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第一的中芯國際,遇上全球第一的臺積電,差距到底有多大?

2021-12-19 半導體工藝與設備

請關注公眾號,獲取更多諮詢!

在全球的晶圓代工市場中,臺積電始終穩坐全球第一的位置,作為近年來發展較快的中芯國際,與行業龍頭的臺積電相比,依然存在很大的差距,那麼二者之間的差距究竟有多大呢?

中芯國際在營收和淨利潤上同臺積電存在巨大的差距

盈利能力對企業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指標,在這一點上,臺積電的盈利能力毫無疑問要比中芯國際強很多。具體來看:

臺積電在2020年全年的營收約為3081億元,淨利潤約為1191億元,淨利潤約為39%。反觀中芯國際在2020年的營收僅為274.7億元,淨利潤43.32億元,利潤率為16%。

此外,根據調研機構TrendForce在5月31日給出全球前十大晶圓代工廠企業營收排名中。

不難發現:在今年第一季度臺積電總營收達到129.02億美元,以一己之際拿下全球55%的市場份額。

中芯國際在今年第一季度的總營收為11.04億美元,所佔市場份額僅為5%。

中芯國際不論是營業收入還是淨利潤上甚至是市場所佔比例上,都是幾十倍的落後於臺積電。

中芯國際技術相對落後

今年7月,臺積電取得了2納米晶片建廠資格,這意味著臺積電2納米晶片將會在明年進行量產,再看中芯國際,目前僅實現了28nm工藝製成晶片的量產。

據最細資料顯示,中芯國際雖然已經達到了14納米N+1工藝,並且明年還將推出N+2工藝,但是中芯國際推出的N+2工藝對標的也僅是7納米,反觀臺積電,

不僅成功實現量產7納米晶片,在去年更是實現5納米晶片的量產。

產能遠低於臺積電

在產能上,中芯國際同臺積電也存在巨大的差距,以8時、12時產能為例。

中芯國際在3座8時晶圓總產能為23.3萬片/月,4座12時晶圓總產能10.8萬片/月。

而臺積電目前擁有的8時產能達到56.2萬片/月,12時產能74.5萬片/月,均是中芯國際的數倍之多。

研發實力不足

數據顯示,2019年中芯國際的研發資金為7億美元,佔其營收的22%,而同時的臺積電研發資金接近30億美元,佔其營收的8.3%。

雖然臺積電研發資金佔總收入的比例不如中芯國際高,但得益於臺積電的體量,臺積電在整體的研發資金投入上卻遠超中芯國際。

從研發人才隊伍來看,臺積電的研發人員有6534人,佔公司員工總數的13%;中芯國際的研發人員僅有2530人,佔員工總數的16%。在員工學歷上,臺積電擁有碩士以上學歷的員工佔比高達80%,而中芯國際則為20%。

無論是研發人員數量還是高素質人才方面,臺積電都遠超中芯國際。

中芯國際雖然遠落後於臺積電,但中芯國際目前也在努力衝刺。

為彌補技術上的不足,中芯國際花費了大量的精力拉攏人才。在2017年,中芯國際成功聘請到此前在臺積電和三星擔任高管的梁孟松,同時在2020年又重新邀請到原臺積電高管蔣尚義加入中芯國際。

此外,在6月22日,中芯國際與深圳技術大學聯合成立集成電路學院。這是繼清華大學之後,國內成立的第二家集成電路學院。集成電路學院的成立,在未來無疑會為中芯國際培養出更多優秀的半導體人才。

今年7月,中芯國際在「上證e互動」平臺時稱,基於目前公司集成電路晶片製造供不應求的情況,中芯國際計劃擴建1萬片12英寸和4.5萬片8英寸晶圓廠。

今年2月,在北京經開區「兩區」建設129個集中簽約項目中,中芯京城12英寸集成電路晶圓及集成電路封裝項目的一期工程項目正在加緊建設中,預計一期工程將在2024年完工,建成後將達成每月約10萬片12英寸晶圓產能。

