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挖兩岸半導體人才:臺灣人才缺口大,大陸薪水漲幅更大

2021-12-26 51金融圈
兩岸晶片業競合加劇 人才成為主導因素

兩個大時代,西進中國大陸的中國臺灣地區半導體人,命運卻大不同。2000年初期,250位聯電系統內的菁英,在當時最有接班相的「聯電太子」徐建華領軍,到蘇州蓋和艦建廠,但遭中國臺灣地區調查、起訴,他們的上市配股夢也跟著破滅。

這群人,如當年國共內戰後遺落泰緬邊界的異域孤軍。中國大陸不重視,中國臺灣地區公司無安排去處。事隔十多年,中美貿易戰下、中國「全面大煉芯」拼搏半導體產業,一切風雨變色。不僅沉寂多年的和艦順勢翻身,計劃在中國大陸A股上市,新一代中國臺灣地區高級傭兵也出現了。他們是燒熱「中國芯」爐火的核心部分,卻象徵中國臺灣地區含金量最高、最後一批關鍵人才的出走。

同時,中美陷入新冷戰,半導體業成兩強對弈重點,中國臺灣地區人才被中國大陸大量挖角。這群中國臺灣地區人士乍看風光,但許多人卻自述:自己是在美、中、臺三方槍口下淘金的高級傭兵。他們夾在美、中以關稅和禁售制裁的槍林彈雨中,後方,還有中國臺灣地區前東家以洩露營業秘密等法規獵殺。

拼高薪舞臺,面對同胞「好像叛國」

一位已離開中國大陸的半導體人,被前東家控告四項罪名。在法庭上,「法官的態度就只差沒有指著我說:你對不起臺灣。」另一位在中心任職的中國臺灣地區人士也回憶,他回母校跟學弟學妹分享中國大陸工作經驗時,「好幾個學弟問的問題,會覺得,你好像叛國。」

能完全同理這群臺灣傭兵們心情的,是來自韓國的半導體人。韓國人的民族主義更濃,更不能容忍「背叛」,幾乎到中國大陸的韓國半導體業人才,都已經做好不再回家的打算。

根據每年經手上百名中高階半導體獵頭案的智理管理顧問公司,與半導體業內人士推估,目前約有兩千位中國臺灣地區半導體人在中國大陸企業任職,另外並有一千人在中國大陸公司設於中國臺灣地區的據點工作。

這三千人,多數是高階經理人或研發人員,以全中國臺灣地區半導體業研發人員共43300人來看,約佔6%-7%。

高薪與舞臺,是吸引這群人到中國大陸的關鍵之一。

中國大陸這麼迫切需要他們,因為中國大陸是全球最大的晶片消費市場,每年進口晶片金額超過原油。然而,過去十多年,中國大陸網絡公司輕資本、賺快錢的思維,讓他們之前看待半導體產業是,認為這是「傻子做的事」,因為這產業動輒得投資上百億美元、一個技術得等三到五年才問世。

現在,中美貿易戰開打,人才與技術缺口,更明確的被凸顯。

中國大陸突圍新切口:物聯網晶片

發展半導體業是一條漫長之路,然而,物聯網與AI成為中國大陸在IC設計領域,可能玩到超車的施力點。

和手機或電腦處理器講求高效能不同,物聯網裝置小、電池容量低,講求低功耗,因此不須軍用半導體最先進位程。但重點是,要有一個服務提供者,將所有硬體傳承生態系,然後透過大數據滾動,讓這些裝置滿足消費者需求。

中國大陸很習慣這種生態系的打仗發,有將人們通訊、購物、支付、遊戲等生活面向一把抓的網絡巨頭,如騰訊、阿里巴巴,他們主宰各式數據,可以滾動AI與物聯網生態系,創造無人商店、智慧家居等更多應用。

