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枚琥珀化石揭一億年前昆蟲的真實色彩

2021-02-25 化石網

現今自然界中色彩斑斕,從孔雀羽毛的豔光四射,到毒箭蛙的明亮警告色,再到北極熊的白色偽裝。然而,在化石中卻很少保存有生物的色彩細節,大多數古生物復原圖都是根據藝術家的想像重建。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蔡晨陽和研究員泮燕紅帶領團隊開展研究,揭開了近1億年前的昆蟲真實色彩的秘密。

相關研究於2020年7月1日在線發表於英國《皇家學會會刊—B輯》(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為了解白堊紀雨林中與恐龍共存的昆蟲提供了新的視角。

封面圖片:一億年前帶有黃綠色金屬光澤的青蜂↑

自然界中的顏色主要有三個方面的來源:即生物發光、色素色和結構色。色素色也稱為化學色,而結構色也叫物理色。結構色是自然界中色彩最為純淨且最強烈的顏色,通常由生物納米光學結構與自然光的作用產生。

化石中的結構色可以為生物之間的視覺交流和顏色的功能演化等方面提供重要證據。然而,可能是由於結構色很容易在長期的化石埋藏作用中丟失,地質歷史中原始的結構色的證據極其罕見。

科研人員在對白堊紀緬甸琥珀中大量的具金屬色彩的昆蟲進行了系統研究後,發現純淨而強烈的顏色可直接在多種昆蟲身體表面保存下來。

科研人員通過琥珀超薄切片、掃描電子顯微鏡和透射電子顯微鏡等技術的分析發現,一種青蜂科昆蟲胸部表面的藍綠色是由多層重複出現的納米級構造組成,代表一種典型且常見的結構色類型,即多層反射膜(multilayer reflector)。

科研人員通過進一步的光學理論模型分析,得到其反射波長與觀察到的昆蟲顏色波長接近,證實白堊紀琥珀昆蟲身體表面顯示的顏色可能是原始顏色。

這一發現直接證明了超微納米級的光學元件可在長期地質歷史中穩定保存,否定了前人關於昆蟲金屬色不能在中生代化石中保存的觀點,並對認識早期昆蟲結構色生態功能的演化具有重要意義。

蔡晨陽等人從白堊紀中期標本中(距今約1億年)篩選出35枚保存精美的帶金屬光澤的昆蟲化石,共包括3個目(膜翅目、鞘翅目和雙翅目),至少7個科;其中絕大部分標本屬於膜翅目青蜂科,少部分屬於鞘翅目隱翅蟲科、蠟斑甲科和隱翅蟲科,以及雙翅目的水虻科。大部分中昆蟲種類的全身或是部分身體結構呈現出強烈的具金屬光澤的綠色、藍色、藍綠色、黃綠色或藍紫色。

通過與古生、現生物種的對比研究,科研人員發現這些化石昆蟲對應的現生屬種同樣有類似的帶有金屬光澤的顏色。

因此,這一發現直接證明了中生代昆蟲的亮眼結構色是可以保存下來的。並且通過對其中一枚化石青蜂標本的超微分析,證實了多層反射膜是產生結構色的直接原因,這也代表著自然界中最為普遍的一類形式的結構色。

值得一提的是,緬甸琥珀中的看似能永久保存的彩色金屬結構色並不是保持不變的。若琥珀昆蟲在前期準備(如切割、打磨和拋光等)過程中,琥珀昆蟲的任一小部分結構受到損壞,使其與空氣或水分接觸,則其顏色便會在短期內變成單一的銀色,但金屬光澤仍是可以保存的,並且這種變化是不可逆轉的。

