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上半年全球面板廠排名,TCL液晶面板效益指標超三星LG (共6則)

2021-02-23 元器件交易網

點擊↑↑↑「元器件交易網」一鍵關注,科技圈史上最靠譜專業媒體,元交妹在等你!

1.本土手機帶動中國觸控面板產業迅猛發展;

2.效能/成本更具優勢 內嵌式觸控面板鋒頭健;

3.李東生:TCL液晶面板效益指標超三星LG;

4.單片觸控面板OGS遇瓶頸 找新方案;

5.2014年上半年全球面板廠排名,友達邁向高成長;

6.臺面板廠 4K2K市佔下滑

1.本土手機帶動中國觸控面板產業迅猛發展;

根據市場研究機構 NPD DisplaySearch 觀察,近幾年來中國觸控產業發展高歌猛進,尤為引人注目,並開始對全球觸控市場產生巨大影響。事實上觸控模組做為產品的零組件,自身的發展演進極度依賴終端市場的發展狀況,並因此帶動中國觸控產業的發展演進特色。

事實上,同樣作為產品零組件的顯示面板,因其具備較高的進入門檻,更易觀察到整體產業發展的動能所在。根據NPD DisplaySerch統計,以顯示面板出貨面積為基準,自2012年以來需求明顯成長的應用主要為液晶電視,手機及平板電腦市場。

以2013年市場為例,液晶電視用顯示面板需求面積出貨比例較2012年增加2.8%,而手機和平板電腦市場則分別成長了1.7%和1.3%。考慮到單一液晶電視用顯示面板較手機和平板電腦用顯示面板面積要大許多,手機和平板電腦用顯示面板的需求動能更為強烈。

各類應用觸控面板出貨面積佔比

(來源:NPD DisplaySearch)

而若以顯示面板營收表現為基準,差距則更為明顯。同樣以2013年為例,儘管液晶電視面板出貨面積保持成長,顯示面板營收比例較2012年下滑0.6%,而手機和平板電腦用顯示面板營收比例則分別增加了4.9%和1.3%,成為保持營收成長的主要應用領域。NPD DisplaySearch預期在不久的將來,二者的營收比例將會進一步提升。

各類應用觸控面板出貨營收佔比

(來源:NPD DisplaySearch)

換言之,包含手機和平板電腦在內的智慧型可攜式裝置已經成為目前產業發展的主要動能。儘管觸控作為零組件並不適合應用於所有的產品領域,但作為可攜式裝置最為重要的人機界面,觸控產業已明顯受益於智慧型可攜式裝置的市場壯大而飛速發展。

至於高速成長的中國觸控產業,同樣依託於強勁的本土終端市場,並因此演化出了自身獨有的特性;在手機應用市場部分,自2011年以來,尤其是中國移動自2012年推出千元智慧型手機補貼以來,中國本土的智慧型手機市場快速成長為全球最大,並預計於2014年度佔據整體智慧型手機市場35.8%比例。

除此之外,千元智慧型手機的定位,也帶動了中國本土品牌的快速崛起。 2011年,做為智慧型手機市場的霸主,Apple和三星(Samsung)二者的出貨比例為40%,而中國本土品牌七家代表(包含傳統第一陣營的「中華酷聯」及後來崛起的TCL小米和天語)則合計僅佔據了6%。時至2014年,Apple和三星依舊統治了智慧型手機市場,出貨量比例預計將會達到44%,而中國本土七家品牌的總出貨量佔比則將迅速提升至25%。

快速成長的中國本土智慧型手機市場及中國本土品牌成為中國觸控產業快速 發展的重要基石,並且基於手機市場的多元化生態體系而演進出多樣化的觸控架構。其中Apple和三星所著墨的in-cell及on-cell touch,中國觸控產業涉足不多,而GF1、GFF和GG觸控架構的市場比例則在2013年較全球市場比例有明顯的增加。而時至2014年,薄膜式觸控架構因其在價格、供給和重量等方面的綜合優勢將取得更大的市場空間。

在平板電腦市場方面,該市場的雙寡頭局面相對於智慧手機市場更加明顯,Apple和三星佔據了統治性地位並大幅領先於其他品牌的出貨水準。中國本土平板電腦品牌的話語權大幅下滑,但白牌平板電腦市場整體依據佔據了重要的市場比例。

NPDDisplaySearch表示,中國觸控產業主要受益於本土白牌平板電腦市場,並且因為白牌平板電腦客戶的極致成本需求,而演化出以蝕刻/印刷製程為主的低成本GG或PG等觸控架構。此外,處於領先的本土觸控企業亦開始納入品牌廠商供應鏈並取得不錯進展。

在觸控筆電市場部分,相較於高速成長的智慧型行動設備市場,傳統的筆電市場則遭遇了滑鐵盧。2013年整體筆電市場的出貨量萎縮至1.8億臺,同比下滑了近15%。而作為產業熱切期盼的觸控筆電市場格局亦未有大幅改善,全年觸控滲透率尚不足12%。

不同於手機及平板電腦市場,筆電市場因其具備微軟(Microsoft)認證、高額現金流等較高的進入壁壘,使得產業生態體系較為單一,相較於觸控面板價格 因素,品牌廠商亦更加看重優良的產品品質和穩定的產品供應。因此,於整體供應鏈佔據優勢的臺灣地區業者成為主要的受益者。

NPDDisplaySearch指出,中國本土觸控業者雖尚未能大幅受益於觸控筆電市場,但隨著聯想(Lenovo)觸控筆電的進一步成長、歐菲光金屬網格(metal mesh)製程改善、萊寶5.5代OGS產能釋放,京東方6代OGS產能釋放等因素的影響,未來中國觸控產業將有機會進一步受益於觸控筆電市場。