中國大陸半導體企業的新玩法,最明顯的例子是比特幣礦機廠商比特大陸。他們自製晶片、搭載在挖礦機中銷售,並結合比特幣雲端挖礦平臺、代管礦機等服務串成生態系。該公司碎步將自己定位成IC設計公司,卻是臺積電去年前十大客戶,兩個不到四十歲的中國大陸青年創立公司約五年,去年營收便超過新臺幣750億元。

鴻海與中國家電大廠隔離,也都將攜著其在工業物聯網、智慧家庭的優勢,從應用端逆向,回頭發展半導體。

截至去年底,中國大陸有1380家IC設計公司,是中國臺灣地區的五倍多。其中,就產生寒武紀、深鑑科技等估值超過十億美元的「獨角獸」。

中國大陸正在將網際網路圈用戶、養生態的邏輯,複製到半導體產業。但目前除比特大陸外,未有顯著成績。能否成功?未來三年是關鍵觀察指標。

當前,是屬於半導體業的大時代,包括AI、物聯網、5G等趨勢,將為半導體產業帶來數百億美元商機。

但當下,我們卻看見許多中國臺灣地區半導體企業陷入泥淖。如今年第一季,聯發科每股盈餘跌出臺廠前十名:聯詠面臨中國大陸喊出採購逾50%國產面板驅動IC的威脅;瑞旻的每位員工平均貢獻獲利與十年相比,下滑41%。

中美冷戰,讓對岸加速發展半導體,也讓兩岸半導體業競逐出現新局面。

中國臺灣地區向來最自豪、為我們罩上一座「矽屏障」的半導體產業,當前與中國大陸的舉例究竟如何?

以各個次領域,兩岸最頂尖的技術相比,答案是:平均而言,中國臺灣地區仍領先三到五年。但除了晶圓代工與耿策,其他領域差距正快速縮小,幾乎已無落差。兩岸半導體產值,更很可能在今年交叉。

首先,兩岸差距最顯著的晶圓代工。臺積電已於今年量產業界最先進的7nm製程,此製程目前僅臺積電和三星有能力生產。相較下,中國大陸最先進的晶圓代工中芯國際,目前僅能量產落後臺積電三個世代的28nm製程。

但,這不代表中芯能被小覷。因為其很可能在明年就會追上昔日的晶圓雙雄聯電、並開始領先後者。

中芯去年十月挖角三星、臺積電前研發大將梁孟松擔任共同執行長後,該公司14nm的試產良率,已快速從3%提升到95%。

最後,這是中國臺灣很可能被超車的IC設計。以兩岸技術最領先的聯發科和華為子公司海思相比,兩者已無差距。

同時,中國臺灣地區IC設計廠商更面臨兩大挑戰,首先是中國大陸不管品質,只問是否「量產」的進口替代政策。

日前傳出,中國大陸官方要求面板廠京東方得採用至少五成的國產面板驅動IC,即使中國臺灣地區公司如聯永,其技術實力仍勝過中國大陸,也無法對抗打著國族主義的政策大旗。

第二個挑戰,則是中國大陸 IC設計公司在AI、物聯網等領域,用「共築生態系統」、「賣軟體多過硬體」的新戰法崛起、並已經養出獨角獸。

「趨勢就是,你一定要往生態系走,而不是供應鏈,供應鏈(的時代)就到蘋果為止了。」近兩年頻繁往返兩岸的陳明慧比較,例如PC時代,中國臺灣地區IC設計對口的OEM、ODM廠,再由客戶對接到惠普、戴爾等品牌廠,並不真正理解終端市場與客戶需求。

雖然,中國大陸多數新崛起的IC設計公司,硬底子的IC設計能力不如中國臺灣地區,但因靠近阿里巴巴、騰訊、百度、華為等巨頭構築起的生態系,貼近客戶,能更理解生態系中有哪些缺口未被滿足,因而有機會崛起。簡而言之,中國大陸IC設計公司現在更「接地氣」。

