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柳華芳
排版 | 程響
又到了一年一度科技盤點的時間,不是為了盤誰,也不是為了點誰,只想討論專業話題,不想陷入口水戰。
今天,探討一家明星科技巨頭--科大訊飛,這是中科大體系出來的明星公司,以智能語音識別技術而聞名天下,並以此不斷擴張版圖,在B端、C端進行業務創新,市值已經逼近千億。
單從市值上講,千億是不錯的成績,但是,剛剛上市不久的京東健康,市值已經幾千億了,從科技創新維度,科大訊飛變得不是那麼突出了。
長期以來,對比傳統科技企業,科大訊飛是前沿和性感的,但是,對比一線網際網路企業、頭部科技創新企業,科大訊飛還是不夠性感,總感覺缺點什麼,那麼,到底缺點什麼呢?
買地囤地,不務正業?
也許不是大問題
看到有自媒體在抨擊科大訊飛買地囤地,批判科大訊飛不務正業,在我看來,有點過於偏頗了。
當地皮值錢、有未來產業價值的時候,科技公司也要果斷地去拿地皮,無論是建設科技中心,還是建設員工宿舍,總比荒地閒著好,中國缺耕地,不缺荒地。
但是呢,作為一個高科技頭部企業,希望科大訊飛要做實在,不要做虛,要認真做好園區和孵化器生態,真正去讓生態夥伴創業,而不是拿政府補貼。
開放平臺,略單薄
生態深度不夠
科大訊飛的1024節,我是參加過的,對劉慶峰的激情演講印象深刻,但是,縱觀一下,大量演講者的內容和科大訊飛關聯性不是特別強,生態耦合更談不上。
當然,在開放平臺初期,我們也不能要求科大訊飛一夜之間把生態做完善,只是從業界觀察者角度,希望科大訊飛可以重視一下生態深度的問題。
語音識別應用場景非常之多,但是,競爭對手也越來越多,如果科大訊飛的產品線過於依託在語音識別生態,那麼,必然影響生態厚度的建設。
在智能出行、智能家居、智能客服等場景,語音識別比較剛需,但依舊只是前端的一個模塊,不太容易擴展,畢竟合作夥伴有自己的數據價值和生態邏輯。
此時,科大訊飛需要思考一下:華為可以超越通信,在終端設備上成功,那麼,訊飛在C端的生態布局、發展野心是否足夠強大。
品牌糾結
需要戰略思考和決心
科大訊飛,這個品牌在我心中的印象是不錯的,但是,不是一個消費者友好的名字,更具有B端色彩,同時,總是有校辦企業的痕跡,不利於消費者品牌的建立,也不利於國際品牌的傳播。
此時,科大訊飛是否應該果斷摘掉「科大」二字,把科大記在心裡,讓「訊飛」名揚四海。這是一個無法迴避的品牌命題,到了這個階段,似乎不能再躲躲藏藏了。
科大訊飛,沒有一個像樣的域名,一個都沒有。對於千億市值的企業,這是重大失誤,應該抓緊解決這個問題,域名一天不解決,品牌傳播的裂變效應就發揮不出來。試想一下,如果華為的域名是ihuatek.com,估計餘承東都不好意思把域名標到華為手機等產品上。
域名這個問題,科大訊飛應該向網際網路公司學習,不能一邊智能科技領先,一邊網際網路思維落後。
能否跳出語音識別?
AI時代的自我重塑
我們不能說語音識別空間不大,但是,語音識別只是交流的一個路徑選項。科大訊飛現在做到了專屬技術領域的認可和品牌認知,但是,如果要做更大的夢想,也許需要跳出語音識別的圈圈,不是整天拿著優勢項目,而是跨越邊界、自我重塑呢?
科大訊飛在探索教育、醫療領域進行探索,藉助語音優勢進入到更寬賽道,TO C產品偏向於教育輔助產品,有技術優勢,卻是一個擁擠賽道。
有粉絲問我,科大訊飛是和華為一個級別的公司麼?
華為的生態是更加底層、更加寬泛的大生態,科大訊飛的生態是相對窄一些的比較垂直化生態,兩家公司都是技術創新的優秀企業,格局還是差距比較大的。
事實上,大家在討論科大訊飛的時候,總是會發問:這家公司的想像空間是多大?
那麼,我的回答可能是:科大訊飛的未來想像力有多大,要看語音識別生態有多大,要看能否跳出語音識別的優勢能力圈圈,能夠創造走進千家萬戶的C端產品。
科技先生,知名科技媒體,前身成立於2007年,關注網際網路、智能家居、手機數碼、新零售、在線教育、產業網際網路等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