總言之,中國觸控產業將依據主要依賴本土智慧型手機市場的快速發展而維持成長,同時,在觸控價格多樣化的同時,逐步向薄膜式觸控架構傾斜。而平板電腦市場則因為定位在白牌市場,成本掌控會是本土觸控產業的重要考量點。而在臺系業者佔據優勢優的觸控筆電市場,中國觸控產業亦開始發力,未來將有機會取得進一步發展壯大。

各類觸控面板應用商機

(來源:NPD DisplaySearch)eettaiwan

2.效能/成本更具優勢 內嵌式觸控面板鋒頭健;

內嵌式觸控面板將大行其道。相較於外掛式薄膜觸控,In-Cell及On-Cell等內嵌式觸控面板不僅效能更佳,且可滿足產品輕薄和低成本設計要求,已快速被智慧型手機、平板及筆電製造商採用,待其供貨量增多且價格下滑後,滲透率勢將更形擴大。

資策會MIC資深產業分析師

內嵌式觸控面板因具有輕薄、透光度佳及簡化供應鏈等優點,其發展一直備受關注。繼蘋果(Apple)iPhone採用內嵌式(In-cell)觸控面板、三星(Samsung)Galaxy智慧型手機採用有機發光二極體(AMOLED)On-Cell觸控面板等知名案例後,近期臺灣面板廠商在液晶顯示器(LCD)On-Cell觸控面板也有較明顯的進展,其產品已導入智慧型手機應用並陸續量產。

製程整合難度高 面板良率待突破

內嵌式觸控面板(Embedded Touch Screen)是將觸控感測器(Touch Sensor)製作於面板(Panel)內部;與將觸控感測器置於面板外部的外掛式觸控面板相較,內嵌式觸控面板具備三項優勢:首先,由於內嵌式觸控在面 板外部不須配置玻璃或薄膜基板,故可縮減厚度;第二,因為少了面板外部之玻璃或薄膜基板,可降低環境光反射,且若用面板內部既有的銦錫氧化物(ITO)層做為觸控感測器,可使光穿透率相對外掛式觸控面板較高,從而提升顯示性能;第三,系統廠商若採用內嵌式觸控面板,則毋須另外購買觸控感測器,可簡化採購或供應鏈管理。

再者,雖然將觸控感測器整合至既有面板製程具有相當困難度,使得內嵌式觸控面板開發初期良率偏低而成本偏高,但後續若能突破製程瓶頸,有效提升良率,內嵌式觸控面板因為節省外部觸控感測器之材料,在成本方面仍具相當優勢。在此背景之下,面板廠商紛紛投入開發內嵌式觸控面板。

搶攻高階市場 In-Cell供貨穩定度成關鍵

內嵌式觸控面板可分為In-Cell及On-Cell兩類,In-Cell是將觸控感測器做在薄膜電晶體前端陣列(TFT Array)上,On-Cell則是將觸控感測器做在彩色濾光片玻璃(CF Glass)上,另有將觸控感測器分別做在TFT Array及CF Glass之混合型(Hybrid)架構,本文將其歸在In-Cell類別。

由於In-Cell觸控技術困難度高,在生產良率、觸控IC設計等方面皆具挑戰,故導入的品牌及終端機種仍少,僅有蘋果、索尼(Sony)、宏達電及Google等廠商採用。具體而言,目前已量產的In-Cell 觸控面板主要是依據蘋果或索尼開發之技術來製造,其中,蘋果的iPhone 5交由樂金顯示(以下簡稱LGD)、日本顯示器(Japan Display)及夏普(Sharp)生產,索尼的技術則在其面板部門與東芝(Toshiba)及日立(Hitachi)面板部門合併為Japan Display(以下簡稱JDI)之後,由JDI生產。

值得關注的是,JDI於2014年4月宣布,其In-Cell觸控面板(HD解析度)已列入聯發科智慧型手機解決方案之參考設計,顯示其積極將此產品導入中國大陸品牌之意圖。對已規畫「超薄機身」產品之中國大陸品牌而言,In-Cell觸控面板具有相當吸引力,但在售價及供貨情形是否穩定,則為後續觀察重點。

價格具競爭力 LCD On-Cell導入中低階手機

On-Cell觸控技術不只應用於LCD面板,也被應用在 AMOLED面板。三星顯示(Samsung Display)利用AMOLED面板之封裝玻璃(Encapsulation Glass),在其表面製作觸控感測器(單面雙層),相對以LCD面板製作On-Cell觸控面板較為容易。自2012年起,該AMOLED On-Cell觸控面板已導入三星高階智慧型手機之Galaxy系列大量生產,成為目前On-Cell觸控面板出貨主力。

在LCD On-Cell觸控面板方面,則是臺灣面板廠商積極發展之領域。針對智慧型手機應用,臺灣面板廠商考量到「單面雙層」之觸控感測器在製作程序(須架橋絕 緣)較為複雜,提升良率的時程恐較緩慢,為了搶佔商機,又與觸控IC廠商合作開發出以「單面單層」觸控感測器搭配觸控IC,可支援二到五指多點觸控的低階與中階解決方案。

由於臺灣面板廠商On-Cell觸控面板解決方案之價格與薄膜式觸控相比,具備相當競爭力,故對零組件成本敏感度高的中 低價智慧型手機產品構成採購誘因,也已爭取到如摩託羅拉(Motorola)、中興及酷派等智慧型手機廠商之採用。自2013年第四季,臺灣面板廠商之 On-Cell觸控面板已搭配客戶產品上市而陸續量產出貨。

不過,因為目前臺灣面板廠商的On-Cell觸控面板解決方案之供應商(包括 面板及觸控IC)數目仍少,部分產品甚至只有單一廠商供貨,系統廠商考量到供應穩定度,不免對導入On-Cell觸控面板至其產品抱持保守心態。另一方 面,薄膜式觸控面板廠商為固守市佔率,亦調降價格與On-Cell觸控面板廠商競爭,使得短期內On-Cell觸控方案在普及上仍有相當挑戰。

