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AI晶片的實力究竟如何?

2021-02-15 半導體行業觀察

來源:內容來自「CTIMES」,謝謝。 

在AI處理晶片技術的研發上,臺灣並不是領先者,同時也因為缺乏領導的處理器和繪圖晶片業者(曾經有過),因此在AI晶片市場上已失去先機,故臺灣整體的AI產業的經營方向,將朝提供AI應用服務為主軸。

另一方面,由於臺灣具備領先世界的半導體供應鏈,包含IC設計服務、晶片製造、半導體測試與封裝等,皆屬世界一流的地位,有能力能夠製造世界最先進的AI晶片。因此,雖然沒有一流的AI晶片商,但臺灣正積極從既有的領先基礎上,建立起世界領先的AI晶片供應鏈。

臺灣AI晶片供應鏈

然而,臺灣還是有一些AI相關晶片的供應商,其中以聯發科技(MediaTek)與耐能智慧(Kneron)、威盛電子(VIA)最具代表性,他們在AI晶片市場雖然不處領導位置,但也足以可看出臺灣在AI領域的發展趨勢。

聯發科是目前臺灣最大的晶片商,提供相當多元的晶片應用,從穿戴式裝置,多媒體影音,智慧家庭,到智慧型手機處理晶片等,其中手機的處理晶片是其最關鍵的營收項目,也是其布局人工智慧(AI)市場的最主要產品。

為了將AI技術落實在其手機處理器晶片中,聯發科正持續與多家中國與美國技術業者結盟,擴大其AI生態系統。目前包含騰訊、曠視科技、商湯科技與虹軟,皆已是其AI技術夥伴。

聯發科的曦力P60是其首款搭載NeuroPilot AI技術的手機處理器晶片,能為手機帶來智慧拍照的功能。(source: 聯發科)

此外,聯發科也宣布加入開放神經網路交換格式(ONNX), ONNX是由亞馬遜、Facebook 及微軟攜手創立的AI 架構,以建立相容標準,讓不同架構之間的深度學習模型可以彼此進行轉移,形成開放的生態系統。

聯發科技的AI技術取名為NeuroPilot。根據聯發科的說法,是一種將CPU、GPU和APU(AI處理單元)等異構運算功能內建到SoC中的技術,其中APU是聯發科所研發的人工智慧處理單元。該硬體是可擴充(單核到多核)的人工智慧處理單元。

聯發科指出,其行動APU 1.0是專為智慧手機和行動設備所設計的第一代AI處理單元,可提供高省電效率的人工智慧操作處理。開發者可以使用TensorFlow、TF Lite、Caffe、Caffe2 Amazon MXNet、Sony NNabla,或其他自訂的協力廠商通用架構來構建應用程式。

在API級別,聯發科會提供NeuroPilot SDK,包括谷歌安卓神經網路API(Android NNAPI)和聯發科NeuroPilot擴充元件,讓開發人員和製造商能以更加貼近硬體的方式編碼,以提高性能和省電效率。

而聯發科的曦力P60 (Helio P60)則是其首款搭載NeuroPilot AI技術的手機處理器晶片。根據聯發科的資料,Helio P60採用8核心大小核(big.LITTLE)架構,內建4顆Arm A73 2.0 Ghz處理器與4顆Arm A53 2.0 Ghz處理器。相較於上一代P系列產品,Helio P60整體效能提升12%,執行大型遊戲時的功耗降低25%。

聯發科指出,透過專為AI應用打造的處理器,可為消費者帶來新的旗艦功能,例如深度學習臉部偵測、物體與場景辨識、更為流暢的遊戲體驗及更聰明的照相功能。

而繼P60之後,聯發科已在今年五月底推出了第二款的手機AI處理晶片Helio P22。Helio P22同業樣採用臺積電12納米FinFET製程,但內建8顆Cortex A53核心,最高頻率為2.0GHz,為專為中階手機所設計,其AI功能主要用於智慧照相功能。

