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的臺灣,晶片製造業如何做到世界第一?

2021-02-15 金融智庫

作者 | 範智林

來源 | 金融智庫(ID:jinrongo2o)

前幾天老範寫了一篇長文《二十年,三千臺灣人的一顆「中國芯」》,介紹了張汝京、梁孟松等臺灣同胞在中芯國際發展歷程中起到的關鍵作用。

很多讀者在讀完該文之後都會有一個疑問,為什麼2300萬人口的臺灣,竟然能夠誕生那麼多晶片人才,而14億人口的中國大陸卻不行呢?

其實這個問題並不複雜,主要是客觀的歷史環境造成的結果,並不是中國大陸的人才沒有臺灣多。所以今天老範就來給大家講講,臺灣的晶片產業為什麼那麼厲害!

臺灣經濟騰飛的秘密

要想知道臺灣晶片產業為什麼那麼發達,首先必須知道臺灣經濟騰飛的原因。因為正是當年製造業打下的基礎,才有80年代臺灣半導體產業的騰飛。

我們都知道,上世紀80、90年代臺灣經濟非常發達,不僅是亞洲四小龍之一,而且還有「臺灣錢淹腳目」的說法,意思就是那時候臺灣人非常有錢。

關於上世紀末臺灣經濟騰飛的原因,目前普遍流行的主要說法有三種:

第一種說法是認為日本殖民臺灣的50年裡,給臺灣留下較好的工業化基礎和培養了大量的產業工人,這些都是戰後臺灣經濟騰飛的基礎。

第二種說法是認為1949年國民黨敗退臺灣,把中國大陸的黃金和外匯儲備,以及大量的人才帶到了臺灣,這些成為了臺灣經濟騰飛的啟動資金。

第三種說法是認為國民黨政權敗退臺灣後,美國給臺灣當局提供了大量的經濟援助和產業扶持,這些是促使臺灣經濟騰飛的主要原因。

對於這三種說法,老範在研究了大量歷史資料後認為,第三種說法才是正確的。前兩種都是偽命題,或者說不是主要因素。

首先,日本殖民時期採取的是「農業臺灣,工業日本」的策略,所以臺灣基本上就是日本的農產品和原材料供應地,以及工業品的傾銷地。所謂日本留下的工業基礎,其實基本上就是榨糖廠、伐木場等,沒有多少含金量。

其次,國民黨帶去的200多萬兩黃金和7000萬美元的外匯、再加上一些銀元,折算下來大約價值2.5億美元。這些錢看起來雖然很多,但是考慮到蔣介石帶去臺灣的60多萬軍隊和幾十萬官員,這些錢基本上也就是應付前幾年的軍費開銷和新臺幣改革,然後花完了。而人才方面,老蔣為了彰顯「中華正統」,帶過去的大部分都是文科類人才,這些人搞文化研究是一把好手,但是搞工業化卻幫不上什麼大忙。

根本原因是第三個,美國的經濟援助和產業扶持。美國人為了圍堵蘇聯和中國,就必須在東亞構築第一島鏈,其實就是養幾條看門狗。連飯都吃不飽,誰還願意給你當狗呀?而要是一切都要靠美援,那麼美國也承受不起這麼大的負擔。

那時候美國勞動力不足,剛好轉移點低端產業給你們代工,讓他們自己勞動掙狗糧。然後剛好東亞人都是比較聰明勤奮和吃苦耐勞的,不僅生產效率高,而能夠天天十幾個小時加班不鬧情緒,不像非洲人和東南亞人那樣領了工資就要去瀟灑,所以製造業很快就發展起來了。

臺灣半導體產業如何起家?

在50年代的時候,老蔣的主要心思還是放在「反攻大陸」上面,所以對經濟發展也不是很用心思。但是從60年代之後,臺灣當局基本上知道反攻沒有希望了,所以開始花心思在搞經濟上面。

60、70年代的臺灣經濟,其實跟我們80、90年代差不多,主要都是加工出口的低端製造業,沒有多少技術含量也掙不到什麼大錢。所以在低端製造業發展飽和,手裡頭有攢下一筆資金之後,臺灣當局就開始想要搞產業升級。

一開始臺灣當局搞的也是發展重化工業那一套傳統方案,不過70年代的時候因為中東的戰火,全球經歷了兩次石油危機,而臺灣的石油嚴重依賴境外供應,在石油危機中很容易吃虧,所以小蔣他們也意識到搞重化工業在臺灣可能行不通。

於是在請教了許多專家之後,臺灣當局把產業升級的目標放在電子產業,主要原因有三個:

第一個是不用依賴石油、鐵礦等進口原材料,不容易受到國際局勢的影響。

第二個是東亞人心思細膩,搞半導體這些精細活比歐美人更有天賦和優勢。

第三個是當時全世界電子產業最強的在美國,而臺灣有大量留學生畢業後在美國的半導體公司工作,把這些人挖過來就可以解決發展半導體產業的人才和技術問題。

當時曾經擔任臺灣當局「經濟部長」的李國鼎是南京中央大學物理系出身,對理工類和科技類的理解和認識比較深,再加上他這個人是個「十萬個為什麼」,每次見到新奇的事物都喜歡去了解一下。

所以李國鼎每次去美國,都喜歡去找那些在美國工作的科技人才交流請教,例如張忠謀在德州儀器擔任高管的時候,李國鼎每次去美國都會去找他,一來二去兩人私下的關係就變得很鐵。

正由於李國鼎認識到資訊電子產業是未來經濟發展的重要方向,所以他在70年代就開始力主資訊電子產業,並於1976年創建了新竹科學工業園區,專門發展電子產品。後來他更是向「行政院長」孫運璇建議把張忠謀挖回臺灣,這才有了日後的臺積電。

不過一開始臺灣雖然建立起半導體等電子工業,但是當時的技術水平並不發達,主要就是幫美國人搞搞代工,生產一些低端的產品。不過好在那時候半導體技術並沒有發展到像現在這麼難,再加上臺灣能夠從美國搞到設備,所以發展起來也並不難。

臺灣半導體產業如何走向世界第一?

80年代的時候,全球半導體產業的龍頭是美國和日本,臺灣、韓國的半導體產業水平其實跟中國大陸差不多,不過他們那邊跟美國、日本的交流比較多,所以後面進步也比較快,慢慢的兩岸半導體技術的差距就被拉開了。

不過臺灣半導體產業真正的大發展,其實還得益於80年代美國對日本的經濟打擊。那時候美國人發現日本的半導體產業有超過美國了趨勢,所以就開始找藉口對日本的東芝等企業進行打擊,同時扶持韓國和臺灣的企業起來夾擊。在這種大背景下,臺灣和韓國的半導體產業都在90年代取得較大的發展。

在經過了十幾年的積累和發展之後,臺灣的半導體產業在21世紀初趕上了美國和日本的水平,另外由於梁孟松在2003年幫助臺積電突破了130nm的「銅製程」工藝,令臺積電一舉超越了美國IBM公司,成為晶片製造領域的王者,所以臺灣的半導體製造業也就成為了世界第一。

而80年代中國大陸剛剛改革開放,主要從承接低端製造業開始。那時候國家為了集中資源發展經濟,把軍工、半導體等一些不賺錢的產業都停了下來,因為我們發現投入大量資金去發展不具備優勢的半導體產業不划算,還不如直接進口更加省錢、品質更好。

另外由於80年代末開始西方國家對中國的高科技產業進行封鎖,所以大陸也沒辦法引進歐美、日本的先進半導體生產設備,所以本土的半導體產業就基本停滯了下來,造成了落後臺灣、韓國那邊幾十年的局面。

到了2000年後,中國大陸也開始意識到晶片產業的重要性,有考慮引進臺灣的晶片企業過來投資建廠,不過那時候臺灣當局知道如果大陸的晶片產業發展起來,島內的製造業將會徹底外流,所以也一直不允許臺灣的晶片企業過來投資。後面雖然運行了,但是要求必須是落後兩代工藝以上的落後產能才能放到大陸。