白堊紀緬甸琥珀中多樣的具金屬色彩結構色的昆蟲↑

這一現象的發現為揭示緬甸琥珀乃至其他琥珀中的銀色昆蟲的形成原因,對早期昆蟲特徵的認定和描述均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琥珀昆蟲的結構色具有重要的生態意義,較為常見的綠色很可能是在茂密森林環境中的一種隱蔽色,能幫助昆蟲隱匿自身從而躲避捕食者。另外,結構色參與昆蟲熱調節的可能性也不能完全被排除。因此不同色彩的結構色出現在不同種類的昆蟲中,在一定程度上暗示了白堊紀中期森林中已經存在複雜的生態關係。

本項研究由中國科學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和中科院青促會的聯合資助。

論文信息:Cai Chenyang*, Tihelka E., Pan Yanghong*, Yin Ziwei, Jiang Rixin, Xia Fangyuan, Huang Diying. 2020 Structural colours in diverse Mesozoic insects. Proc. R. Soc. B 20200301.

http://dx.doi.org/10.1098/rspb.2020.0301

相關焦點

  • 琥珀化石揭秘一億年前昆蟲的真實色彩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蔡晨陽副研究員、泮燕紅研究員一起帶領研究團隊,通過對白堊紀緬甸琥珀中大量的具金屬色彩的昆蟲進行了系統研究,發現純淨而強烈的顏色可直接在多種昆蟲身體表面保存下來。通過琥珀超薄切片、掃描電子顯微鏡和透射電子顯微鏡等技術的分析發現,一種青蜂科昆蟲胸部表面的藍綠色是由多層重複出現的納米級構造組成,代表一種典型且常見的結構色類型,即多層反射膜(multilayer reflector),通過進一步的光學理論模型分析得到其反射波長與觀察到的昆蟲顏色波長接近,證實白堊紀琥珀昆蟲身體表面顯示的顏色可能是原始顏色。
  • 緬甸琥珀中發現1億年前昆蟲結構色:這是恐龍見過的顏色
    據北青報(北京頭條記者 屈暢):「這些帶有金屬色澤的顏色,是我們首次用肉眼看到大約1億年前恐龍看到過的顏色。」6日上午,北青-北京頭條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蔡晨陽,其所帶領的團隊在距今約1億年的35枚琥珀中發現了保存較為完好的昆蟲結構色,這些顏色經過了1億年,仍舊呈現出閃亮的金屬光澤。蔡晨陽介紹,這些顏色多接近綠色和藍色,是早期昆蟲適應自然的保護色。
  • 兩億年前生物,最古老琥珀化石栩栩如生!
    一起來看看兩億年前的蟎蟲,一億年前的蝸牛。        新發現的兩隻兩億三千萬年前的小蟲子以及一種已經滅絕的蝨子和蚊子類的昆蟲,是現今在琥珀中發現的最為古老的昆蟲。這個一億年前的化石告訴人們植物在那個時候就已經開始利用昆蟲進行授粉了,當然,那個時候蜜蜂還沒有進化出來。一種名叫「牧草蟲」的昆蟲在西班牙北部發現的琥珀中被找到。它的身體上附著了數百顆微粒,而且它身體上的絨毛似乎就是專門為了實現授粉功能而進化出來的。研究人員發現這些微粒來自於銀杏樹。
  • 最古老生物琥珀化石
    在晶瑩剔透的美麗琥珀中,各種遠古生物保存完好,顯得栩栩如生。它們是現在人類能親眼看到的存在於地球上的最古老生物,其中包括:兩億年前的蟎蟲、一億年前的蝸牛等。黃金小蟲子  新發現的兩隻兩億三千萬年前的小蟲子以及一種已經滅絕的蝨子和蚊子類的昆蟲,是現今在琥珀中發現的最為古老的昆蟲。人們在義大利東北部發現了七萬個琥珀,其中一些含有的節肢昆蟲看上去就像是外星生物。