未來三到五年,除了晶圓代工和尖端封測外,我們會看見中國大陸在各個半導體次領域逐漸追上,但,中國臺灣地區還不到認輸的時刻。這一個月之中,我們也走進南港、新竹,看見中國臺灣地區半導體業新出的戰法。中國臺灣地區的半導體業前方並非死路,只是夾在中美大國之間的我們,得打一場比以往更靈活、更難的仗。

過去,半導體產業為中國臺灣地區罩上一層「矽屏障」,意指,為了不讓全球IC產業斷鏈,各國會努力維繫臺海安全。如今,這層矽屏障在中國大陸半導體崛起下已逐漸薄弱,中國臺灣地區的半導體產值很可能在今年被中國大陸超越。

一場中美新冷戰,間接加速兩岸半導體競爭的演變。每個時務的改變,機會與威脅總會相伴。

我們雖然阻擋不了人才的離開,但我們可以去養成更能吸引新人才的沃土,為產業找到新的出路。

例如兆聯,這兩年因承擔臺積電南京廠工程,在中國大陸知名度倍增,現在是「事求人」,一直有客戶上門探尋。周志銘一面賺中國大陸財,一面想:能不能把在這賺的錢,拿回中國臺灣地區研發新技術,讓自己永遠跑得比對手快。中國臺灣地區,能否更朝利基的技術深耕?

甚至,我們也看到新興的半導體企業在興起,他們一開始就用混血式的人才組合與戰術,逐鹿全球市場,帶來驚喜。

更苛刻的竟逐,對中國臺灣地區不是壞事,對人才亦同,它正逼我們清楚正視自己的價值,並做出行動,改變。

臺晶片人才湧向大陸:不再回島,3年薪資等於臺灣8年

41歲的陳(James Chen)曾是臺灣頂尖晶片製造商的資深工程師,與臺灣數十萬科技工作者一樣,他過去也認為,自己將在新竹科技園度過他整個職業生涯,這裡是全球最重要的半導體製造中心之一,駐有400多家企業。

但如今,這已經是陳在廣東一家大陸企業工作的第六個年頭。陳說,他沒有重返臺灣的計劃。業內人士還指出,對許多在大陸的臺灣科技工作者來說,「3年在大陸賺到的錢,相當於在臺灣8年賺到的錢。」

據香港《南華早報》6月30日報導,陳目前負責為公司組建自己的團隊。他坦言,作出不回臺灣的決定並不困難。

「在大陸,發展空間更大,可期待的東西也多得多。但在臺灣,市場一直被大公司佔據,因此發展平臺可能相對較小。」

目前,沒有官方數據顯示,有多少臺灣人在大陸科技公司工作,但一項被廣泛引用的統計數據指出,包括商人、企業管理人員、學生及其家人在內,約有9%的臺灣人口生活在大陸,相當於200萬人。

儘管對臺灣科技工作者來說,「西移」並不是一個新現象。但行業觀察人士指出,這一趨勢在過去幾年變得更加明顯。

為減少對外國企業的依賴,大陸方面的舉措之一就是加緊吸引像陳這樣的技術人才,特別是在半導體領域——半導體為智慧型手機、軍用衛星等產品提供動力。

報導稱,大陸在晶片生產方面的進步,在很大程度上是與臺灣企業合作的結果,後者是該行業的領導者之一。

在過去幾十年裡,聯發科技(MediaTek)、威盛科技(VIA Technologies)、瑞昱(Realtek)和臺積電(TSMC)等臺灣主要的集成電路設計企業及晶片製造商,已在大陸設立了工廠或合資企業,並向其派遣了有經驗的工程師和管理人員。

臺灣行業觀察員則提出,「人才是晶片產業的發展關鍵,而中國大陸在從包裝到設計的幾乎每個方面都面臨短缺。」

「與韓國人和日本人相比,來自臺灣的人是最好的選擇,因為我們說著同一種語言,有著相似的文化背景,並且以勤奮著稱。」

所以,大陸企業加大了對臺灣人才的吸引力度。2017年從臺灣領先晶片製造商跳槽至一家北京公司的黃(Peter Huang)指出:「我認為我能看到未來,因為如果中國大陸想要製造自己的晶片,變得自力更生,像我這樣的人就會有很好的機會。」

