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範智林
來源 | 金融智庫(ID:jinrongo2o)
前幾天老範寫了一篇長文《二十年,三千臺灣人的一顆「中國芯」》,介紹了張汝京、梁孟松等臺灣同胞在中芯國際發展歷程中起到的關鍵作用。
很多讀者在讀完該文之後都會有一個疑問,為什麼2300萬人口的臺灣,竟然能夠誕生那麼多晶片人才,而14億人口的中國大陸卻不行呢?
其實這個問題並不複雜,主要是客觀的歷史環境造成的結果,並不是中國大陸的人才沒有臺灣多。所以今天老範就來給大家講講,臺灣的晶片產業為什麼那麼厲害!
臺灣經濟騰飛的秘密
要想知道臺灣晶片產業為什麼那麼發達,首先必須知道臺灣經濟騰飛的原因。因為正是當年製造業打下的基礎,才有80年代臺灣半導體產業的騰飛。
我們都知道,上世紀80、90年代臺灣經濟非常發達,不僅是亞洲四小龍之一,而且還有「臺灣錢淹腳目」的說法,意思就是那時候臺灣人非常有錢。
關於上世紀末臺灣經濟騰飛的原因,目前普遍流行的主要說法有三種:
第一種說法是認為日本殖民臺灣的50年裡,給臺灣留下較好的工業化基礎和培養了大量的產業工人,這些都是戰後臺灣經濟騰飛的基礎。
第二種說法是認為1949年國民黨敗退臺灣,把中國大陸的黃金和外匯儲備,以及大量的人才帶到了臺灣,這些成為了臺灣經濟騰飛的啟動資金。
第三種說法是認為國民黨政權敗退臺灣後,美國給臺灣當局提供了大量的經濟援助和產業扶持,這些是促使臺灣經濟騰飛的主要原因。
對於這三種說法,老範在研究了大量歷史資料後認為,第三種說法才是正確的。前兩種都是偽命題,或者說不是主要因素。
首先,日本殖民時期採取的是「農業臺灣,工業日本」的策略,所以臺灣基本上就是日本的農產品和原材料供應地,以及工業品的傾銷地。所謂日本留下的工業基礎,其實基本上就是榨糖廠、伐木場等,沒有多少含金量。
其次,國民黨帶去的200多萬兩黃金和7000萬美元的外匯、再加上一些銀元,折算下來大約價值2.5億美元。這些錢看起來雖然很多,但是考慮到蔣介石帶去臺灣的60多萬軍隊和幾十萬官員,這些錢基本上也就是應付前幾年的軍費開銷和新臺幣改革,然後花完了。而人才方面,老蔣為了彰顯「中華正統」,帶過去的大部分都是文科類人才,這些人搞文化研究是一把好手,但是搞工業化卻幫不上什麼大忙。
根本原因是第三個,美國的經濟援助和產業扶持。美國人為了圍堵蘇聯和中國,就必須在東亞構築第一島鏈,其實就是養幾條看門狗。連飯都吃不飽,誰還願意給你當狗呀?而要是一切都要靠美援,那麼美國也承受不起這麼大的負擔。
那時候美國勞動力不足,剛好轉移點低端產業給你們代工,讓他們自己勞動掙狗糧。然後剛好東亞人都是比較聰明勤奮和吃苦耐勞的,不僅生產效率高,而能夠天天十幾個小時加班不鬧情緒,不像非洲人和東南亞人那樣領了工資就要去瀟灑,所以製造業很快就發展起來了。
臺灣半導體產業如何起家?