創立於2015年的耐能智慧(Kneron)其實不是臺灣公司,它於成立於美國聖地牙哥,為執行長劉峻誠博士所創,專注於終端人工智慧解決方案的研發。該公司目前已獲得奇景光電(Himax Technologies)、高通(Qualcomm)、中科創達(Thundersoft)和紅杉資本(Sequoia Capital)的投資,近期更完成了由李嘉誠旗下的維港投資(Horizons Ventures )領投的1800萬美元A1輪融資。

雖然在美國成立,但耐能智慧其實是一家很臺灣的公司,除了執行長劉峻誠本身是成功大學畢業的臺灣人外,該公司目前的主要活動也都集中在臺灣地區。

而作為AI技術新創公司,耐能以發展整合軟硬體的終端人工智慧(Edge AI)技術為其市場識別,主要的產品為AI APU的硬體解決方案。有別於傳統的雲端人工智慧,Edge AI會將一部份的人工智慧運算從雲端移轉到終端裝置中,以進行即時運算。此架構可大幅減輕網路和雲端的成本,同時提供更具效率、更穩定,也更安全的智慧服務。

耐能的AI人臉辨識技術,能針對臉部的特徵進行更多的偵測。(source:耐能智慧)

耐能目前的主要人工智慧晶片產品,為神經網路處理器(Neural Processing Unit,NPU),以及影像辨識軟體。根據耐能的資料,其處理器是依據可重組式人工智慧神經網路(Reconfigurable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RANN)技術,能根據不同的任務進行重組,減少運算複雜度。

在技術規格方面,Kneron NPU包含硬體IP、編譯器(Compiler)以及模型壓縮(Model compression)三大部分,可支援各種主流的卷積神經網路(Convolutional Neur al Networks,CNN)模型,如Resnet -18、Resnet-34、Vgg16、GoogleNet、以及Lenet等,以及支援主流深度學習框架,包括Caffe、Keras和TensorFlow。

耐能強調,其NPU神經網路處理器是針對終端裝置所設計,可運行ResNet、YOLO等深度學習網路。其方案具備低功耗和小體積的特色,同時能提供強大的運算能力與優異的功耗,可應用在智慧家庭、智慧安防,以及對耗電和空間有高度要求的手機和穿戴式裝置上。全產品的功耗為100毫瓦(mW)等級,而針對特定的應用,可進一步降至5毫瓦以下。

除了硬體的晶片,耐能也提供人工智慧軟體解決方案,主要應用於各種影像辨識應用,包括臉部辨識、身體與手勢辨識、物品辨識、場景辨識。

耐能指出,由於採用其獨家可重組式人工智慧神經網路技術,可將複雜的神經網路加以重組及輕量化,尤其適合追求低耗能、離線運算的各種終端設備。此外,方案具備優異的整合性能,可協助客戶快速部署至所需的裝置上。

作為臺灣自有的處理器晶片商,威盛電子(VIA Technologies)顯然也沒有要在AI時代中缺席,其同樣選擇在以終端為主的Edge AI作為市場的切入點,但不同同的是,威盛並沒有直接提供晶片,而是結盟第三方,搭配自家的演算法,以提供Edge AI模組平臺解決方案。

威盛的Edge AI平臺主要針對影像應用所設計,其中包括了高通的Qualcomm Snapdragon 820E四核心嵌入式平臺和NVIDIA Jetson TX2模組。(source:威盛)

威盛的Edge AI平臺主要針對影像應用所設計,其中包括了高通的Qualcomm Snapdragon 820E四核心嵌入式平臺和NVIDIA Jetson TX2模組,其可為AI應用程式方案提供計算、圖形和連接的最佳整合。該系統還可以進一步優化威盛智慧人臉辨識整合、Mobile360先進駕駛輔助系統,以及360度環繞的電腦視覺技術。

