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騰訊科技」,選擇「置頂公眾號」
關鍵時刻,第一時間送達!
來源 / 隨機漫步的傻子(ID:haitian2020)
文 / 王海天
內容經授權轉載發布
兩周前,雷軍發了一條微博,去河南視察小米在實體店的銷售情況,並和手機店老闆深度交流。
這條微博我看了不下五遍。
是手機店,而不是小米合作經銷商。開頭我沒用小米經銷商來形容這個手機店,而是用店老闆。因為在這條微博的配圖中,手機店大廳柱子上,就是ViVO X9的分期廣告。雷軍提到的紅米,只是這家手機店售賣的機型之一。
「中移動給她推薦賣紅米,她沒想到賣得非常好。」這句話包含的信息量,琢磨起來也很有意思。這個老闆賣紅米,並不是雷軍和小米讓她賣的,而是中國移動。或者說是河南地方的移動公司告訴她的。側面反映出什麼呢?過去幾年,小米並沒有在線下的零售端直接觸達終端門店。小米,對線下小的手機門店,重視程度不夠高。
手寫的宣傳海報。雷軍在轉發這條微博的轉發中,說老闆沒有小米宣傳品,就讓她女兒手寫宣傳海報。在雷軍的微博第三幅配圖中,可以看到手寫的小米文案:「多彩金屬機身、驍龍」,後面的字被老闆擋住了看不見。應該是突出小米的處理器功能。什麼驍龍800、1000這種。
在這組小米的海報中,作為中國四線的一個手機店,在小米的宣傳上,仍然是突出配置和跑分。我不知道這樣做,當地的小鎮青年能否看懂?換「充電5分鐘,通話2小時」、「拍人更美」,是不是更好點?
小米邁入線下深水區,產品品牌與渠道品牌的互搏
從雷軍的微博密集行程,四天走訪了河南四個縣市,包括小米之家和各個縣鄉的手機店。雷軍在微博的末尾說,不久還會再來。
可以說,從2017年開始,小米從未像今年這樣重視線下的渠道。如果不重要,雷軍還親自出馬?我記得一季度的時候,雷總是親自抓供應鏈的。現在既要抓供應鏈、開發布會,還要走訪渠道,和一線店老闆聊天。重視線下,無外乎小米需要搶奪三四五線的增量市場,把品牌和渠道進行更深度的下沉。
而雷軍和小米要做的,就是先了解線下的特點,然後制定策略和打法。和OV比,今天的小米,線下還缺少什麼?
與用戶做朋友,還應當和經銷商做朋友。在文章的開頭,雷軍的微博圖片中,透露了這家店不是小米合作經銷商,而是一家普通的手機店。但是店裡的背景牆,放了很多OV的背景板。OV多年的渠道策略,一直是和經銷商做朋友。這裡的經銷商,是指OPPO、VIVO的合作手機門店。除了自己的旗艦店,OV在市縣鄉鎮還有合作門店,這些門店也可以賣其他種類手機。但作為合作夥伴,OPPO、VIVO免費給手機店升級裝修店面、門牌以及店內的櫃檯等。
讓經銷商賺錢,或者說和經銷商共贏,是ViVO、OPPO一直以來的經營策略。並且,在事實面前,也說明了這條策略的有效和持久。經銷商幫OV賣手機,可以獲得更好的門店資源、佣金返點。從生意角度,經銷商的行為無可厚非。
回到小米,和OV的合作模式不同,小米在縣鄉一級的渠道,選擇了小米小店模式。用網際網路的方式賣手機,尋找個人開店,去渠道、去中介。官網同價、貨到付款,個人店主只負責銷售,小米官方負責發貨物流、售後體系。這個體系也是雷軍說的,不在渠道上加價,按電商的思維賣貨。
這裡先需要明確一個問題,就是經銷商模式下道德問題。作為經銷商,賣哪一款手機,誰給的佣金高,就賣誰的產品,這沒有任何道德上問題。本身就是一門生意,合情、合理、合法。小米的利潤薄,經銷商不賣小米的產品,並不是經銷商道德差。經銷商作為一個群體,與這個社會其他做生意的群體,在道德和人格上,並沒有什麼不同。
回到小米小店和OV的經銷商模式,討論誰的好壞,核心就回到了:誰的效率更高?誰的生意更好?