正因為上述種種原因,所以臺灣就在美國不屑於做、中國大陸想做又得不到,只有韓國跟他們競爭的情況下,維持著晶片製造業世界第一的位置。

相關焦點

  • 全球對臺灣地區科技製造業深刻依賴,臺積電和臺灣半導體產業是如何做到的?
    「如果臺灣一整年無法生產晶片,全球電子業營收將減少近 5千億美元」,美國半導體協會(SIA)今年 3 月研究報告直指臺灣半導體產業對世界的影響
  • 晶片世界地圖 臺灣:改寫遊戲規則,醬油小弟成就新帝國
    「30年河西,30年河東」,回顧半導體發展的這些年,從電晶體誕生至今,半導體產業發生由西方向東方遷移的趨勢,日本、韓國、臺灣,在往期《晶片世界地圖》欄目中可清晰的看到世界半導體的成長足跡,本期就來講講臺灣的半導體產業。
  • B2B企業服務如何減少生產製造業的壓力?
    靠口碑、展會、傍緊晶片或大品牌,這些是製造業幾十年以來獲取客戶的方式。工廠面對的是世界知名的品牌,或熟人介紹的客戶。工廠們知道客戶在哪,如果去蘋果門口跪一年能拿到蘋果訂單的話,大家一定會去跪。但現如今,物聯網興起的新形態客戶就不同了,可能是來自醫療服務業、紡織、家具等行業的企業,已不再是之前典型的消費電子品牌客戶,也沒有傳統的硬體採購窗口或硬體工程師等。
  • 半導體製造業回流美國!反全球化的美帝國野心
    美國的焦慮:薄弱的晶片供給與創新乏力    美國重振半導體製造業計劃,有新冠肺炎疫情、依賴亞洲晶片製造業、創新乏力等多重因素共同催化。    首先是疫情阻隔了各國的物理距離,由此暴露晶片供應鏈短板,加劇了美國對依賴亞洲晶片製造業的擔憂。
  • 外媒評論中美晶片之爭:臺灣是最重要的地方
    到目前為止,任何想要在數字未來中獨領風騷的國家都必須從臺灣或韓國購買這些超快速,超薄晶片。臺灣在技術和市場力量方面都有優勢。這是一個只有2400萬人的小島,但它卻是全球技術爭奪戰的中心。毫無疑問,這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地方。隨著中美之間的冷戰加劇,這種重要性只會繼續增長。
  • 【MFC推薦】我國製造業增加值連續11年世界第一 數字經濟勢頭正勁
    國際競爭力顯著增強 創新能力明顯提升製造業增加值連續十一年世界第一  記者13日從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獲悉:自2010年以來,我國製造業增加值已連續11年位居世界第一作為世界上工業體系最為健全的國家,在500種主要工業產品中,我國有40%以上產品的產量居世界第一。  據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製造業大國地位進一步鞏固。2012年到2020年,我國工業增加值由20.9萬億元增長到31.3萬億元,其中製造業增加值由16.98萬億元增長到26.6萬億元,佔全球比重由22.5%提高到近30%。
  • 晶片世界地圖 竹科,創造臺灣10%產值的神奇土地
    地震發生之後,眾多半導體工廠遭受不同程度影響的消息便頻頻傳出並引起熱議,由此也可窺見半導體產業在臺灣經濟中的地位有多高。  祈求寶島同胞平安的同時,我們最新的原創欄目《晶片世界地圖》也正式推出了。第一站,我們就從臺灣的「矽谷」——創造了全臺灣10%產值的神奇土地說起……     新竹科學工業園區簡稱新竹科學園區、竹科(以下簡稱「竹科」),成立於1980年12月15日,是臺灣第一個科學園區,位於臺灣新竹市東區,涵蓋範圍橫跨新竹市東區與新竹縣寶山鄉,共有六個園區,總開發面積1,342公頃。
  • 人工智慧的基本要素:發展臺灣製造業,路在何方?
    通過推動變革並提升全球競爭力,人工智慧正日益佔據臺灣製造業的舞臺中心。世德工業股份有限公司——一家金屬緊固件以及螺絲製造商——正通過利用人工智慧,以期將其產品的生產精確率提高50%、生產效率提升三倍。過去數十年來,通過政府、學術界、技術供應商和產業的四方通力合作,臺灣已成為製造業創新和增長的動力基地。
  • 臺灣AI晶片的實力究竟如何?
    在AI處理晶片技術的研發上,臺灣並不是領先者,同時也因為缺乏領導的處理器和繪圖晶片業者(曾經有過),因此在AI晶片市場上已失去先機,故臺灣整體的AI產業的經營方向,將朝提供AI應用服務為主軸。另一方面,由於臺灣具備領先世界的半導體供應鏈,包含IC設計服務、晶片製造、半導體測試與封裝等,皆屬世界一流的地位,有能力能夠製造世界最先進的AI晶片。
  • 5納米晶片時代,中國還有機會嗎?
    近日,IBM宣布其與三星、GlobalFoundries組成的聯盟成功開發出業界第一個全新矽納米片(nanosheet)電晶體,將晶片製造帶入了5納米時代!中國的晶片製造是否已經被越拉越遠?中國晶片製造業是否還有機會?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
