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法院案例:法院審理土地權屬行政裁決案件 有權直接判決變更權利人

2022-01-20 集體土地法務圈

1. 土地改革時期頒發給本村村民的《土地房產所有證》,雖然目前已無法律效力,但仍可作為確認相應土地權屬歸該村集體所有的證據。2. 爭議一方雖然持有政府頒發的林權證,但因其缺乏土地權屬來源依據,屬於頒證程序違法,不能作為土地歸屬的依據;3. 基於實質化解行政爭議的立法和司法目的,法院審理土地權屬行政裁決案件,依法享有司法變更權,有權變更行政裁決事項,直接就爭議土地的權屬作出變更判決,而不必判決撤銷原行政裁決並責令政府重新作出行政裁決;4. 法院審理土地所有權權屬行政裁決案件,涉及村民的建設用地使用權、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歸屬爭議的,應當遵循「不告不理」原則,不應主動處理。

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

(2019)最高法行再134號

再審申請人(原審第三人)廣西壯族自治區隆林各族自治縣新州鎮民強村民委員會江管農業經濟合作社。

被申請人(一審被告、二審被上訴人)廣西壯族自治區隆林各族自治縣人民政府。

被申請人(一審被告、二審被上訴人)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人民政府。

被申請人(一審原告、二審上訴人)廣西壯族自治區隆林各族自治縣新州鎮民強村民委員會六我農業經濟合作社。

被申請人(原審第三人)廣西壯族自治區隆林各族自治縣新州鎮民強村民委員會南林農業經濟合作社。

再審申請人廣西壯族自治區隆林各族自治縣新州鎮民強村民委員會江管農業經濟合作社(以下簡稱江管社)因被申請人廣西壯族自治區隆林各族自治縣新州鎮民強村民委員會六我農業經濟合作社(以下簡稱六我社)訴被申請人廣西壯族自治區隆林各族自治縣人民政府(以下簡稱隆林縣政府)、百色市人民政府(以下簡稱百色市政府)及隆林各族自治縣新州鎮民強村民委員會南林農業經濟合作社(以下簡稱南林社)山林確權行政裁決及行政複議一案,不服廣西壯族自治區高級人民法院於2018年9月14日作出的(2018)桂行終506號行政判決,向本院申請再審。本院於2019年6月24日作出(2019)最高法行申1486號行政裁定,以本院發現廣西壯族自治區高級人民法院生效判決錯誤為由,依法提審本案。提審後,於2019年7月8日立案,依法組成合議庭進行審理。案件現已審理終結。

百色市中級人民法院(2017)桂10行初123號行政判決認為,六我社提交的8份《土地房產所有證》記載的地名,雖然涉及爭議地,但已失去法律效力;8份土地承包經營權證的真實性存疑,且不具有合法性。隆林縣政府於1981年向江管社頒發NO.××35號林權證(以下簡稱××35號林權證)重新確定爭議地的權屬,江管社以該證主張權屬,有事實和法律依據。隆林縣政府作出的隆政處(2016)4號土地權屬糾紛的處理決定(以下簡稱4號處理決定),將爭議地確權歸江管社所有正確;百色市政府作出的百政複決字(2017)第7號行政複議決定書(以下簡稱7號複議決定),維持4號處理決定並無不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六十九條規定,判決駁回六我社的訴訟請求。六我社不服,提起上訴。

廣西壯族自治區高級人民法院(2018)桂行終506號行政判決認為,六我社持有的5份《土地房產所有證》存於隆林縣檔案局,爭議各方對其真實性無異議,且涉及爭議地,應當作為本案確權依據。江管社沒有提供××35號林權證中登記的「東香朵」地塊的權屬來源依據,不能證明頒證程序合法。4號處理決定認定事實不清,適用法律不當,7號複議決定維持4號處理決定錯誤,一審判決駁回六我社的訴訟請求錯誤。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七十條第(一)、(二)項,第八十九條第一款第(二)項規定,判決撤銷一審判決,撤銷4號處理決定和7號複議決定,由隆林縣政府重新作出處理決定。

江管社申請再審稱:2013年8月23日現場勘查筆錄及示意圖上關於六我社持有的5份《土地房產所有證》在爭議地範圍內的表述,只是對各方當事人觀點和指認所作的記錄,不能作為確權的依據。請求撤銷二審判決,維持一審判決,依法再審本案。

