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說彗星的命名規則的結構,了解彗星這種迷人的天體

2021-02-07 綜藝看了沒啊看沒看

大家好,我們本文的作者憶茜,歡迎收看我的科學文章,喜歡的可以關注收藏哦!彗星這種迷人又有點詭異的東西,為什麼質量如此之小的它們卻又如此重要呢?我們今天就來講一講彗星。首先我們來講一講彗星的命名規則,小行星的發現者擁有命名權,而彗星的命名規則更直接,發現則的名字直接被用到了彗星身上,除了哈雷彗星和恩克彗星。一開始是約定俗成的,後來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就有了明確的命名規則,以最早堵路發展著名字命名,最多可以由三個人姓氏來命名,以受到報告的先後順序。然而小行星不同的是,以發現者名字命名反而成了臨時命名,或者是俗稱,沒真正登記造冊的確實編號。

1955年以前比較混亂,先是按發現次序獲得編號,採用年份加小寫的英文字母,然後經過持續觀測和軌道的測定,根據其過近日點的次序再給一個編號,年份加羅馬蘇子。所以例如蘇梅克—列維9號,就有了1993e和1994X兩個編號。但是有時候會突然發現一顆馬上就要過近日點的新彗星,那麼在原來已經排好序的編號裡就無法插隊了,如1994IX和1994X已經確定好,如果新發現的彗星過近日點時間恰巧在它們兩個中間怎麼辦?於是1995年起採用了新的系,即慘遭小新星的做法進行編號。

此外,為了方便標識彗星的特點,在編號前加上標記,如A/表示可能是小行星,C/表示長周期彗星,P/表示回歸一次以上的短周期彗星,為了避免短周期彗星回歸時被重新標記,則在P/或者D/前加上一個有IAU小行星中心給定的序號,例如好累彗星就叫1P/Hally。X/表示尚未計算出軌道的行星,D/表示不再回歸或已經消失的彗星。這些就是彗星的編號和命名了。

1826年的時候,奧地利的一位軍官比拉發現了一顆彗星,隨後天文學家岡巴爾確認與1772年、1805年出現的彗星為同一顆周期為6.6年的短周期彗星。1846年再次回歸,但是就在過近日點前一個月左右,比拉彗星分裂成了兩顆。此後兩個彗核之間的距離越拉越大。1859年,因為離太陽太近,無人發現它。到了1865年,天文學家期待看看這位老朋友長啥樣了,卻怎麼也找不到了。到了1872年,人們依然沒能發現這顆彗星。然而11月27日,地球穿越彗星軌道時,令人震驚的事情發生了,那天晚上天上降下了一場真正的流星雨。

有人一晚上書到了33400顆流行!據估計總數可能在16萬左右,它們都來自仙女座Y星附近。由此,天文學家確認了流星雨和彗星之間的關係。彗星回歸時會噴發大量的物質散落在軌道上,知道地球經過彗星軌道就有可能發生流星雨,所以來自同一區域的流星雨應該是每年都會有,而每隔一個彗星回歸年,就有可能來一波大的流星雨。但是具體還要看地球到底經過哪一團回歸物質。

知道19世紀,分光學發展以後,才開始亞努就彗星的化學組織。彗核非常小,二期彗星氣體密度非常低,猶如薄雲一樣,完全可以透過星光。彗星中發現了斯萬光譜,這種光譜在蠟燭等許多含碳的火焰中看到,現在我們知道是兩個碳原子組成的中性碳分子所造成的。1881年後,底片被製造出來,拍攝到的光譜就清晰多了,天文學家在彗星光譜中發現了一個碳原子和一個氮原子組成的中性CN分子。1910年哈雷彗星的回歸,5月18日地球闖過哈雷彗星的尾巴,當時很多人害怕彗尾中有毒氣侵入地球,事實上那只是杞人憂天。

通過光譜分析,我們知道彗星中含有碳、氫、但等元素組成的離子態分子,這些分子在化學上不穩定,叫做基,它門市被日光分解產生的,它們是彗核組成的部分。因此彗星裡可能有水、氨、甲烷、氰、氮、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1986年,哈雷彗星回歸時,前蘇聯、歐洲以及日本接連發射了5個探測器造訪哈雷彗星,證實了此前的推測,並探知了彗核中水的含量佔到總質量的80%,比之前估計要大很多。考慮到彗星中還有塵埃、砂礫等,所以糅合在一起就好像是一個髒雪球。

