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火箭殘骸墜落,在中國這裡是小心被「砸中」;在美國那裡就是「點亮夜空」……
又是西方媒體熟悉的「雙標」味道!
官方最新回應來了!
打臉西媒抹黑報導
4月29日,中國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成功發射空間站天和核心艙後,西方媒體集體炮製了一個所謂「失控殘骸」的威脅論。
今天(5月9日),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發布公告,狠狠打臉了西方媒體的抹黑報導。
最新公告稱:經監測分析,2021年5月9日10時24分,長徵五號B遙二運載火箭末級殘骸已再入大氣層,落區位於東經72.47°,北緯2.65°周邊海域,絕大部分器件在再入大氣層過程中燒蝕銷毀。
「失控殘骸」 vs 「流星划過」
類似的「雙標」報導也存在於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在報導中國火箭時,CNN稱「美國防部正追蹤失控中國火箭」;而在3月底報導美國火箭時卻說,「製造這場炫目燈光秀的可能是Space X殘骸」。
對於外媒的集體雙標,有網友整理了一張左右對照的表格。左邊炒作中國火箭殘骸是如何「失控」(uncontrolled、out-of-control),右邊吹噓「獵鷹9」火箭殘骸如何似流星般「點亮夜空」(light up the night sky)。
同時,報導卻反咬中國一口:「過去30年,中國都讓殘骸隨機墜落。」
中方專家此前表示,運載火箭在完成運送任務後,在大氣層外運行的火箭殘骸由於本身已經失去動力,甚至可能結構都出現損壞,因此不管是哪國的火箭殘骸都不存在「可控」的概念。
但這並不意味著火箭飛行軌跡完全「不受控」。
航天專家邢強博士解釋稱,火箭本身結構是「皮薄餡多」,內部燃料在發射過程中消耗後,剩餘的火箭殼體質量並不大,而且以鋁合金為主的殼體很容易在大氣層中焚毀。
因此與空間站或大型衛星相比,火箭殘骸對地面造成危害的可能性很小。同時它的飛行軌跡也並非媒體報導的「不受控」,而是經過精密計算,並利用火箭鈍化技術,有意縮短在軌飛行時間。
當地時間2021年3月4日,Space X獵鷹9號火箭再次將60顆星鏈衛星送入近地軌道。圖片來源:澎湃影像
觀察者網軍事觀察員表示,為防止火箭殘骸過久滯留在太空軌道上,或者在再入大氣層後無控墜落造成的其他風險,各國火箭在設計過程中都會採取種種措施,儘量避免火箭殘骸在軌產生大批碎片或者落入人口稠密區,減小火箭殘骸造成危害的可能性。
從技術上來看,「獵鷹9」和長徵五號都屬於無控再入,並無本質的高下之分。火箭殘骸都在理論上存在概率極小、但造成一些傷害或是擊中人員的可能性。這也是當代人類一次性航天運載器的常見處置方法。
在該問題上,西方媒體刻意渲染和誇大中國火箭殘骸的「失控」以及火箭殘骸造成人員傷害的概率,顯然不懷好意。就發射一次「失控的『火箭』」5月7日,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針對火箭殘骸問題作出回應稱:火箭末級再入大氣層燒蝕銷毀,這是國際的通行做法。4月29日,長徵五號B遙二運載火箭成功將空間站天和核心艙送入了預定軌道。中方高度關注火箭末級再入大氣層的情況。據了解,該型火箭採用特殊的技術設計,絕大部分器件將在再入過程中燒蝕銷毀,對航空活動及地面造成危害的概率極低。
中國日報(ID:chinadailywx)綜合中國青年報、觀察者網、紐約時報、紐約郵報等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