錚錚有聲 | 彗星的軌道為什麼是扁的呢?

2021-03-01 國家空間科學中心
點擊

作者:王錚

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  空間天氣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彗星,因為它的外觀,在古代又被稱為掃把星,曾經被迷信的認為是災禍的預兆,後來又被科學家認為是地球大氣中的現象,而現在我們知道它是我們太陽系的一種天體。假如天氣與時間合適,可以看到它拖著長而明亮的尾巴懸掛在星鬥間,可謂是夜空中一道靚麗的風景。

彗星形成的位置非常遙遠,離太陽最近的也是30倍日地距離以外,遠的要上萬倍日地距離(日地距離被定義叫做「天文單位」,用AU表示)。彗星的軌道基本是很扁的橢圓、拋物線和雙曲線三種,太陽不在軌道中心,而是靠近軌道一側的末端。橢圓形總是又長又扁,而拋物線和雙曲線甚至不是閉合的曲線。軌道離太陽最近的位置叫近日點,離太陽最遠的點叫遠日點。拋物線和雙曲線軌道的彗星是非周期性的,一去不復返,而橢圓形的軌道是周期性的,經過幾十年、甚至上千上萬年,它還會來到地球附近,被我們看見。

明亮的「掃把星」

那麼,為什麼彗星的軌道這麼「扁」呢?

很多朋友都知道,彗星有長長的尾巴,是因為彗星頭部的彗核由冰物質和塵埃混合而成的,冰物質中除大部分是水冰之外,還有一氧化碳冰、二氧化碳冰(乾冰)、氨冰和甲烷冰等;彗星接近太陽時,彗核的物質升華,揮發物質在太陽風作用下拖成一條稀薄物質流的尾巴,形狀好像掃把,就叫彗尾。

長長的彗尾

我們的太陽雖然碩大無比、發出強烈的光和熱,但宇宙空間太廣闊了——太陽到地球就好比隔著一個足球場,太陽是球場一端的一張1米寬的椅子,地球相當於球場另一端的一個指甲蓋。因此,太陽系的絕大地方區域是黑暗而寒冷的。

不過幸好我們地球所在的距離太陽較近的區域是光明而溫暖的。在太陽系裡有一條「凍結線」(Frost line),也叫「雪線」(snow line)或「冰線」(ice line),距離太陽大約3倍的日地距離(3 AU),大約是在「小行星帶」的內側。這個線的定義是溫度低到足以使揮發物質(如水、氨氣、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甲烷等)凝結成固態冰粒(也即是上文提到的彗核組成物質)。由這些物質的性質可以知道溫度大概是開氏溫度150度左右(150 K),而距離太陽大約3 AU處的太陽輻射大致能將物體加熱到開氏溫度150度。

太陽系的「凍結線」(Frost line)

故而,在「凍結線」以內,比如我們地球,水、氨和甲烷等只能以液態或氣態存在,所以不能形成天體;但這條線以外,這些成分則可以凝固成固體,從而成為天體的組成部分。在距離遠到冥王星的位置甚至更遠,如果天體質量較小、又缺乏熱量讓成分產生重分異,冰和巖石就會混在一起,俗稱「髒雪球」,就可以形成彗星的彗核。

那麼接下來我們分3種情況來看:

且不說彗核形成得了形成不了,這種情況冰凍的物質當然會揮發,形成「彗尾」,但是它距離太陽太近,一直都在揮發,太陽系形成了幾十億年,冰凍物質早就揮發完了,堅持不到今天。

如果一顆小天體的軌道始終在凍結線內,那麼它就只會是一顆小行星,由巖石和金屬組成,不會有揮發性物質。不排除有少數彗星因為大行星的引力被整體移入了凍結線以內,但它很快就會揮發殆盡。

 

2.「髒雪球」在「凍結線」以外形成,且軌道沒有那麼「扁」

當彗星飛到離太陽較近時,如果足夠近,比如軌道近日點距離太陽5 AU附近(木星Jupiter軌道範圍)以內在光照下才足夠的亮,在3 AU的「凍結線」附近其揮發物質才形成明顯的彗尾,才能被我們肉眼看見、稱之為彗星。如果「髒雪球」的軌道不「扁」,始終不進入到「凍結線」以內,這樣的「彗星」永遠沒有被加熱到揮發以產生彗尾的機會,也就不叫彗星,它就只是「髒雪球」而已,和它起源地大大小小的其他天體一樣。

彗星只有燃燒自己的生命、發出絢爛光芒的時候才叫「彗星」!