而更多的機會和更高的薪水,被認為是吸引臺灣資深工程師轉戰大陸的關鍵因素。

臺灣人力資源公司「104人力銀行」(104 Job Bank)去年的一項調查顯示,臺灣晶片行業中層管理人員的平均年薪約為新臺幣200萬元(約合人民幣44萬),而大陸企業的平均年薪則高達新臺幣450萬元(約合人民幣100萬)。

一位業內人士表示:「對他們中的許多人來說,3年在大陸賺到的錢,相當於在臺灣8年賺到的錢。」

確實,對陳來說,這份工作很難拒絕——他獲得了薪水更高的高層職位,他還可以每月飛回臺灣一次,與他的晶片設計團隊和家人見面。他在大陸的僱主也在考慮上市,員工可能有資格獲得股份。

「這意味著我的財務狀況將會很穩定,」他說。

但黃強調,工資並不是他來北京的主要原因:「我想來,是因為我相信這裡會有更多的機會,你可以認識更多的人,這也可以提高我的能力,開闊我的視野。」

相關焦點

  • 兩岸半導體人才荒:臺灣每月缺2.7萬人,大陸薪水漲幅更大
    據統計,中國臺灣的半導體工作機會數量在2021年二季度創造了6年半來的新高,其平均每月人才缺口達2.7萬人,年增幅44.4%。而半導體人才短缺問題並不止發生在中國臺灣,大陸的半導體行業也存在相同的問題。
  • 臺灣半導體人才大規模轉戰大陸,臺媒解析兩岸半導體實力對比!
    中國大陸不重視,中國臺灣地區公司無安排去處。事隔十多年,中美貿易戰下、中國「全面大煉芯」拼搏半導體產業,一切風雨變色。不僅沉寂多年的和艦順勢翻身,計劃在中國大陸A股上市,新一代中國臺灣地區高級傭兵也出現了。他們是燒熱「中國芯」爐火的核心部分,卻象徵中國臺灣地區含金量最高、最後一批關鍵人才的出走。
  • 中國臺灣半導體人才告急
    在當下火爆的產業環境下,招到足夠數量的優質人才似乎成為了一種奢望,因此,各路企業絞盡腦汁,爭取在人才爭奪戰中佔據優勢地位。不僅中國大陸如此,中國臺灣的半導體人才爭奪也進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階段。不久前,臺灣地區104人力銀行發布《2021年半導體人才白皮書》,發現人才缺口創6年半新高,平均每月人才缺口達27701人,年增幅高達44.4%。且工程師缺口超越一線作業員,每月缺1.5萬名工程師,佔半導體人才荒的55%。在整個產業鏈上,以中遊IC製造年增55.3%最強勢,下遊IC封測年增51.2%,上遊IC設計年增40.8%。
  • 【60秒半導體新聞】路透社:臺灣晶片人才流向大陸,高薪水高福利是主要吸引力/張忠謀眼裡的創新
    從臺灣吸引半導體人才,已成為大陸積極發展晶片行業,以減少對海外公司依賴的一個關鍵部分。相比起招聘韓日甚至歐美國家的人才,因有相同的文化和語言,臺灣的工程師能更好的適應大陸的環境和更快更好地投入工作。業內人士稱,大陸的這一舉措始於2014年,如今隨著中美貿易緊張局勢的升級而加劇。2017年,大陸進口了價值2600億美元的半導體,超過了原油進口。
  • 全球半導體大擴產加劇人才危機:中國大陸缺25萬人,美國缺30萬人
    ,也使得半導體人才的缺口越來越大,成為了未來半導體產業發展的隱憂。同樣根據這項研究,如果美國持續推動美國本土半導體產能擴張,以使美國半導體供應能不受制於其他國家,但這樣的計劃將使得美國對於半導體技術人才的需求數字一下子暴增到30 萬人。另外,根據臺灣《104 人力銀行》的數據顯示,在臺灣高科技技術人員的缺口當前處於6 年多來的最高水位。