在智慧型手機應用之外,臺灣面板廠商亦投入開發平板與筆記型電腦應用之On-Cell觸控面板。在平板方面,面板尺寸為7寸及8寸,單層及雙層結構之觸控感測器都有廠商採用,而由目前時程規畫,2014年可望搭配客戶產品上市而量產。

在筆電方面,因微軟(Microsoft)之規範對觸控性能要求嚴格,觸控感測器須採用製作難度較高的單面雙層架構,再加上面板尺寸擴大至14寸及15.6寸,使其生產製作更加挑戰,實際發展狀況仍待後續觀察。

力拓LCD On-Cell市場 IC/面板廠攜手合作

在On-Cell觸控方面(由於AMOLED On-Cell幾為三星獨有,故以下分析以LCD On-Cell為範疇),顯而易見地,觸控IC廠商的合作夥伴由觸控感測器廠商、觸控模組廠商,轉變為面板廠商。

觸控IC廠商根據面板廠商On-Cell觸控感測器之結構、樣式(Pattern)等規格開發產品,待IC完成並與On-Cell面板搭配調校後,則將此解決方案包括On-Cell觸控面板與觸控IC,一同向系統客戶推廣。

雖然On-Cell觸控面板之觸控IC與驅動IC廠商都與面板廠商合作,但不同的是,系統廠商通常不會主導驅動IC的採購決策,而是交由面板廠商;觸控IC則因為是與使用者經驗相關之人機介面關鍵零組件,系統廠商(特別是一線品牌)習慣於主導以確保產品口碑。換言之,在On-Cell觸控領域,觸控IC廠商雖與面板廠商合作密切,但實際上客戶仍是系統廠商(如同外掛式觸控),因此能否獲取系統廠商認可非常重要。

由於On-Cell觸控產品投入市場未久,系統廠商應用經驗甚少,若其欲導入On-Cell觸控面板,當優先採用面板廠商建議搭配的觸控IC,使得面板廠商對觸控IC的銷售具有一定影響力。不過,隨著更多面板廠商與觸控IC廠商投入On-Cell觸控,增加相關產品之供給,同時系統廠商持續累積應用經驗,預期未來On-Cell觸控可望如外掛式觸控之發展,演進為觸控面板與觸控IC可自由搭配的狀況。

In-Cell市場 觸控/驅動IC互搶地盤

在 In-Cell(含In-Cell Hybrid)觸控方面,其供應鏈關係與外掛式觸控及On-Cell觸控有顯著不同。由於In-Cell觸控面板是將觸控IC、驅動IC納入同一個系統量,各家面板廠固然有專屬之設計技術,因此,In-Cell觸控面板只能搭配特定的觸控IC,使系統廠商無法個別選擇觸控面板與觸控IC,只能就供應商提出的解決方案做整體的考量與把關。這也使得In-Cell觸控IC將如同驅動IC,面板廠商不僅為IC廠商之合作夥伴,更為直接的客戶關係。

對IC廠商而言,在On-Cell觸控領域,觸控IC與驅動IC彼此獨立,而同時提供上述IC產品的動機,主要在於增加單一客戶營收與議價能力。但跨入In-Cell觸控領域,由於觸控IC與驅動IC相互關聯,甚至規格互為取捨,可說是「既合作、又對立」的關係,故無論觸控IC廠商或驅動IC廠商,都有更強的意圖想要同時掌握兩者。

如此,可將較複雜的面板廠、觸控IC廠及驅動IC廠之三方關係,轉變成單純的面板廠與IC廠兩方;同時,也可在滿足顯示及觸控整體要求之下,略為調整兩種IC的規格,以增加設計的彈性。

LCD On-Cell發展仰賴供應商投入

臺灣面板廠商針對智慧型手機應用,發展出低、中及高階,涵蓋一點到五點以上觸控點之(LCD)On-Cell觸控面板解決方案,希冀以厚度較薄、觸控性能相當而價格具競爭力之訴求,搶佔主流的外掛式薄膜觸控面板市場。上述方案已爭取到以中國大陸品牌與白牌廠商為主之業者導入,自2013年第四季開始陸續上市。

目前On-Cell觸控面板及觸控IC之供應商仍少,部分解決方案甚至只有單一廠商供貨;而薄膜式觸控面板相關供應商眾多,觸控面板與觸控IC可自由搭配採購,並同時調降價格來因應On-Cell之競爭,故許多系統廠商對採用On-Cell觸控方案,仍抱持較為保守之心態。因此,短期內On-Cell觸控面板將不易在智慧型手機應用領域取得顯著的市佔率。

In-Cell供應鏈封閉 IC/面板廠銷售量難突破

相對於On-Cell觸控面板之供應鏈關係,可望趨向外掛式觸控之發展(除了以面板廠商轉換成為觸控模組廠商),In-Cell觸控之供應鏈關係則與外掛式及On-Cell觸控有著顯著差異,包括觸控IC廠商以面板廠商為客戶、觸控IC只能搭配特定客戶的面板、觸控IC與驅動IC相互關聯等。

其中,In-Cell觸控IC只能搭配特定客戶的面板,加上所需技術與製造能力將較On-Cell觸控更加困難,將使In-Cell觸控面板與觸控IC供應商相當有限,且In-Cell觸控方案不易如On-Cell朝向多元發展,而是形成較為封閉的產業鏈。

也 因為In-Cell觸控技術與製造之困難度高,其前期投入成本相對外掛式與On-Cell觸控較多,提升良率所花費的時間亦較長,若無法累積更多的銷售量,將難以獲利。因此,對投入In-Cell觸控領域的面板廠商與IC廠商而言,如何取得有力的出海口,是在技術布局之外,更為重要的課題。

3.李東生:TCL液晶面板效益指標超三星LG;

