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科是臺灣新竹科學工業園的簡稱
有400多家高科技產業公司,
是臺灣高科技產業的濫觴之地,
被人稱作「臺灣矽谷」
它曾在全球科技發展中,
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1999年,
臺灣發生大地震,
全島電力中斷,
竹科所有的晶圓代工廠停產,
一時之間全球半導體供應鏈跟著地震,
引發美國科技股價格暴跌。
以新竹科學園區科技人為主的群體,
因為高收入、高消費,
被稱為「竹科新貴」,
有這樣一個笑話:
兩位朋友對話,
一人說想進竹科工作,
晉身科技新貴,
但不知需要什麼條件?
另一人半開玩笑問他有沒有四優兩強:
「工作熱忱優、
分析判斷優、
人際協調優、
團隊精神優、
解決問題能力強、
壓力忍受能力強。」
前者結論是,
他不想去了,
因為太像超人的工作了。
在這樣一個寸土寸金的地方,
工作節奏之快也是可以想像,
可偏偏有人開了一家有機慢餐廳,
還是用車庫改造的。
鄰近臺灣新竹科學園區,
有一幢三十年的老建物,
前身是管理局公務車保修廠,
又稱竹科車庫。
而如今卻變成一家生態餐廳
「車庫餐廳」。
聚集許多理工男、園區家庭,
以及各種有趣和好玩的故事,
成為一個溫暖而利落的人文空間。
餐廳卻和小農有深厚的關係,
這裡每一份食材,
都以像為家人挑選一樣,
用嚴謹的態度在良善小農的產品中,
嚴格精選,
不添加,沒有任何化學品。
每一寸空間都讓來訪的朋友感到舒適安心。
和餐廳一樣,
創始人陳來助,
曾是臺灣五大面板業最年輕的總經理,
叱吒臺灣整個面板產業,
但是在一次產業官司之後,
讓他有了轉行的念頭。
從科技業踏進餐飲業,
很大的原因是他的「不務正業」。
與農民的第一次接觸,
是他加入鳳梨酥品牌「微熱山丘」團隊,
先後擔任顧問、執行長等職務,
讓他對於農民現況有了初步了解;
而後又受到AAMA臺北搖籃計劃之邀,
擔任創業導師時,
在一次的機會下,
與苗慄三義鯉魚潭農民對話時,
心中掀起了與小農合作的一波漣漪。
他打趣地說,
鯉魚潭距離新竹科學園區相當近,
可說是園區後花園。
但任職於園區的人,
都非常了解奈米、微米,
但偏偏不懂三餐所吃的稻米,
背後存在著哪些問題。
當時陳來助注意到,
臺灣農業老年化的問題越來越嚴重,
農民即便到了80歲還在種植農作物,
即便是最「年輕」的農夫,
也已達法定退休年齡的65歲。
第二則是沒有創新農耕技術,
僅透過勞力密集的模式去種植農作物。
農民也不懂得如何銷售自家產品,
他想:
「不如有機會找個地方,
替這些農民販賣點產品。」
後來他將園區前科管局汽車保修廠原址租下,
與農民進行合作,
一邊開餐廳,
一邊銷售小農的農作物。
在車庫餐廳中所販賣的有機稻米,
陳來助將其取名「Doroko谷」,
原因在於鯉魚潭的農民,
幾乎都是古早平埔族巴宰族的後裔,
「Doroko」巴宰語的意思是「豐盛之溪」。
現在的農產品相當強調生產履歷,
但陳來助認為Doroko谷並不需要製作生產履歷,
因為每一位農民,
都願意在他們所種植稻米的外包裝上,
放上自己的照片,
為自己的產品負責;
餐廳中所使用的食材皆是友善農作,
嚴選在地小農食材,
做出一道道創意又健康的料理
有簡餐、咖哩飯、以及全素食料理
這些料理還有提供」外帶餐盒」的方式
不便內用的朋友也可以外帶,
或作為會議便當都是很棒的選擇
不只是食材上的講究,
車庫餐廳在空間上也有獨特之處,
樓板較低,
室內有通風的三個天井,
通風良好與光線充足,
成為車庫必要的建築特色。
為了用餐客人的舒適性,
在天井安裝了OLED光片,
以保證接近太陽光譜的功能。
光源從象徵友善大地的大樹意象中,
片片灑落出去,
並不會讓人感受到熱,
加上運用低色溫的特性,
更能使客人緊繃的身心靈放鬆下來。
柔和的平面光源特性,
不易有眩光或是閃爍的問題,
對於現在電腦手機接觸量龐大的雙眼,
傷害也較低。
夏天許多人避開直射的陽光,
但在這裡,
室內的光線卻放佛溫柔無比,
為客人帶來了舒適的自然體感。
車庫餐廳還有一處特別的地方就是超市,
全部餐點的主食材,
在這個超市幾乎都買得到。
像是醬油、桔醬、蜂蜜、米、關廟面、日曬冬粉等
這些都是臺灣在地小農出品,
質量有保證
另一位車庫餐廳的聯創邱芝榕,
同樣放下科技業主管的職位,
縱身投入綠色餐廳的創立與營運。
她認為「這是順勢而為」
芝榕說:
「臺灣已面臨到超高齡社會,
到了2025年,
每5個人就有一個是65歲以上的人;
當高齡漸漸成為某種程度的負擔,
正視自己的健康就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要活得健康,
老的時候才有辦法活得好。」
從科技領域走到廚房,
芝榕說:
」過去在科技業的十年裡,
許多朋友因為工作犧牲了健康;
回到家中的自己,
很難好好做飯,
也很難和家人分享工作的心情。
但柴米油鹽是一個很基本也很簡單的事,
透過好好吃飯,
幫助人吃到好多西,
越來越多人願意分享美好食光。「
過去鮮少下廚的邱芝榕,
人生下半場,
卻開了一家肩負眾多使命的生態餐廳,
動機不必很高遠,
借著吃飯這麼基本的日常行為,
就能讓家人朋友,
更大程度地分享生活。
從土地到餐桌,
從食材到健康,
吃奢華、吃油膩、吃豪氣的時代,
已經漸漸不符合時代美學。
現在人講究吃健康、少量、無毒與安全。
車庫餐廳選擇與小農合作,
將友善種植轉化為城市人的日常飲食,
兼顧社會企業與正能量經濟。
更重要的是:
大家把腳步放慢了,
不追逐經濟利益,
不講求高效,
因為許多美好的事,
都和效率無關,
嘗一口美食,
品一杯好茶,
無須遠方也可以很幸福……
文章參考:
https://mp.weixin.qq.com/s/yq1LIfSvSbT9OaL2n6KtvA
圖片部分來源與網絡,歸原作者所有。
延伸閱讀
她創建北京最生態餐廳,食材來自40+生態農場,復刻古法烹飪。最酷的餐飲美學,不只是好看好吃,而是可持續的明天
土生食館,中國版「小森林」的故事
從大學老師到全食營養家,他的餐廳不一般
下一個故事
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