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回顧全球網際網路行業最熱的關鍵詞無疑有一個:Metaverse。而在中國我們有一個更本土的解讀詞語:全真網際網路。自從馬化騰石破天驚的發表了關於網際網路未來20年發展趨勢的預判後,全行業都在熱烈解讀。
今天分享一位五源資本被投公司CEO的投稿,希望能夠引發大家的一些思考和討論。
最近開始做群組功能,以前雖然考慮過,群組的理想情況很美好,但是總覺得其中變量很多,小群太分散,大群人太多,用戶需求也是模糊的,也就沒繼續下去。
但是前段時間整理了內測反饋之後思考了一下,覺得解決的方式在於社群,而社群只抓一個核心的話就是協作。從這個角度出發,很多形態可以有新的角度。所以整理一下自己的思考記錄下來,大概路徑會是:
社群key在於協作 -> 定義長久的社群 -> 把協作拆更細 -> 全真互聯裡的未來社群
社交:幫助用戶建立連接和維持連接
社群:一群人基於某種共識群聚在一起,實現共同的目標(並隨著時間推移,會越了解對方)
社區:多個社群的集合(貼吧),或者一個超級大的社群(youtube)
微信群是以會話驅動的,我覺得更像是多人會話的體系。比如可以直接拉人,加群不用通過,先拉群後改名。而且我們在實際使用中,除了一些常見的工作群和熟人群,大部分也是臨時拉的、不再活躍的就沉了。
雖然有很多社群是通過微信群承載,但多人會話更多是服務於協同這個目的的一種方式,並非結果。畢竟群人數超過100人就過載了。
社群的目的並非且認識社群裡的人。當然人與人在協作的過程中產生的相互幫助和安全感有利於連接的產生。所以從結果來看,人就會錯誤的以為社群形態可以很好的社交。比如你加了一個學生會社團,也許過了一年發現你還是和一起頻繁合作過的人熟,其他就知道這人但是不熟。
雖然大部分公共社群的形態是以興趣社交社區形態呈現的。以前比如貼吧、豆瓣小組都是以獲取垂直信息,輔助互動為主。在以前信息匱乏時候可行,大家通過共享信息來獲取知識和互動。不過現在問題在於,信息已經過剩,如果更多是以獲取信息為主的話,那麼就容易被更高效的內容平臺替代。如果是想要互動的話,沒有貢獻優質內容的用戶也比較難有社群中的存在感。
「不是設計只讓一百萬人來訪一次的島嶼,而是規劃能讓一萬人重訪一百次的島嶼。」
能讓人有存在感的社群,一定是可以反覆來訪,而且感知到自己的存在感,我覺得有兩個重點:長期目的和緊密協作。
用這個維度劃分一張表就是:
拋開短期目標的2、4象限不表,3象限更多是在於信息共享,當然信息共享裡也有一些新的場景比如關聯到了交易這裡不展開。重點說革新最多的1象限:
雖然微信QQFB吃掉了很多比如熟人群體的場景,因為即便在高頻的場景下,單一的對話就可以服務得很好,但是其他場景就不一定了。比如工作群體,就切分出了slack(頻道化分類不同的討論);叮叮(老闆直達信息);zoom(會議場景);還能看到一些新的比如slachchat(反會議快速語音群聊)遊戲場景起來的discord,如果說一些文字頻道是簡單的溝通,但是語音開黑就是協作了。
還有粉絲打榜的形態一直很長久,然後拼團群也開始演進到了社區團購。
再把協作拆解一下,為三個階段:信息共享->溝通互動->做事(達成目的)。我們再拉一下這個表:(忽略這個很醜的箭頭)
信息共享類相當於第三象限居多,溝通互動,就是之前提的第一象限,協作緊密+長期目標。
而做事代表了社群趨勢,其實本質上做事像是工具,就是讓社群聚集溝通之後完成達成目的最後一步。比如zoom是基本的溝通,那zoom+就要解決溝通之後的事。比如discord是日常遊戲交流,那麼約玩加語音開黑甚至遊戲分發就幫助玩家能夠達成和人一起打遊戲的目標。形成一個閉環。
Pony提到了全真網際網路,也就是更實際真實的體驗。現實中能使用虛擬的服務,線上能夠模仿甚至創造現實的感覺。後者的話,我感覺演進的路徑大概是:遊戲/PGC/熟人 -> 社群 -> 陌生人
比如拿VR來看,一開始是遊戲,然後開始有PGC做一些互動視頻,熟人用VR互動的話會很自然,然後到更複雜群體之間的VR場景。
PGC的話互動形式有限,熟人也需要各自的空間並不一定時時全真。遊戲和社群是在全真裡生命力最大的,而遊戲與社群的邊界也開始模糊。更為重要的是,在全真體系下,會有新的協同目的和新的協同方式。
協同從:
信息共享->溝通互動->做事
變成了:
溝通互動->做事->信息共享
為什麼是這樣,好比一群人在一起通過溝通和做事建好了一座城,如果這個城足夠的好那麼不該好好享受果實嗎。城裡一切都是嶄新的,那就值得重新開始共享。
最近在玩迷你世界,也就是roblox形態,自己做的地圖貢獻出來聯機,其實就是更大意義上的協同。一個好地圖被反覆玩,或者激發大家的創意產生新的地圖。你很難說這是一個遊戲還是社群,地圖都是別人做的,還可以點評,你也可以跟著改一個。如果未來這樣的遊戲更加真實,那大家就是在共享一個又一個的地圖。我在玩你做的,你做的是基於別人做的改的。
除了遊戲地圖之外,音樂和電影可以不可以反覆用反複製作,一起開黑,學習,工作的場景,能不能有更好的體驗和模式讓人反覆用。比如我建了虛擬學習空間,然後空間裡題我出好了,然後一天必須得50道題,完了還有人指導。別人也可以用我這套規則和題目。
再遠一點就到元宇宙的範疇,會有點遠這裡就不再討論。
不必去定義社群,找到更好的協同的場景:
比如我要搞一個遊戲開黑群,群內如果能綁定遊戲的段位、位置和開麥狀況,可能效率就比一個人在群裡吼著高。比如我要搞一個音樂beats分享製作群,那麼可能這個群的文件系統也許就需要分的非常細支持tag索引和改動歷史。
找到水:
slack的頻道模式雖然很高效了,但是疫情期間的zoom一下子就從另一個角度超越了,並非簡單的拉會議,我看過一些場景說遠程辦公情況下,開著視頻效率更高,因為能像現實辦公一樣看到對方,有一些問題也可以隨時提出來。這就是模擬了大家在一起辦公時候的場景。像水一樣不佔用時間,但是你用了就很好。
關於蝦米:
聽說蝦米要關了,我是在裡面待了好久,甚至第一個產品的種子用戶一部分也是在蝦米找的。我覺得早期的蝦米也是協同。都是用戶來上傳MP3,補齊藝人資料,那就相當於一群愛音樂的構建了一個協同的wiki。比如一個歌手我傳一張,一個網友傳一張,我傳一個live版,大家就會有所交流。而網易雲的歌單更多的感覺是在消費,你和歌單的作者並沒有什麼太多的聯繫。蝦米很美好但是不適合現在,未來全真裡蝦米模式會復活嗎。
五源資本(原晨興資本),目前管理約三十億美元規模的美元和人民幣雙幣基金。我們相信,如果別人眼中瘋狂的你,開始被相信,世界會更美好。
BEIJING·SHANGHAI·SHENZHEN·HONGK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