問題,卻能得到不同尋常的答案。讀完這本書後,你就像真的和子超去了一趟中亞,你對這片土地的了解比讀一百篇政治類文章還要多。——瑪格麗特·斯普雷徹,「全球真實故事獎」評委。

▲點擊圖片,即可購買

在我所有的作品中,《消逝世界漫遊指南》是我最珍愛的一本。——道格拉斯·亞當斯

沒有了道格拉斯·亞當斯,這個世界變成了一個更貧乏、更黑暗、更孤獨的地方。我真的想不出還有哪一個公眾人物,能夠喚起如此廣泛的共鳴。道格拉斯尤其深受科學家喜愛。他懂他們,對於那些讓讓科學家「熱血沸騰」的事物,他能表達得更清晰。——理察·道金斯(《自私的基因》作者)

點擊查看「『天問』的173問」哲學書單

探索大咖 戴瑾 推薦

作者從自己的親身經歷入筆,講述年輕時讀薩特和海德格爾的著作,被「世界為何存在,而非一片虛無?」的追問所震撼,由此展開了一場探索宇宙起源的旅程。作者帶著對這個終極問題的困惑出發,策劃了一條獨特的尋找答案的路線。他遍尋全世界的知識精英,包括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著名量子物理學家、全靈學院的著名哲學家、隱居北美的神學家、獨處澳大利亞的科學哲學家、牛津大學的著名數學家,甚至包括美國著名文學家約翰·厄普代克等,嘗試從多學科的路徑來解答這個終極問題。

點擊查看「萬物探索指南」科技書單


探索大咖 郝景芳 推薦

▲點擊圖片,即可購買

《流浪蒼穹》作為郝景芳的首部科幻長篇,向讀者展示了一個瑰麗而又嶄新的世界。首次出版就獲得劉慈欣、韓松等著名作家的高度讚賞。

移民火星的人類爆發了反叛地球的獨立戰爭,戰爭的結果使地球與火星形成了兩個迥異且互不往來的世界。百年後,地球和火星開始了戰後的交往。一群火星少年被送往地球,在那學習、長大。當他們重返火星時,他們發現自己的命運被這兩個相互猜忌的世界所裹挾席捲……

點擊查看「十二星座書單」

點擊查看「小小太空人」童書科普書單

探索大咖 施韡 推薦

適讀年齡:3-6歲

賽伯特大獎科學繪本全3冊,到燈塔去遙望大海星空,探索未知守望心靈。《登月》:1969年7月,美國阿波羅11號飛船搭載著3名太空人首次成功登陸月球,阿姆斯特朗成為世界登月第1人。本書再現了阿波羅11號從佛羅裡達到月球的非凡旅程,這是一段關乎探索與發現、出發與歸來的激動人心的歷史。敘事節奏有張有弛:開篇介紹太空人入艙前有條不紊的準備工作;接著進入緊張的發射階段;在到達廣袤太空後,太空人經歷著看似神奇實則艱難的失重反應;燃料即將耗盡卻必須重新尋找著陸點;人類最終踏上黑暗又孤寂的月球並安全返回地球。世界上6億人見證了這樣激動人心的時刻。這是個人的一小步,卻是人類的一大步! 更多給孩子看的優秀科普書 本系列科學繪本以幾位中國航天員飛向太空的歷程為線索,通過講述這段飛天曆程,將航天員訓練、火箭發射、飛船和空間實驗室等人類航天活動的代表性場景和載人航天的知識融入其中,讓孩子們在閱讀中輕鬆完成對載人航天的基本認知。為什麼人站在地面上而不是在空中飄?為什麼月亮懸在高空中而不掉下來?人是怎麼聽到聲音,又是怎麼發出聲音的?為什麼天空是藍色的?日食、彩虹等奇觀是怎麼形成的?光分看得到的光和看不到的光,其中看不到的光有哪些?X光又是什麼?……這些問題是不是讓人望而生畏?不用怕!跟著《星光的速度》,來一次頭腦大爆炸式的奇幻之旅吧!這本書的內容涉及物理學、聲學、光學及天文學,以通俗明了的文字,呈現出一幅幅令人嘆為觀止的宇宙及科學圖景;而極簡、現代的畫面,又能讓人一目了然地理解那些看似艱深的科學知識。你會發現,一旦進入這個趣味盎然的超現實主義世界,你也可以輕輕鬆鬆地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眺望宇宙,探究科學。 《銀火箭少年科幻系列》是一套為少年兒童打造的經典科幻讀物,收錄的8部作品均為國內外知名科幻作家的代表作,不僅包含科幻小說所具有的科學性、想像力等特點,還蘊含濃鬱的文學氣息,主人公智慧、勇敢、不斷進取的精神能給少年兒童留下深刻的印象和思考空間。本系列涉及星球危機、生化實驗、非人類生命、時空穿越4種經典科幻主題。《梅格時空大冒險》憑藉其跨越時空的想像力、有趣的科學知識、理智又童真的文字,讓孩子在閱讀的過程中跟主人公梅格一起,理解愛與希望的深刻內涵,激發對科學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30萬圖書 每滿100減40