 證券時報記者 黃麗

  飽受「缺芯少屏」之痛的國內家電廠商,正加速向上遊關鍵零組件領域拓展版圖。TCL集團(2.67, 0.24, 9.88%)(000100)日前就準備大手筆融資57億元投向華星光電液晶面板T2項目。

  對此,TCL[微博]集團董事長李東生在8月15日舉辦的媒體見面會上表示,今年二季度華星光電T1項目的出貨量佔全球的10%,行業佔有率排名第五, 而其營業利潤率、淨利潤率等經營性指標連續6個季度行業排名第一,超過了三星[微博]、LG等國際巨頭。預計本次定增募投的華星光電T2項目將於明年5月14日投產,T3項目也將於今年9月16日開始動工,有望於2016年4月份投產。

  搶佔新技術先機

  據TCL集團執行董事、總裁薄連明介紹,華星光電所面臨主要競爭對手均為上市公司,包括三星、LG、友達、京東方等。雖然目前華星光電的出貨量排名全球第五,但其效率和效益指標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做到了業內領先。

  薄連明稱,華星光電能後來居上很重要的一點是藉助效率優勢。「華星的效率高到什麼程度?公司整體周轉,無論原材料周轉,產能周轉,成品周轉都在個位數,也就是一周內。而現金周期則做到了負的2.2,全行業都沒有把現金周期做到這麼好的。」 薄連明稱。

  其次,華星光電還通過提升產能增進效益。「今年7月份產能已經達到了14萬張,這比設計產能10萬張提升了40%。這40%新增產能並沒有增加多少投入,投資非常少,但是產能提升後,使整個單位產品固定成本下降10%左右。」

  此外,目前華星光電的綜合良率相當高,該指標達95%以上。薄連明稱,「在滿產情況下,一個點良率提升可以使公司一個月的純利潤超2000萬。另外,公司的產能利用率幾乎達到100%,這幾個因素加起來使我們整體效率比一般廠商要高。」

  據稱,本次定增投入T2項目是華星光電產業發展至關重要的一步,公司希望在效率領先、產品領先基礎上做到技術領先。

   李東生表示,「T2項目的建設不是T1項目的簡單重複,而是考慮了未來可能取得發展的OLED技術,並採用混節技術,增加主流尺寸產品。因此T2項目的建設將有利於公司新技術產品的研發與產業化,實現氧化物半導體、OLED等技術應用,使得TCL集團率先搶佔下一代新型顯示技術的先機。」

  把握戰略發展機遇

  TCL集團在不斷擴大液晶顯示版圖的同時,也在為將來真正掌握晶片技術、構築全產業鏈競爭優勢而運籌帷幄。

  李東生在接受證券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本次定增引入的戰略投資者除了部分金融資本外,更多的是產業資本,其中包括國開創新、紫光通信等。而這批產業資本參與本輪投資,並不僅僅是簡單的財務投資,而是更多的從產業協同方面考慮,未來他們有望參與到相關的業務當中。

  據了解,目前中國政府正在大力推動發展半導體產業。今年6月政府發展綱要中明確提出,到2015年,集成電路產業銷售收入達到3500億元。對此業內分析人士認為,這是因為擴大晶片產量對提高中國製造業的技術水平至關重要。

  與此同時,政府綱要還明確提出設立1200億元公共投資基金、實施免稅並增加政策採購。這也就意味著目前中國政府正著力扶持和打造一批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半導體企業。對於像TCL集團這類早已在該領域未雨綢繆的企業而言,這無疑是一次絕佳的發展機遇。

  李東生表示:「TCL集團在晶片方面已有一些布局。公司現持有臺灣上市公司東泰科技相當比例的股份,這個項目是做了十年的。另外,2013年多媒體投資了Amlogic,這是一個主要做智能電視控制晶片的公司,我們是他的第二大股東。」

  另外,李東生透露,TCL集團現已與紫光通信投資的企業——展訊通信開展業務合作,由TCL通訊採購其一部分晶片,未來在晶片業務方面,無論是從用戶角度還是作為產業戰略合作夥伴,TCL集團都希望能夠和紫光有更多合作,而現在才剛開始。

4.單片觸控面板OGS遇瓶頸 找新方案;

臺廠力推單片式觸控面板(OGS)遇到瓶頸,除筆電觸控市場沒打開,專業顯示器市調機構認為,未獲蘋果新一代智慧手機及平板電腦採用,也是重要因素。

推動單片式觸控面板最積極的是觸控龍頭大廠TPK宸鴻及勝華科技,兩家廠商都一度極看好筆電觸控面板市場,但目前為止市場都未真正打開。

除筆電觸控面板市場未有效打開,專業顯示器市調機構DisplaySearch認為,蘋果的轉向,對生產單片玻璃觸控面板的廠商殺傷力也不小。

DisplaySearch分析,蘋果繼採用兩片玻璃雙面鍍觸控感應材料(GG DITO)結構後,新一代智慧手機iPhone5改採內嵌式觸控面板(in-cell),直接由液晶顯示面板廠商供貨,不須原本的觸控面板廠供貨。

平板電腦部分,新一代蘋果iPad系列產品在捨棄原本的方案後,並未採用單片玻璃觸控方案,而是採用玻璃家膜感應材料雙面鍍膜(GF2;DITO film)製程。

原本蘋果智慧手機、平板電腦所需觸控面板皆由宸鴻、勝華供貨,但目前蘋果手機採用內嵌式觸控面板,由韓國面板廠樂金顯示器(LGD)等供貨,兩家生產外掛式觸控面板的廠商自然未再供貨。

蘋果平板電腦仍採外掛式觸控,但並非單片玻璃觸控面板,宸鴻雖主攻單片玻璃觸控,仍可繼續以其它觸控方案,提供蘋果平板電腦需求;勝華已淡出蘋果供應鏈。

宸鴻、勝華的單片玻璃觸控面板轉攻蘋果以外的其它客戶,也有相當的進展,勝華成了中國大陸小米機的觸控面板供應商。

針對單片玻璃(OGS)觸控模組,DisplaySearch調查,過去兩年,雖然無法太受益於觸控筆記型電腦的需求,但在智慧手機、平板電腦的應用,確實已有部分斬獲;市佔率約在10%以上。