相關焦點

  • 從員工構成看中芯國際與臺積電差距
    中芯國際與臺積電完全不是一個體量上的公司,將他們進行對比,前者肯定是各方面被後者碾壓。不過也只有知道了真正的差距在哪,才能更好地瞄準方向而不至於跑偏。 論成立時間,中芯國際成立於2010年,臺積電成立於1987年,直接比別人晚了23年,隨之帶來的問題就是後面一連串的差距。 一是市佔率。
  • 中芯國際與臺積電、三星的差距在哪裡?難道只是一臺光刻機?
    但從現實來看,目前中芯國際跟國際上一些頂尖晶片巨頭,比如臺積電、三星以及英特爾的差距仍然是比較大的,而這種差距絕對不是僅僅是因為光刻機的原因。首先、我們不否認光刻機確實是導致中芯國際跟臺積電、三星等巨頭產生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
  • 中芯國際與最大競爭對手臺積電的差距在哪?深度剖析中芯國際招股書八大重點
    中芯國際目前的製程技術從 0.35 微米至 14 nm。其中,在邏輯工藝領域,中芯是中國大陸第一家實現 14nm FinFET 量產的晶圓代工廠,代表中國大陸自主研發集成電路製造技術的最先進水平。根據 IC Insights 統計,2018 年純晶圓代工行業全球市場銷售額排名中,中芯國際位居全球第四位,在中國大陸企業中排名第一。
  • 最新全球晶圓廠排名出爐!臺積電第一,中芯國際第五!
    報告顯示,今年第二季度,臺積電營收高達101元美元,較去年同期大漲30.4%。此外,聯電、中芯國際、高塔半導體、力積電、世界先進、華虹半導體、東部高科躋身前十。以下為具體排名:報告提到,中芯國際的NOR Flash、eNVM等12寸晶圓,以及PMIC(電源管理IC)指紋識別晶片與部分通用MCU等8寸晶圓需求支撐營收表現,預估第二季年成長達19%。然而華為禁令可能帶來不確定性,恐影響稼動率表現。
  • 募資200億,中芯國際能濺出多少水花?
    能濺射起多大的水花?從產線建設、臺積電對比角度看,中芯國際不僅需要一個200億,還需要更多的200億。近日,上交所公布中芯國際申報科創板材料,肩負特殊歷史使命的中芯國際回歸科創板,如約而至。中芯國際是全球領先的集成電路晶圓代工企業之一,也是中國大陸技術最先進、規模最大、配套服務最完善、跨國經營的專業晶圓代工企業。中國大陸企業中排名第一,全球第四。
  • 海外機構公布一份數據,中芯國際對比臺積電,實力懸殊一目了然
    作為全球最大的晶圓代工廠,臺積電一直是中芯國際追趕的對象,但從海外機構公布的一份數據不難看出,中芯國際想要追趕臺積電,還任重道遠。
  • 中芯國際與臺積電的恩怨情仇
    我們再看看晶片誕生的主要流程,其關鍵的設計領域,儘管不斷傳出華為的晶片設計打破封鎖的消息,但實際上前10大設計領域仍沒發現華為的身影;而身為製造業大國,國人最關注的代工領域,大陸中芯國際與華虹合計佔比7.8%,頭部的中芯國際與臺積電市佔率相比,52.9%對5.3%,差不多剛好為對方的十分之一。
  • 臺積電和三星半導體戰爭的啟示:中芯國際距離國際先進有多遠?
    來源|反做空研究中心綜合自國際投行研究報告7月16日,中芯國際在科創板上市,開盤價為95元,較發行價上漲245.96%;此後,股價有所回落,漲幅仍超過200%,收盤時股價為82.92元,較收盤時上漲201%,市值為5917.52億元。
  • 全球第五、大陸唯一 中芯國際登陸A股
    根據2020年第一季度營收數據,中芯國際收入約8.48億美元,全球市佔率4.7%,位列第五,中國大陸第一,也是唯一最有能力突破第二梯隊、進入第一梯隊行列的晶圓製造廠商(聯電、格羅方德已宣布退出第一梯隊的挑戰)。
  • 中芯國際的致命傷
    雖然曾有幾位優秀的領導者,還引進了臺積電的技術骨幹,但在製程工藝上始終趕不上臺積電。曾因人事問題而差點垮掉的中芯國際,在關鍵時刻再經一次重大人事風波,其追趕臺積電的目標恐怕會愈來愈遠了。圖為中芯國際上海廠區(圖/中芯國際)2000年被迫將一手創辦的世大公司賣給臺積電後,張汝京離開臺灣,隻身來到上海張江創辦了中芯國際。
  • 中國半導體設備商和世界第一對比,差距到底有多大?
