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Y View|社群的未來是協作 - 關於社群、社區、全真網際網路的思考

2021-02-14 五源資本

2020年,回顧全球網際網路行業最熱的關鍵詞無疑有一個:Metaverse。而在中國我們有一個更本土的解讀詞語:全真網際網路。自從馬化騰石破天驚的發表了關於網際網路未來20年發展趨勢的預判後,全行業都在熱烈解讀。

今天分享一位五源資本被投公司CEO的投稿,希望能夠引發大家的一些思考和討論。

最近開始做群組功能,以前雖然考慮過,群組的理想情況很美好,但是總覺得其中變量很多,小群太分散,大群人太多,用戶需求也是模糊的,也就沒繼續下去。

但是前段時間整理了內測反饋之後思考了一下,覺得解決的方式在於社群,而社群只抓一個核心的話就是協作。從這個角度出發,很多形態可以有新的角度。所以整理一下自己的思考記錄下來,大概路徑會是:

社群key在於協作 -> 定義長久的社群 -> 把協作拆更細 -> 全真互聯裡的未來社群

社交:幫助用戶建立連接和維持連接


社群:一群人基於某種共識群聚在一起,實現共同的目標(並隨著時間推移,會越了解對方)


社區:多個社群的集合(貼吧),或者一個超級大的社群(youtube)

微信群是以會話驅動的,我覺得更像是多人會話的體系。比如可以直接拉人,加群不用通過,先拉群後改名。而且我們在實際使用中,除了一些常見的工作群和熟人群,大部分也是臨時拉的、不再活躍的就沉了。


雖然有很多社群是通過微信群承載,但多人會話更多是服務於協同這個目的的一種方式,並非結果。畢竟群人數超過100人就過載了。

社群的目的並非且認識社群裡的人。當然人與人在協作的過程中產生的相互幫助和安全感有利於連接的產生。所以從結果來看,人就會錯誤的以為社群形態可以很好的社交。比如你加了一個學生會社團,也許過了一年發現你還是和一起頻繁合作過的人熟,其他就知道這人但是不熟。

雖然大部分公共社群的形態是以興趣社交社區形態呈現的。以前比如貼吧、豆瓣小組都是以獲取垂直信息,輔助互動為主。在以前信息匱乏時候可行,大家通過共享信息來獲取知識和互動。不過現在問題在於,信息已經過剩,如果更多是以獲取信息為主的話,那麼就容易被更高效的內容平臺替代。如果是想要互動的話,沒有貢獻優質內容的用戶也比較難有社群中的存在感。

「不是設計只讓一百萬人來訪一次的島嶼,而是規劃能讓一萬人重訪一百次的島嶼。」 

能讓人有存在感的社群,一定是可以反覆來訪,而且感知到自己的存在感,我覺得有兩個重點:長期目的和緊密協作。


用這個維度劃分一張表就是:

拋開短期目標的2、4象限不表,3象限更多是在於信息共享,當然信息共享裡也有一些新的場景比如關聯到了交易這裡不展開。重點說革新最多的1象限:


雖然微信QQFB吃掉了很多比如熟人群體的場景,因為即便在高頻的場景下,單一的對話就可以服務得很好,但是其他場景就不一定了。比如工作群體,就切分出了slack(頻道化分類不同的討論);叮叮(老闆直達信息);zoom(會議場景);還能看到一些新的比如slachchat(反會議快速語音群聊)遊戲場景起來的discord,如果說一些文字頻道是簡單的溝通,但是語音開黑就是協作了。


還有粉絲打榜的形態一直很長久,然後拼團群也開始演進到了社區團購。

再把協作拆解一下,為三個階段:信息共享->溝通互動->做事(達成目的)。我們再拉一下這個表:(忽略這個很醜的箭頭)

信息共享類相當於第三象限居多,溝通互動,就是之前提的第一象限,協作緊密+長期目標。

而做事代表了社群趨勢,其實本質上做事像是工具,就是讓社群聚集溝通之後完成達成目的最後一步。比如zoom是基本的溝通,那zoom+就要解決溝通之後的事。比如discord是日常遊戲交流,那麼約玩加語音開黑甚至遊戲分發就幫助玩家能夠達成和人一起打遊戲的目標。形成一個閉環。

