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劉鶴翔
微信ID:Retail-Finance
除了小米汽車,雷軍又打起了「便利店」的主意。
近日,小米生態鏈企業「米糖」完成數千萬元A輪融資,本次融資的目的很明晰,幫助其場景化IP「懶人便利商店」完成系統打造、產品開發及運營測試。據悉,該項目已經在廣州、上海等地舉辦了20多場線下快閃活動。
小米從創立至今走過了11個年頭,從一家小企業成長為手機全球銷量第二的品牌帝國,除了「3年之內拿下全球第一」的宏偉目標,雷軍心中還有更多關於年輕人的夢想,但這些瘋狂的跨界夢想能實現嗎?
叫「便利商店」的小米文創自營店日式便利店的門頭、24小時的標語,外加「便利商店」醒目的四個大字,當這些元素拼湊在一起,我們就能說這是一家便利店嗎?
當「便利店」的專業概念被消解,非專業的跨界玩家越來越多,線下零售業態的細分似乎變得毫無意義。
懶人便利商店只是米糖線上IP完成線下變現的一個切入口,他們選擇了離年輕人最近的線下零售業態——便利店,以輸出小米生態鏈產品的形式完成對線下潮玩、文創市場的佔領。
本質上,懶人便利商店走了一條IP授權+產品孵化+線下零售門店的商業模式,簡單點說是一家披著「便利店」主題外衣的文創雜貨鋪,以下三點可以佐證:
第一,商品結構以快消品、放鬆類產品及潮流元素產品為主,缺乏便利性商品。
公開信息顯示,「懶人便利商店」將年輕人的24小時分割為上班、聚會、娛樂等六個部分,這六大內容板塊作為線下門店的體驗環節,為門店導流獲客。目前店內重點售賣潮玩、服裝等潮流元素產品,即時消費品包括氣泡水、咖啡,放鬆類產品則有蒸汽眼罩,SKU少到無法言說。
便利店以「便利」為導向,銷售低毛利、即時的個人消費品,而這家店以「毛利」為導向,售賣的是日常生活中可有可無的高毛利商品,應急類等便利性產品極度匱乏。此外,該店還與小米生態鏈內部的一些品牌展開了聯名合作,那麼這家店或許就是一家小米生態自營店,試問,這樣的店需要24小時營業嗎?
第二,運營團隊原創IP能力遠高於「彎腰撿鋼鏰兒」的運營管理能力。
米糖創始人張嘯吟做了15年的原創IP及產品系統開發,IP的變現能力極為關鍵,除了IP授權,產品孵化、線下門店零售成了一個不錯的選擇。據了解,米糖團隊並無便利店運營管理經驗,其核心成員出自張嘯吟此前創立的玩具品牌「陳幸福」,如果說玩具的同義詞是「造夢」,那麼這個被雷軍看上的團隊或許更適合抬頭講故事,而非低頭撿便士。
第三,行業頭銜為「文創」、用戶客群為「Z世代」。
2020年,懶人便利商店在零售行業內籍籍無名,卻獲得了文創領域的獎項,在文化領域的認知則是一種消費IP。另外,從項目本身也可看出,圍繞懶文化、「Z世代」進行元素設計搭配,並非男女老少皆宜的零售產業。
站在便利店行業視角,「懶人便利商店」就是個繡花枕頭,既沒有過硬的商品力、也沒有專業的運營管理經驗。站在潮玩文創的角度,它既沒有如泡泡瑪特般的強勢IP及盲盒破圈玩法,也沒有KKV集團旗下X11潮玩店全面、大規模的集合效應。
「懶人便利商店」只是將小米生態鏈上的IP實物化、零售化,販賣的是文化和情懷,而非日常所需。從米糖的思路出發,樂高也可以做一家「樂高便利店」,將各式各樣IP打造為便利店元素,但究其根本還是一家樂高店。因此,「懶人便利商店」只是借用了「便利店」元素的文創自營店。
「懶文化」不是Z世代的底色懶得社交、懶得點讚、懶得戀愛、懶得出門……小米給出了他們做「懶人便利商店」的動機,卻沒有給出Z世代為高顏值有個性、夠酷夠潮買單的「一鍵三連」。
「懶」是對「Z世代」的誤讀,「懶」並非懶惰的字面意思,而是從智慧中衍生出的高效生活。衣食住行能懶則懶,懶是用技術解決生活的繁雜,懶甚至可以倒逼技術的進步。如果聰明才智、付出最少資源能讓Z世代以走捷徑的方式獲得所需之物,那被冠以「懶」的虛名又如何,他們並不在意外界的看法,甚至懶得解釋。
艾瑞諮詢「2018年中國運動健身用戶畫像」報告數據顯示,30歲以下為主體運動人群,其中24歲以下(Z世代95後)佔比高於80後、90後,從這組數據中,我們可以窺探Z世代並不懶的真相,一個真正的「懶癌患者」,會喜歡運動嗎?