透過威盛的平臺,即可對影像系統增加人員的情緒、年齡和性別的即時偵測功能,以及對安全、監視和客戶參與的人員計數和追蹤,無需依賴與雲端的連接。威盛指出,其平臺是用於運輸、零售、娛樂和醫療等領域。

而為了使用戶能更便利的開發相關應用,威盛也推出了整合自家SOM-9X20 SOM機器視覺模組和SOMDB2載板,以及13MP CMOS攝影機模組的開發套件,以進行更實際應用的開發和部署。

此外,為了使本地深度神經網絡處理能力整合至下一代Edge AI伺服器、系統和設備中,威盛正著手開發全球最快的神經網路推理引擎,將支援8b和16b量化整數推理,也將與Google的8b TensorFlow Lite兼容,此引擎還具有16MB SRAM內部記憶體,每秒16 TB的內部頻寬,每秒16 TOP及針對實際AI應用的一系列架構優化。

今天是《半導體行業觀察》為您分享的第1643期內容,歡迎關注。

摩爾精英是領先的晶片設計加速器,重構半導體基礎設施,讓中國沒有難做的晶片。主營業務包括「晶片設計服務、流片封測服務、人才服務、孵化服務」。覆蓋半導體產業鏈1500多家晶片設計企業和50萬工程師,掌握集成電路精準大數據。目前員工200人且快速增長中,在上海、矽谷、南京、北京、深圳、西安、成都、合肥、廣州等地有分支機構和員工。