隆林縣政府答辯稱:1.在沒有確切證據證明屬於假證的情況下,××35號林權證應作為本案證據材料予以採信,江管社的權屬主張應予支持。2.六我社持有的5份《土地房產所有證》系存根,無法確認涉及爭議地範圍。六我社持有的8份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是其單方發包和登記的無效行為,不能作為確權依據。3.××35號林權證是對1954年《土地房產所有證》土地權屬的變更行為。

百色市政府答辯稱:1.江管社持有的××35號林權證,是隆林縣政府核發的有效權證,隆林縣政府以該權證作為確權依據正確。2.六我社持有的8份《土地房產所有證》記載的地名雖然涉及爭議地,但經過歷史變革,農民個人對土地不再擁有所有權,該證已失去法律效力,隆林縣政府亦以頒發××35號林權證的形式確定爭議地的權屬。請求撤銷二審判決。

六我社答辯稱:1.××35號林權證缺乏權屬來源依據。2.六我社持有的5份《土地房產所有證》中登記的土地,位於爭議地範圍內。江管社、隆林縣政府在現場勘查圖和筆錄上,亦籤字確認這一事實。請求駁回江管社的再審申請。

南林社未提交書面答辯意見。

本院經審理查明,爭議地「可六(陸)」,又稱「坡南段(斷)」、「那娘」,面積43.5畝,四至範圍:東以溝邊的田坎為界,南以南斷丫口下至東面溝邊為界,西以六我馬車路路坎下為界,北面抵溝邊為界。南林社對爭議地的田邊地、角地約7.95畝主張權屬,四至範圍:東以水溝為界,南以去六我老小路為界,西以小溝往上12米處為界,北以六我馬車路路坎下距水溝12米處為界。1954年2月25日,原桂西僮族自治區隆林各族聯合自治區人民政府向六我社村民黃應新等人頒發土地證字第××5、××1、××2、××8、××0號《土地房產所有證》(以下簡稱××5、××1、××2、××8、××0號土地證)。1981年6月19日,原隆林各族自治縣革命委員會向原者浪公社民強大隊江管生產隊(現江管社)頒發××35號林權證,該證第三欄載明:小地名「東香朵」,面積50畝,四至範圍:西面從六我寨底路下一條土坎到東香朵一條巖石斜線到楊有望田坎基上15米線下歸江管、線上權屬六我隊。坡南段沿六我馬車路為界,上歸六我,東北面歸江管。

1990年5月,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分別向六我社村民班紹傑、班紹現頒發隆土集建(1990)字第21-×6號、第21-×4號《集體土地建設用地使用證》,地址均為民強村六我屯,面積亦均為156.18平方米。此後,班紹傑、班紹現在爭議地內各建有一棟住宅樓。2000年,六我社與江管社對爭議地發生權屬糾紛。2000年5月20日,隆林縣新州鎮民強村人民調解委員會作出民調字(2000)1號《調解書》,認為江管社提出「東香朵」、「坡南段」山界權屬歸其所有,有××35號林權證為依據,予以確認。六我社不服,要求隆林各族自治縣新州鎮人民政府(以下簡稱新州鎮政府)進行調處。2000年12月30日,新州鎮政府作出處理意見,認為1981年縣革委組織人力對爭議地進行登記造冊,給江管社核發證書、確認所有權,應予維持,對六我社提出的權屬主張不予支持。2003年9月30日,原隆林各族自治縣人民政府向六我社村民黃仁相等人頒發2×4至2×8、2×0至2×2號等8份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承包期從2003年10月1日至2033年9月30日。

