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牆是什麼意思,可能很多人是不知道的。如同電腦會有一個防病毒的防火牆,在中國上網,和世界的網際網路連接的時候,也要經過「中國長城防火牆」的審查,有的網站可以打得開,有的網站打不開。翻牆意味著繞過封鎖,打開被屏蔽的網站。
比如,一般情況下,Google、Twitter、Youtube被認為是三個不存在的網站。
1987年9月14日,中國發出第一封電子郵件,跨過長城,走向世界(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1994年4月20日,中國開通64K國際專線接入網際網路,正式成為國際上第77個擁有全功能Internet的國家。
1998年,中國建立網絡「長城防火牆」用於分析和過濾境外「不適」的內容。實體的長城倒下了,虛擬的長城又建立了起來。2017年7月1日起,所有VPN翻牆軟體被要求下架並關停服務,現在在百度上甚至很難搜到翻牆的軟體和渠道。
在這裡不討論關於「言論自由,自我審查」的內容,只說一下在這種環境下成長對人的不利影響,即你不知道你不知道,很難提出高質量問題,獲取智慧路上走太多彎路。
因為我是從三四線小城市來到一線城市,之後又來到國外,在這個過程中能明顯感受到信息不對稱,使得自己和周圍的人的認知差距非常的大。我們會去山區給那裡的孩子支教,給他們介紹外面的世界,他們缺乏的不僅僅是物質方面,更多的是認知方面。
可作為在一個現代城市生活的人,享受著各種便利的物質供給,卻不曾想過其實我們也是生活在一個精神匱乏的地方,而且信息汙染非常嚴重。
首先,我們知道,信息和技術的擴散需要一個過程,現代世界格局是建立在以西方基督教文明為框架下的體系,每周7天來自於神創造世界的7天,零點從午夜開始,24小時的第一個時區設在倫敦本初子午線,資本主義發端於歐洲,工業革命從英國開始,然後向歐洲擴散,隨後來到亞洲。
當代世界的話語權是掌握在大英國協國家和歐洲國家手裡的,不然怎麼中國崛起之後會感覺到有壓力呢,本質上因為意識形態有衝突,不能放心的完全信任(像印度和日本那樣)。
中國辛亥革命後引進的科學和民主「德先生和賽先生」,以及各種名詞,主要是一群留日知識分子的貢獻,因為日本是亞洲最先引進歐洲資本主義的國家,而且經過明治維新後,國力提升。
因此我們現在使用的很多詞語,最初是翻譯自日語。但100多年過去之後,就會發現裡面存在的問題,即信息汙染。
日本翻譯的是歐美的內容,中國翻譯的是日本的內容,經過這番傳遞之後,中國獲取的信息當中難免會夾帶日本的一些私貨,使得原本的內容走樣,甚至被理解錯誤。
因此,想要獲得第一手最有價值的信息,就要從信息源入手。而這條路目前是被封堵的。
以前上大學的時候會感嘆,原來世界上還有這麼多有趣的東西,出了國又會感嘆,原來我們一直在牆裡面反覆創造著輪子。各種亂七八糟的問題,各種未知和迷茫,前人早已經思考過,而我們卻沒有找到它。
最近讓我嘆息的一件事情是因為,家裡有弟弟妹妹們中考完開始上高中,有的剛高中畢業和大學畢業。面對學校和工作的選擇,我似乎看到了當年的自己。
不同的是,十年前我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有這麼大,不能經常上Google和Youtube,而十年後他們可以上,也有條件可以上,但是他們依舊不知道有這些。
中國的教育被噴了很多年,因為填鴨式的快速增肥,和傳播智慧的初衷背道而馳,亞里斯多德認為,教育只是幫助你找回你早就知道的東西。然而經過中考和高考的廝殺後,很多人對於知識是怨恨的,從此不愛學習。
這也意味著非常多的人,以後要走很多的彎路,因為關閉了「知道自己不知道」的路徑,以至於無法把自己不知道的東西搞清楚,讓自己得到提高。
做了這麼多的鋪墊,我想表達的核心內容是:人的成長更多的是來自於自我學習,家庭、學校、社會只起到一定的推動力,並不是主要動力。面對紛繁複雜的事物,我們需要的是去了解自我,了解本質,從而看清事物。
在這個過程中,越從信息的源頭了解就越能更快的找到本質。既然現代世界的框架是建立在西方基督教文明下,不去了解他們的發源——希臘羅馬文明,不去了解後來藝術科學大廈是如何建成的。
靠一些人從牆外傳遞一些東西到牆內,然後分解成易讀的公眾號文章或者段子,整編匯總,通過知識付費不費力氣的吃下去,最終能夠獲取的養分少的可憐,而且還不一定是對的。
比起十年前,網絡上可以獲取的內容更多了,但從獲取難度上更難了。劣幣驅逐良幣,外加太多信息汙染和輿論監管,現在的人更難接觸到有直接的內容了。想要突破瓶頸,翻牆必不可少,而英語就是探索世界的最佳利器。
去認識這個世界原來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