  • 全球半導體大擴產加劇人才危機:中國大陸缺25萬人,美國缺30萬人!
    1月4日消息,根據《華爾街時報》的報導,目前為了應對晶片荒,全球各大半導體廠都在積極擴產,但是半導體廠商產積極擴產的背後,也使得半導體人才的缺口越來越大
  • 半導體產業掀起搶人大戰,臺灣人才最受青睞
    由於先前英特爾大連廠於2010年宣布建置及2015年轉型生產3D NAND Flash晶片時,均以大陸本土人才為主,並公開表示為實現高端人才本地化,逾300名大陸工程師當時前往美國、新加坡等地培訓,未來以承接外籍專家在該廠相關技術與管理的職務,事實上,過去大連廠工程師也多以大陸籍為主,此次來臺徵才也引發臺灣、大陸半導體業界關注。
  • 半導體人才培養太漫長,行業掀起搶人大戰,中國臺灣人才最受青睞
    由於大連廠先前以實現大陸人才本地化為目標,英特爾此次來臺找尋人才,也引發業界關注。 全球3D NAND Flash技術發展現為三星、SK海力士、美光∕英特爾、東芝所掌握,隨著眾廠陸續突破技術瓶頸與市場需求大增,近年紛紛宣布擴大產能以力守市佔。
  • 挖角與反挖角 兩岸半導體企業打響人才爭奪戰
    今年年後,上百位華亞科工程師集體跳槽大陸存儲基地,包括紫光旗下湖北武漢的長江存儲和安徽合肥的合肥長鑫。日前,臺灣媒體《財訊》周刊曝光美光及南亞科上百名工程師跳槽大陸的內幕,以及求職者的洽談過程。中國大陸開出的薪水讓臺灣心碎:高個兩倍沒有問題,3倍可以再談談。事件回顧:挖角、反挖角無間道美光接手華亞科之後,反挖角的警戒也已達風聲鶴唳的高點。
  • 半導體人才之戰 | 在陸幹3年,頂在臺幹10年
    中美科技競賽、中芯衝刺14奈米、大基金二期籌建等背景下,大陸挖角臺灣半導體人才動作不斷。路透指出,當前大陸祭出優渥條件挖角臺灣晶片設計、製造人才,薪資增長幅度甚至達到3倍,今年臺灣已有逾300名工程師奔向大陸。
  • 大陸敢於燒錢,臺灣晶片人才跳槽大陸幹3年頂在臺幹10年
    這位不願具名的工程師表示,他的大陸僱主向他提供了一套新的三居室公寓,有40%的折扣,條件是他在公司工作了5年以上,此外還提高了50%的工資。他拒絕透露確切的數字他表示:「大陸敢於燒錢,而臺灣公司的資源有限。」越來越多的臺灣高級專業人才投身到中國蓬勃發展的半導體行業中。這位工程師只是其中之一。
  • 臺積電超百名員工跳槽至大陸,但兩岸的半導體競爭絕不是零和博弈
    隨著大陸半導體產業的不斷發展,臺灣地區的半導體產業正逐漸失去以往獨領風騷的優勢。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臺灣地區半導體廠商來大陸投資設廠,加上大陸也湧現出了更多的從事半導體產業的企業,在資金、人才等要素不斷交融下,兩岸企業的關係也變得更加複雜。在大陸半導體產業發展過程中,人才的交流至關重要。
  • 從比特大陸千萬年薪赴臺獵才看,中國集成電路人才靠挖可行嗎?
    芯科技消息,中美貿易大戰進一步催化臺灣半導體人才西進力度。近日一篇《路透社》的報導,再將兩岸半導體產業人才流動的現實端上檯面:「中國大陸工作3年,就可以賺到臺灣10年的薪資。」聽起來真的很誘人,但真的會這麼順遂嗎?