DisplaySearch評估,以中小尺寸的應用來看,OGS要面對薄膜觸控的優勢,在10寸以上產品,必須等待市場的起飛,短時間內不易大幅成長。

宸鴻除單片玻璃觸控面板新增低價方案外,並再推出奈米銀線觸控面板;勝華除供應小米手機單片玻璃方案,也另提供膜材貼合的觸控方案,期盼能靠多元的觸控解決方案,重拾以往的風光。

5.2014年上半年全球面板廠排名,友達邁向高成長;

友達總經理彭雙浪表示,下半年面板供應吃緊,友達產能供不應求。近年大陸品牌廠快速崛起,友達與大陸品牌廠密切合作,一起邁向高成長,對明年營運狀況也充滿信心。

友達受惠於面板市況回穩,第2季稅後純益40.24億元,季增23.24倍,每股純益0.42元,優於法人預期,並創四年來新高,連續五季獲利。上半年稅後純益41.9億元、每股純益0.45元,超過去年總獲利。

彭雙浪說,明年電視主流尺寸持續放大,面板面積需求跟著增加,友達是全球65寸面板龍頭,電視尺寸愈大,友達受惠程度最高,對明年也充滿信心。

面對大陸面板廠來勢洶洶,彭雙浪表示,友達十多年來累積的產品力、技術力與管理力,在產品與技術等各方面,領先大陸對手至少六個月到一年的時間,隨著時間愈拉愈長,友達領先的距離會愈大,不怕大陸同業擴產與低價競爭。

至於大陸將與韓國洽籤自由貿易協定(FTA),恐對臺灣形成關稅壁壘,彭雙浪希望政府在與大陸的貨貿談判上,能把面板放進去,而且要放在第一優先,才能提高臺灣的面板競爭力與出口實績。

他強調,友達擁有各類面板先進技術、全系列的產品線,以及完整的各個世代廠房,為友達創造出最大的價值,並已具體顯現在財報上。彭雙浪日前接受本報獨家專訪,以下為訪談紀要:

圖/經濟日報提供

問:下半年面板景氣如何?你擔心明年面板景氣再度反轉嗎?

答:我維持先前法說會釋出的樂觀看法。第3季是傳統旺季,友達訂單超過產能,產能滿載;儘管第4季是淡季,我們也會設法將季節性因素對公司業績的影響,降到最小。

去年與今年,面板的面積需求都大於供給,過去這兩、三年,全球五大面板廠擴廠放慢,讓供需變成平衡趨緊的狀態。

截至目前為止,看不到明年面板廠有什麼產能大擴充的動作,而且全球電視需求每增加1寸,就會消耗一座8.5代廠11萬片玻璃基板的產能,2013與2014這兩年,電視平均尺寸,每年都增加1.5寸,電視往更大尺寸發展的趨勢很明顯。

過去32寸佔電視面板出貨四到五成比重,今年降到三成多一點,反觀,50寸與60寸電視需求愈來愈高,消耗的產能也愈大了,智慧型手機也是一樣,由過去的3到5寸屏幕,現在要5至6寸,甚至6.5寸、6.8寸也出來了。

友達是全球最大的65寸面板供應商,65寸電視在美國賣得比60與70寸還要好,因為65寸是美國運動休旅車能直接開車載回去的最大尺寸,加上高貴不貴,美國人買了就直接搬回家看。

教育市場也非常適合65寸面板,友達在全球電子白板市佔率最高,受惠不小。有人問,65寸電子白板為何可以取代黑板?因為手抬起來寫白板時,65寸是剛剛好的尺寸。

NPD DisplaySearch預估,去年全球有160萬片65寸面板,今年將達到430萬片,友達市佔率第一,受惠自然最大。

問:大陸面板廠快速崛起,並且以較低規格、低價賣出,友達如何因應?

答:面板成本結構可分為材料、製程與設備折舊,還有管理等三方面,大陸面板廠尚未達到經濟規模,在材料成本上,會比友達高。管理效率,友達也絕對比較好,因此,友達的成本競爭力是足夠的。

當然,大陸面板廠在建置時,會有一些政府補貼的優勢,設備折舊攤提的時間也比較長,現在看起來,好象是有競爭力,但長遠來看,不見得有競爭力,因為大陸面板廠終究還是要攤提設備的金額。

反觀,友達廠房建置時間早,三年前折舊金額達到高峰之後,這兩年折舊金額大幅下降,六代廠幾乎都折舊完畢,加上友達在現金成本與管理效率的優勢,友達一定有競爭力。

從客戶角度看,除了成本競爭力之外,面板供應商技術好不好?有沒有差異化的產品?質量與供貨是不是很穩定?技術未來是否能夠持續提升?這些都是採購方要考慮的,而這些正好都是友達的強項。

客 戶買面板,是需要每一種尺寸、每一種規格,而且是高、中、低階的產品都有,大陸廠商很難滿足客戶全部需求。例如,大陸華星光電幾乎只做32寸面板,品牌不 可能只賣32寸電視,反觀友達每個世代面板廠都有,因此,可以推出各種尺寸完整的產品線,並且具備高、中、低階的產品。

大陸集中投資8.5代廠,會有一個大問題,8.5代廠比較適合做電視面板,而且能生產的尺寸有限,8.5代這種高世代廠,精密度有限,無法生產現在流行的高解析度、超窄邊框,以及更輕更薄的面板,尤其是智慧型手機面板。

問:大陸與韓國洽籤自由貿易協定(FTA),對臺灣面板形成關稅壁壘,你希望政府怎麼做?