2011年3月28日,六我社就16畝「可六」土地權屬申請確權。新州鎮政府受理其申請。2011年4月16日,新州鎮政府組織各方當事人進行現場勘驗,並製作現場勘驗筆錄和現場勘驗圖。筆錄記載:六我社從土改、合作化、四固定,到1982年實行生產責任制至今,一直在爭議地內耕種。江管社、六我社、南林社社長及群眾代表,勘查人員均在現場勘驗圖上簽字確認。2012年3月31日,隆林縣政府作出隆政處(2012)2號《關於新州鎮民強村六我社、南林社與江管社就「南斷」「可六」(地名)土地權屬糾紛的處理決定》(以下簡稱2號處理決定),將31.38畝爭議地及地面附作物確權歸六我社所有。2012年6月27日,隆林縣政府作出隆政處(2012)3號《關於撤銷隆政處(2012)2號文的決定》,認為2號處理決定存在爭議地位置、四至範圍未查清等問題,決定撤銷該決定。2013年8月23日,隆林縣政府組織各方當事人對爭議地進行現場勘驗,並製作現場勘驗筆錄和示意圖,經各方當事人現場指認,確認以下主要內容:1.明確爭議地的四至範圍,認可2011年4月16日製作的現場勘驗筆錄中,爭議地地面附作物的分布情況。2.江管社提交的××35號林權證的四至範圍涉及爭議地範圍。3.六我社提交的××5、××1、××2、××8、××0號土地證的四至範圍涉及爭議地範圍,土地證字第××7、××0、××4號《土地房產所有證》(以下簡稱土地證××7、××0、××4號土地證)的四至範圍不涉及爭議地範圍;六我社提交的8份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涉及爭議地範圍;六我社村民班紹現、班紹傑所建兩棟住宅樓在爭議地範圍內。4.南林社對其持有的3份《土地房產所有證》存根,指認不出具體位置及四至範圍。參與現場勘驗的各方當事人社長和群眾代表、基層組織代表、調處工作組工作人員,均在該現場勘驗筆錄和示意圖上簽字確認。2012年6月3日,江管社委託廣西公明司法鑑定中心對上述8份土地承包經營權證上加蓋的「隆林縣政府」公章與樣本,即隆林縣政府在2003年至2011年間的9份文件上加蓋的「隆林縣政府」公章,是否屬同一公章用印進行鑑定。2012年6月7日,廣西公明司法鑑定中心作出桂公明司鑑文字(2012)第080號《文書司法檢驗鑑定意見書》,鑑定意見:8份土地承包經營權證內「隆林縣政府」公章印文與樣本2003年至2007年間隆林縣政府文件內同名印文不是同一印章所蓋印,與樣本2008年至2011年間隆林縣政府文件內同名印文是同一印章所蓋印。

2014年9月26日,隆林縣政府作出隆政處字(2014)1號土地權屬糾紛的處理決定(以下簡稱1號處理決定),決定爭議地土地權屬歸江管社所有;爭議地內已建住宅的土地使用權歸班紹現、班紹傑所有;8份土地承包經營權證中涉及地名為「那娘」或「可陸」的土地部分予以撤銷並更正。六我社不服,申請行政複議。2015年1月14日,百色市政府作出百政複決字(2015)1號行政複議決定,維持1號處理決定。六我社仍不服,提起行政訴訟。同年,隆林縣人民法院作出(2015)隆行初字第5號行政判決,認為隆林縣政府在確權過程中未查清1981年的山界劃分情況,××35號林權證要素不齊,不能作為確權依據,權屬爭議各方對爭議地內建房事實並無異議,亦未申請調處,1號處理決定將爭議地內已建住宅的土地使用權歸班紹現、班紹傑所有,超越職權。遂判決撤銷1號處理決定。江管社不服,提起上訴。2015年8月6日,百色市中級人民法院作出(2015)百中行終字第78號行政判決,認為隆林縣政府根據1981年頒發給江管社的××35號林權證將爭議地確權給該社,證據充分,應當支持;但1號處理決定同時撤銷8份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未將持證人列為當事人,程序違法,遂判決撤銷一審判決和1號處理決定,責令隆林縣政府重新作出處理決定。

2016年10月28日,隆林縣政府作出4號處理決定,主要內容:1.××35號林權證登記的「東香朵」中「坡南段」的土地,經現場指認位於爭議地範圍內,是本案確權依據;2.8份土地承包經營權證經現場指認位於爭議地範圍內,但是該頒證是在土地權屬糾紛後,尚未確權的情況下,作出的單方無效發證行為,不能作為確權依據;3.××0、××4、××8號土地證不在爭議地範圍內,××5、××7、××1、××2、××0號土地證上記載的地名,與爭議地地名相同,但沒有其他證據佐證,不能認定在爭議地範圍內;4.南林社提交的《土地房產所有證》不在爭議地範圍內。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十一條第一、二、四款,第十三條,第十六條第一、二款,《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第三條第二款、第十七條第一款,《廣西壯族自治區土地山林水利權屬糾紛調解處理條例》第十五條第二款、第三十條第(一)項、第三十四條第(六)項、第三十六條第(二)項規定,決定:1.爭議地土地所有權歸江管社集體所有;2.爭議地內已建住宅312.36平方米土地使用權屬六我社村民班紹現、班紹傑所有,以其持有的集體土地建設用地使用證載明的面積為準。六我社不服,申請行政複議。2017年5月14日,百色市政府作出7號複議決定,維持4號處理決定。2017年6月19日,六我社提起本案行政訴訟,請求撤銷4號處理決定和7號複議決定,撤銷××35號林權證,責令隆林縣政府重新處理。