點擊閱讀原文了解摩爾精英

相關焦點

  • 2020全球晶片總決賽:國產晶片實力如何?
    ,晶片是如何生產出來的? 深入原子級的晶片製造,是最頂尖科技實力的證明。 在中單位置上,2018年全球晶片前十晶片設計公司,國6家,臺灣以聯發科為首入圍三家,二者基本包攬了所有席位。 目前國內晶片設計處於鑽1頂尖水平,具有準王者實力。
  • 集成電路測試廠商利揚晶片即將登陸科創板,其實力究竟如何?
    利揚晶片是一家於2010年成立於東莞的民營企業,2015年在新三板掛牌,2017年5月向證監會廣東監管局提交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並上市的輔導備案申請材料,2020年4月,通過廣東監管局的輔導驗收,同在2020年4月,上交所受理其在科創板上市的申請。歷經3年多的等待,現在利揚晶片終於要登陸科創板了。
  • 為增強AI晶片實力,英特爾又收購了一個7個人的初創公司Vertex.ai
    ▲點擊上方 雷鋒網 關注文 | 包永剛來自雷鋒網(leiphone-sz)的報導雷鋒網消息,為了進一步增強在人工智慧領域的競爭力,英特爾又收購了一家AI初創公司Vertex.ai據雷鋒網了解,Vertex.ai由Jeremy Bruestle以及Choong Ng在2015年創辦的,公司的使命是創造出一種框架來縮小硬體與人工智慧軟體之間的差距。
  • 臺灣的晶片產業有多強大?通過這些數據,你就能了解到
    ↑↑↑擊上方"藍字"關注,每天推送最新科技新聞眾所周知,在晶片領域,臺灣絕對是全世界都繞不過的一個地方
  • 全球實力最強的晶片基地誕生!這些數據正式官宣:實力真的太強了
    【2月7日訊】相信大家都知道,在整個晶片產業鏈中,荷蘭ASML、臺灣臺積電、韓國三星等等,尤其是臺積電,作為全球實力最強的晶片代工巨頭,在晶片製造工藝、晶片製造份額等方面,都處於全球遙遙領先的地位,可以說掌握了全球很多晶片設計企業的命脈,例如英偉達、AMD、華為海思等等,但實際上除了臺積電以外,臺灣的晶片產業鏈也是非常的強大,不知道又有多少人知道呢?
  • ​谷歌用AI設計AI晶片,縮短設計周期
    Synopsys推出了業界首個用於晶片設計的自主人工智慧應用程式——DSO.ai™(Design Space Optimization AI),這是電子設計技術上所取得的重大突破。DSO.ai™解決方案的創新靈感來源於DeepMind的AlphaZero,使得AI在圍棋、象棋領域遠超人類。作為一款人工智慧和推理引擎,DSO.ai能夠在晶片設計的巨大求解空間裡搜索優化目標。
  • 臺灣半導體之路,AITA能否重現工研院輝煌,AI晶片和類腦計算是兩張好牌嗎?
    策劃&撰寫:Lynn臺灣半導體產業又一次站在了歷史的十字路口上。上世紀70年代,借著國際產業轉移之力,臺灣成立工研院,打造新竹科技園,成功完成了自己的經濟轉型。儘管後來經歷了一場無可倖免的金融危機,臺灣經濟整體衰落,不過單論科技實力,尤其是半導體領域的成就,臺積電就足以傲視群雄。
  • 臺積電事件:臺灣的科技實力非常低調
    此後,美國商務部開始加強出口管制,這將切斷華為晶片的全球供應鏈,試圖全面壓制華為的發展。對於華為來說,最大的障礙是對臺積電的過度依賴。7nm和5nm晶片只能由臺積電製造。因此,現在大多數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臺積電上。說到臺積電,我們必須提到臺積電創始人張忠謀。他被稱為臺灣的「半導體教父」和「晶片之王」,這顯示了臺積電在臺灣半導體產業中的地位。張仲謀1931年生於寧波。
  • 小小的臺灣,晶片製造業如何做到世界第一?
    其實這個問題並不複雜,主要是客觀的歷史環境造成的結果,並不是中國大陸的人才沒有臺灣多。所以今天老範就來給大家講講,臺灣的晶片產業為什麼那麼厲害!臺灣經濟騰飛的秘密要想知道臺灣晶片產業為什麼那麼發達,首先必須知道臺灣經濟騰飛的原因。因為正是當年製造業打下的基礎,才有80年代臺灣半導體產業的騰飛。
  • 安霸:臺灣人在矽谷創造的視頻晶片傳奇
    公司創立第一年,王奉民就來臺灣開分公司,目前安霸全球650 名員工,矽谷總部只有一百人,而新竹的研發團隊則高達300 人,是安霸的研發重鎮。儘管在矽谷創業,王奉民深知如何善用臺灣資源,也高度仰賴臺灣IC 設計研發人才;迄今,安霸若想找任何合作夥伴,都優先回臺灣找看看。安霸早期在摸索產品線時,臺灣的供應商也扮演關鍵角色。
  • 認識機器人、全球雲計算市場概覽、從 AI 晶片到 AI 設計晶片的趨勢|AI Insider Monthly
