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買個顯示器、甚至是筆記本電腦的時候,CPU和顯卡必然是我們最關心的項目,頻率高一點低一點、功耗大一點小一點,都會改變我們購買的欲望。
不知道你在看顯示一欄的時候,有沒有見過一些生僻的規格,比如說色域(Color Space色彩空間)?是的,這是個很重要的參數,很久之前老張聊過一次《你屏幕咋這麼黃?聊聊關於顯示器校色那些事兒》(戳這裡)其中就提到過色域。如果你的顯示設備色域低了,看什麼都會很灰、顏色很淡。如果色域高了,上限越高,不僅能還原色彩,更能顯示更豐富多彩的圖像。不過我們今天要說的並不是色彩管理,而是色域本身。今年絕大多數廠商已經標註了sRGB色域作為標準參數,在各種商品詳情頁都能看到,但放在幾年前那個「魚目混珠」的年代,事情可沒有這麼簡單,那時候很多廠商都喜歡標NTSC色域。下面的是CIE國際照明協會的CIE-xy色域圖,整個範圍是人眼可見光的範圍,從中可以看到,NTSC色域幾乎和Adobe RGB差不多大。72% NTSC色域也確實接近100% sRGB,那時候如果哪個顯示器標註自己是72%而不是45% NTSC,咋一聽肯定會覺得這顯示很「真彩」,但其實這又是一個文字遊戲。因為NTSC色域比sRGB更大,所以100% sRGB確實可以說成是72% NTSC,但反過來說72% NTSC,可並不一定就是100% sRGB,差之毫厘謬以千裡,比方說從上面這張圖中我們可以看到,正因為NTSC很大,隨便劃一塊72%,與sRGB的重合率是很低的。當年有部分廠商可能是老牌子遺留下來的習慣,但更多低端廠商可能是濫竽充數的,標個72% NTSC要麼意味著面板本身不太行,或者說廠商品控爛,心虛又不能作假,那就標個模稜兩可的參數。可能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其實NTSC是
1941年的電視廣播的傳輸標準,到了
1953年修訂成色彩標準,這已經大幾十年過去了...這是個模擬信號時代的東西,雖然幾經修訂,但放在數字時代,已經不太能說明問題了。能用到現在,主要也是因為美國、日本的顯示器巨頭都用過NTSC標準。起初它規範了CRT顯示設備輸出 約29.97幀(30 / 1.001 ),59.94場的畫面,每幀又2個場組成,橫向720列,縱向525線(486條可見),對應解析度720 x 486。由於陰極射線是一行行掃上去的,掃多了畫面會越來越亮,少了會越來越暗,因此也規範了隔行掃描技術,早期原始比色法6775K白點色溫也逐漸改進為D65 CIE白點(6500K)。放眼到今天,顯示設備早就一換再換,手機上都開始普及P3,中高端顯示器也基本以Adobe RGB作為賣點,sRGB已經成為了最基礎的色域標準,再談NTSC已經感知不強。這兩年廠商都開始標sRGB,或許再過幾年,NTSC就要淡出我們的視野了。
▼
戳圖片傳送至往期精彩
喜歡我們的推送別忘了點一個
向親朋好友推薦一下我們的文章
en.wikipedia.org/wiki/NTSCbilibili.com/video/BV1B54y1Q7W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