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高壓下人類終實現室溫超導,材料曾被中國學者預言

2021-02-15 澎湃新聞

長達百年來,室溫超導體一直是物理學的核心追求之一,更被賦予緩解人類能源問題的宏大願景。

近幾年間,高壓下富氫材料的臨界溫度不斷提升,人類離「超導聖杯」似乎也越來越近。終於,北京時間10月14日晚間發表在《自然》(Nature)雜誌上的一項研究跨過了273K(約0℃)這個節點,一舉實現287K(約15℃)溫度下的含碳硫化氫超導。

這種室溫超導是在金剛石「砧板」製造的267Gpa高壓下實現的,相當於200多萬倍標準大氣壓,很難談得上實際應用。

但作為世界頂級學術期刊,《自然》從收到這篇論文(8月31日)到接受(9月8日)僅僅用了不到10天時間,可見該成果的裡程碑性意義。

實際上,硫化氫H₂S這種著名的臭雞蛋味氣體在高壓下會變身高溫超導體,曾被中國科學家預言。2014年,吉林大學的馬琰銘和崔田團隊各自通過理論計算做出預測:H₂S在160GPa下超導臨界溫度為80K;H₂S與H₂複合成的H3S結構在200GPa下超導臨界溫度在191K至204K之間。

金剛石頂砧高壓裝置下實現室溫超導

而這次來自美國羅徹斯特大學、英特爾公司和內華達大學的聯合研究團隊實現了歷史性突破,則是運用一種綠色的光化學合成方式,在硫化氫體系中摻雜了一種自然界最廉價、最普通的元素——碳。

該團隊也在論文結尾處指出,通過在更低壓力下交換分子,微調(C-S-H)碳-硫-氫三元體系的組分,未來可能實現大氣壓下穩定或亞穩定的高溫超導體。

消失的電阻

超導,全稱超導電性,是20世紀最重要的科學發現之一,指的是某些材料在溫度降低到某一臨界溫度,或超導轉變溫度以下時,電阻突然消失的現象。具備這種特性的材料稱為超導體。

1908年,荷蘭科學家翁內斯(Onnes)成功製備液氦,並在液氦溫度下研究物質的熱力學和電學性質。1911年,他發現汞的電阻在溫度降到4.2K(-269℃)以下時變為0。

中學物理告訴我們,電流通過電阻會發熱。大量的能源就在這一歐姆定律的「魔咒」中浪費了,而奇妙的超導體成為了破咒的法門。

翁內斯憑此獲得了1913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此後,共有9名科學家在超導研究領域獲得了5次諾獎。

雖然獎項頒得很勤快,但人類提升超導臨界溫度的進展卻很緩慢。要知道,通常情況下,電子在定向運動時會與金屬晶格碰撞,形成電阻。1957年,Bardeen、Copper 和 Schrieffer 提出著名的BCS理論,即具有相反自旋和動量的電子對通過與晶格振動聲子的交換作用,互相吸引,形成Cooper對。而這個Cooper對可以在晶格中無阻礙傳輸,就是傳統超導體的超導機制。臨界溫度的存在,則是因為較高溫度下更強的晶格振動對Cooper對造成破壞。

美國科學家麥克米蘭基於BCS理論計算,認為超導臨界溫度不太可能超過39K(約-234℃),39K這個溫度也被稱為「麥克米蘭極限」。這個極限溫度一度被主流學界所接受。

受到極低溫度的限制,目前超導體在MRI、粒子加速器、量子計算等領域的應用無法廣泛拓展到電網、磁懸浮等令人期待的方向。室溫超導,成為高高在上的聖杯。

臨界的溫度

中國科學家在高溫超導領域收穫頗豐,趙忠賢院士就曾因在這一領域的突出貢獻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趙忠賢是國際上最早認識到銅氧化合物超導體重要意義的少數科學家之一。他的團隊從1986年底到1987年初,在十分簡陋的實驗條件下夜以繼日工作,終於和國際上少數幾個小組幾乎同時在鑭-鋇-銅-氧體系中獲得了40K以上的高溫超導體。1987年2月,趙忠賢團隊終於在釔鋇銅氧(Ba-Y-Cu-O)中發現了臨界溫度為93k的超導轉變。