  • 晶片技術:臺積電將世界上最先進的晶片製造技術帶到美國
    「該公司將2021年的收入增長預測上調至24%左右,而此前的預測則超過20%,理由是晶片需求強勁是"行業大趨勢"。臺灣晶片製造巨頭臺積電(TSMC)正在鳳凰城建設新工廠臺灣半導體製造公司也許不是家喻戶曉的,但其市值超過5500億美元,是全球十大最有價值公司之一。現在,它正在利用其可觀的資源,將世界上最先進的晶片製造技術帶回美國本土。
  • 蘋果放棄英特爾晶片,為什麼會打擊美國計算機產業?
    以後,即使美國想重新發展製造業,也會由於成本原因而困難重重,美國的出廠價是60美元,中國的出廠價只要20美元,這就很難競爭了。從這個角度看,ARM 設備正在崛起,而美國不生產 ARM 晶片,導致晶片產業外流加重,對美國計算機行業的長遠競爭力是非常不利的。七、半導體行業的格局世界上的晶片公司可以分成三類。第一類,同時設計和生產晶片,比如英特爾和三星。
  • 臺積電赴美建廠,臺灣經濟的頂梁柱要塌,大陸晶片產業將大爆發
    這個結果絲毫不令人意外,畢竟狗繩的一端套在臺灣脖子上,另一端攥在美國手裡,所以只要白宮稍微一使勁,臺灣自然就得被牽著脖子走。結果在臺積電答應去美國建廠的隔天,川普就開始醞釀出臺針對華為公司的進一步打壓措施,特別是修改「外國直接產品」再出口規則,限制華為從全球進口晶片,斷供華為的晶片來源。
  • 為什麼晶片的差距那麼大?
    另一方面,臺灣有不少的晶片製造優勢。首先是人才,臺灣有大量優秀敬業的工程師、技工、作業員願意投入製造業。張忠謀說,美國的工程師不如臺灣敬業。「這些優秀的工程師、技工願意投入製造業,而美國製造業已經不紅了,相當多的人做金融、R&D(研發),也有很多做市場的,都比製造業吃香。所以這就是臺灣一方獨大的優勢。」
  • 中國男足和中國晶片哪個會更先進入世界第一梯隊?
    但這個距離目前正在被慢慢的縮小,這也是肯定的,黃種人的智力是所有人種中最高的,老外能做到的科技成就,中國人一樣也能,只是時間的問題而已。據工信部說,我國的晶片水平已越來越接近世界第一梯隊了,可以參考工信部電子信息司司長刁石京說的:「(我們)已經越來越接近世界第一梯隊,特別是在晶片設計方面,產業規模迅速擴大,已經滲透到我們(工作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 【兩岸商業經典】大立光成為臺灣製造業的典範
    股王大立光現在成為臺灣製造業的典範。因為它毛利率很高。這家生產各式光學鏡頭模塊的公司第一季毛利率高達55.6%,這是零組件產業難以想像的超高毛利率,不僅遙遙領先同業,甚至超越歐美日製造業毛利率。什麼是毛利率?毛利是指營收扣除營業成本後剩下來的利潤。毛利率則是毛利佔營收的比率,也就是將毛利除上營業收入。毛利率透露公司的未來。
  • 晶片破壁者(十三):臺灣地區半導體的古史新證
    臺灣地區半導體產業的實力名列世界前列,而其中最強的板塊無疑就是晶片代工。從1996年的IC封裝製造,到1987年介入專業代工製造,如今在這一領域,能排進全球十強的中國臺灣企業就有4家之多,除了臺積電,還有聯電、力晶、世界先進等,成為全球半導體的一極。2.全產業鏈。
  • 手機產業這幾大領域,中國廠商穩居世界第一
    一直以來,很多人認為本土產業鏈實力與歐美日韓企業有很大差距,這無疑是妄自菲薄,目前在產業多個大板塊中,很多中國供應商已經做到了世界第一的位置。 匯頂:世界第一大指紋晶片商 手機解鎖方式,一直在不斷發生變化。
  • 國產智慧型手機晶片拿下三個世界第一 華為為什麼能做到?
    海思麒麟處理器之前最大的問題是高性能方面比不了高通、三星,不過今天發布的麒麟950有望改變海思在高端處理器上的不利局面,它拿下了首款16nm FinFET Plus、A72核心及T880 GPU三個第一,全新設計的拍照ISP性能也非常強勁,盲測表現優於蘋果的iPhone 6s。
  • 新加坡半導體,想成為下一個臺灣?
    新加坡在過去一年中公布了數十億美元的半導體相關投資——但如果要與中國臺灣和亞洲其他晶片製造巨頭匹敵,它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儘管它在亞洲以著名的金融和技術中心而聞名,但在晶片製造方面,新加坡在該地區的同行中相形見絀。這個城市國家正試圖鞏固其電子行業,並設定了到 2030 年將其製造業增長 50% 的目標,其中半導體行業在這一努力中表現強勁。外國投資將在實現目標方面發揮關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