    但如果換一個角度,把機器人當作一類動物會如何?數據:三星 197 億美元 VS 英特爾 196 億美元;原因:內存晶片的需求推動三星營收持續上漲,而疫情導致的 PC 晶片需求正在回落,英特爾增長乏力;接下來:英特爾的代工業務如何,會成為其增長的關鍵,籤下[102]高通只是一個開始。
  • 晶片被封殺恐加速臺灣統一?美正加緊轉移臺灣晶片製造
    在中國臺灣半導體產業是以獨創代工模式,1995年之後中國臺灣民間掀起半導體投資熱潮,並一直延續到了2004年,同樣是因為成功加入全球分工的網絡中,在PC和手機需求的驅動下,加之代工模式的成功,中國臺灣成為了全球IC製造第一大地區,IC設計第二大地區。隨著臺灣半導體行業的快速發展,下遊需求的不斷成長,半導體產業的長期稱王和創造穩定價值,成為地區經濟發展的長期動力源泉。
  • 吳恩達宣布成立Landing.ai:欲推動AI時代企業轉型(附:吳恩達公開信全文)
    吳恩達承認,Landing.ai的技術可能取代工廠的部分工人,但Landing.ai已經開始研究如何培訓工人勝任更高端的工作。吳恩達說:「我願意幫助受影響的工人獲得他們未來成功所需的更多技能。」Landing.ai是吳恩達離開百度之後的第二個人工智慧項目,第一個項目是人工智慧在線課程平臺Deeplearning.ai。
  • 晶片破壁者(十三):臺灣地區半導體的古史新證
    臺灣地區半導體產業的實力名列世界前列,而其中最強的板塊無疑就是晶片代工。從1996年的IC封裝製造,到1987年介入專業代工製造,如今在這一領域,能排進全球十強的中國臺灣企業就有4家之多,除了臺積電,還有聯電、力晶、世界先進等,成為全球半導體的一極。2.全產業鏈。
  • OPPO Reno3性能評測:天璣1000L究竟實力如何?
    上個月,聯發科技推出了全新的5G晶片——天璣1000系列。除了定位旗艦的天璣1000之外,還有一個定位高端的天璣1000L,而近日發布的OPPO Reno3正是首發該款處理器的5G手機。那麼這顆被OPPO和聯發科技共同寄予厚望的天璣1000L實際表現究竟如何呢?現在就一起來看看。
  • 臺灣的半導體是如何發展起來的?
    說到臺灣地區的半導體產業,當下最為大家所熟知的一定離不開以下三個特徵:1. 代工模式。臺灣地區半導體產業的實力名列世界前列,而其中最強的板塊無疑就是晶片代工。代工實力名列前茅,並不意味著其他產業板塊寂寂無名,實際上,臺灣地區半導體企業從上遊的 IC 設計、中遊的晶圓生產、下遊的封裝和測試以及設備、材料全領域都有布局,聯發科、臺積電、聯電、日月光、聯詠、瑞昱等企業迅速發展,也帶動了整個電子工業的興盛,成為臺灣地區的「稻米產業」。3. 政企協作。
  • 中國臺灣的半導體產業是如何發展起來的
    臺灣地區半導體產業的實力名列世界前列,而其中最強的板塊無疑就是晶片代工。從1996年的IC封裝製造,到1987年介入專業代工製造,如今在這一領域,能排進全球十強的中國臺灣企業就有4家之多,除了臺積電,還有聯電、力晶、世界先進等,成為全球半導體的一極。2. 全產業鏈。
  • Android 8.1 來了,Google Pixel 2 的 AI 晶片究竟表現如何?
    ,這塊晶片將在未來發布的 Android 8.1 系統中得到全面啟用(參見雷鋒網報導)。如何啟用 Pixel Visual Core?Off需要說明的是,雷鋒網並不能對 Instagram 是否已經支持 Pixel Visual Core 進行 100% 的確認;但從上述照片的對比效果來看,啟用這款輔助晶片之後,照片效果的確比原先好上不少。
  • 時下最熱門的終端AI加速晶片
    XMOS的xcore.aixcore.ai旨在實現人工智慧物聯網(AIoT)應用中的語音控制。這款設備是一個交叉處理器(具有應用處理器的性能和微控制器的低功耗、實時操作),專門用於對語音信號進行機器學習推理。
  • 為將AI晶片開發成本降低10倍,臺積電、聯發科、富士康聯合成立「臺灣AI晶片聯盟」
    聯盟的最終目標,是提升所有AITA成員公司AI晶片的開發能力。策劃&撰寫:伶軒臺媒報導稱,臺灣於近日成立了「臺灣AI晶片聯盟」(AI on Chip Taiwan Alliance,簡稱AITA),希望能通過此來共同促進和加快臺灣AI晶片的研發和生產進程,臺積電、聯華電子、聯發科、富士康電子、瑞泰半導體、南亞科技、廣達電子、華碩電腦、微軟臺灣等共計56家半導體和相關信息技術公司均加入了該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