Pony提到了全真網際網路,也就是更實際真實的體驗。現實中能使用虛擬的服務,線上能夠模仿甚至創造現實的感覺。後者的話,我感覺演進的路徑大概是:遊戲/PGC/熟人 -> 社群 -> 陌生人


比如拿VR來看,一開始是遊戲,然後開始有PGC做一些互動視頻,熟人用VR互動的話會很自然,然後到更複雜群體之間的VR場景。


PGC的話互動形式有限,熟人也需要各自的空間並不一定時時全真。遊戲和社群是在全真裡生命力最大的,而遊戲與社群的邊界也開始模糊。更為重要的是,在全真體系下,會有新的協同目的和新的協同方式。


協同從:

信息共享->溝通互動->做事

變成了:

溝通互動->做事->信息共享

為什麼是這樣,好比一群人在一起通過溝通和做事建好了一座城,如果這個城足夠的好那麼不該好好享受果實嗎。城裡一切都是嶄新的,那就值得重新開始共享。

最近在玩迷你世界,也就是roblox形態,自己做的地圖貢獻出來聯機,其實就是更大意義上的協同。一個好地圖被反覆玩,或者激發大家的創意產生新的地圖。你很難說這是一個遊戲還是社群,地圖都是別人做的,還可以點評,你也可以跟著改一個。如果未來這樣的遊戲更加真實,那大家就是在共享一個又一個的地圖。我在玩你做的,你做的是基於別人做的改的。


除了遊戲地圖之外,音樂和電影可以不可以反覆用反複製作,一起開黑,學習,工作的場景,能不能有更好的體驗和模式讓人反覆用。比如我建了虛擬學習空間,然後空間裡題我出好了,然後一天必須得50道題,完了還有人指導。別人也可以用我這套規則和題目。


再遠一點就到元宇宙的範疇,會有點遠這裡就不再討論。

不必去定義社群,找到更好的協同的場景:


比如我要搞一個遊戲開黑群,群內如果能綁定遊戲的段位、位置和開麥狀況,可能效率就比一個人在群裡吼著高。比如我要搞一個音樂beats分享製作群,那麼可能這個群的文件系統也許就需要分的非常細支持tag索引和改動歷史。

找到水:


slack的頻道模式雖然很高效了,但是疫情期間的zoom一下子就從另一個角度超越了,並非簡單的拉會議,我看過一些場景說遠程辦公情況下,開著視頻效率更高,因為能像現實辦公一樣看到對方,有一些問題也可以隨時提出來。這就是模擬了大家在一起辦公時候的場景。像水一樣不佔用時間,但是你用了就很好。


關於蝦米:


聽說蝦米要關了,我是在裡面待了好久,甚至第一個產品的種子用戶一部分也是在蝦米找的。我覺得早期的蝦米也是協同。都是用戶來上傳MP3,補齊藝人資料,那就相當於一群愛音樂的構建了一個協同的wiki。比如一個歌手我傳一張,一個網友傳一張,我傳一個live版,大家就會有所交流。而網易雲的歌單更多的感覺是在消費,你和歌單的作者並沒有什麼太多的聯繫。蝦米很美好但是不適合現在,未來全真裡蝦米模式會復活嗎。