    應用材料作為全球半導體設備巨頭,連續多年市佔率全球第一,此外,應用材料是全球設備品類最多,下遊涵蓋範圍最廣的半導體設備商。日前,應用材料公布了Q3財報,應用材料Q3營收44.68億美元,YoY+19%,是公司歷史上的第二高點。因此整個2018財年有望成為應用材料公司另一個創紀錄的年度,其中每個主要業務都將實現強勁的兩位數增長。
  • 臺積電布局大陸 對大陸半導體有何影響?
    臺積電規劃,南京12英寸晶圓廠預計2018年下半年開始量產16納米製程,單月產能規模約2萬片,預計佔臺積電總產能的2.5%。大陸只是臺積電全球布局的一環,因大陸客戶近年來佔臺積電營收佔比快速成長,為就近服務客戶,才會選在南京設廠。「獨資」南京建廠的臺積擔心核心在大陸建廠會讓機密洩露。
  • 臺積電大陸建廠迫於大陸的進步
    臺積電如此做法或是因為大陸半導體製造的快速進步所致。大陸半導體製造的進步大陸最大的半導體製造廠中芯國際,也是全球第五大半導體製造廠,去年中國為了推動國內的晶片產業發展成立了200億美元的集成電路產業基金,中芯國際所在的半導體製造是其中的重要一環。
  • 被稱為「臺積電叛徒」,他有滿腹苦水,蔣尚義回鍋中芯國際築夢
    12月15日晚,半導體圈再傳震撼消息,昔日臺積電大將蔣尚義將回鍋中芯國際,出任副董事長。 蔣尚義,有人稱之「蔣爸」,也有人指他是「臺積電叛徒」,這個說法是不公平的,他的心中有滿腹苦水。 蔣尚義說:「當初我講得很清楚,第一,我不挖臺積電的人;第二,我不洩露臺積電機密。你不能說我做的工作和臺積電有一點競爭關係就叫做傷害,武漢弘芯做的事情根本傷害不了臺積電,為什麼要把我講成這樣?」 他還澄清,不論是武漢弘芯、中芯國際,給的待遇都沒有臺積電好。蔣尚義稱,自己純粹是要追求理想,因為年紀大了,機會不多了。
  • 臺積電前COO入職中芯國際,擔任副董事長!意義多大?
    12月15日晚間,中芯國際公告確認,蔣尚義獲委任為公司董事會副董事長、第二類執行董事及戰略委員會成員,自2020年12月15日起生效;其任期自2020年12月15日起至公司2021年股東周年大會為止。根據中芯國際相關組織章程,蔣尚義須於2021年股東周年大會上接受公司股東重選,而如獲重選後,其後須按照公司之組織章程細則至少每三年一次輪值退任。
  • (4)一波七折:中芯國際發展歷程
    上回書說到張汝京早年的經歷,以及在多方原因的促成下,已經在上海成功創辦了中芯國際,本文將講述中芯國際一路到現在的起伏和波折,內憂與外患,這部分將會完全了解中國半導體產業發展有多麼不容易。中芯國際建造速度非常之快,2000年8月1日廠房打下第一根樁,13個月後上海第一座8英寸廠正式建成投產,創造了當時全球最快晶片建廠紀錄。
  • 張忠謀:大陸半導體打不贏臺積電
    張忠謀昨天最後一次以臺積電董事長身分主持股東會,現場不少法人把握機會提問,其中,張忠謀如何看大陸半導體業快速崛起,在未來五至十年後對全球產業及臺積電的影響,最受關注。張忠謀表示,以目前全球科技產業及大陸半導體產業的走向來看,大陸半導體產業未來五到十年,會有相當大的進步,但屆時在技術上,大陸半導體產業還是會落後臺積電五到七年。
  • 臺積電創始人張忠謀再放狠話!向中芯國際潑冷水:晶片製造不易超越
    而根據目前相關產業鏈所透露信息顯示,華為所尋找新的「晶片代工企業」將會是中芯國際,而從供應鏈透露的消息來看,華為所尋找的新的晶片代工企業就是中芯國際,因為華為不僅僅向中芯國際派出了一批晶片工程師,以幫助中芯國際進一步突破晶片生產製造工藝以及生產良率
  • 中芯國際:全村人的希望?
    此時的張汝京已經是一呼百應,他帶著300多志同道合的人才團隊一起來到了上海再一次展示了他「建廠狂魔」的實力,僅用3年時間中芯國際就躋身全球三強,僅次於中國臺灣的臺積電及臺聯電。雖然當時中芯和臺積電相比還有比較明顯的差距,但媒體盛讚張汝京以一己之力為中國大陸晶片產業找回了失去的30年。中芯的快速崛起讓臺積電寢食難安,開始尋找消滅對手的機會。
  • (三)篳路藍縷:張汝京創建中芯國際
    本片篇將講述早期中國半導體和晶片的發展階段,以及張汝京篳路藍縷創辦中芯國際的故事。在介紹張汝京之前稍微分享一點中國IC產業、半導體發展的大致脈絡。推薦閱讀英特爾最高成就獎獲得者謝志峰博士和中科院陳大明所著的《芯事:一本書讀懂晶片產業》,書中梳理全球60年集成電路行業發展史,文字通俗淺顯易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