點擊圖片 進入專場

長知識

相關焦點

  • 人類會移民火星嗎?十問首次火星探測
    新京報訊(記者 鄧琦 倪偉)7月23日12時41分,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成功將執行我國首次火星任務的探測器——「天問一號」送入預定軌道。判斷一個行星對於人類是否宜居,第一個標準就是表面必須有大量的液態水流動,即河流海洋。其次,是大氣裡必須有氧氣,即使大氣裡沒有氧氣,只要有水,可以用水製造出氧氣,所以,水是最重要的。 現在我們已基本知道火星的水逃逸到行星際空間去了,也就是離開了火星,逃到了太空中,並且以一種不可逆的、永遠不再回來的方式。在過去幾十億年的時間裡,火星表面的液態水幾乎全部逃逸掉了。
  • 火星移民,分幾步走?
    其中有四顆行星像地球一樣,主要是由巖石構成的,被稱為類地行星,它們分別是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509所總體室主任陸希介紹說,這是因為在太陽系只有地球位於「宜居帶」。與水星、金星比起來,火星最接近太陽系「宜居帶」,是除地球之外,被認為最有可能孕育和存在生命的另一顆行星。自古以來,火星就是一顆承載了人類最多夢想的星球。
  •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環繞火星獲得成功
    2021年2月10日19時52分,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實施近火捕獲制動,環繞器3000N軌控發動機點火工作約15分鐘,探測器順利進入近火點高度約
  • 你想體驗火星生活嗎?
    因為火星與地球相比,自然環境十分惡劣,比如火星表面非常乾燥;大氣密度只有地球上的百分之一;一年中有1/4的時間都籠罩在漫天飛舞的塵暴之中;平均溫度很低,一年四季都是冰天凍地;晝夜溫差可以在100℃以上,遠遠大於地球上的晝夜溫差。因此總體來說,火星雖處於科學上的「宜居帶」,但其現狀並不適合人類生存。在地球上模擬體驗火星生活,在國內外均已經有先例。
  • 【科技】你想體驗火星生活嗎?
    這次要建設的火星模擬基地,主要目的不是為未來登陸火星做準備,更談不上在地球上建造首個「火星殖民地」。科幻電影《火星救援》劇照這個項目的初衷是建一個太空探索主題的科普旅遊設施。當前,根據國家有關部門已經公布的計劃,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於2016年初已正式立項,我國首次火星探測將採取軌道器加火星車聯合探測方式,計劃將在2021年前後實現火星的環繞遙感和著陸巡視探測,在未來還要實現火星的採樣返回。不過,想要去火星,對哪個國家而言,都沒那麼容易。在業界,火星有「太空飛行器的墳墓」之稱,火星探測初期約有三分之二的探測器都以失敗告終。
  • 蘇萌解讀「天問一號」:中國人為什麼要探測火星?|巡天報告
    各種科幻電影裡,經常出現人類把火星當作移民太空的目的地,最近也有不少火星題材的科幻電影找到我諮詢相關的內容。火星之所以成為人類太空移民的首選地,首先是因為它是與地球相對距離比較近的鄰居之一,與地球同處於太陽系的「宜居帶」中。 另外,很多學者認為火星曾經具備非常宜居的行星環境,也是太陽系內跟地球環境最相似的行星。
  • 火星,為什麼是人類移民太空的首選地?
    各種科幻電影裡,人類把火星當作移民太空的目的地。現實中,浩瀚星空,人類都爭相選擇火星作為探測目標。2020,火星將會很熱鬧,美國、中國和阿聯都有去火星的計劃。人類為什麼如此執著於火星?這或許要從人類的火星情結說起。
  • 2030:火星移民路線圖
    20世紀50至60年代,太空時代伊始,人類曾經把深空探測的重點放在以愛與美之神維納斯為名的金星上,因為它與地球的大小相似,距離最近,但科學探測後發現,金星其實是一個地獄般的星球:火山爆發,高溫、高壓,濃密的大氣,有毒的降雨。迄今為止,登陸金星表面的太空飛行器工作壽命非常之短,甚至活不過幾分鐘。這是一個不可能有生命的星球,也不可能讓人類移居。
  • NASA在火星又有重大發現,想移民的同學請冷靜!
    圖片來源於NASA官網NASA科學家發表研究報告,火星上不但只有位於兩極、已經凝固成冰的水,更有隻會在和暖季節時出現、流動的液態水。科學家們的最新發現,強烈支持在火星表面上,有鹽水於夏季時分在部分斜坡上流動的理論。發布會上,美國宇航局行星探測部門主管吉姆•格林正式宣布稱:「美國宇航局確認,在某些特定情況下,火星地表存在液態水。」
  • 關於火星探測,來聊聊這13個疑問