  • 科普有料丨這些昆蟲為何穿越億年仍能「自帶光芒」
    5000萬年前的始新世印痕化石中,發現過與顏色有關的昆蟲納米結構,但一億年前的昆蟲是否已經演化出結構色一直成謎。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南古所)科研團隊揭開了近1億年前的昆蟲真實色彩的秘密。他們對白堊紀緬甸琥珀中具有金屬色彩的昆蟲進行系統研究後發現,純淨而強烈的顏色可直接在昆蟲體表保存下來,奧秘就隱藏在昆蟲體表內一種特殊的納米結構中。相關研究於近日在線發表於英國《皇家學會會刊—B輯》上,這為了解白堊紀雨林中與恐龍共存的昆蟲提供了新的視角。
  • 一億年前古囓蟲肚子裡全是花粉
    顯微鏡下,琥珀裡的「採花賊」 黃迪穎供圖  它是一隻芝麻粒大小的蟲子。
  • 豆逗琥珀◆ ▌◆非洲琥珀化石內發現9500萬年前昆蟲
    跳蟲泛古陸的解體  北京時間4月7日消息,據美國《連線》雜誌網站報導,最近在非洲發現的幾塊琥珀化石內驚現9500萬年前的昆蟲和植物。  據了解,被封存在琥珀中的有今天蜘蛛、黃蜂、蕨類植物的祖先,不過最有價值的是一塊無翅螞蟻琥珀化石。這一化石對遍布全球的螞蟻是如何起源的傳統觀念提出了挑戰。  科研人員在4月5日出版的《國家科學院期刊》上的一篇論文中寫到:「大部分標本代表了來自非洲的物種的獨特化石記錄,一些還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化石記錄。」
  • 從琥珀看千萬年前的......蟑螂
    由於巖石中的化石會因擠壓而發生形變,展現出來的幾乎都是平面2D的狀態。但是琥珀不一樣,它是世界上極少數能夠立體保存生物三維全貌的化石種類。琥珀可以清晰立體的保留生物體精細的結構特徵,比如昆蟲密集的複眼結構,或是翅膀上細緻的紋理(翅脈,昆蟲分類學中重要的區分特徵)。
  • 2017 年古生物學熱點回眸(4)——琥珀特異保存化石揭示億萬年前生物多樣性及生物習性演化過程
    蔡華偉、楊群兩位研究員應本刊之邀遴選了2017年古生物學研究領域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成果,以反映該領域的研究進展情況。本文為該稿件第4 部分,主要介紹琥珀特異保存化石揭示億萬年前生物多樣性及生物習性演化過程。
  • 4100萬年前的「悲慘愛情」:蒼蠅交配時變琥珀,姿勢清晰可見
    作為一種透明的生物化石,一般都是有植物的樹脂滴落而形成,來自遠古的生物被包裹在其中,經過千萬年的時光,被現代人類所發現。最古老的琥珀化石在義大利的東北部,研究者們發現了很多琥珀化石,這些化石中的生物,看起來就好像是外星生物一般,它們都是最古老的節肢動物,來自於2億年前,它們也是目前已知的最古老的生物化石。
  • 科普:琥珀中的蟲珀
    四大主要產地的形成1.緬甸琥珀產自緬北地區克欽邦,胡康河谷,中生代白堊紀,約9900萬年前,可能是一種接近現生的貝殼杉南洋杉科的植物,但是也可能是龍腦香科植物,目前還沒有確切答案。2.中國撫順琥珀產自遼寧撫順西露天礦,新生代 始新世,約4000多萬年前,以水杉樹柏科植物為主。
  • 我國科學家發現被困琥珀中的巨型精子,揭秘一億年前的有性生殖
    介形蟲,是一類具有雙瓣殼的水生微型甲殼類動物,在地球上已經生存了將近5億年。
  • 波羅的海琥珀中發現昆蟲剝離的外殼、蘑菇和哺乳動物毛髮