  • 中國臺灣省大量晶片人才跳槽大陸:在大陸幹3年收入等於在島內幹10年
    「臺灣工程師最有經驗,能夠幫助我們培養本地人才,」這位高管稱,「(從臺灣招聘工程師)的活動將繼續加強。」        獵頭公司人員稱,儘管大陸也在招募韓國和日本的工程師解決人才短缺的問題,但是在招募臺灣人才上的努力最富有成效,因為兩岸擁有相同的語言和文化。
  • 成立半導體學院應對人才荒,看臺灣地區高校如何培養高端半導體人才?
    「工程師的需求量,遠遠大於作業員」,觀察半導體業人才需求的現況,臺灣地區104獵才招聘事業群資深副總經理晉麗明分析,以產業分工的特性來看,半導體中上遊的設計與製造對高端人才的需求更高,「今年IC設計搶人才,比往年更加激烈」。根據104人力銀行的《半導體人才白皮書》,今年第2季平均每月人才缺口達到2.77萬人,這是5年來規模最大的人才缺口,其中又以工程師的搶手程度最為火熱。
  • 臺灣與大陸半導體產業詳細對比!
    中國大陸不重視,中國臺灣地區公司無安排去處。事隔十多年,中美貿易戰下、中國「全面大煉芯」拼搏半導體產業,一切風雨變色。不僅沉寂多年的和艦順勢翻身,計劃在中國大陸A股上市,新一代中國臺灣地區高級傭兵也出現了。他們是燒熱「中國芯」爐火的核心部分,卻象徵中國臺灣地區含金量最高、最後一批關鍵人才的出走。2018年6月,對中國臺灣地區別具意義。
  • 中國大陸與臺灣的半導體行業,為什麼需要合作?
    啞鈴狀的大陸,橄欖球狀的臺灣論壇上所有專家都認為,中國大陸和臺灣之間的合作,是雙方應對國際環境時的重要出路,也是實現共贏的方式,無論對大陸、對臺灣都有益處。雷海波分享的一組數據中提到,當前兩岸半導體總產值規模相當,不過兩者在產業分布上卻有很大差別。
  • 大陸千萬年薪挖角 臺灣工程師人才荒
    「未來五年,臺灣電子商務人才缺乏狀況會非常嚴重,PChome集團現在也缺少300至400位左右的工程師,」PChome Online網路家庭董事長詹宏志直言。這個困境同樣蔓延到雅虎奇摩、momo購物網、聖洋科技(cacaFly)、沛星互動科技(Appier)、臺灣雪豹科技等,一系列不同規模的網路企業,同聲慨嘆工程師的短缺。不只是網路企業,這個現象已經擴及臺灣整體產業。
  • 中國大陸重金髮展晶片產業 臺灣人才紛紛跳槽,島內欲哭無淚
    中國正努力推動國內半導體行業發展,減少在高端晶片方面對海外企業的依賴,而吸引臺灣人才已成為關鍵部分。現在有越來越多的臺灣資深專業人士就職於中國蓬勃且迅速發展的半導體行業。這種情況始於2014年。業內人士稱,今年隨著中美貿易緊張局勢的升級,此類行動進一步增強,表明中國已深切感受到對外國晶片太過依賴的危害。中國2017年進口了價值約2600億美元的半導體,高於原油進口額。
  • 半導體從業者薪資水平到底如何?
    可以看出,在臺灣地區總體薪資漲幅甚微的整體情況下,電子行業薪酬和漲幅高於其它行業,其中半導體設計領域又是電子行業中的尖子生。 那麼,臺灣地區半導體行業薪酬放到中國大陸,算不算香餑餑呢?從排名來看,臺灣地區算高薪的半導體行業,在大陸卻沒能進入高薪梯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