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關注公眾號,獲取更多諮詢!
在全球的晶圓代工市場中,臺積電始終穩坐全球第一的位置,作為近年來發展較快的中芯國際,與行業龍頭的臺積電相比,依然存在很大的差距,那麼二者之間的差距究竟有多大呢?
中芯國際在營收和淨利潤上同臺積電存在巨大的差距
盈利能力對企業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指標,在這一點上,臺積電的盈利能力毫無疑問要比中芯國際強很多。具體來看:
臺積電在2020年全年的營收約為3081億元,淨利潤約為1191億元,淨利潤約為39%。反觀中芯國際在2020年的營收僅為274.7億元,淨利潤43.32億元,利潤率為16%。
此外,根據調研機構TrendForce在5月31日給出全球前十大晶圓代工廠企業營收排名中。
不難發現:在今年第一季度臺積電總營收達到129.02億美元,以一己之際拿下全球55%的市場份額。
中芯國際在今年第一季度的總營收為11.04億美元,所佔市場份額僅為5%。
中芯國際不論是營業收入還是淨利潤上甚至是市場所佔比例上,都是幾十倍的落後於臺積電。
中芯國際技術相對落後
今年7月,臺積電取得了2納米晶片建廠資格,這意味著臺積電2納米晶片將會在明年進行量產,再看中芯國際,目前僅實現了28nm工藝製成晶片的量產。
據最細資料顯示,中芯國際雖然已經達到了14納米N+1工藝,並且明年還將推出N+2工藝,但是中芯國際推出的N+2工藝對標的也僅是7納米,反觀臺積電,
不僅成功實現量產7納米晶片,在去年更是實現5納米晶片的量產。
產能遠低於臺積電
在產能上,中芯國際同臺積電也存在巨大的差距,以8時、12時產能為例。
中芯國際在3座8時晶圓總產能為23.3萬片/月,4座12時晶圓總產能10.8萬片/月。
而臺積電目前擁有的8時產能達到56.2萬片/月,12時產能74.5萬片/月,均是中芯國際的數倍之多。
研發實力不足
數據顯示,2019年中芯國際的研發資金為7億美元,佔其營收的22%,而同時的臺積電研發資金接近30億美元,佔其營收的8.3%。
雖然臺積電研發資金佔總收入的比例不如中芯國際高,但得益於臺積電的體量,臺積電在整體的研發資金投入上卻遠超中芯國際。
從研發人才隊伍來看,臺積電的研發人員有6534人,佔公司員工總數的13%;中芯國際的研發人員僅有2530人,佔員工總數的16%。在員工學歷上,臺積電擁有碩士以上學歷的員工佔比高達80%,而中芯國際則為20%。
無論是研發人員數量還是高素質人才方面,臺積電都遠超中芯國際。
中芯國際雖然遠落後於臺積電,但中芯國際目前也在努力衝刺。
為彌補技術上的不足,中芯國際花費了大量的精力拉攏人才。在2017年,中芯國際成功聘請到此前在臺積電和三星擔任高管的梁孟松,同時在2020年又重新邀請到原臺積電高管蔣尚義加入中芯國際。
此外,在6月22日,中芯國際與深圳技術大學聯合成立集成電路學院。這是繼清華大學之後,國內成立的第二家集成電路學院。集成電路學院的成立,在未來無疑會為中芯國際培養出更多優秀的半導體人才。
今年7月,中芯國際在「上證e互動」平臺時稱,基於目前公司集成電路晶片製造供不應求的情況,中芯國際計劃擴建1萬片12英寸和4.5萬片8英寸晶圓廠。
今年2月,在北京經開區「兩區」建設129個集中簽約項目中,中芯京城12英寸集成電路晶圓及集成電路封裝項目的一期工程項目正在加緊建設中,預計一期工程將在2024年完工,建成後將達成每月約10萬片12英寸晶圓產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