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不是謠言:你的液晶屏設備,可能有毒

2021-02-08 三易在線

「你的手機液晶屏幕可能有毒」,「最新研究表明手機屏幕滲毒」,「手機和平板的毒性會擾亂內臟功能!」就在近日,一些關於智慧型手機液晶屏幕有毒,會影響健康的報導突然開始出現。

講真,我們三易生活最早關注到類似的信息時,對此是相當嗤之以鼻的。這不僅是因為報導的媒體多半都並不權威,更重要的是,考慮到液晶屏幕目前在手機及電視等行業多半被用在薄利多銷的大眾產品上的事實,指稱其有毒實在是一件非常容易吸引眼球的事情。因此我們起初也認為,這很可能又是一起「WiFi致癌」式的偽科學炒作事件。

然而,它居然是真的!

一篇正經的科學報告,首次揭露了液晶的危險性

以往我們批判「微波爐輻射」、「基站致癌」時,不僅因為它們是偽科學謠言,更因為這些言論多半起源於社交平臺的「朋友圈」或「家庭群」,本身就帶有惡意吸引眼球和營造流量的目的。但是當我們深究這一次的「手機屏幕有毒」相關報導來源時,卻驚訝地發現,它不僅是實際存在的科研結果,而且來頭還不小。

具體來說,這一研究的帶頭人是加拿大薩斯喀徹溫大學(University of Saskatchewan)的John Giesy教授,他本人身兼加拿大環境科學學會主席、加拿大國家科學院成員,及加拿大皇家學會會員,同時也是中國科學院任命的愛因斯坦講席教授之一,可以說是環境科學領域的世界級權威。此次他與來自密西根大學和南京科技大學的學者一起組成了聯合團隊,課題是探討液晶單體(liquid crystal monomers,LCMs)對環境的影響。

啥是液晶單體?簡單來說,就是構成液晶屏內部主要成分(液晶)化工物質的總稱,目前整個液晶屏幕行業在產的液晶單體按照化學成分一共有362種,而Giesy教授在研究中便針對這全部的362種液晶成分,進行了全面的化驗和分析。在此之前,學界還從未有過如此詳細對液晶的環境汙染影響進行過研究,正因為如此,對於已經發明了幾十年的液晶材料來說,它的具體毒性在最近才被爆出也就不顯得奇怪了。

原文所在的網站截圖

根據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上的文章摘要可知,在分析了市面上主流的362種液晶單體材料之後,研究團隊發現,其中87種表現為難以降解和高遷移率的能力,這意味著它們一旦洩漏到環境中便會長時間存在,而且很容易被生物或者其他物體沾染甚至是吸收,這幾乎就滿足了持久性和生物蓄積性(P&B)化學物質的定義。

然而,真正要命的還在後面。在進一步用細胞培養的方式分析液晶單體之後,研究團隊發現,這些難降解、易沾染的液晶物質表現出了和已知有毒持久性有機汙染物一致的DNA毒性。這是什麼意思呢?簡單來說就是,它們對DNA健康的潛在影響(致使DNA表達出錯)和已知的其他一些有毒物質一模一樣,因此雖然還沒有直接做諸如讓實驗動物吃下液晶這樣的實驗,但幾乎可以確定的是,液晶單體擁有明確的毒性會干擾DNA表達,進而引發健康問題。

液晶有毒,但是液晶屏幕是否無害呢?很可能不是

請注意,如果Giesy教授的研究僅僅證明了「液晶單體材料有毒」,那麼這與「液晶屏有毒」其實還是不能劃等號的。畢竟對於任何一種液晶屏來說,理論上只要屏幕沒有摔碎,有毒的液晶物質應該都是被密封在屏幕內部的,這就好像水銀有毒,但密閉的水銀溫度計卻非常安全一樣。

