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麼一個社群——「農創部落」,在這裡,有經驗的農人朋友在線上給大家分享經驗。
他們是,農產品文創大咖
他們是,農場規劃的行家
他們是,田間地頭的農夫
他們是,社群運營的高手... ...
2016年3月16日21:00
「農創部落」展開了應用性極強的
農業+網際網路的社群運營
線上分享
專業+實操,乾貨滿滿!
吳斌:
農業+網際網路的社群運營
今天和大家分享社群,更多是我對於社群的理解,較多是框架性的思維。對於大家的實際操作也許只有啟發性作用,但是作為農創部落的一員,我們倡導分享,也希望能引出更多有實際運作經驗的家人們和我們一起分享。
一般來講,大部分從事企業的企業家們最想要的就是能擁有自己的渠道,但是這是大部分企業家欠缺的,所以在營銷層面上一直受制於人。所以很多人覺得做社群就是建立自己的客戶池。我想這是大部分想做社群的企業家朋友們的內心話。
社群=渠道
對嗎?
這個問題先放一放
很多人做社群就是建微信群,或者加入無數個微信群添加粉絲,然後拉到自己的微信群。最後發現,這些群基本上都成了死群,很難激活,更難以運營。即使天天發朋友圈,也無人回應,最後只能放棄。
為什麼我們看不到幾個真正意義上成功的社群運營案例呢?因為做社群確實很難,比做好一個產品和公司更難。
所以,我思考的社群並不是純理想化的社群,那是很難實現的,我思考的更多的是基於傳統的企業管理思維和網際網路思維的融合。
主要是由於不確定性和相關性。因為我們需要面對的是一群不確定的人,每個人都是一個不確定的變量。同時,人與人相互之間又有較弱的相關性。
有共同興趣愛好價值觀的一群人一起做一件事情(目標)。
社群運營必備四駕馬車
產品的四級路線
社交,滿足用戶的交流需求。像天空農場的侯總喜歡用錘子手機,每次我們坐在一起,他就開始炫耀錘子的各種好處,如果我也喜歡錘子手機,我想我們在這一塊能產生更多共鳴,有更多交流。
口碑,滿足用戶的懶惰需求。現在我們看電影都喜歡看影評,買東西都喜歡看評論,因為我們不願意去嘗試,願意去聽嘗試過的人的建議和看法。
信仰,滿足用戶的精神需求。褚橙,為什麼會發展這麼快?因為他已經不是簡單的一個橙子,而是以褚老為代表的上一代企業家的創業精神和永不言敗的精神為內涵,這種企業家的精神也是我們所需要的。
產品即戰略——產品的生命周期就是戰略。
產品即營銷,基於產品的創新和極端化就是營銷。
我們會看到很多公司是靠一款產品做起來的,最終,也是因為一款產品的失敗而滅亡,如早期的三株、秦池、愛多等,現在的小米、蘋果手機等。這個產品極致化並不是產品無限的好,就是性價比同行最好即可,不能超過目標客戶的購買力,否則再好也沒意義。
具體拿農產品來說,農產品是什麼?農產品的維度在哪裡?
以我們農創部落帶大家去過的臺灣為例,臺灣的農場的產品力特別強。以下給大家舉幾個例子。
面積也不大,大概一千多平方米,每年的這個營業額大概在三千到四千萬。它的產品大概六七十種,做單品的多元化而不是做多元化的產品。他可以把蝨目魚相關產品開發得淋漓盡致,有化妝品、保養品、點心、速凍產品等等,很大概有六七十種。
他不僅賣產品,還會針對用戶不同的人群做不同的體驗和互動活動,比如抓魚,做手工皂,蝨目魚丸,設計一系列的手工DIY的體驗活動,跟更多的用戶做互動和交流。
2015年九月份去了日本,考察了日本休閒農業。富田農場的面積也不大,大概四百畝,但是歷史久遠,有120多年歷史。
這個農場把農業的一產到三產做的很到位,圍繞農場的花海,有薰衣草,有很多玫瑰做成的系列產品,比如化妝品、指甲油、香水、面膜等等。好的產品是會說話的,很多女性去了富田農場就變成購物狂了。
對農場而已。不僅產品重要,場景更為重要。
這是大陸一個做蘆筍的朋友,我在微信圈裡看到他做得特別用心,他的文創有些小資情調,不是硬生生的去賣產品。
通過對比就看得出,臺灣的農場在產品方面的優勢。這就是說,我們做農場,做產品,都需要一定的場景。
場景做得非常不錯的還有臺灣的薰衣草森林。這個農場佔地不大,約30畝,打造小女生的童話森林,他們請專門做微景觀設計的專家打造。
10年時間裡,他們複製了5個農場,總面積不超過500畝,但營業額可以達到1億人民幣,6億臺幣,現在開始向民宿方面發展。
現在是一個高感性時代,如何做到產品的高感性呢?
我們現在說的團隊,更多的是公司內部的團隊,如果創始人格局夠寬廣,那麼也可以做到用戶也成為公司的團隊,屬於外部團隊。所以內部團隊的執行力打造相當重要。
團隊的二級路線:
員工即員工
用戶即員工
心態——選人
流程管控——育人
價值觀——用人
分享機制或合伙人模式——留人
企業文化:用戶價值至上,而不上老闆價值至上。無論是產品還是服務都需要從用戶價值的角度來思考。
我們農業企業,初期的粉絲來源,主要是通過我們團隊的執行和農場主的個人魅力來加強粉絲的好感和獲得認同而得到的。
粉絲的二級路線
中心化
去中心化
中心和去中心有一定的矛盾性,核心關鍵在於農場主的個人魅力和能力,如果能力不足,不建議建立多中心(集權和分化在某個層面上有一定的衝突性)。完全可以把產品和服務的性價比做得最高,把社群做成渠道和用戶服務平臺,這也沒什麼不好。
我們來看看小米的案例,是如何做粉絲的。
平臺的四級路線:
團購
眾籌
共享
生態
社群的四個維度
渠道
社交
結盟
精神
做成精神層的社群是最理想的層面,這也僅僅只是極少數的人能做到的,但是做成渠道是大部分人可以做到的。這對於大部分人而言,是最現實,做到這一點的前提是以用戶價值為核心的產品和服務。
社群運營的價值鏈
渠道
平臺
生態
運營好社群的核心關鍵詞
敬畏
(敬畏用戶價值,敬畏常識,敬畏規律)
價值觀
聚焦
(聚焦核心用戶需求,聚焦核心用戶價值)
重度垂直
(只為少部分人服務,不要為大眾服務)
做社群,我們自身必備的素質?
1:認清自己
自己的能力範圍和專業範圍。
2:認清自己想做的事情
是僅僅想賺錢,還是真正想做一件事情,還是做情懷。
3:改變思維
思維就像一層窗戶紙,很薄,但是很難改變。就像網際網路,你當工具用,人家就是一種思維方式或者生活方式。表現形式一樣,本質不一樣。
4:明確目標
我要達到的結果是什麼?想要經營好社群,除非你有極強的人格魅力,否則是一個慢活。
作為自媒體人,我還是回到做社群的心態
路遙知馬力
日久見人心
吳斌.2016.03.16分享於農創部落
本文為吳總的真實分享內容,我們分享的願景是:將農創部落打造成線上線下新農人最具價值的知識型社群。更多行家大咖等待我們去邀請哦,關鍵看你想學什麼。
文章投稿/轉載/自媒體合作請聯繫微信:lsh287806652
農場考察/農人專訪請聯繫微信:lsh287806652
業務諮詢/商業合作請聯繫微信:tudouge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