效率,就是賣貨的數量。或者說,比拼的是誰在單位時間內賣貨多。和OV比,小米的優勢是強調手機性價比,但劣勢也存在。
獲客能力弱於手機經銷商。我目前了解的小米小店信息,店主主要是個人的手機店開設者,賣手機除了門店,還有朋友圈。而OPPO、VIVO,合作的門店更為廣闊,大型手機店、縣城營業廳、鄉鎮營業廳,縣城個人手機店、鄉鎮中小型手機店,都是OV的合作經銷商,這點從OV的密集廣告門牌就可以看出來。在獲客一端,小米小店的優勢並不大。
佣金。OV的高佣金,是渠道以及手機業界都知道的。一臺3000元的手機,終端渠道的佣金至少300元。小米給個人小店的佣金率,我不知道多少。但以雷總不加價的態度,個人在單款的手機上,佣金率我覺得不會高於OPPO、VIVO。
從獲客和佣金率兩點上,小米小店都要弱於OV。在銷售轉化率相同的情況下,客戶如果對OV和小米的認同度一樣,OV的經銷商引流能力更強,獲得的收益會更多。線下的小米店主,賺錢肯定是可以的。但從生意的角度,個人店主的利潤,很難超過OV的大型經銷商。
線上線下同價背後的思考。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思考過:為什麼小米手機放線下賣,特別強調線上、線下同價?而OPPO、VIVO,卻很少強調線上、線下同價?
我們先來看OV,如果用一句話來形容OPPO、VIVO,就是是兩個手機消費品牌。如果把「手機」二字去掉,說OV是一個消費品牌。恐怕沒有人不同意。回到消費品牌,作為客戶購買一個消費品,還需要考慮線上線下同價嗎?我購買一瓶可口可樂,要考慮線上線下嗎?
購買品牌本身這個行為,已經代表了用戶釋放了品牌的信任,也包含了品牌對用戶釋放的溢價。
比如OPPO定價3000元的拍照手機,消費者認定選擇3000元的OPPO時,OPPO已經完成了對用戶的溢價。用戶支付了3000元,包含了自己的信任與期待。購買行為本身,在線上和線下並不重要。一個小鎮青年,幫女友購買一個OPPO拍照手機,是在京東賣還是手機店買,行為本身重要嗎?女友喜歡OPPO,才是問題最核心部分。
三四線城市的用戶,買OV,既是買手機,也是買一個品牌消費品。
現在回到小米的問題:為什麼小米需要強調線上線下同價?
線下對小米品牌和價格的低識別度。強調同價,是因為消費者擔心不同價。為什麼會擔心?因為對小米的識別度不夠。並且,小米也知道自己面對的這部分人群,可能因為識別度不夠,從而帶來對產品的不信任,所以必須強調「官方同價」。識別度為什麼會不夠?