本院認為,《土地權屬爭議調查處理辦法》第三條規定,調查處理土地權屬爭議,應當以法律、法規和土地管理規章為依據。從實際出發,尊重歷史,面對現實。《廣西壯族自治區土地山林水利權屬糾紛調解處理條例》第四條規定,調解、處理土地山林水利權屬糾紛,實行有利於生產生活、有利於經營管理、有利於社會和諧穩定的原則。第三十條第一款第(二)項規定,權屬糾紛當事人各方均有一定證據,但證據不足以支持權屬主張的,市、縣人民政府可以在兼顧各方利益的基礎上作出確權處理決定。第三十四條第(一)、(六)項規定,土地改革時期依法取得的土地房產所有權證,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依法核發的土地、山林權屬證書,可以作為土地山林水利權屬糾紛確權處理的證據材料。本案中,隆林縣政府於2013年8月23日製作的現場勘驗筆錄和示意圖證明,六我社提交的××5、××1、××2、××8、××0號土地證的四至範圍均在爭議地範圍內。隆林縣政府對江管社、六我社和南林社的村民進行調查,形成的多份調查筆錄也可以證明,爭議發生前的多年時間裡,六我社一直耕種、管理使用爭議地。江管社以××35號林權證主張爭議地權屬,但該證缺乏土地權屬來源依據,且江管社因離爭議地較遠,亦未提供長期管理使用爭議地的證據。根據前述規定,爭議地應當屬於六我社農民集體所有。4號處理決定和7號複議決定將爭議地確權歸江管社所有,認定事實不清,主要證據不足。江管社主張,2013年8月23日現場勘查筆錄及示意圖上關於六我社持有的5份《土地房產所有證》在爭議地範圍內的表述,只是對各方當事人觀點和指認所作的記錄,不能作為確權的依據。但是,通過現場勘查筆錄的文字表述分析,相關內容均系各方當事人現場指認的確認結果,而非對各方當事人不同意見的記錄。江管社的該項申請再審理由沒有事實根據,本院不予支持。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一條規定,行政訴訟法的立法目的之一是要解決行政爭議。人民法院作出行政判決,選擇適用行政訴訟法規定的判決方式,也必須服從並服務於實質化解行政爭議的立法目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七十七條第一款規定,行政行為涉及對款額的確定、認定確有錯誤的,人民法院可以判決變更。所謂「涉及對款額的確定、認定確有錯誤」,通常是指被訴行政行為涉及的錢款的具體數字確定,或者與款額相關聯的權利歸屬的認定出現錯誤,主要包括兩種情形:一是行政補償、行政賠償案件中,涉及補償、賠償具體數額的計算確有錯誤的;二是土地、山林、草原確權行政裁決案件中,涉及爭議地中各方權利歸屬具體面積數額的確定確有錯誤的。同時,《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六十一條第一款亦規定,在涉及行政機關對民事爭議所作的裁決案件中,當事人申請一併解決相關民事爭議的,人民法院可以一併審理;《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的解釋》第一百四十條第二款還規定,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機關對民事爭議所作裁決的案件,一併審理民事爭議的,不另行立案。行政裁決案件中,當事人爭議的核心是相關民事權利的歸屬。原告不服被訴行政裁決行為提起行政訴訟,實際上是對爭議的民事權利歸屬提出主張,請求將爭議的民事權利判歸己方在此情形下,原告對被訴行政裁決行為提起行政訴訟,其實已經包括一併解決民事爭議的訴訟請求,受理行政裁決案件的人民法院,應當對相關民事爭議一併作出判決。民事爭議原本屬於人民法院傳統裁判領域,法院享有包括變更權在內的完整司法裁判權。根據前述規定,人民法院審理行政裁決案件,依法享有司法變更權,有權直接對爭議的民事權利歸屬作出判決。變更判決與撤銷重作判決,均屬於行政訴訟法規定的法定判決方式。但是,與撤銷重作判決相比較,變更判決直接確定爭議事項的處理結果,無需被告另行作出行政行為,更有利於行政爭議的實質化解。因此,在符合變更判決法定適用條件的情形下,人民法院選擇適用撤銷重作判決,違背行政訴訟法關於解決行政爭議的立法目的,適用法律和判決方式錯誤,依法應予改判。本案中,4號處理決定和7號複議決定,是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依法對江管社與六我社兩個平等主體之間山林權屬糾紛作出的行政裁決,人民法院依法享有作出變更判決的權力,有權直接確定爭議山林的權利歸屬。本案一審判決駁回六我社的訴訟請求,主要事實不清、證據不足;二審依法予以糾正,原本已經作出正確的判斷。而且,根據二審判決對證據和法律的分析、論證,爭議地應當屬六我社集體所有。在此情形下,二審判決本應適用行政訴訟法第七十七條第一款規定,直接將爭議地權屬判決歸六我社集體所有,但卻根據行政訴訟法第七十條規定,判決撤銷4號處理決定和7號複議決定,責令隆林縣政府重新作出處理決定。該判決違背行政訴訟法實質化解行政爭議的立法目的,適用法律和判決方式錯誤,依法應予改判。