2008年,國內幾個研究團隊又各自獨立在鐵基高溫超導上實現了突破,堪稱中國鐵基超導「奇蹟」。

這一類顛覆了BSC理論和其推論「麥克米蘭極限」的新型超導體,被稱作高溫超導體,其超導原理尚未有定論。

富氫的材料

本以為人類追逐室溫超導聖杯的道路會在新型超導體領域一路前行,但近幾年,一類傳統超導體卻奇峰突起,不斷刷新溫度紀錄。

這類材料的關鍵詞是氫。1968年,Neil Ashcroft基於BSC理論提出固體氫可能是一種室溫超導體,臨界溫度達到290K。只是,要把氫氣壓成類似金屬的固體,需要媲美地心的驚人壓力,不少物理學家轉而通過富氫材料模擬固體氫,通過摻雜非氫原子來降低金屬化的壓力條件。

2014年,吉林大學的馬琰銘和崔田團隊基於對BSC理論的計算,各自做出了關鍵預測。前者預言H₂S在160GPa下超導臨界溫度為80K;後者則認為H₂S與H₂複合成的H3S結構在200 GPa下超導臨界溫度在191K至204K之間。

2015年9月,德國馬普化學研究所的德羅茲洛夫(A. P. Drozdov)和葉列米特(M. I. Eremets)發表《自然》論文,在高壓下硫化氫結構中做到了203K(約-70℃)的超導臨界溫度。

2019年5月,德羅茲洛夫和葉列米特實現自我突破,在170Gpa高壓下,用氫化鑭(LaHx)體系取得了最高可達250K(約-23℃)的超導臨界溫度。

對面硫化氫超出預期的表現,理論物理學家們展開了討論。氫是最輕的元素,氫鍵又是最強的化學鍵之一。硫化氫中的氫離子晶格可以在較高的溫度下快速震動,無阻地運送庫珀電子對。不過,氫離子晶格同時需要保持堅固的結構,不會「震散架」。正因如此,高壓條件至關重要。

有機的超導

那麼,除了在硫化氫體系中加入鑭等金屬元素,還有沒有其他非氫原子可以用來進一步實現室溫超導?

這次,羅徹斯特大學的Ranga P. Dias等人受到美國科學家Little於1964年提出的一維聚合物有機超導體概念的啟發,將富氫材料與有機超導這兩條路徑相結合,想到了用碳來代替金屬元素。

超導實驗室

他們將碳和硫元素以1比1摩爾比率混合,球磨成5微米以下的顆粒,隨後裝載到金剛石頂砧中。氫分子充入其中,扮演反應物和傳壓介質的雙重角色。整個樣品隨後被施加4Gpa的壓強,並用波長532納米的光照射數小時。壓力和輻照驅動S-S鍵的光分解,形成硫的自由基,與氫分子反應生成硫化氫。最後,研究人員迅速微調壓強和雷射位,最終制出均勻透明的晶體結構。這種脆弱的晶體不能在10Gpa以下的壓強中保持穩定。