而集結了「髒雪球」的,就是彗星的起源區——柯伊伯帶(Kuiper Belt)和奧爾特雲(Oort Cloud)。柯伊伯帶距離太陽大約是日地距離的30倍,奧爾特雲距離太陽則是日地距離的5萬至10萬倍。

太陽系的柯伊伯帶(Kuiper Belt)和奧爾特雲(Oort Cloud)圖示

近日點接近「凍結線」,遠日點遠離太陽,這才是我們平時所說的彗星。大部份的彗星都來在遙遠的奧爾特雲。在那裡它們雖然也繞著太陽轉,但太陽如此的遙遠,在那裡看太陽亮度比地球上看天狼星還暗一些,引力和光、熱都比較小。這裡「髒雪球」更容易受到附近恆星引力影響,也可能因為碰撞改變了速度,從而向內太陽系飛來(當然也可能飛向太陽系之外)。多數彗星在向太陽進發時是沿著雙曲線或拋物線軌道的,但彗星在來的路上受到其他星體引力影響改變軌道,就可能變成橢圓軌道,由非周期彗星變成新的周期彗星。

彗星形成示意圖,5 AU是木星Jupiter軌道範圍,

「凍結線」在更近的3 AU位置

不過,以非常扁的橢圓繞太陽運行、但又不足以到達「凍結線」從而揮發的天體,在離我們很遠的外太陽系也並不少見,如遙遠的小天體「塞德娜」(Sedna),它的近日點(76 AU)也比冥王星軌道更遠,而遠日點更是達到1000 AU;它的物質不會揮發產生「彗尾」,因此它也同樣不是彗星。

示意圖:「塞德娜」的軌道近日點也比冥王星軌道更遠

所以,綜上來說,「髒雪球」的軌道不扁就不足以從遙遠的起源地來到內太陽系的「凍結線」,不來到距離太陽這麼近就不會因為太陽的熱量大量揮發、發光發亮,不發光發亮、拖著長長的尾巴就不叫彗星了;因此,這是一個「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

作者:王錚   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  空間天氣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微信公眾訂閱號(ID:nssc1958)