綜上,隆林縣政府作出的4號處理決定認定事實不清、主要證據不足,百色市政府7號複議決定維持4號處理決定錯誤,一審判決駁回六我社的訴訟請求主要證據不足,二審判決適用法律和判決方式不當,依法均應予以撤銷。爭議地上部分土地土改時曾給六我社村民頒發土地證,並由六我社長期管理使用,應當屬於六我社農民集體所有。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七十條第(一)項、第七十七條第一款、第八十九條第一款第(二)項和第三款,《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的解釋》第一百一十九條第一款的規定,判決如下:

一、撤銷百色市中級人民法院作出的(2017)桂10行初123號行政判決,撤銷廣西壯族自治區高級人民法院作出的(2018)桂行終506號行政判決;

二、撤銷百色市人民政府作出的百政複決字(2017)第7號行政複議決定;

三、變更隆林各族自治縣人民政府作出的隆政處(2016)4號土地權屬糾紛的處理決定關於爭議地權利歸屬的內容,爭議地「可六(陸)」,又稱「坡南段(斷)」、「那娘」,面積43.5畝屬隆林各族自治縣新州鎮民強村民委員會六我農業經濟合作社農民集體所有。

一、二審案件受理費100元由隆林各族自治縣人民政府及百色市人民政府負擔。

本判決為終審判決。

審判長  郭修江

審判員  楊志華

審判員  劉艾濤

二〇一九年七月二十六日

法官助理張巧雲

書記員陳清玲

  【陳士暉簡介】

一個律師,坐標廣州,具有企業風險管理師和律師職業資格,喜歡做集體土地及其風險管理方面的案子。

相關焦點

  • 最高人民法院發布2017年度中國法院10大智慧財產權案件及50件典型案例
    首先,榆林局在處理平等民事主體關於涉案專利的侵權糾紛時,實際上處於居中裁決的地位,本應秉持嚴謹、規範、公開、平等的程序原則,但是,在合議組成員已經被明確變更的情況下,卻又在被訴行政決定書上署名,構成對法定程序的重大且明顯違反。其次,作出被訴行政決定的榆林局合議組應由該局具有專利行政執法資格的工作人員組成。
  • 高級法院發布:法院不受理的10大類69種民事案件
    ,發布2015年度十大經濟行政典型案例。當事人一方也可以直接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對仲裁裁決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審理事業單位人事爭議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第二條:「當事人對依照國家有關規定設立的人事爭議仲裁機構所作的人事爭議仲裁裁決不服,自收到仲裁裁決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受理。
  • 北京法院發布專利商標授權確權行政案件典型案例
    會上通報2013年全年及2014年前三季度北京市法院專利商標授權確權行政案件審判情況,並通報了北京市法院專利商標授權確權行政案件典型案例。北京市高院審判委員會專職委員、智慧財產權庭庭長陳錦川從案件審理情況、審判組織情況、工作經驗做法和相關調研成果四個方面,詳細介紹了專利商標授權確權行政案件審理情況。在互動環節,陳錦川介紹了北京智慧財產權法院建設的有關情況。
  • 案例評析 裁決書有錯別字,仲裁委回收更正並變更部分實體內容,裁決被法院撤銷
    案例評析 | 裁決書有錯別字,仲裁委回收更正並變更部分實體內容,裁決被法院撤銷
  • 跨國大戰丨Gary Born能讓已被中國法院撤銷的裁決在美國逆風翻盤嗎?
    (1)     《紐約公約》第五條賦予了執行地國法院一定的裁量權,即使裁決被仲裁地國撤銷,執行地國仍有權承認和執行裁決; (2)     援引哥倫比亞特區聯邦地區法院於1996年審理的Chomalloy Aeroservices v. Arab Republic of Egypt案,UNI-TOP認為法院應做到同案同判。
  • 上海普陀法院發布智慧財產權合同案件審判白皮書及十大案例