五源資本(原晨興資本),目前管理約三十億美元規模的美元和人民幣雙幣基金。我們相信,如果別人眼中瘋狂的你,開始被相信,世界會更美好。

BEIJING·SHANGHAI·SHENZHEN·HONGKONG

相關焦點

  • 當下熱鬧的社區、社群及社群電商具體是什麼?
    如豆瓣、小紅書、虎撲社區、寶寶樹、雪球財經。09年後,移動網際網路開始在國內興起,一部智慧型手機,就可以讓天南地北的人們快速的連接和聚集,社群的概念也開始越來越熱;以QQ群、微信群、微信公眾號粉絲為載體的的社群開始興起。
  • 【線上社群】吳斌·農業+網際網路的社群運營
    他們是,農產品文創大咖他們是,農場規劃的行家他們是,田間地頭的農夫他們是,社群運營的高手... ...2016年3月16日21:00「農創部落」展開了應用性極強的農業+網際網路的社群運營線上分享專業+實操,乾貨滿滿!
  • 社群模式畫布 = IP + 社群 + 場景 + 分享經濟
    「未來十年哪些基礎科學突破會影響網際網路科技產業?創新離不開用戶參與,用戶之所以願意參與前提是跟他有關係,社群的終極目標就是與用戶構建共同體關係。很多人對社群模式的認知要麼是屬於盲人摸象,要麼是無從下手。在對大量社群實踐深度研究的基礎上,結合商業模式畫布推導出社群模式畫布IP+社群+場景+分享經濟,希望為社群同仁提供一種結構化的思考框架。
  • 社群、社區、平臺:社群電商該如何找到合格的供應鏈?
    2018年下半年以來,社群、社區、平臺等模式成為了創業者在社交電商領域的新賽道,並且越來越受到資本市場的追捧,在資本的助推下,這些賽道走到了聚光燈下。作為擁有社交電商基因,具備新零售線上線下相結合能力的社群、社區、平臺,在短時間內迅速崛起,成為創業者們進入社交電商領域的不二之選。據公開數據統計,2018年,中國的零售市場已經接近40萬億。
  • 數位營銷網絡社群存活的3大因素思考
    很多企業在做社群做數位化營銷推廣的時候,觀念只在於不要在這股社群浪潮中缺席即可,因此在經營粉絲的時候缺失思考內容的本質並幹煸經營的觀念,當身邊的用戶透過網路渠道找到我們的時候,我們是否能夠快速幫助顧客找到聯繫方式,產品訊息,提升轉化訂單的可能。
  • 對話社群官(十一) | 「沒有人」社群如何實現自治
    小光: 來自臺灣的 90 後,正在旅行探訪社群多樣的可能性。做過網際網路社群營銷,但最終在開源社群上看到協作的能量,與自己想要貢獻公益的熱情。問題2,想請小光聊聊自己與社群的緣起。在什麼時候開始參與社群,當時的故事是怎樣?小光: 是指 g0v 社群還是各種不同的社群?
  • 社群經濟,未來商業的核心動力
    社群是關係連接下的產物,從古至今一直都有社群,只是在不同的時代叫書院、會所、俱樂部、商協會、圈子、部落、社區……隨著移動網際網路的快速發展,大量人和人的現實社交過程已經轉移到手機上完成。藉助移動網際網路的優勢,社群成為企業與用戶連接的最短路徑和最經濟的手段之一。
  • 社群初建時,社群運營平臺的選擇
    當產品型社群發展到後期時,消費者群體將對產品所歸屬的品牌產生信任和情感關係,熱衷於追逐品牌旗下產品,並對品牌文化產生很強的認同感,於是品牌型社群開始形成。如:哈雷車友會、StarTree、星巴克社群4)知識型社群:是指出於學習興趣,為了獲取和分享知識,而集合的網際網路社群。從本質上說,知識社群是興趣型社群的一種。
  • 關於社群運營方案手冊的幾點思考
    另一方面,在微信上也不斷跟大家交流社群運營的方案,這裡有一些交流過程中的碎片思考,看看對你有沒有啟發。「喜歡追求新鮮事物」喜歡追求新鮮事物是不是一個很好的社群人群定位呢?從性別上來看,可男,可女。從年齡上來看,50後,60後,到00後,都有可能。
  • 社群經濟:網際網路時代的商業革命(乾貨) 品牌中國·營銷
    小米現象本質上是網際網路時代的經濟學現象,一切動能來自於社群,社群的力量推動著企業的變革和品牌的再造,企業和品牌社群化正在成為下一個熱潮。社群經濟要求企業組織自身的社群化,要求生態鏈的社群化,要求客戶關係的社群化管理,這一切說起來容易,做起來不易,需要有足夠的決心和堅持。