相關焦點

  • 太陽系拾遺——夜空中絢爛的彗星
    畫中的彗星有了神聖的寓意,在古代對於彗星的記錄中十分罕見。歐空局在上世紀80年代發射的哈雷彗星探測器也由此被命名為喬託號。1800多年以後,丹麥天文學家第谷在他的著作中分析了1577年大彗星的外觀及它到地球的距離,並斷定這顆彗星已進入了遙遠的行星所環繞的太空,它不是地球大氣層的一種現象,而是一顆地外天體。
  • 首顆星際彗星,正在穿越太陽系
    在銀河系的上千億顆恆星中,幾乎每一顆周圍都有圍繞它旋轉的行星、小行星和彗星,甚至還有一些碰巧穿過星系的外來天體。兩年前,人類就首次在太陽系中發現了這樣的「星際訪客」。這是一顆長約400米,呈雪茄狀的奇特天體,其官方命名為1I/2017 U1,也被稱作奧陌陌。在很短的時間內,它飛掠過太陽、遠離我們而去,迅速逃離了人類最強大的望遠鏡的觀測範圍。當時,眾多天文學家不禁為沒有足夠的觀測時間而扼腕嘆息。
  • 彗星從何而來?探索奧爾特雲
    【博科園-科學科普】彗星進入內太陽系真是一大景觀。它是由氣體、塵埃、巖石和有機物組成的,而且自從45億年前太陽系形成以來,彗星的存在基本沒有變化。時不時地一些引力作用將一顆彗星踢進軌道,使它更接近太陽。由於輻射的增加,彗星的揮發性氣體和塵埃升華了表面,留下了一個長尾冰。這就是人類如何發現彗星的方法。
  • 彗星撞地球可能發生嗎?萬年一遇!這顆超級彗星正四處遊蕩
    萬年一遇超大彗星,撞擊地球全憑心情。遊蕩的超級彗星可能才是生物滅絕的真兇?英國天文學家小組報導,位於太陽系的外行星區內的數百顆巨型彗星對地球生命的威脅比小行星更深。 這些巨型天體的長度通常在30-60英裡之間(彗星核的長度通常小於6英裡),並且每個巨型天體的質量比所有定期穿越地球軌道的小行星的質量之和還多。
  • 太陽系遙遠的邊緣,長周期彗星之源
    奧爾特雲是太陽系中距我們最遙遠的區域,即使是奧爾特雲中距太陽最近的天體都要比柯伊伯帶中任何天體更加遙遠      2,極其的遙遠奧爾特雲是由冰構物體聚成的一層圍繞太陽的球狀結構通過研究原始彗星分子形成的條件,科學家可以更好地了解太陽系誕生時的環境,從而為太陽系的形成和演化提供線索。
  • ATLAS彗星:近日點受神秘力量衝擊碎裂,到底誰在保護太陽?
    關於ATLAS彗星和它的亮度期待ATLAS彗星也就是C / 2019 Y4,因為它是被「小行星地球撞擊最後警報系統」發現的,因此用了這個系統的英文縮寫ATLAS作為命名,這個"ATLAS系統"比較有趣,它原來設計是為了發現近地危險小行星天體用的,也就是在這些天體靠近地球之前首先發現它們,它很多時候都是小行星都已經越過地球了,我們才發現!
  • 羅塞塔號彗星著陸探測器昨晚落入彗星,終結使命
    羅塞塔號彗星著陸探測器著陸彗星。羅塞塔號彗星探測器是歐洲空間局組織的無人太空船計劃,格林尼治時間2004年3月2日7時17分(北京時間3月2日15時17分)發射,楚留莫夫-格拉希門克彗星 代號為67P。羅塞塔號由兩個主元件組成:羅塞塔探測器及菲萊登陸器。 菲萊登陸器已於2014年11月13日 成功登陸。 下面兩圖為先期登陸的登陸器。
  • 【晶體學】甘氨酸在彗星上的結構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歐洲太空署(ESA)在2009年和2016年分別驗證了在彗星上存在甘氨酸。這些發現非常鼓舞人心:外太空很可能存在生命,而或許地球上的生命元素也是彗星帶來的。既然甘氨酸存在於彗星,那它是以哪種形式存在的呢?最近一篇關於甘氨酸的文章也許能給出答案。
  • 按彗星軌跡,太陽系中存在第二平面,有可能是彗星的「第二家園」
    但是對長周期彗星的最新研究發現了一個第二家園,叫做「空黃道平面」。它應該是由於彗星被銀河系的重力所拉扯而形成。當太陽系剛開始形成時,是從一些散狀無規則的氣雲和灰塵被擠壓,變成飛速旋轉的又大又厚的圓盤。所有的行星,小行星還有彗星都是存在於這個圓盤上。
  • 紫金山天文臺新發現一顆「紫金山」彗星
    來源:紫金山天文臺10月8日,國際小行星中心(MPC)確認公布了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發現的一顆新彗星,命名為C/2021S4(Tsuchinshan)。至今為止,已有7顆紫金山天文臺發現的彗星翱翔在宇宙星空中,其中有5顆以Tsuchinshan(紫金山的威妥瑪拼音)命名。這顆彗星是紫金山天文臺盱眙天文觀測站在今年9月29日發現的。
  • 新的重大發現:ATLAS彗星正在變得更明亮,更「快」!