    ,上海普陀法院副院長王飛梳理總結了近五年來智慧財產權合同案件審判情況,並發布相關典型案例,上海大學法學院副院長兼智慧財產權學院院長許春明教授對近年上海普陀法院審結的智慧財產權保護十大案例進行解讀。在劇本類著作權許可使用合同糾紛中,涉及主線創作、分集劇本等完成度判斷,需要法官具備一定的行業背景知識,造成案件審理難度顯著上升。會上還發布了智慧財產權合同十大典型案例,其中,不乏涉「班尼路」「卡帝樂鱷魚」等知名品牌及新類型案件,這些精心篩選的典型案件或引導行業規則,或明晰審判思路,為今後類案的審理提供了借鑑。此外,當天還發布了上海普陀法院近五年審結的十大智慧財產權保護案例。
  • (附:7個案例揭示內情)|法客帝國
    我們將陸續推出的100篇針對最高人民法院作出的典型案例的分析解讀,從敗訴方角度深度剖析敗訴原因,從他人的敗訴中吸取教訓、總結經驗。「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作者希望通過系列敗訴案例的解讀,幫助企業家、公司股東、高管和公司法律顧問,從他人的血淚教訓中不斷總結與提高,避免掉進相同的「坑」裡面。
  • 新 · 2016年江蘇法院智慧財產權十大案例|知產界 02
    本案的價值在於,通過司法判決,確認了商標爭議中的一個常見的基本事實,即權利人可能在不同類別上有多個註冊商標,知名度不同,但被告攀附的顯然是權利人最具知名度的商標,而這恰恰是商標領域中的常識問題,卻因之前馳名商標異化等各種原因被忽視。
  • 最高法院公報案例:除權判決作出後,持票人如何維護自身權益?|民商事裁判規則
    最高法院公報案例除權判決作出後票據失效,持票人可依基礎法律關係主張權利👉作者:唐青林 李舒  李元元(北京兩高重大疑難案件律師團隊) 人民法院就票據作出的除權判決系對權利的重新確認,票據自除權判決公告之日起即喪失效力,持票人即喪失票據權利,使原來結合於票據中的權利人從票據中分離出來,公示催告申請人即有權依據除權判決請求票據付款人付款。
  •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網際網路法院審理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的理解與適用
    ,最高人民法院於2018年9月6日發布實施《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網際網路法院審理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法釋〔2018〕16號,以下簡稱《規定》),對網際網路法院的管轄範圍、上訴機制和訴訟平臺建設,以及在線訴訟的身份認證、立案、應訴、舉證、庭審、送達、籤名、歸檔等訴訟規則作出一系列規範,《規定》對保障網際網路法院依法辦案、當事人依法參與訴訟,以及促進網際網路空間依法治理具有重要意義。
  • 我中心查明案例入選2020年上海法院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力度典型案件
    ,4月22日上午,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以下簡稱上海高院)召開新聞發布會,向社會各界發布中英文版《2020年上海法院智慧財產權司法保護白皮書》及「2020年上海法院智慧財產權司法保護十大案件」「2020年上海法院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力度典型案件」,並正式上線上海法院智慧財產權案件管理系統,《上海智慧財產權法院智慧財產權司法保護狀況(2020年)》一併與會發布。
  • 寧波海事法院2016-2020年涉外涉港澳臺案件十大典型案例
    審判實踐表明,海事法院管轄海事刑事案件,不僅具有可行性,而且更能發揮海事法院的專業優勢,更有利於海事刑事、海事行政、海事及民商事相關案件的協調處理,同時也更有利於涉海法律法規的統一實施。2019年,寧波海事法院又順利審結三起海事刑事案件。
  • 齊Par推薦|最高法院民二庭年終評選:2020年全國法院十大標誌性商事案例及專家解讀