進入空間 發現科學 公益服務 科學傳播

ID:nssc1958

相關焦點

  • 天文釋疑:為什麼彗星軌道是很扁的橢圓,而行星的軌道都是近圓?
    而在外太陽系,在遠離眾行星的遙遠的黑暗之處,有一大片球形區域,稱為「奧爾特雲」,在那裡密集存在著萬億個「髒雪球」,也被稱為彗核。它們也和行星一樣,繞太陽公轉,只不過因為距離太陽十分遙遠,所以它們的公轉速度相當慢,軌道速度僅為0.1千米每秒。
  • 錚錚有聲 | 彗星怎麼拖了個長長的尾巴?
    令人好奇的是,為什麼彗星會拖著一條長長的尾巴?這個長長的尾巴,又是怎樣形成的呢?要解答這個疑問,就必須先了解彗星的結構。簡單來說,彗星分為「彗頭」、「彗發」和「彗尾」三部分。彗星頭部的彗核是它的核心,由冰物質構成,因為它誕生的地方很冷。
  • 彗星怎麼拖了個長長的尾巴?丨錚錚有聲
    彗星最大的特徵就是那長長的尾巴,因此,在古代它也稱為「掃把星」。令人好奇的是,為什麼彗星會拖著一條長長的尾巴?這個長長的尾巴,又是怎樣形成的呢?要解答這個疑問,就必須先了解彗星的結構。簡單來說,彗星分為「彗頭」、「彗發」和「彗尾」三部分。彗星頭部的彗核是它的核心,由冰物質構成,因為它誕生的地方很冷。
  • 【天體物理】彗星的軌道到底是什麼形狀的呢?
    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彗星運行的軌道是怎麼回事。       每年少則可以發現10來顆彗星,多則可以觀測到二三十顆。據統計,除去重複出現的彗星之外,總共觀測過的彗星不到2000顆,已經計算出軌道和確定了軌道形狀的,至少有七八百顆。       已經算出軌道的這七八百顆彗星也好,將來還會發現更多的也好,可以肯定地說,彗星千百顆,軌道只三種:橢圓、拋物線和雙曲線。
  • 彗星軌道和行星的一樣?
    但是彗星都是來自太陽系及以外遙遠的地方,都不會以相同的幾乎是圓形的橢圓形移動,這是為什麼呢?為什麼彗星在拋物線軌道上繞太陽運行,而不像在橢圓軌道上運行的行星?從奧爾特雲到太陽,彗星從哪裡獲得能量到如此長的距離?此外星際彗星/小行星如何從其母星[系統]中出來,並訪問其他行星呢?
  • 第一個進入彗星軌道的探測器有了這8個發現!
    9月30日,首個進入彗星軌道的探測器羅塞塔號傳奇謝幕。
  • 為何彗星擁有如此獨特的軌道,是一個拉長的橢圓形?
    首先科普一下,彗星的運行軌道並不都是拉長的橢圓形,除了橢圓形以外,彗星還有雙曲線和拋物線這兩種軌道形式。在一些特殊的情況下,如引力攝動或者天體間的碰撞,有一些天體的動行軌道受到了幹擾,這時它們就會偏離正常運行的軌道,向太陽系內部運動,這些天體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彗星了。彗星運行的軌道是受了兩種力的影響,分別是向心力和離心力。向心力就是太陽的引力,它讓彗星向太陽的方向靠攏,而離心力是由彗星繞太陽公轉形成的切向速度產生的,它使彗星的運行軌道不是筆直的向太陽飛去。
  • 「羅塞塔」為什麼要去探彗星?
    北京時間2014年8月6日17時06分,歐洲空間局的「羅塞塔」探測器進入了環繞67P/楚留莫夫-格拉希門克彗星(以下簡稱「楚-格」彗星)的軌道,成為人類歷史上第一枚環繞彗星運行的探測器,「羅塞塔」在twitter上甚至躍升熱門話題榜首位。
  • 為什麼人造衛星的軌道一般總是橢圓形的?
    踢向上空的足球,射往高空的炮彈,為什麼不能一直飛向高空離開地球?原來地球周圍的物體都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跑不出它的引力範圍。人造衛星為什麼能環繞地球運轉,而很久不落下來?因為人造衛星發射出去以後,以特別大的速度圍繞地球運轉,產生一個離心力抵消了地球對它們的引為一一向心力的作用。
  • 細說彗星的命名規則的結構,了解彗星這種迷人的天體
    彗星這種迷人又有點詭異的東西,為什麼質量如此之小的它們卻又如此重要呢?我們今天就來講一講彗星。首先我們來講一講彗星的命名規則,小行星的發現者擁有命名權,而彗星的命名規則更直接,發現則的名字直接被用到了彗星身上,除了哈雷彗星和恩克彗星。一開始是約定俗成的,後來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就有了明確的命名規則,以最早堵路發展著名字命名,最多可以由三個人姓氏來命名,以受到報告的先後順序。
  • 【空少問答小課堂】解答:彗星為什麼拖著個長長的尾巴
    慧星在比較接近太陽的軌道段,受太陽輻射影響,慧星物質揮發,揮發的物質在太陽風等作用,向背對太陽的方向飄散。由於受到太陽輻射,使得彗星的表面蒸發出或本身彗星釋放冰粒(同時還有太陽引力和行星的引力影響),然後反射太陽光產生長長的彗尾。彗星的尾巴應該是由於太陽風導致彗星表面的冰劇烈氣化而形成的,因此彗星尾巴的方向不是與彗星運行方向相反,而是背對著太陽的。