通過電阻、磁化率、電輸運和拉曼光譜測量,團隊認為該含碳硫化氫材料在267Gpa下取得了約15℃的超導臨界溫度,創造新的世界紀錄。

相關焦點

  • 超高壓下首次實現室溫超導——中國團隊理論預言富氫材料
    近日,一則關於科學家實現高溫超導的新聞刷屏。一個美國研究團隊將碳、氫、硫混合材料加壓到267 ± 10 GPa時,實現了轉變溫度高達287.7 ± 1.2 K的超導,也就是15℃,這是迄今為止首個名副其實的室溫超導。這個創紀錄的成果於2020年10月14日發表在《自然》雜誌上[1] 。
  • 首個室溫超導體登上 Nature 封面!15°C 刷新紀錄,超高壓下展現超導特性
    但如今,這種態度應該要轉變了——美國科學家們創造了一種氫化物材料,它竟然能在 15°C 的溫度下無電阻地導電!在最新一期的《自然》雜誌(Nature)封面上,也寫著一串激動人心的英文單詞:Superconductivity finally reaches room temperature(室溫下也終於能實現超導特性了)。
  • 前沿|首個室溫超導體登上 Nature 封面!15°C 刷新紀錄,超高壓下展現超導特性
    但如今,這種態度應該要轉變了——美國科學家們創造了一種氫化物材料,它竟然能在 15°C 的溫度下無電阻地導電!在最新一期的《自然》雜誌(Nature)封面上,也寫著一串激動人心的英文單詞:Superconductivity finally reaches room temperature(室溫下也終於能實現超導特性了)。
  • 超導「小時代」之三十六:壓力山大更超導
    前者比較複雜,外層是個球殼,傳壓介質包裹著裡面的八面球壓砧,然後頂上六面頂壓砧,再壓上一個四面體的傳壓介質,最裡面才是樣品材料(圖2)。如此設計的層層壓力傳遞,最終就能在比較狹小的空間裡實現幾十萬個大氣壓(~20 GPa)。高壓反應釜則比較適合液相合成,將原料放在液體中並將其高壓密封,溫度升高後壓力會更高,有利於某些樣品的生長(圖2)。藉助高溫高壓,能實現不少常壓下得不到的材料。
  • 室溫超導問世,常溫常壓的超導體還會遠嗎?
    利用約瑟夫森效應可以製作超導量子幹涉儀,用於測量非常微小的磁信號。既然處於超導態的材料有這麼多用途,為何沒有廣泛應用於生活中呢?因為只有在特定溫度之下,材料才會進入超導狀態。這個臨界溫度非常低,往往為幾十開爾文(大約零下二百多度!),這在日常生活中非常難達到,阻止了超導材料的大規模應用。所以大家應該明白,為什麼室溫超導能讓那麼多人心中振奮了吧!
  • 室溫超導體來了!? 科幻變現實漫漫其修遠兮
    尋找更高臨界溫度,特別是液氮溫區(77 K)以上的可實用化超導材料,成為材料探索的重要目標。1986年瑞士蘇黎世IBM公司的柏諾茲和繆勒在銅氧化物體系發現了35 K的超導[10]。在中美等國科學家的推動下,該記錄在五年內不斷刷新,於1994年左右創造了常壓下135 K、高壓下164 K的臨界溫度新記錄[4][11]。
  • 室溫超導誕生了!但這「室溫」和說好的不一樣啊……丨一周科技
    本周重點新聞:「室溫超導材料」它來了——但不是現在就能用上的那種。10月14日,美國FDA首次批准了一種用於伊波拉感染治療的藥物[1]。這種名為「Inmazeb」的治療藥物針對薩伊伊波拉病毒(Zaire ebolavirus),它由三種單克隆抗體組成,針對病毒表面的糖蛋白,阻止病毒附著和進入人體細胞。
  • 超導有什麼用?鐵基超導又是什麼?
    2020年10月14日,一篇關於超高壓下觀察到室溫超導的論文登上了Nature封面,引發轟動。論文顯示,一種氫化物材料在267萬個大氣壓的壓強下室溫超導現象,實現溫度在15攝氏度左右。什麼是超導?超導的研究經歷了哪些過程?為何常溫超導受到如此關注?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羅會仟在2014年撰文,講述了鐵基高溫超導的發現和研究如何促進人們對高溫超導電性的理解,以及中國科學家在其中的貢獻。
  • 15℃!物理學家首次實現了真正的常溫超導
    常溫超導領域重要的裡程碑:物理學家們首次在15℃實現了超導性。以前的記錄是-23℃。
  • 首個室溫超導體問世,你知道什麼是室溫超溫嗎?
    2020年10月14號晚,首個室溫超導體問世,一篇刊登在《Nature》封面上的文章引起了廣大研究者的關注,轟動了整個物理界!百年來,室溫超導材料一直是物理學的核心追求之一,更被賦予解決人類能源問題的宏大願景。那究竟什麼是室溫超導材料?它可以應用在生活中的哪些地方?
  • 室溫超導新突破:碳基超導體的臨界溫度更高了!
    目前,超導材料只有在低溫環境下才會具有超導性。尋找在低壓、高溫下實現材料超導性的方法並將其用於生活中,可謂是應用物理界的重大使命沒有之一。圖丨摻硼Q-碳材料之前,摻硼金剛石作為超導體的最高溫度為11K ( 約-262.15C°),而現在這種新型摻硼Q-碳材料則在35K~57K(約-238.15~-215.6C°)區間內具有超導性,比原有的記錄高了
  • 超導加速未來新科技