    在本案審理的過程中,法院立足協調兼顧網際網路產業的未來發展與用戶權益的妥當保護,在尊重網絡服務平臺經營者創新商業模式的基礎上,一方面認可本案被告通過格式條款為自己設置單方變更權條款的效力,另一方面又強調單方變更權的行使必須受到公平原則的制約,必須建立在不損害用戶合法權益的基礎上。如果單方變更權行使後形成的合同條款,不當地克減了用戶的主要權利,就應當認定此類合同條款損害社會公共利益,屬於無效。
  • 典型案例 | 山東法院智慧財產權典型案例選
    8月27日上午,山東高院召開「守護創新二十年 嚴格保護開新局」新聞發布會,公布《山東法院智慧財產權典型案例選(2001-2021)》。
  • 2020年全國法院十大商事案例
    在本案審理的過程中,法院立足協調兼顧網際網路產業的未來發展與用戶權益的妥當保護,在尊重網絡服務平臺經營者創新商業模式的基礎上,一方面認可本案被告通過格式條款為自己設置單方變更權條款的效力,另一方面又強調單方變更權的行使必須受到公平原則的制約,必須建立在不損害用戶合法權益的基礎上。如果單方變更權行使後形成的合同條款,不當地克減了用戶的主要權利,就應當認定此類合同條款損害社會公共利益,屬於無效。
  • 湖南法院通報智慧財產權司法保護十大典型案件
    受理智慧財產權刑事案件115件,同比增長35.29%。受理智慧財產權行政案件52件,同比增長10.64%。    去年,全省法院大力發揮刑事審判的懲治和威懾功能,嚴厲打擊侵犯智慧財產權的犯罪行為。法院還通過賠償額的計算方式體現智慧財產權的市場價值。在審理上海蘋豆商貿有限公司訴唐海明侵害商標權糾紛案中,在無法查明原告實際損失的情況下,法院根據原告提供的全國服裝行業的平均利潤率來計算侵權人的獲利,以侵權獲利作為侵權人向權利人賠償的依據,大大提高了侵權案件的賠償數額,充分體現了商標的市場價值。
  • 2017年美國最高法院判例譯述(53)——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聯邦最高法院所面臨的問題是待定集體訴訟的原告是否有權在特定情形下針對此類非終局性裁決提起上訴。當時各聯邦上訴法院對此觀點不一,採支持觀點的上訴法院主要基於「喪鐘」理論,即地區法院拒絕頒發集體訴訟許可是否為該訴訟敲響了喪鐘——亦即是否事實上起到了終止訴訟的作用。如果是,則地區法院的裁決為終局裁決,可以上訴;否則為非終局裁決,不能上訴。
  • 拒不執行判決、裁定罪典型案例規則15則
    審理法院: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法院來源:《人民法院報》 (2017年1月5日第3版)2.行為人有履行能力而拒不履行生效判決的金錢給付義務,造成權利人生活困難,構成拒不執行生效判決、裁定罪——周某拒不執行判決、裁定案行為人有能力履行生效判決的金錢給付義務,而拒不履行,造成權利人生活困難的,構成拒不執行生效判決、裁定罪
  • 最高法院:法院判決夫妻一方承擔責任的,可否強制執行夫妻共同財產?配偶能否要求先析產再執行?|保全與執行
    四、張靜遂向烏海中院提起案外人執行異議之訴,要求解除對其名下的房屋查封並不得拍賣,一審被判決駁回。張靜不服向內蒙古高院提起上訴,二審亦被駁回。五、張靜仍不服,以法院應先析產再執行為由向最高法院申請再審,最高法院裁定駁回其再審申請。北京雲亭律師事務所唐青林律師、李舒律師的專業律師團隊辦理和分析過大量本文涉及的法律問題,有豐富的實踐經驗。
  • 2016年江蘇法院智慧財產權司法保護十大案例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商標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一條第三款的規定,商品與服務類似,是指商品與服務之間存在特定聯繫,容易使相關公眾產生混淆和誤認。【法院認為】蘇州中院一審認為:《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侵犯專利權糾紛案件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專利法司法解釋一)第十八條規定,權利人向他人發出侵犯專利權的警告,被警告人或者利害關係人經書面催告權利人行使訴權,自權利人收到該書面催告之日起一個月內或者自書面催告發出之日起二個月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