  • 天文學家發現一顆彗星的軌道在土星附近發生原因不明的劇烈變化
    哈勃太空望遠鏡拍攝的2019 LD2 (ATLAS) 彗星。哈勃太空望遠鏡 / Bryce Bolin一顆名為2019 LD2 (ATLAS)的彗星正在從一個小天體族群移民到另外一個。雖然理論上這經常發生,但人們之前從未目睹過類似事件的完整過程,且這顆彗星的軌道轉變速度之快令人咂舌——它將用40年完成一般情況下百萬年甚至千萬年才能完成的一次轉變。2019 LD2 (ATLAS)原本是一顆半人馬族小天體。這類主要分布在木星和海王星軌道之間的小天體運行大多不穩定。它們的飛行軌跡至少會與一個氣體巨行星的軌道相交。
  • 彗星從何而來?探索奧爾特雲
    【博科園-科學科普】彗星進入內太陽系真是一大景觀。它是由氣體、塵埃、巖石和有機物組成的,而且自從45億年前太陽系形成以來,彗星的存在基本沒有變化。時不時地一些引力作用將一顆彗星踢進軌道,使它更接近太陽。由於輻射的增加,彗星的揮發性氣體和塵埃升華了表面,留下了一個長尾冰。這就是人類如何發現彗星的方法。
  • 這顆「大彗星」活過了近日點!
    然而,一顆悶聲發大財的真·大彗星雖「姍姍來遲」,卻終於登場了!前排恭喜C/2020 F3於今天凌晨0:20安全通過近日點,穩住!C/2020 F3檔案C/2020 F3(NEOWISE彗星)是一顆有著近拋物線軌道的逆行彗星(其公轉方向與它所繞轉天體的自轉方向相反),於今年3月27日被NEOWISE太空望遠鏡發現。它的軌道周期為4600~6800年。
  • 按彗星軌跡,太陽系中存在第二平面,有可能是彗星的「第二家園」
    這就是為什麼彗星會從各個不同的方向出現在我們的宇宙中。根據天文期刊所記載的最新發現,彗星在太陽系中的分布並不是那麼隨意。這使得研究者們推斷太陽系中的環境,也就是說圍繞我們周圍的引力差異,在長周期彗星的形成過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這些結論並不是最終的定論。然而,彗星是肯定有各種各樣的運行軌跡的,不論是分布於黃道平面或空黃道平面,但是最尖峰位置並不存在於兩者中的任何一個。對於彗星軌跡的研究可以幫助天文學者們更好的推測銀河系中太陽系是如何逐步發展演變的。
  • 彗星怎麼拖了個長長的尾巴?
    令人好奇的是,為什麼彗星會拖著一條長長的尾巴?這個長長的尾巴,又是怎樣形成的呢?要解答這個疑問,就必須先了解彗星的結構。簡單來說,彗星分為「彗頭」、「彗發」和「彗尾」三部分。彗星頭部的彗核是它的核心,由冰物質構成,因為它誕生的地方很冷。
  • 彗星撞地球
    公元2139年,天文學家觀測到有三顆彗星將在3年後與地球相撞。其中兩顆彗星的直徑分別是110米和650米,它們不會對地球造成太大的影響,因此不需要幹預,而另外一顆的直徑為11千米,它比造成恐龍滅絕的彗星直徑還寬1千米,如果撞上地球,地球會面臨毀滅性的災難。因此,人類需要對這顆彗星的軌跡進行幹預,改變其現行軌道,防止對地球造成傷害。
  • 彗星休梅克-利維9號是什麼?它又是因為什麼原因碎裂了?
    對較遠粒子的弱拉力,加上構成結構的粒子的內聚力,是否難以抵消對較近粒子的拉力,從而使彗星分裂成碎塊?每次彗星木星分離,引力差異減小,彗星內部的結構更趨於分裂。為什麼有一些碎塊有大有小?我猜測這取決於內聚力程度。並且我認為,在寒冷的外太空有一股內聚力作用於這顆彗星。我猜測是因為太冷而無法形成任何程度的內聚力,而彗星的粒子僅受到非常弱的引力和分子力的束縛。
  • 錚錚有聲 | 地獄星——漫畫家筆下的外星系來訪天體
    這顆小行星的直徑大概兩三百米,在10月14日經過地球身旁時最近的距離大概有2.4千萬公裡,當時的速度大概有44公裡每秒。 虛線即為A/2017 U1的軌道 這樣的「外星系訪客」,恐怕還是第一次被發現。不過,在各種文學、漫畫、影視創作中,早有這類的星球,而且它們多半被描述的有自我意識、非常厲害甚至是恐怖。
  • 2061年,人們將會再次看見哈雷彗星
    哈雷根據觀測所得的數據,計算出彗星的運行軌道它。他發現,這顆彗星的運行軌道的特徵符合克卜勒在1607年所描述的那顆明亮彗星的運行軌道。哈雷彗星軌道    兩顆彗星沿同一個軌道運行,這好像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哈雷推斷,這顆彗星的軌道是橢圓形,而它的運行周期大約是76年。如果事實真的如此的話,這顆彗星每隔76年就會出現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