    ,它的歷史可追溯至5000萬年前,琥珀裡面包含著一種遠古昆蟲的外殼,很可能是它發現黏性樹液潛在的威脅,便迅速剝下外殼逃離現象。這塊琥珀樣本中還有一個蘑菇和一根遠古哺乳動物毛髮,研究人員猜測是一隻嚙齒類哺乳動物在樹底下啃咬蘑菇時留下的。研究人員指出,這塊琥珀就像是5000萬年前的一部「文獻紀錄片」,真實呈現了遠古生命形式的交互過程。 該發現有助於洞悉遠古亞熱帶森林生態系統的多樣性,一個生長在樹下的小蘑菇、昆蟲外殼,以及一根哺乳動物毛髮,似乎講述著5000萬年前遠古森林的一個故事。
  • 見過「一張」琥珀麼?那琥珀裡還有一隻「煎餅鳥」呢?
    2月2日,來自中國、加拿大和美國的古生物學家在北京宣布,他們在一張距今大約一億年前的琥珀裡發現了一隻幾乎完整的小鳥!本月下旬即將出版的中國頂級學術刊物《科學通報》(英文版)將用封面故事發表關於這張琥珀的新發現[1]。 月末即將出版的《科學通報》(英文版)將用封面故事報導「煎餅鳥」的發現。
  • 交配後變琥珀,被封存1億年,科學家在其中發現巨型精子
    看起來栩栩如生,被封存的生物像是睡著了一樣,穿越千萬年、甚至是億年的時光來到我們眼前,所以琥珀是昆蟲、小型生物考古的聖杯。但琥珀中發現的這種生物生活在一億年前,屬於一種新發現的物種,研究人員為其取名為Myanmarcypris hui。
  • 緬甸琥珀知多少?
    而這時候礦區的人就會用高壓水槍衝離地表比較淺的血珀。所以這時候血珀來的會多一些。比如,根珀、紫羅蘭珀、藍紫珀、不透明的棕色珀等等。一看就知道是緬甸的。主要原因是,由於琥珀硬度高,合成技術還沒有研製出來;緬甸的價格還不高,對造假者來說,造假尚不經濟。不過,相信緬甸價格上來後,肯定會出現的。
  • 琥珀裡的昆蟲萬年不腐,人類屍體為何不放進琥珀裡?
    古時候,人們面對這種晶瑩剔透又略帶油亮的石頭充滿了驚奇,給它起了一個帶有神話色彩的名字「虎魄」。實際上,琥珀多是由松柏科植物的樹脂石化形成,所以也叫「松脂化石」。要想形成一個裹住昆蟲的琥珀是需要天時地利的條件的。
  • 新發現的億年前恐怖昆蟲,究竟有多「恐怖」?
    4億年前跳蟲復原圖現今已知的最古老的跳蟲化石發現於距今約4億年前的泥盆紀早期萊尼燧石(Rhynie Chert)中,而中、新生代各個琥珀生物群中也發現了種類多樣的跳蟲化石。  千萬別小瞧這跳蟲,它們比人類在地球存活的時間久多了……而且,就是這小小的跳蟲,以其嬌小玲瓏,身手敏捷,跳遍了四海八荒無敵手,是不是很厲害?
  • 緬甸琥珀昆蟲及其他內含物收藏漫談-值得珍藏的文獻資料
    這裡,所謂的「大」,也就2-3CM長,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成蟲。但是,若蟲還是有的,可以注意收藏。若蟲也得非常值得收藏。收藏螳螂時,要注意兩個區別:一是與蟑螂相區別。主要區別點是觸鬚和尾須,還有前足。二是與螳蛉相區別,主要是看觸鬚和身體比例。
  • 2020年十大化石新記錄
    有些化石發現獲得了「最古老」稱號,包括在琥珀中發現的1億多年前精子,和具有3.1萬年歷史的墓葬,內中埋葬著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古老的同卵雙胞胎;有些化石獲得了「最貴」稱號,如霸王龍「斯坦」在拍賣會上以人民幣2億多元的價格成交,創下了拍賣價格最貴的恐龍化石新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