我覺得最核心的問題是品牌識別度。
或者說,小米手機現在的品牌內涵,已經無法覆蓋和匹配所有的客戶群體。比如早期的「為發燒而生」,這一slogan幾年前看是沒有任何問題的,因為小米創立的時候,銷售的主陣地是微博,2011年、2012年的微博,用戶還停留在一二線城市。小米作為一個手機,當時定位為發燒友,和潛在的客戶群非常匹配。甚至,2012年你拿著1999元的小米手機,沒有任何人會說low,反而覺得用小米的人很極客。
今天的小米,或者提到小米,極客色彩已經淡化,最突出的關鍵詞是「性價比」。性價比,可以討好極為廣泛的人群。小米告訴你,我是按成本價賣手機的、這個手機利潤很薄、良心價格。這些我都同意,小米單款手機的毛利率和利潤,肯定低於OPPO和VIVO。但「性價比」的小米,如果向全國的潛在購買者傳遞,就變成了「小米=便宜」的代名詞。而從品牌的傳播層面,便宜是很大的忌諱。
因為小米是手機產品,而不是渠道。京東、沃爾瑪、蘇寧,可以宣揚自己多塊好省,因為他們是渠道。
所以,小米定位成極客,為發燒而生沒問題,但一說成本價賣手機,就有很大問題。小米為發燒而生的時候,是手機。而性價比,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渠道品牌策略。
而小米過去兩年最大的失誤,是小米作為一個手機品牌,把自己正在建設的小米生態鏈混在一起,都用小米品牌傳播。而這,事實上造成了產品品牌和渠道品牌的互搏。作為手機品牌,小米需要提高調性,不僅產品要讓用戶尖叫,品牌內涵也要大氣。但作為渠道品牌,就必須和京東、沃爾瑪以及雷軍經常提的Costco那樣:便宜,突出性價比。小米手機品牌和小米生態鏈的渠道品牌,存在巨大衝突。
手機,小米需要突出消費電子的品牌調性;小米之家作為渠道品牌,需要突出性價比、嚴選的策略。
回到手機,一二線城市的用戶,希望買到發燒友、極客的小米,而四五線的用戶,希望買到一個時尚的消費品手機。如果是一個強大的消費品牌,在線上線下的定價上,完全不會有顧慮。你何曾見過蘋果線下的三裡屯旗艦店,需要告知客戶線上線下同價?
而回到小標題,三四線城市,小米之所以特別強調線上線下同價,正是因為在三四線城市,品牌力的薄弱,讓用戶在選擇上心智模糊。所以,小米較少強調品牌的調性,直接拿出配置、價格這種更為直觀的參數,灌輸給用戶。就像開頭河南手機店的手寫海報:多彩金屬機身、驍龍處理器。
所以,歸根結底,在三四線城市和鄉鎮,小米賣的其實是性價比。而OV,賣的是一個消費電子品牌。
用更俗氣的話說,小米賣的是手機,而OPPO、VIVO,賣的是消費品。手機,賣功能和配置以及價格,消費品,除了告訴你功能,還讓你喜歡。
線下的OV,簡單並不容易
曾經不止一次,在美股的投資群,和人爭論過OV模式。
比如OV的廣告轟炸+渠道鋪設,有人說這就是OV成功的秘訣,還有人說,OV賺的都是信息不對稱的錢,買OV的都是傻X。
這些論調,都說出了OV的一些特點。但把每一個論調拿出來,進行推斷OV獲得成就的原因,都不是OV的充分條件。只能算是必要條件。比如廣告轟炸,我覺得售價一萬元的金立8848,廣告轟炸的更猛,為什麼金立沒做成OV?渠道建設,聯想和華為在中國的一二三四線,也並不弱於OV,為什麼做不出OV?如果買OV的人是腦殘,那花1萬多元,買8848的成功人士又當如何?
讓我說今天的OV,或者說OV真正的競爭力和護城河,我認為是系統的競爭優勢。這個系統的競爭優勢到底是什麼?我理解也很淺,勉強說是優秀的消費電子品牌吧!而廣告轟炸和渠道,只是系統競爭力中的一部分。因為讓你去廣告轟炸+渠道,並不能做出一個OV來。所以,這種簡單粗暴的論調只是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
回到小米,今天的小米,雷軍拜訪線下,進軍線下,我認為是雷軍非常務實和正確的道路。從雷軍的微博中,可以看出作為一個企業掌舵人樸實、務實業務的精神。並且,在河南的行程中,雷軍還特意拜訪了胖東來的門店,說是來學習地。側面反映出雷軍的謙遜。可以說,雷軍線下的一系列行程,都是為了讓小米更好得做好線下。
今天小米碰到問題,作為手機產品的小米,碰到的問題,主要是線下問題。而線下,主要困境有兩個:銷售和價格。
銷售就是渠道,雖然小米目前採取的是去中介模式的個人小店,但雷軍的微博中,也拜訪了手機的小門店。我覺得,在目前小米對線下的定調中,雷軍並不是完全定死小店模式。走訪交流,我認為是雷軍更務實和開放的觀察。或者說,採用哪種模式,在不違背小米初心的情況下,核心訴求是讓線下增加出貨量。初心就是,小米的成本價銷售,不在渠道上大幅加價。
既要出貨量,單臺手機又不能暴利,何解?