答:中韓FTA的細節,我們不清楚,因為看不到雙方談判的細項,也不知道面板關稅,有沒有放在中韓FTA中來談。但我們一直爭取,希望政府在與大陸的貨貿談判上,能把面板放進去,而且要放在第一優先,才能提高臺灣的面板競爭力與出口實績。

智財護身 發展高端產品

問:友達遭逢大陸面板廠競爭,但又與大陸品牌廠合作密切,其策略是什麼?

答:友達有三成電視面板出貨至大陸,智慧型手機面板超過五成出貨至大陸,可以說是與大陸品牌廠合作密切。

我們著眼的是,大陸是全球最大的電視與智慧型手機市場,而且大陸不只是內需市場,大陸品牌外銷到海外的產品,也上升很快。

最近公布全球前五大智能機品牌,前三大是華為、聯想與小米,因此,大陸市場成長這麼快速,我們當然要動態調整與布局,跟著一起邁向高成長。

大陸市場有一個特點,就是消費者對高階產品、新技術的接受度非常高,可能是過去經濟發展遲緩,現在則可以跳躍式的發展。再來是,大陸消費市場容易被教育,你告訴他們這些新東西有什麼好處,他們就會接受。

友達這幾年都是做高端產品,做有技術差異化的面板,才能提升價值與獲利,再加上友達沒有品牌,因此,我們必須儘快把研發出來的最好產品,大量推展到消費市場。

這與韓國及部分日本知名品牌不同,韓國把高階面板留給自己的品牌用,不好的面板留給大陸,可是大陸品牌這幾年,積極擺脫低價、技術與品牌落後的形象,一直往高端產品走,我們正好在此時與大陸一拍即合,在各個產品線與領域,展開全方位的合作。

大陸品牌也面臨一個問題,尤其是彩電的內銷市場已經飽和,他們要大幅成長的機會小,因此,彩電廠積極拓展外銷市場,包括亞洲、北美、拉美與新興國家。

可是大陸彩電廠走到海外,會遇到智能財產權(IPR )的侵權問題,友達有高達 1.29萬件的專利布局,並且與各面板廠及電視廠,交叉授權完整,友達的面板沒有侵權疑慮,這也是大陸彩電廠與友達密切合作的因素。

問:友達與其它國際品牌大廠合作狀況?

答:我們也與日本索尼等品牌大廠合作。以日本為例,日本在消費性中高階產品有其優勢,這方面的價值高,我們與日本的電視與手機密切合作,出貨比重很高,因為我們技術符合日本需求,又有供貨能力。

日 本廠商無法低價競爭,但在高價市場仍有價值,當地品牌廠用友達的優質面板,並推出電視與智慧型手機,可以讓日本品牌在高附加價值,產生很大效益,這兩年某日 本品牌與我們密切合作,使他們財務改善的很快。除了電視與智慧型手機外,我們在日本還有很多合作,例如柏青哥機臺,我們市佔率很高,印表機、公共信息板 (PID)等,我們與日本合作很多。在技術上,我們也與日本出光合作OLED的材料,日本在前瞻技術仍有優勢。

車用面板 拚年增逾三成

問:全球面板龍頭—韓國樂金顯示器(LGD)要大舉跨入車用面板,會影響友達車用市場布局嗎?

答:LGD大舉跨入,顯示車用市場是快速成長的領域,過去面板只用在汽車的中控臺,未來一輛汽車,使用五片面板會變得很平常,因為訊息、影音、安全及娛樂等屏幕都會用上。

現在連中控臺都要智能網絡聯機,包括蘋果與Google 都要跨入汽車智能作業系統,也會帶動車用面板市場興起。

目前汽車的儀錶板,可以是一片,或是兩、三片的面板組合在一起,駕駛者上方還有一個抬頭顯示器,後座則有兩個娛樂用的屏幕,可以看出,車用面板的數量將持續提升。

美國規定2018年以後出廠的新車,全部都要裝倒車影像系統,這又需要一個屏幕,因此,相對其它產品線,車用面板絕對是快速成長。友達的目標是,每年車用面板要年成長30%以上,我們已打入歐系、美系、日系與韓國等各大車廠的儀錶板,而且都是車前市場,非常具有競爭力。

另外,我們還要大量出整合型的車用面板,例如加入觸控面板,或是特殊處理的玻璃,這些高附加價值的整合型產品,都會持續提高友達的獲利水平。

問:現在每家面板廠都說做高附加價值產品,友達具有什麼差異化優勢?

答: 高附加價值的策略很重要,但要做到這點,必須產品力、技術力與管理力都要到位。也許你規劃的產品有競爭力,但也要技術力能配合,才能真正落實量產。尤其技 術投資是長期的,不可能今天投進去,明天就看到產品。友達的專利與管理,已累積十多年的功力,後進者也許花六個月、九個月或一年,可以追上領導者,但我們 領先這半年、一年的產品,可以賺取最大利潤。

我再舉個例子,過去一年我們產能滿載,客戶一直要追加訂單,可是我們也發現,有些競爭對手的產能沒有用完,這是為什麼呢?除了是我們技術及產品好之外,管理能力也是一大因素。

兩年前我們把專業型的企業組織,轉化成客戶導向的服務型組織,強化了彈性與速度,完全符合客戶需求,這也是一個關鍵。

企業的競爭,到最後只有幾個百分點的差異與勝出,可是就是這幾個百分點的累積,時間拉長以後,這累積就會愈拉愈大,回歸到最後,就是產品力、技術力與管理力的綜合表現。

問:友達崑山廠進度是否受先前臺商爆炸事件影響而延宕?

