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6日凌晨,在即將迎來猴年春節的這一天,臺灣南部發生了芮氏6.7級的地震,目前已造成了100餘人遇難。
地震發生之後,眾多半導體工廠遭受不同程度影響的消息便頻頻傳出並引起熱議,由此也可窺見半導體產業在臺灣經濟中的地位有多高。
祈求寶島同胞平安的同時,我們最新的原創欄目《晶片世界地圖》也正式推出了。第一站,我們就從臺灣的「矽谷」——創造了全臺灣10%產值的神奇土地說起……
新竹科學工業園區簡稱新竹科學園區、竹科(以下簡稱「竹科」),成立於1980年12月15日,是臺灣第一個科學園區,位於臺灣新竹市東區,涵蓋範圍橫跨新竹市東區與新竹縣寶山鄉,共有六個園區,總開發面積1,342公頃。園區廠商主要產業包括有半導體業、電腦業、通訊業、光電業、精密機械產業與生物技術產業,更是全球半導體製造業最密集的地方之一,共創造了68000多個就業機會,年產值高達4000億臺幣,故有「臺灣矽谷」的譽稱。
紅色氣球標註的地方就是新竹科學工業園區的位置
竹科東北距離臺北市約70千米處,縱橫臺灣南北的高速公路和鐵路從旁穿過,北可上臺北、基隆,南可下臺中、臺南和高雄,至桃園國際機場乘車也只需40分鐘路程,交通十分便利。園區西側可與臺灣著名的學府鄰近,附近還有重要的應用研究和科技開發中心——工業技術研究院和精密儀器發展中心、天然氣研究所,以及中華理工學院等數十所大專院校和中等學校,是臺灣主要的科研、教育中心。
一片神奇的土地,一隻下金蛋的母雞
自1980年創立以來,新竹科學工業園區前後經過3期開發建設,逐步形成集成電路、電腦及周邊、通訊、光電、精密機械、生物技術等六大產業,成為臺灣的高科技基地,為臺灣產業的升級作出了巨大貢獻,被稱為「會下金蛋的母雞」。
事實上早在2000年,竹科就創造了280億美元的產值,約佔全臺灣的10%,進出口貿易額超過290億美元,是全臺灣的13.1%,當真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那麼,地圖中一個紅點大的地方,為何能創造出臺灣10%的產值?
不妨先看下竹科入駐的廠商,我們就都懂了……
半導體業
臺積電 (TSMC)
聯華電子 (UMC)
力晶半導體 (Powerchip)
旺宏電子 (MXIC)
新唐科技 (Nuvoton)
矽統科技 (SIS)
聯發科 (MediaTek)
瑞昱半導體 (Realtek)
頎邦科技 (Chipbond)
凌陽創新 (Sunplus)
聯陽半導體(ITE Tech.)
合勤科技 (ZyXEL)
漢磊科技 (EPISIL)
臺灣茂矽電子 (MOSEL)
矽成集成電路 (ISSI)
世界先進集成電路 (VIS)
茂德科技(ProMOS)
聯詠科技 (NOVATEK)
南茂科技 (ChipMOS)
創意電子 (UNICHIP)
威盛電子 (VIA)
智原科技 (faraday)
光電業
友達光電 (AUO)
中強光電 (Coretronic)
鼎元光電 (tyntek)
虹光精密 (Avision)
晶片光電 (EPISTAR)
新日光能源科技 (NeoSolarPower)
臺積固態照明 (TSMC Solid State Lighting)
新世紀光電 (GENESIS photonics)
隆達電子 (Lextar)
電腦資訊及軟體產業
全景軟體 (ChangingTec)
緯創資通 (wistron)
佳世達 (Qisda)
東訊 (Tecom)
核心智識 (Coretech)
敏盛科技 (Teams)
做一個竹科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來到竹科,如同進入一個獨立城鎮,其空間與人口組成,都與外圍的社區或客家村落截然不同。園區在成立之初,為了吸引海外學人歸島投資創業,便學習先進國家的環境規劃,嚴格控制建築物的容積率,不單建築整齊有致、街道平整,處處可見的綠地、公園,更使整個生活空間舒坦寬裕。
從業人員平均學歷之高,更讓新竹流傳著「招牌掉下來就會砸到一個博士」的笑話。
為了滿足科技人工作、生活、居住的機能,佔地約600公頃的園區分為工業區、住宅區、休閒娛樂區三個部分。住宅區和休閒娛樂區則依著靜心湖畔展開,散布著遊泳池、高爾夫練習場、餐廳、公園和科技生活館等各項休閒設施。截冷水坑溪而成的靜心湖,湖畔綠地廣闊,是園區內的主要休閒場地,環湖步道是園區人的慢跑路線,沿岸楊柳拂水,樟樹與相思樹林圍繞成蔭。