很可惜,液晶屏似乎遠沒有水銀溫度計那麼靠譜,因為Giesy教授的團隊緊接著就發現了,液晶屏幕疑似「洩漏」有毒物質的證據。在對53份來自不同地區的室內塵埃樣本進行質譜分析之後,他們發現在這些來自教室、咖啡廳、學生宿舍、旅館、商住樓、實驗室的塵埃樣本中,有多達47%的樣本中監測出了各種不同種類的有毒液晶單體成分。其中最嚴重的一份室內塵埃樣本中,竟然包含了多達17種不同的液晶化學物質。而且有些塵埃的來源地明明已經很長時間沒有擺放過帶有液晶屏幕的設備,卻依然檢出了液晶殘留。這既再一次證明了有毒液晶單體化合物具備難降解和易轉移的特性,同時也暗示其來源可能出自意想不到的地方。

海外科技網站的報導,直指液晶屏幕是在「洩漏」化學物質

當然,Giesy教授和這一研究團隊並不是數碼產品方面的專家,因此他們也沒有妄下定論。但在海外科技媒體對此事的報導中,我們並不難找到這方面業內人士對於液晶屏安全性的質疑。比如說在vice網站的報導中,作者Anne Gaviola就直接使用了「Leak(洩漏)」一詞來描述有毒物質從屏幕裡滲出、汙染環境的機制。而在更多的相關文章裡,海外的科技網站更是合理懷疑有毒液晶成分之所以會出現在環境塵埃中,要麼說明智慧型手機或平板等設備存在並未公布的屏幕密封不嚴問題,在使用過程中高流動性的液晶確實「漏」了出來。要麼就是有毒的液晶物質在生產過程中汙染了屏幕表面或設備外殼,之後再被用戶沾染到身體上,最終散布於環境中形成持久的隱患。

組裝液晶屏幕的工人……他們可能是更嚴重的受害者,但也可能就是問題的元兇

對此,我們三易生活也就這個問題專門採訪了英國東英吉利大學環境科學專業的一位華人博士。在他看來,基本可以認為液晶屏幕手機的毒性是可能對生物造成負面影響的,但也不能直接就此認為有毒液晶就一定會在短期內造成什麼嚴重後果。「畢竟,不談劑量光說毒性,都是不靠譜的」,在採訪中他這樣說到。但同時他也強調,按照這一研究結論來看,液晶屏幕智慧型手機的回收和銷毀環節所造成的汙染和毒性作用,可能會是個更加突出的問題。

這是一起環境學研究,但它的衝擊卻可能超過想像

如果說曾經的WiFi輻射和基站輻射明明是移花接木、誇大其詞的謠言,卻引發了公眾普遍的關注的話,那麼這一次關於液晶屏有毒且可能已經引發環境汙染的研究發現,顯然更值得大家認真的去對待。畢竟不管是在出貨量極大的中低價位手機產品中,還是在諸如電視、個人電腦,或者其他普及型的消費電子設備中,基於液晶材質的屏幕都還依舊佔據著最大的市場份額。

很顯然,液晶有毒,且液晶屏設備本身可能存在著有毒物質洩漏風險的報告一出,對於部分的消費者來說,是可能會引起不安的。但這並不見的是壞事,因為面對謠言我們要以科學的態度來擊碎它;但面對事實,我們也理應給予它足夠的重視。譬如對於液晶廠商來說,尋求無毒且可降解的安全液晶單體材料,或許就是他們未來必須要開始投入的課題。而對於普通消費者來說,除了勤洗手(液晶的易轉移性質也意味著它容易被洗掉)之外,摒棄液晶更換基於OLED材質,不含液晶的手機、顯示器和電視其實也可以說是一勞永逸的辦法。