唯一的方法,我覺得小米可以推出一款線下專供的消費品牌。區隔於線上全系列的小米產品,甚至,我認為手機的名字都不要帶有米字。如果在客單價和OV相同的情況下,小米的線下品牌,合作經銷商一臺有200利潤,OV有300的利潤。小米的銷售量高於OV,經銷商也可以獲得等同於OV的利潤。
單款利潤低,但經銷商的銷售總量提高,小米就可以選擇和經銷商合作。不傷害小米的價值觀、不傷害經銷商的利益、更不傷害用戶的利益。而銷售量高靠什麼呢?
深度滿足用戶需求。我覺得這句是所有成功消費品都具備的。OV滿足的是用戶期待和需求。賣的是手機,又不僅僅是手機。對比OV,小米過去兩年,在品牌上最大的動作就是請明星代言:吳秀波、梁朝偉、吳亦凡等。但和OV比,小米總無法給人統一的調性。OPPO、VIVO的調性很簡潔:拍照+音樂,其他沒了。
所以,回到小米線下的困境,真實的問題並不是渠道這麼簡單。如果僅僅是鋪設渠道的問題,我想這事也不需要雷軍親自抓,更不需要雷軍在河南走訪一周。
渠道,只是線下的一部分。真正的線下深水區,還包含了消費者的需求洞察、購買力、品牌偏好等。而這些,是小米需要快速調研,給出自己的答案。小米手機的四五線城市下沉,絕不是弄幾臺紅米在一個手機店賣賣,貼幾張海報這樣容易。小米手機如果未來在四五線城市大獲成功,一定是做出了滿足用戶需求,並且切合了經銷商的實際利益。
渠道和價格,兩個問題的背後,最後都變成了消費品牌這一個問題。拍人更美,我仍然認為,這只是消費需求的一部分,只是必要而不是充分條件。
回到小米,作為一個手機產品,不談品牌,我認為小米是優秀的。過去幾年的高速發展,也說明了小米在產品上,滿足了很多用戶的精準需求。比如配置、質量。雖然我批判小米的性價比,但在同等價位的手機中,小米確實是質量很好的。我也買過多款小米NOTE送個年長的親戚,評價都很好。但在品牌的策略上,小米過去幾年的數位代言人策略,我覺得是不成功的。小米一方面想強調原有的性價比,一方面又想通過代言人模式,來拔高品牌的調性。性價比+調性,總覺得有那麼一點不對味。。。
並且,上文也提到了,小米作為手機品牌,和小米的渠道品牌,在過去的高速發展中,並沒有做出很好的區隔。今天寫文章的時候,看一篇小米有品負責人的訪談。但目前作為獨立的渠道,我搜索了下,並沒有獨立的網站,未來是融合到小米之家裡?
而OV的路徑,廣告轟炸、渠道佣金、巨幅廣告牌,這些看起來都是簡單的事情。這些簡單的元素,造就了兩家一年超過1億部的出貨量。從生意的角度,這種簡單讓人敬畏。因為大多數時候,看起來簡單的事情,並不代表容易。
寫在最後:OV是一種生意,小米以及小米的生態也是一種生意。我並不用好壞來形容二者的生意。只不過OV更像是一個消費品,而小米從手機起家,現在和未來的發展會越來越變成一個渠道品牌。最後想說的是,雷總和段永平,仍然是我佩服的兩位企業家和投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