    吳寶俊:周星弛有一部著名的電影叫《少林足球》,裡面有一句經典臺詞「地球太危險,你回到火星去吧」,我們今天就要聊一聊怎麼回到火星。前一段時間媒體曝出了中國的火星探測任務,咱們的火星探測器什麼時候發射?賈陽:2020年的夏天如果一切順利的話我們的火星探測器就奔火星去了。
  • 中國將於2020年登陸火星,我們離火星移民還有多遠?
    7月8日,在山東舉辦的2019軟體定義衛星高峰論壇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在報告中透露:中國將於2020年探測火星
  • 距離地球最近的行星是金星,為什麼全世界卻都趕著去探測火星?
    理論上來說,宜居帶就是適合宜居的地方,而金星和火星還有地球都是位於宜居帶內的,但是出現生命的卻只有地球。
  • 金星距離地球最近,但人類重點卻在火星上,科學家為何捨近求遠?
    最近,美國和中國都要發射探測火星的飛船,這是因為今年7月-8月是探測火星的窗口期,此時火星距離地球最近,發射飛船需要的燃料比較少。但你有沒有想過,金星的距離比火星距離近多了,為什麼沒有國家願意去探測金星呢?
  • 把火星變得宜居化有意義嗎?
    沒有先後特定順序,人類需要解決的挑戰有以下幾個:1、一個更快、更划算的選擇方案將數百萬噸的補給從地球輸送過去而不考慮距離(因為地球和火星之間有多個不同的軌道,行星間的距離的變化較為紊亂)2、人工生成一個行星磁場,可以為地表提供屏障,隔離太陽/宇宙輻射,減慢大氣層逃逸到外太空的速度。
  • 移民火星真有希望了
    在太陽系之中,和地球最為相似的一個星球莫屬火星。它的轉軸相對於它的運行平面的傾角幾乎和地球完全一樣,所以火星上也有著類似於地球的四季劃分。不過因為它距離太陽系中心較遠,且表面大氣更為稀薄,所以火星表面平均溫度更低,在零下30度左右。火星也同樣處於太陽系中的生命宜居帶中,儘管更靠近外側邊緣。
  • 人類為了拋棄地球移民火星,到底做了多少的努力?
    開個玩笑,事實上,著名天文學家卡爾·薩根就曾解釋過人類探索火星的原因。如今,地球上人口日益增多,資源在不斷減少,有的已接近枯竭。人類已經迫不急待地想拋棄這個「千瘡百孔」的地球,投向火星的「懷抱」。同年2月24日,美國發射「水手6號」和「水手7號」探測器,這是人類首次同時派兩艘飛船去探測火星。
  • 重磅丨2020年登陸火星!我國發布火星探測計劃 三大任務一次完成
    △許達哲(中)介紹我國探測火星計劃2020年左右發射探測器 許達哲在發布會上表示,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已於2016年1月經國務院批准實施,工程研製工作已於近日全面啟動,火星探測器計劃於2020年前後擇機實施發射,由於飛行距離超過5500萬公裡,需要飛行9個多月,預計探測器將在2021年到達火星進行環繞和著陸探測
  • 火星探測到底有多難
    尤其是近代天文學家對系外行星的研究,證明地球這種處在宜居帶內的行星並不罕見,甚至是廣泛存在的。遺憾的是,目前人類的航天能力依然有限,遠遠不能探測那些基於太空望遠鏡發現的星球。為了人類的長遠未來,邁入更遠的宇宙深處將是人類最遠大的目標。人類航天發展幾十年來,載人任務依然無法突破地月系統進入行星際,下一步突破載人探測行星技術是必然選擇。地球有兩個鄰居:金星和火星。
  • 通往火星的遠徵
    備受全球矚目的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即將開啟。今年4月24日,中國行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Tianwen)系列」,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一號」。隨著每26個月才有一次的火星探測窗口期臨近,一股「火星熱」正在掀起,公眾對星火相關科普知識的渴求驟增。
  • 人類離火星移民還有多遠?
    2020年7月,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由環繞器和著陸巡視器組成的「天問一號」探測器從這裡升空,歷史近10個月飛行到達近4億公裡外的火星——太陽系中最接近地球的行星,有著與地球相似的四季交替、河床蜿蜒,被科學家認為最有可能存在生命的星球。自1960年,蘇聯第一次發送「火星1A號」探測器開始,人類對這一星球的探索從未止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