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美國商超Costco在上海正式開業。當天下午,Costco門店因為人流量過爆而宣布暫停營業。
開業第二天,會員們收到通知,第二天Costco將僅限2000人入場,而現場多得是有人凌晨就來排隊的消費者。
開業第三天,美股Costco股價突破前期平臺大漲,總市值兩天增加了78億美元……
不得不說,Costco開業火爆程度令人咋舌,短短幾天實現名利雙收。
Costco是典型的量販式倉儲會員店,消費者必須憑會員卡進入,Costco中國首年的會員費是299元,問題是,消費者掏了這299元辦會員,消費幾次才能賺回來呢?
答案是開業當天。茅臺、五糧液、愛馬仕、Burberry等熱銷產品售價遠低於市場價,讓消費者們辦的心甘情願,買的心花怒放。
此外,Costco的會員制度相當任性,除了可以享受90天無理由退換貨外,還支持全球通用,一張會員卡就能在全世界的Costco買買買。
數據顯示,截至開業第二天,Costco的會員數量已經達到了驚人的16萬人!
市場上炒到3000多的茅臺只要1498元?官網售價12000的巴寶莉包包只要8699元.
不僅便宜,還保證正品,面對著巨大的差價消費者怎麼保持冷靜!?問題是,賣得這麼便宜,Costco究竟如何賺錢?
實際上Costco並不完全指著賣東西上掙錢,它向會員收取「購物資格」的會員年費。Costco會給顧客在採購商品時較低的批發價來彌補這種會費成本。這些費用在Costco的營業利潤中佔大部分。
此外,在Costco內部,也有兩條硬性規定。
①所有商品的毛利率不超過14%。②外部供應商必須提供比別的地方更低的價格。
這兩條嚴格地執行下來,造就了Costco商品的低價,平均毛利率只有7%,而一般超市的毛利率會在15%-25%。
開業前一周,Costco邀請本地各大媒體、KOL進店體驗,發布購物攻略。
「怎麼買最划算」、「怎麼逛不迷路」、「什麼值得買」統統幫消費者做攻略,進行前期的輿論宣傳,也為後期輿論爆發時的宣傳定調。
Costco火爆到開業半天就關店,國內媒體一片譁然,各路媒體紛紛跟進,「Costco被上海顧客買到停業!」、「Costco為什麼這麼火爆?」、「Costco到底有多便宜?」等話題推文迅速吸引大波看客關注,可謂是「一戰成名天下知」。
點評:任何營銷都是錦上添花。品牌和產品,是0到1的關鍵,好的營銷則是將產品優勢無限放大的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