    比如用高壓輸電的方式把發電廠的電輸送到家裡,長距離輸送後電損耗了 15% 以上。大家不要小看這 15%,如果把這 15% 節約下來,現在的能源也許可以多用 50 年、上百年,我們的子孫後代也許能夠更好地利用資源,也許我們可以度過地球的能源危機。所以如何善用電呢?這就要借用超導材料。
  • 超導「小時代」之二十九:高溫超導新通路
    - xPxO 超導體系;6月中旬,中國科大阮可青研究 組 認 為 共 摻 雜 的 Sm0.95La0.05O0.85F0.15FeAs中存在 57.3 K的超導電性(圖 3)。在中國科學家不斷刷 Tc的同時,世界上的許多研究小組也把注意力轉移到了鐵基超導材料上來。鐵基超導發現人西野秀雄的研究組一馬當先,他們很快利用高壓把LaO1-xFxFeAs 的 超導電性提升到了 43 K,並在 8 月發現了無氧的CaFe1-xCoxAsF 和 SrFe1-xCoxAsF 超 導體系。日本、美國、英國、德國等其他研究小組也相繼發現並研究了多個「1111」型鐵基超導材料。
  • 斯坦福教授:「超導」時代,上海到北京只要兩個小時
    6月30日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史丹福大學物理學教授沈志勳的中歐大師課堂,圍繞「科技創新與社會趨勢」,用最通俗的語言向我們介紹了室溫超導材料的最新研究,技術是如何切中社會需求實現商業化的,並對社會結構變遷帶來的機遇與挑戰作出了展望。
  • 隕石中竟藏著超導材料!室溫超導有希望了? ​​​​
    在1986年,物理學家在一系列含銅化合物中發現,銅化合物在高達134 K(-139°C)的溫度下出現了超導現象,這一現象被稱為高溫超導,它的物理機制仍然是科學界中的一大謎團。而最近,研究人員又發現了一系列高溫鐵基超導體以及其他一些奇異的超導體。
  • 【科技前沿】來自宇宙的超導材料:隕石帶來尋找室溫超導體材料新希望
    雖然這項在日前於洛杉磯舉行的美國物理學會3月會議上報告的成果不會徹底改變科學家對太陽系的理解,但它引發了尋找室溫超導體材料的希望。而這可能帶來諸如磁懸浮火車等技術突破。「聽上去他們好像找到了一些東西並將其分離出來。」正帶領團隊在陸地礦產資源中尋找天然超導體的馬裡蘭大學凝聚態物理學家Johnpierre Paglione表示,「這太棒了。」
  • 聞海虎教授團隊在一種新型鐵硒基絕緣體材料CsFe4-xSe4中利用高壓誘導出非常規超導電性
    這些材料中的磁性以豐富多彩的方式表現出來,有長程反鐵磁有序態,也有長程反鐵磁有序被破壞以後的自旋漲落態,還有奇異的量子自旋液態(這些自旋或磁矩通過量子漲落形式存在配對單態,即便在零溫極限下)。普林斯頓大學著名的理論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Phillip Anderson曾經預言銅氧化物的基態就是這種具有莫特屬性的量子自旋液態;往這種自旋液態中摻入空穴,使得處於強關聯的電子鬆動起來,就會出現高溫超導。這個超導圖像當然是革命性的,完全突破了原來BCS理論的假設和範疇,只可惜目前發現的量子自旋液態材料並不多,即便有屈指可數的幾個,也很難通過摻雜或高壓方式誘導出超導電性。
  • 常溫超導材料已被中國小年青研製出來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向他伸出了橄欖枝,並送他進了馳名中外、培養未來科研領域領軍人物的「嚴濟慈物理英才班」!讀博四年,他一直潛心研究石墨烯的超導電性,可這項研究,在國際上還沒有先例,由此可見,面對的困難無法想像。但實驗遇到阻礙時,他總能想起中學時的一件小事,當時實驗課上,物理老師黃佳堂告訴他,如果誰能在常溫狀態下,發現一種超導材料,就可能引領世界成為科學大師。
  • 突破極限,中國高溫超導研究領跑世界
    科技日報記者 吳長鋒剛剛過去的國慶黃金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超導研究團隊除了收看國慶70周年慶典外,每天依然到實驗室裡工作。「下一個可以用來劃分時代的材料,可能就是室溫超導體。」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吳濤眼裡,他們所從事的超導研究充滿魅力。
  • 【超導材料】科學家發現全新磁能超導材料 未來15年有望實現核融合發電
    3月12日報導,美國麻州理工學院(MIT)與大英國協融合系統公司(CFS)的研發團隊找到一種新的磁能超導材料,他們認為,這將是未來「核融合反應爐」的關鍵,並認為在未來的15年內有望實現核融合發電。   據英國《衛報》報導,美國麻州理工學院與大英國協融合系統公司(民營公司)找到新的超導磁場配方:一種塗有釔、鋇、銅的氧化複合物,其所製成的材料可在大約在零下223攝氏度時出現超導性,這已經算是「高溫超導體」了,因為大多數超導體須保持在接近絕對零度(-273度)的溫度才能起作用。這項發現允許創造更小、更高功率和更高效的磁體,對於有效核融合幫助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