答:友達崑山廠建廠進度並未受影響。大陸歷經幾次工安事故之後,愈來愈重視工安與環保的議題,友達在這方面走在當地法規前面,因為企業要永續經營,不能有非經營的因素幹擾,工安與環保對友達而言,就是天條,絕不能改變,更不容許違規。經濟日報

6.臺面板廠 4K2K市佔下滑

南韓面板廠推出的RGBW系列低價4K2K面板,已經獲得創維、康佳、長虹等大陸彩電廠採用;而下半年大陸面板廠也計劃跟進,包括京東方、華星光電都將推 出55寸低價4K2K面板,影響所及,大陸4K2K電視面板市場競爭加劇,估計年底時4K2K、FHD面板的價差可能下探1.1~1.2倍,而臺灣面板廠 的市佔率不但被韓廠超越,並恐將持續縮減。

韓國面板廠的RGBW低價4K2K面板逐漸打開市場,LGD推出42寸、49寸、55寸產品, 獲得創維、長虹、康佳採用,而三星的40寸RGBW面板則是供貨給康佳。在韓國面板廠的競爭之下,臺灣面板廠在4K2K電視面板市場的市佔率,由Q1的 54%大幅下滑至Q2的43%,相對韓國面板廠合計市佔率在Q2上升至49%,已經超越臺廠。

低價的RGBW產品逐漸被市場接受,就連 LG集團品牌LGE也計劃在年底導入49寸的RGBW面板。接下來三星將推出新一代的低價RGBW面板;此外,大陸面板廠也將加入戰局,京東方、華星都將 推出低價版本的55寸4K2K面板,進一步引爆價格戰。WitsView研究部協理劉陳宏表示,今年以來4K2K面板價格直直落,現階段4K2K、FHD 面板間的價差約1.3倍,到了年底預估價差會進一步縮小到1.1~1.2倍。

【工商時報】

請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查看全文

也許他/她需要這篇文章?

點擊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或發送給朋友

關注我們?

點擊文章標題下方藍色字「元器件交易網」進入官方微信頁關注,或搜索微信號「afa_cecb2b

元器件交易網

——科技圈史上最靠譜專業媒體、市場行情和產品信息及技術情報發源地!