當然,這相當於對整個OLED行業、採用了OLED屏幕的手機和電視等設備來說,顯然將構成一個巨大的利好——但誰叫他們確實比液晶顯示效果更好,現在可能還比液晶更加安全呢?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這次不是謠言:你的液晶屏設備,可能有毒!
    「你的手機液晶屏幕可能有毒」,「最新研究表明手機屏幕滲毒」,「手機和平板的毒性會擾亂內臟功能!」
  • 國產食鹽中的亞鐵氰化鉀有毒?謠言老梗了,千萬別信!
    這次的傳言源於網絡上一篇《鹽裡面加進了亞鐵氰》的文章,稱一位老教授食用了這種添加了抗結劑(亞鐵氰化鉀)的食鹽後,對他的腎臟造成嚴重危害。  此外,食用鹽遇高溫有可能會使亞鐵氰化鉀分解成氰化鉀,這種說法正確嗎?鍾凱表示,氰化鉀確實是一種劇毒物質,但是它和食鹽中的亞鐵氰化鉀完全不同。亞鐵氰化鉀的化學性質很穩定,不會輕易釋放這種有毒的氰化物。
  • 國產食鹽中的亞鐵氰化鉀有毒?謠言老梗了丨闢謠
    這次的傳言源於網絡上一篇《鹽裡面加進了亞鐵氰》的文章,稱一位老教授食用了這種添加了抗結劑(亞鐵氰化鉀)的食鹽後,對他的腎臟造成嚴重危害。文章中這樣描述:「體檢發現我轉氨酶升——總膽紅素升高——肌酐升高。最嚴重時感覺腎臟明顯不對勁了,並且尿尿呈現醬油色。我親屬中有位協和畢業的博士,他認為我這些症狀是某種化學物質導致的,讓我細查。
  • 【行業知識】破解朋友圈老謠言之蘑菇有毒
    真相這是一種低級謠言,明眼人一看就可識破:其中除了嚇唬人的話外,一點沒說清蘑菇為什麼會有毒。況且也有許多人吃過蘑菇和茄子、小米等一起燒的食物,哪裡會中毒!從營養學角度來說,有些食物放在一起會有毒的說法並不存在。
  • 謠言止於智者,朋友圈的這些謠言,別信!
    1.微信免費時代結束謠言類別:失實報導     謠言內容:快轉重要消息,微信免費即將結束,明天下午6點以後打開微信要先付25元錢,把這個消息轉給10個人,證明你是經常使用微信的用戶,系統幫你升級更新。但鹼性和酸性在一起中和的結果是,藥力沒有了,而不是傳說中的會中毒。 「榴槤+可樂=中毒」也純屬謠言。榴槤和可樂混在一起吃會中毒並沒有什麼科學依據,只是肝臟需時間代謝脂肪和糖,吃榴槤的同時飲可樂,容易導致消化不良及腹脹。4.
  • 微信發布三月朋友圈謠言榜單!快來看看你中招了嗎?
    1謠言類別:失實報導     謠言內容:快轉重要消息,微信免費即將結束,明天下午6點以後打開微信要先付25元錢,把這個消息轉給10個人,證明你是經常使用微信的用戶,系統幫你升級更新,否則你將被刪除。如果轉發超過18個人,你的圖標會變成藍色,代表你可以繼續免費使用微信。否則明晚6點以後,要先付25元才能打開微信,每月25元。看到後快轉,轉給我也可以。真相:網上關於微信將要收費的各類信息均屬謠言。微信針對個人用戶是不收費的。
  • 三月朋友圈十大謠言新鮮出爐!你信過哪個?
    ,明天下午6點以後開微信要先付25元錢,把這個消息傳給10個人,證明你是經常使用微信用戶,系統幫你升級更新,否則你將被刪除,如果傳送超過18個人,你的圖標會變成藍色,代表你可以繼續免費使用微信,否則明晚6點以後,要先付25元才能打開微信,每月25元,看到後快傳,傳給我也可以。
  • 對不起,你買的螃蟹可能有毒!
    看過了大海,品嘗了海鮮,你見證了海洋物產的豐富,卻曾未想到,它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從來不是為了取悅人類!有毒海洋生物類群佔據著海洋生物很大比重,前面講了有毒的魚類,有毒的螃蟹也一樣不容小覷。上次在東門市場逛晚市,偶然發現有一攤位在售賣一些小海鮮。一堆螃蟹裡,有一隻長相獨特、顏色鮮豔的螃蟹吸引了我的注意。
  • 它們到底是有毒呢,還是有毒呢?
  • 九月朋友圈十大謠言!你中招了嗎?
    一些新老謠言又開始傳播起來,快看看九月的朋友圈幾大謠言你中招了沒?
  • 電視液晶屏壞了為什麼就說報廢了,你看了就知道了