  • 互聯時代,社群營銷商如何落地?
    今後經銷商應該在移動互聯時代發展,所以筆者提出了社群營銷商的概念。商業形態決定社群營銷商的誕生為什麼要提出社群營銷商這一概念,筆者是從酒類商業的各個業態逐一分析後的思考。我們看一下目前幾個商業形態狀況。從目前來看,佔比最高的依然是傳統經銷商代理制。
  • 以社群為例,談一談產品的定位
    1️⃣  首先,我的微信裡面已經有了太多的產品運營交流群,我最近一年認識的網際網路人裡面除了部分程式設計師以外全部都是網際網路產品經理/運營,因此大部分群聊都可以稱作是產品運營交流群。所以為了避免太多的信息噪聲,出於一個產品經理的本能,我更希望每個社群有其差異化的定位,告訴我這個組織是值得加入的。誠然,多加一個社群自然是能夠多認識一些朋友,多獲取一部分信息。
  • 社群平臺運營中社區拼團環節的重要性
    很多人在不經意間將社區拼團與社群營銷劃分為兩種東西,沒有將其結合起來看,但是這樣做的後果只有逐漸落後於整個市場的結果之一。
  • 中道商學院第2期分享會:社群思維和建立龐大粉絲團的秘訣
    網際網路女神大家好,我是網際網路女神陳建英,今天很高興和大家分享:1) 社群思維:社群電商時代來臨,如何布局商業生態體系2) 建立龐大粉絲團的秘訣:基於網際網路思維的CBMCE模式網際網路女神第一點:社群思維:社群電商時代來臨,如何布局商業生態體系 網際網路女神網際網路社群、社群網站、社群經濟
  • 知識星球:如何才能做高品質社群?如何讓社群持續產生價值?
    所以我很懷念當年論壇裡的氛圍,也一直覺得,社群是基於共同興趣聚在一起的一群人,他們在一起:所以,說回做知識星球的初心是:社群對渴望學習的人們很有價值,知識星球希望通過提供易用的社群工具,讓更多人沉浸到學習討論的氛圍裡。
  • 乾貨 ‖ 10分鐘把握網際網路結合社群的方法
    我認為「網際網路+」企業最有效最可行的路徑就是「社群+」,為此提出了網際網路+社群方法論。總的來說包括三部分內容,第一部分是社群構建,即如何從無到有構建社群,第二部分是社群運營,怎樣保障社群持續運行,第三部分是社群變現,就是社群模式,即社群如何嫁接商業模式,實現商業價值。
  • 新媒體時代的社群經濟與美業發展
    一:關於社群首先,社群並不是近兩年來的網際網路產物。關於「社群」一詞在百度百科上的首次編輯是2006年5月9號,但是被主要完善於2016年和2020年,這說明社群一次出現的時間比較早,但是在2016年和2020年都有新的發展,對2021年的各大新媒體和網際網路型發展企業仍然有一定的借鑑和吸收作用。
  • 社群運營的20條思考
    自己運作社群已有3個月,以及有幫幾個群成員孵化社群,這個是我自己實操後的一些感受,希望有用。01社群是一個垂直信息的集散地,有質量的的社群可以成為一種很好的學習方式和信息獲取渠道;02社群遠遠不止微信群,另外不同的人微信群的運作水準也不一樣,大部分高質量的微信群是存在的,不要被別人的吐槽誤導
  • [名仕峰會]連線K·K,打開網際網路未來之門
    >凱文·凱利、李彥宏、馬化騰、雷軍、劉東華等社群領袖經過無數歷練,至今絕大部分仍活躍在一線,受人尊敬,令人感動,讓我們學習那一刻的「光榮與夢想」「新銳創造·生活」幾十家行業領軍企業的創新產品,引領生活方式,豐富精神世界,創造未來空間,富有創意的現場展示,讓我們見證「社群產品改變中國」的力量【前沿話題】大腦激蕩(以最前沿、最全球、最代表中國未來的話題為驅動)
  • 【社群周報】社區網站開源,10萬牌子到啦!
    社群周報不知不覺建立社群已經兩個月了,感覺時間過的好快呀,1000人的時候,開直播給大家聊聊了計算機底層二進位到彙編,B站10萬觀眾的時候,給大家補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