感謝關注及分享

相關焦點

  • 內地面板廠打亂2016年全球液晶電視面板出貨量排名
    據悉,2016年 99%的AMOLED面板都出自韓國三星,我國內地面板廠商和輝在小米紅米Pro的助攻下,實現了超300萬塊的出貨規模,是內地首家實現百萬塊出貨規模的AMOLED手機面板生產企業。 與此同時,崑山國顯、天馬集團也順利達成了進入品牌手機市場的裡程碑。據預測,2017年整體AMOLED面板出貨量將達5.7億塊,增長幅度高達51.7%。
  • 2018上半年電視面板出貨排名:京東方數量排名第一 韓廠面積排名領先
    出貨面積環比下降3.6%,同比增長8.8%。出貨面積的同比增幅低於數量的增幅,大尺寸化速度仍在減緩。中國面板廠持續擴充產能,整體競爭力明顯提升,在全球液晶電視面板市場中的比重不斷增加。從2018年上半年出貨數量的排名來看,京東方(BOE),LGD和群創光電分別名列前三,三星(SDC)第四,華星光電排名第五。
  • 【專訪友達彭雙浪】2014年上半年全球面板廠排名,友達邁向高成長
    近年大陸品牌廠快速崛起,友達與大陸品牌廠密切合作,一起邁向高成長,對明年營運狀況也充滿信心。  友達受惠於面板市況回穩,第2季稅後純益40.24億元,季增23.24倍,每股純益0.42元,優於法人預期,並創四年來新高,連續五季獲利。上半年稅後純益41.9億元、每股純益0.45元,超過去年總獲利。
  • 2018年液晶面板產業研究報告
    京東方經過多年的布局和技術積累,前後宣布建立了成都、綿陽、重慶等三條6代柔性OLED產線,設計月產能合計達到了144k,在全球在產能布局僅次於三星,隨著產能的釋放必將在全球OLED市場佔得一席之地。2018年上半年大尺寸液晶面板價格有較大的下降,2018年6月以來面板價格有了一波回調,但是總的來說,大尺寸液晶面板價格較2017年高點時回落較多。
  • 蘋果面板供應廠JDI白山廠正式動工 日本液晶面板能否守住「最後陣地」
    宣布石川縣6代線液晶面板廠白山工廠正式動工,預計2016年5月啟用。Japan Display社長大冢周一表示,該廠的低溫多晶矽(LTPS)技術是奪下全球最大面板廠的利器。未來白山工廠啟用後,市佔率可望更加成長。另一方面,該廠對於石川縣當地經濟發展而言也是佳音,該縣知事盼該面板廠可吸引更多科技人才、廠商進駐。
  • 2018年三季度全球液晶電視面板出貨數量排名:京東方/LGD/群創居前三 三星/華星緊隨其後
    群智諮詢認為,32"作為全球需求數量最大的尺寸,對部分面板廠產能釋放起到重要的調節作用。同時,65"及以上的大尺寸面板出貨快速增長,有效的去化面板廠不斷增長的產能,也是平均尺寸恢復增長的關鍵所在。根據群智諮詢數據顯示,2018年三季度,全球液晶電視面板的平均尺寸達到44",單季增長0.7",大尺寸電視需求迎來高速增長。
  • 中國大陸面板廠出貨面積全球首超50%
    中國大陸面板廠正在快速追趕韓國企業,今年首季超大尺寸液晶電視屏出貨量增長近十倍至33.9%,在柔性OLED屏的全球市場份額也大幅增長至超過10%。與此同時,中國大陸面板廠今年首季的面板出貨面積,首次超過全球市場份額的一半至50.1%。
  • 三星曲面面板檢測通過;TCL發力鄉鎮彩電市場;三星、LG和解
    內容提要:1、三星曲面液晶面板業內首獲CESI檢測通過2、TCL總裁約會五星電器總裁發力鄉鎮彩電市場3、三星LG宣布和解撤銷相互之間所有5宗訴訟4、LGD中小面板贏三星,2014年第四季度市佔稱霸全球5、吞蘋果肥單宸鴻募資120億擴產6、G4 呼之欲出!
  • 中國大陸面板廠出貨面積佔比首超全球50%
    與此同時,中國大陸面板廠今年首季的面板出貨面積,首次超過全球市場份額的一半至50.1%。  大小面板市場份額翻倍躍升  市場研究機構IHS Markit在5月1日表示,中國大陸面板廠商在2019年第一季度佔全球60英寸或更大液晶電視面板出貨量的33.9%。這意味著它們的市場份額從去年第一季度的3.6%增加了近10倍。
  • 商顯市場 | 大尺寸交互平板液晶面板出現一屏難求」的局面,全線漲價
    三星(SDC)預計年底將全面停止生產LCD,在 RUNTO 數據報告中顯示,2020年7月份SDC出貨TV面板253萬片,佔到全球約11%的市場份額。相信面板買手擔心三星退出之後的市場供應難以實現無縫銜接,在旺季周期,為獲得需要的面板物量,亦會擴大採購Forecast從而保障最終的實際供應。市場氣氛由此加劇緊張。
  • 上半年全球4K電視面板出貨近2500萬片,大尺寸4K超7成
    根據群智諮詢(Σintell)調查數據顯示,2016年上半年全球4K液晶電視面板的出貨量達到2480萬片,特別是2季度在新品備貨及賽事需求的拉動下
  • 全球液晶面板大混戰,日韓再成世仇,陸臺奮起直追!(附40家企業合集)
    除此之外,大陸液晶面板製造商也正在加緊追趕的步伐,以京東方、上廣電及龍騰光電為首的國內面板龍頭企業們均有不俗表現。不過,受全球液晶電視市場整體萎靡不振影響,2015年全球液晶電視總出貨量為2.15億臺,同比降低0.6%。奧維雲網(AVC)數據顯示,2016上半年中國彩電市場零售額達710億元,同比下降4.0%。
  • 11月全球主要面板廠手機面板出貨下滑11%,華星光電出貨排名第一
    根據洛圖科技(RUNTO)最新《全球手機面板市場出貨月度追蹤(Global Mobile Panel Market Shipment Monthly Tracker》報告顯示,2020年11月,全球主要面板廠手機面板出貨212M,同比下滑11%,環比增長2%,其中智能機面板出貨158M,同比增長1%,環比增長2%。2020年11月智慧型手機面板出貨排名
  • 鴻海旗下觸控面板廠業成 6月將上市
    ,預計6月掛牌上市。由於業成靠著富爸爸鴻海、貴媽媽群創(3481)的加持,市場認為,業成上市後將會擠下目前的F-TPK宸鴻(3673)觸控面板廠龍頭的位置。目前觸控面板仍處於淡季,各廠都交出赤字,而業成首季處於損益兩平的邊緣,業成周經理周賢穎表示,第2季仍是淡季,部分客戶的1~2個產品量產時程往後延,預估約15~20%的營收遞延到下半年,上半年的營收較低,因此靠著材料成本控制,讓上半年營收可以維持在損平的階段。
  • 全球顯示器面板市場2020上半年總結
    隨著2005年大陸第 一條5代線的量產,在之後的15年內,多條8.5代線陸續投產,以京東方(BOE)、中電熊貓為代表的面板廠開始在8.5代線生產顯示器面板,其經濟效益和規模效應較之韓國和中國臺灣地區的5代和6代更有優勢,加上多年積累的工藝生產經驗,中國大陸廠商在顯示器領域成長迅速。截至到2019年,韓國、中國臺灣、中國大陸逐漸形成比較均衡的局面。
  • 中國液晶面板產業的史詩性崛起 | 礪石
    有意思的是,就在三星1993年開建第2代LCD生產線的時候,在原來747廠也就是北京電子管廠基礎上改制成立的東方電子,悄然在北京酒仙橋成立了。 這就是後世聞名的京東方,未來成為三星在液晶面板領域全球最大的競爭對手。
  • 【排名】上半年全球智能機面板出貨京東方排第二;TCL將在深建兩條第11代新型產線,總投資891.83億;TDDI出貨動能持續拉高
    3.上半年全球智慧型手機面板出貨年減1.7%,京東方排第二;集微網消息,受全球整機市場銷量不振影響,智慧型手機面板出貨也出現同比下滑情況,根據群智諮詢 (Sigmaintell) 資料,今年上半年全球智慧型手機面板出貨 9.3 億片,年減 1.7%;三星顯示 (SDC)、京東方上半年市佔分居冠亞軍
  • 2020年液晶面板行業深度報告
    政策層面,2010 年以後政策逐漸轉向支持面板國產化。2012 年 4 月財政部將 32 英寸及 以上的面板的進口關稅從 3%上調到 5%;2012 年 5 月發改委和工信部宣布對液晶電視和 等離子電視提供節能補貼。2019 年北京廣播電視局與北京市經信局聯合發布《北京市超 高清視頻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19-2022 年)》。
  • 面板行業的2019年:液晶落幕,未來發展需拭目以待
    從產能布局來看,全球面板廠,特別是中國大陸面板廠加速對高世代產線的布局。這一時間點可以回溯到2017年下半年,從那時開始,中國大陸廠商相繼開出LCD 10.5代線,供給大幅增加,導致面板行業進入了持續兩年的下行周期。 之後,在電視面板大尺寸化趨勢的推動下,面板廠繼續加速高世代產線的布局。
  • 顯示面板供過於求 為何國內依然擴廠?
    冠捷是全球最大顯示器品牌及代工廠,也是全球四大液晶電視生產商之一。法人預估,冠捷2015年顯示器出貨約4,400萬臺、液晶電視約1,700萬臺,一體式電腦達250萬臺。冠捷產業地位重要,宣建生對面板產業的看法,具有指標參考意義,以下為專訪紀要:  供過於求 市況競爭激烈  問:如何看全球面板後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