北岸的假日廣場由黑白鵝卵石鋪成,其上矗立著朱銘的「太極」巨型雕刻。廣場邊的庭園景觀區,則以水泥牆、紅磚步徑、徊廊、拱橋荷池,營造出中國庭園曲徑通幽的空間層次,透過不同造型的菱形門、月門、扇形窗等設計,景物也隨之變化。而庭園建材以鋼鐵取代木頭的做法,更展現了傳統氣氛中的現代感。
位於工業東二路的科技生活館,是園區的多功能服務中心,館內最吸引人的,莫過於許多未上市的高科技產品展示,預言著未來世界裡科技與生活的理想結合,其中又以「未來智慧屋」最具特色,該屋依人類公元2020年的衣食住行娛樂需求,設計出電子書櫃、生化馬桶、網際網路冰箱、智慧型烤箱、3D立體電影等產品,引領參觀者一窺未來的生活形態;而琉璃藝品、書店、畫廊、咖啡館的濃厚人文氣息,則適切地緩和了科技的冰冷感。
曾經的簡陋,鋪墊如今的成就
20多年前,臺灣的有識之士選擇在這裡建立科學園區,以科技促進傳統產業的升級,是因為這裡人傑地靈。首先,這裡有「清華大學」和「交通大學」,可以提供高素質的科技人才和高質量的人才培訓。其次,這裡有一家為商業服務的研究機構———臺灣工業技術研究院,可以研究開發技術、提供技術轉移,如今研究院設有電子、光電、電腦與通訊、材料、機械、化工、能源與資源等7個研究所,以及生物醫學工程等4個研究中心。再者,這裡土地豐腴,交通便利,公路、鐵路、機場、港口也近在咫尺。
新竹科學工業園區的形成與臺灣的產業結構轉換有直接的關聯。
自60年代中期開始,臺灣搞的主要是加工出口工業,當時共有三個主要加工出口區,均以大力引進技術、吸引外國公司投資、增加就業機會和賺取外匯為主要目標。每年都要創造出100多億美元的進出口值。1971年第一次能源危機爆發之後,臺灣的經濟便面臨轉型的問題,而轉型的方向只能是發展高科技。經過多年的探索,臺灣終於決定建立一個科學工業園區。
在地點的選擇上,為了得到學校和研究機構的配合,新竹成了最好的候選地點,因為這裡有以產業研發為主要課題的工業技術研究院和兩所著名的大學:(臺灣)清華大學和交通大學。 眾所周知,美國的矽谷之所以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就因為它靠近被喻為矽谷創新心臟的史丹福大學等知名學府。同樣,新竹科學工業園區後來之所以成為著名的科技重鎮,創造了高科技產業傳奇,也是由於藉助了交大、清大和工研院的力量。
曾經有「竹科」經歷的臺灣朋友說,別看現在的園區內一些公司財大氣粗,聲名顯赫,當年初創業時,往往就是七八個人、十來條槍的小公司,員工不是同學就是同事。為了節省成本,他們因陋就簡,多是在園區以外的住宅區裡租房子當辦公室。等到產品開發出來,有了一定的營業額時,他們再向科學工業園區管理局申請入區。篳路藍縷的艱辛換來的是功成名就的喜悅。
其實,在1975年前,集成電路還只是臺灣大學裡很平常的課程內容,但是一年後,情況就發生了變化。前面提到的臺灣工業技術研究院成立了電子中心(後來改為電子所),並選擇了一批相關學科的碩士和博士工程師,派到美國RCA公司學習集成電路的設計和製造技術。
4年後,他們學成回臺灣的時候,剛好「竹科」成立,有機會一顯身手,將最先進的集成電路技術商品化。很快,他們成立了第一家以集成電路為主要產品的「聯華電子公司」,雖然那個時候的「竹科」,這家公司看起來實在有些寒酸,但後來的發展事實卻證明,正是它開了臺灣發展集成電路產業的風氣之先。
從1980年開發以來的15年內,臺灣工業技術研究院前後共衍生了聯華電子、臺積電、臺灣光罩、世界先進等多家集成電路製造公司。這些公司如今大多是臺灣股票市場的績優企業,其中聯華電子、臺灣積體電路的股票還在美國掛牌上市。
新竹科學園區的誕生,帶動了臺灣經濟的蓬勃發展,還使臺灣許多科技產業名列世界前茅(僅次於美國、日本)。園區電子產品,像網絡卡、影像掃描器、終端機、桌上電腦等產值,均佔全島50%以上,在世界上也能排名一、二。臺灣地區IC產業的製造,包括電路設計、集成電路等,也由該園區壟斷了,由於它的存在,臺灣地區已經成為全世界第四大半導體工業製造者,僅次於美國、日本和韓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