在消費升級、社會內卷的當下,高品質和高質量的生活方式是人人的追求,「躺平」和「懶」只是Z世代一種順其自然的心理補償。「懶文化」並非Z世代的底色,如果他們懶了,一定是你的產品給了他們「下次一定」的理由。
一再強調「懶文化」、「懶人觀」的米糖,他們推出的「懶人便利商店」並沒有吃透目標客群的特色,只是做了些表面的迎合,那麼這個項目能給出讓年輕人「一鍵三連」的理由嗎?還是回到最本質的問題,是IP夠獨特、還是商業模式夠新潮?答案呼之欲出。
一位有趣的00後表示,盲盒是這個時代最無恥的賭博遊戲。商家早已制定好的遊戲規則,然後請明星愛豆瘋狂上價值,最終消費了粉絲們的熱情。試問,你賣我盲盒,我可以用盲盒的形式付錢給你嗎?買定離手,你給我盲盒,我給你盲幣,這樣才公平吧。問題在於,你沒法跟資本談公平。
曾經的雷軍,講了一個小米粥的故事,以極具性價比的小米贏得了米粉的喜愛,撐起了小米帝國的版圖。
殊不知,「口無遮攔」的前小米集團清河大學副校長王嵋一語道破「天機」:我們小米認為,未來的天下,得「屌絲」者得天下,一定是年輕人的天下。
「懶人便利商店」定位懶得社交、懶得點讚、懶得戀愛、懶得出門的年輕人,但以上特徵並不是Z世代的真實寫照,反而越看越像「屌絲」的模樣,難道小米眼中的年輕人真的是「屌絲」?
雷軍雖然在B站等平臺被Z世代消遣,也混了個臉熟,但認真且務實的Z世代(像極了60後)真不是他們所定義的懶人。如果將Z世代視作「懶人」、「屌絲」,那這個「懶人便利商店」一定做不長久。
雷軍的「英雄夢」還能造多大?
跨界,成為近幾年小米的主旋律。
自今年3月小米集團正式宣布投入100億美元造車以來,真造車還是假跨界的爭議不斷。此次做「便利商店」,小米本身並非無備而來,小米之家為自營門店——有品生活累積了線下經驗,小米有品同樣給懶人便利商店提供了參照系。
但小米有品線下門店的運營難題,如毛利率設定、商品結構設置、落地成本較高等也成為了懶人便利商店需要去攻克的難題,這些也是影響其能否快速發展的核心因素。
當然,便利店專業選手中也不乏創新者,全家便利店推出服飾產品、7-ELEVEn便利店聯名周杰倫推出鑰匙扣、託特包等周邊產品、羅森推出B站等主題便利店在便利屬性沒變的條件下,聯名周邊、潮牌對於便利店來說只是補充,也是一種貼合年輕人的有益嘗試。
如果說懶人便利商店是一家專為「懶人」開放的便利店,那連鎖便利店品牌來做這種門店,是否更有優勢?畢竟,他們更懂「便利」,甚至更懂懶人的日常所需。
有人說小米就是一家硬體公司,因為小米賣手機。其實小米企業屬性更多的,像一家電商企業,或者說,屬性更多是淘寶這一類的網際網路企業。手機只是它銷售的商品之一,而不是全部。
雷軍曾在對外的演講中一再強調「小米是一家網際網路公司」。網際網路的思維是席捲一切、顛覆以往的認知,建立新的文明。
雷軍的「英雄夢」絕不止汽車、不止便利店。
零售業態在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發展規律下,懶人便利商店作為網際網路思維下的產物,擁有便利店的元素、文創店的屬性、自營店的本質和潮玩店的夢想,多重身份的集合,也意味著它的對手是來自各個領域的專業選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