    眾所同知,在維修液晶電視當中,一說液晶屏壞了,基本上就說報廢了,因為液晶屏的價格要佔整機的70%,而且主要是修復的成功率非常的低,有設備的也不能百分百修復,那為什麼液晶屏的維修難度有這麼大呢?這是屏的制適工藝所決定的。液晶屏的故障大致有這麼幾種,亮線 暗線 亮帶 暗帶 白屏 黑屏 拖尾 等屏顯不正常的故障。
  • 盤點上半年網絡謠言,你中招幾個?(上)
    網上的謠言數量雖然正在減少,但不實信息仍難絕跡,人民網對今年上半年在網上流傳甚廣的一些謠言及闢謠真相加以梳理,以期廣大網友在紛繁蕪雜的信息海洋中提高對謠言的辨識度
  • 近期朋友圈十大謠言,你轉過幾條?
    ,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中國聯通與騰迅公司談判,如何監管騰迅的零以及如何向零業務收費,明天下午6點以後開微信要先付25元錢,把這個消息傳給10個人,證明你是經常使用微信用戶,系統幫你升級更新,否則你將被刪除,如果傳送超過18個人,你的圖標會變成藍色,代表你可以繼續免費使用微信,否則明晚6點以後,要先付25元才能打開微信,每月25元,看到後快傳,傳給我也可以。
  • 有毒科普:細數顛覆認知的有毒動物,殺死成千上萬人的竟不是蛇?
    這本書集合了特別多的毒素研究者的科研成果,也講述了那些有毒動物獨特的放毒方式。同時也告訴我們這些有毒動物如何推動了人類的進步,促進了人類進化,改變了很多醫療方式。當我們走進有毒動物的世界中,你可能會不再覺得恐怖,而覺得有趣。
  • 三月朋友圈十大謠言,千萬別信!尤其第二條
    ,明天下午6點以後開微信要先付25元錢,把這個消息傳給10個人,證明你是經常使用微信用戶,系統幫你升級更新,否則你將被刪除,如果傳送超過18個人,你的圖標會變成藍色,代表你可以繼續免費使用微信,否則明晚6點以後,要先付25元才能打開微信,每月25元,看到後快傳,傳給我也可以。
  • 你的手機,殼有毒
    這次試驗中共測試了28個品牌30款手機殼,涉及國內外多個知名手機品牌。在公布的試驗結果中,眾多手機殼品牌不幸「中槍」,被檢測出「有毒有害物質嚴重超標」。對此,官方給出的建議直截了當:別買!手機殼真的有毒嗎一眾手機殼用戶開始動搖,嚇得手機殼生產商們紛紛跳出來說話:你說的「毒」是什麼毒,我才沒有這種「毒」。根據深圳消委會提供的《2018年手機保護套比較試驗報告》:超標最嚴重的品牌中,鉛含量超標1550倍。
  • 闢謠|面對這些謠言, 你的「科學免疫力」扛住了嗎
    內蒙古生物技術研究院特聘高級工程師張志剛告訴記者:「人類通過有毒的氯元素進行消毒殺菌由來已久,利用的就是氯的毒性,但是只要正確使用這類產品,基本不會對人體造成危害。對於任何化學製劑的消毒產品,使用時都首先要學習正確方法、掌握科學比例。」雄黃可以殺滅新冠病毒?
  • 謠言!!
    10月朋友圈十大熱傳謠言快看看這裡有沒你中過招的~謠言類別:失實報導
  • 謠言不止,闢謠不息!六月八大謠言新鮮出爐!你被哪條忽悠過?
    夏季養生的重點不是把寒氣逼出去,而是強調順時而養,養護體內陽氣。絕非喝越多熱水或不沾涼的東西就能把寒氣逼出去。改善體質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只有建立適合自己的生活習慣,並持之以恆,才能逐漸調理亞健康狀態。美國醫師協會發現了引發癌症的原因 :1.不喝塑料杯子中的茶、咖啡或任何熱的飲品。2.不要吃任何包在紙裡的或塑膠袋子中的熱食(如炸薯條)3.
  • 天氣潮溼,東莞路邊這些常見的植物千萬不要採,當心有毒!
    在大約6000種傘類菌中,無論從生物學性狀或生態、習性、形態結構上,均未能找出某種規律來區分有毒或無毒蘑菇謠言1、顏色鮮豔的或外觀好看的蘑菇有毒,不好看的沒有毒。謠言2、長在潮溼處或糞便處的蘑菇有毒,長在松樹下等清潔地方的蘑菇無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