在50年代的時候,老蔣的主要心思還是放在「反攻大陸」上面,所以對經濟發展也不是很用心思。但是從60年代之後,臺灣當局基本上知道反攻沒有希望了,所以開始花心思在搞經濟上面。
60、70年代的臺灣經濟,其實跟我們80、90年代差不多,主要都是加工出口的低端製造業,沒有多少技術含量也掙不到什麼大錢。所以在低端製造業發展飽和,手裡頭有攢下一筆資金之後,臺灣當局就開始想要搞產業升級。
一開始臺灣當局搞的也是發展重化工業那一套傳統方案,不過70年代的時候因為中東的戰火,全球經歷了兩次石油危機,而臺灣的石油嚴重依賴境外供應,在石油危機中很容易吃虧,所以小蔣他們也意識到搞重化工業在臺灣可能行不通。
於是在請教了許多專家之後,臺灣當局把產業升級的目標放在電子產業,主要原因有三個:
第一個是不用依賴石油、鐵礦等進口原材料,不容易受到國際局勢的影響。
第二個是東亞人心思細膩,搞半導體這些精細活比歐美人更有天賦和優勢。
第三個是當時全世界電子產業最強的在美國,而臺灣有大量留學生畢業後在美國的半導體公司工作,把這些人挖過來就可以解決發展半導體產業的人才和技術問題。
當時曾經擔任臺灣當局「經濟部長」的李國鼎是南京中央大學物理系出身,對理工類和科技類的理解和認識比較深,再加上他這個人是個「十萬個為什麼」,每次見到新奇的事物都喜歡去了解一下。
所以李國鼎每次去美國,都喜歡去找那些在美國工作的科技人才交流請教,例如張忠謀在德州儀器擔任高管的時候,李國鼎每次去美國都會去找他,一來二去兩人私下的關係就變得很鐵。
正由於李國鼎認識到資訊電子產業是未來經濟發展的重要方向,所以他在70年代就開始力主資訊電子產業,並於1976年創建了新竹科學工業園區,專門發展電子產品。後來他更是向「行政院長」孫運璇建議把張忠謀挖回臺灣,這才有了日後的臺積電。
不過一開始臺灣雖然建立起半導體等電子工業,但是當時的技術水平並不發達,主要就是幫美國人搞搞代工,生產一些低端的產品。不過好在那時候半導體技術並沒有發展到像現在這麼難,再加上臺灣能夠從美國搞到設備,所以發展起來也並不難。
臺灣半導體產業如何走向世界第一?
80年代的時候,全球半導體產業的龍頭是美國和日本,臺灣、韓國的半導體產業水平其實跟中國大陸差不多,不過他們那邊跟美國、日本的交流比較多,所以後面進步也比較快,慢慢的兩岸半導體技術的差距就被拉開了。
不過臺灣半導體產業真正的大發展,其實還得益於80年代美國對日本的經濟打擊。那時候美國人發現日本的半導體產業有超過美國了趨勢,所以就開始找藉口對日本的東芝等企業進行打擊,同時扶持韓國和臺灣的企業起來夾擊。在這種大背景下,臺灣和韓國的半導體產業都在90年代取得較大的發展。
在經過了十幾年的積累和發展之後,臺灣的半導體產業在21世紀初趕上了美國和日本的水平,另外由於梁孟松在2003年幫助臺積電突破了130nm的「銅製程」工藝,令臺積電一舉超越了美國IBM公司,成為晶片製造領域的王者,所以臺灣的半導體製造業也就成為了世界第一。
而80年代中國大陸剛剛改革開放,主要從承接低端製造業開始。那時候國家為了集中資源發展經濟,把軍工、半導體等一些不賺錢的產業都停了下來,因為我們發現投入大量資金去發展不具備優勢的半導體產業不划算,還不如直接進口更加省錢、品質更好。
另外由於80年代末開始西方國家對中國的高科技產業進行封鎖,所以大陸也沒辦法引進歐美、日本的先進半導體生產設備,所以本土的半導體產業就基本停滯了下來,造成了落後臺灣、韓國那邊幾十年的局面。
到了2000年後,中國大陸也開始意識到晶片產業的重要性,有考慮引進臺灣的晶片企業過來投資建廠,不過那時候臺灣當局知道如果大陸的晶片產業發展起來,島內的製造業將會徹底外流,所以也一直不允許臺灣的晶片企業過來投資。後面雖然運行了,但是要求必須是落後兩代工藝以上的落後產能才能放到大陸。
正因為上述種種原因,所以臺灣就在美國不屑於做、中國大陸想做又得不到,只有韓國跟他們競爭的情況下,維持著晶片製造業世界第一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