    新發現的彗星ATLAS將變得非常明亮,同時移動速度也非常的快在2018年12月,一顆彗星經過地球。這麼多年來,業餘天文學家一直在等待一顆明亮且肉眼可見的彗星經過地球—終於,這樣一個天體來了。這個可能(到來)的天體樣本被稱為ATLAS彗星或者叫C/2019 Y4。
  • 彗星軌道和行星的一樣?
    大家能學到知識,了解不曾知道知識信息,方不負作者撰寫這樣一篇科學科普文章。根據2017年10月19日及其後的觀測資料計算的星際小行星A / 2017 U1的標稱軌跡。注意到行星的不同軌道(快速和圓形),柯伊伯帶天體(橢圓和大致共面)以及這顆星際小行星。
  • ...一遇的彗星|史建春|彗星|草原|明安圖觀測基地|海爾波普彗星|彗尾
    一些人的相機中,已經拍攝到這顆彗星。大家互相交流著拍攝參數和具體位置,快速按下快門。「就在北鬥七星下方不遠處,彗核明亮,拖著長長的尾巴,太美啦!」一名愛好者邊看相機中的照片邊驚呼。幾十分鐘之後,這顆彗星在北方的夜空中越升越高,愈發明亮,用肉眼直接就能看到它在夜空中拖著長長彗尾的美麗身影。
  • 尾巴扭曲:奧陌陌是一顆彗星,而不是小行星
    它並不像亞瑟·克拉克1973年的科幻小說《與拉瑪相會》中的圓柱體形物體一樣,它不是一個外星人的太空船雖然有人建議以克拉克的名義將它命名為拉瑪。相反,它被命名為'奧陌陌-夏威夷語中的「偵察兵」。但是,一個由義大利弗拉斯卡蒂歐洲航天局近地天體協調中心的天體物理學家Marco Micheli領導的一個小組,更加仔細地觀察了奧陌陌的運動,並得出結論:除了太陽,行星和大型小行星的綜合引力之外,還有一些力量正在讓它加速。圖解:動畫:彗星C/2017 U1可能的雙曲線軌道。那並不意味著它是一艘像克拉克的拉瑪一樣的外星飛船。
  • 解析海爾波普大彗星之謎:相當不尋常的內核
    海爾-波普彗星可能是歷史上最受歡迎的彗星,根據NASA的觀測記錄,其擁有兩條藍色和白色的美麗「尾巴」,即便是在光汙染比較嚴重的地區,我們也能很容易地看到它的身影。1997年海爾-波普彗星抵達近日點,引發了人們對外星人飛船的猜想,40公裡的直徑使之被列為大型彗星早在1995年,美國業餘天文學家海爾和波普分別觀測到這顆大型彗星的軌跡,當發現這顆彗星時
  • 7000前年一遇的NEOWISE彗星來了!
    北半球新生的幾代人,甚至都沒有機會親眼見過彗星這一大自然的奇觀。圖片引自: APOD|1997年的海爾波普彗星,曾在北半球日落後展現出如此奇觀大自然的戲劇性往往超乎想像。就在最絕望的時刻,一顆同樣發現於今年3月的彗星,已經悄無聲息地向著太陽系內部前進了。按照被發現的時間,這顆彗星被分配了C/2020 F3的編號,並以發現它的巡天計劃命名,稱為NEOWISE彗星。
  • 一生一次,NEOWISE彗星,6800年後再見
    彗星,是指進入太陽系內亮度和形狀會隨日距變化而變化的繞日運動的天體,呈雲霧狀的獨特外貌。
  • 錚錚有聲 | 彗星的軌道為什麼是扁的呢?
    ,因為它的外觀,在古代又被稱為掃把星,曾經被迷信的認為是災禍的預兆,後來又被科學家認為是地球大氣中的現象,而現在我們知道它是我們太陽系的一種天體。在距離遠到冥王星的位置甚至更遠,如果天體質量較小、又缺乏熱量讓成分產生重分異,冰和巖石就會混在一起,俗稱「髒雪球」,就可以形成彗星的彗核。那麼接下來我們分3種情況來看:且不說彗核形成得了形成不了,這種情況冰凍的物質當然會揮發,形成「彗尾」,但是它距離太陽太近,一直都在揮發,太陽系形成了幾十億年,冰凍物質早就揮發完了,堅持不到今天。
  • 讀英語文章 一個新發現的彗星
    在上周的日食中,一顆新發現的掠日彗星被拍到接近太陽,然後它蒸發成塵埃顆粒。這顆彗星被命名為C/2020 X3 (SOHO),被稱為克魯茲掠日彗星,美國宇航局說。這一彗星家族起源於一顆1000多年前分裂成更小碎片的大型母彗星。這些掠日行星今天仍在圍繞太陽運行。
  • 【天體物理】彗星的軌道到底是什麼形狀的呢?
    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彗星運行的軌道是怎麼回事。       每年少則可以發現10來顆彗星,多則可以觀測到二三十顆。據統計,除去重複出現的彗星之外,總共觀測過的彗星不到2000顆,已經計算出軌道和確定了軌道形狀的,至少有七八百顆。       已經算出軌道的這七八百顆彗星也好,將來還會發現更多的也好,可以肯定地說,彗星千百顆,軌道只三種:橢圓、拋物線和雙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