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大時代,西進中國大陸的中國臺灣地區半導體人,命運卻大不同。2000年初期,250位聯電系統內的菁英,在當時最有接班相的「聯電太子」徐建華領軍,到蘇州蓋和艦建廠,但遭中國臺灣地區調查、起訴,他們的上市配股夢也跟著破滅。
這群人,如當年國共內戰後遺落泰緬邊界的異域孤軍。中國大陸不重視,中國臺灣地區公司無安排去處。事隔十多年,中美貿易戰下、中國「全面大煉芯」拼搏半導體產業,一切風雨變色。不僅沉寂多年的和艦順勢翻身,計劃在中國大陸A股上市,新一代中國臺灣地區高級傭兵也出現了。他們是燒熱「中國芯」爐火的核心部分,卻象徵中國臺灣地區含金量最高、最後一批關鍵人才的出走。
同時,中美陷入新冷戰,半導體業成兩強對弈重點,中國臺灣地區人才被中國大陸大量挖角。這群中國臺灣地區人士乍看風光,但許多人卻自述:自己是在美、中、臺三方槍口下淘金的高級傭兵。他們夾在美、中以關稅和禁售制裁的槍林彈雨中,後方,還有中國臺灣地區前東家以洩露營業秘密等法規獵殺。
拼高薪舞臺,面對同胞「好像叛國」
一位已離開中國大陸的半導體人,被前東家控告四項罪名。在法庭上,「法官的態度就只差沒有指著我說:你對不起臺灣。」另一位在中心任職的中國臺灣地區人士也回憶,他回母校跟學弟學妹分享中國大陸工作經驗時,「好幾個學弟問的問題,會覺得,你好像叛國。」
能完全同理這群臺灣傭兵們心情的,是來自韓國的半導體人。韓國人的民族主義更濃,更不能容忍「背叛」,幾乎到中國大陸的韓國半導體業人才,都已經做好不再回家的打算。
根據每年經手上百名中高階半導體獵頭案的智理管理顧問公司,與半導體業內人士推估,目前約有兩千位中國臺灣地區半導體人在中國大陸企業任職,另外並有一千人在中國大陸公司設於中國臺灣地區的據點工作。
這三千人,多數是高階經理人或研發人員,以全中國臺灣地區半導體業研發人員共43300人來看,約佔6%-7%。
高薪與舞臺,是吸引這群人到中國大陸的關鍵之一。
中國大陸這麼迫切需要他們,因為中國大陸是全球最大的晶片消費市場,每年進口晶片金額超過原油。然而,過去十多年,中國大陸網絡公司輕資本、賺快錢的思維,讓他們之前看待半導體產業是,認為這是「傻子做的事」,因為這產業動輒得投資上百億美元、一個技術得等三到五年才問世。
現在,中美貿易戰開打,人才與技術缺口,更明確的被凸顯。
中國大陸突圍新切口:物聯網晶片
發展半導體業是一條漫長之路,然而,物聯網與AI成為中國大陸在IC設計領域,可能玩到超車的施力點。
和手機或電腦處理器講求高效能不同,物聯網裝置小、電池容量低,講求低功耗,因此不須軍用半導體最先進位程。但重點是,要有一個服務提供者,將所有硬體傳承生態系,然後透過大數據滾動,讓這些裝置滿足消費者需求。
中國大陸很習慣這種生態系的打仗發,有將人們通訊、購物、支付、遊戲等生活面向一把抓的網絡巨頭,如騰訊、阿里巴巴,他們主宰各式數據,可以滾動AI與物聯網生態系,創造無人商店、智慧家居等更多應用。
中國大陸半導體企業的新玩法,最明顯的例子是比特幣礦機廠商比特大陸。他們自製晶片、搭載在挖礦機中銷售,並結合比特幣雲端挖礦平臺、代管礦機等服務串成生態系。該公司碎步將自己定位成IC設計公司,卻是臺積電去年前十大客戶,兩個不到四十歲的中國大陸青年創立公司約五年,去年營收便超過新臺幣750億元。
鴻海與中國家電大廠隔離,也都將攜著其在工業物聯網、智慧家庭的優勢,從應用端逆向,回頭發展半導體。
截至去年底,中國大陸有1380家IC設計公司,是中國臺灣地區的五倍多。其中,就產生寒武紀、深鑑科技等估值超過十億美元的「獨角獸」。
中國大陸正在將網際網路圈用戶、養生態的邏輯,複製到半導體產業。但目前除比特大陸外,未有顯著成績。能否成功?未來三年是關鍵觀察指標。
當前,是屬於半導體業的大時代,包括AI、物聯網、5G等趨勢,將為半導體產業帶來數百億美元商機。
但當下,我們卻看見許多中國臺灣地區半導體企業陷入泥淖。如今年第一季,聯發科每股盈餘跌出臺廠前十名:聯詠面臨中國大陸喊出採購逾50%國產面板驅動IC的威脅;瑞旻的每位員工平均貢獻獲利與十年相比,下滑41%。
中美冷戰,讓對岸加速發展半導體,也讓兩岸半導體業競逐出現新局面。
中國臺灣地區向來最自豪、為我們罩上一座「矽屏障」的半導體產業,當前與中國大陸的舉例究竟如何?
以各個次領域,兩岸最頂尖的技術相比,答案是:平均而言,中國臺灣地區仍領先三到五年。但除了晶圓代工與耿策,其他領域差距正快速縮小,幾乎已無落差。兩岸半導體產值,更很可能在今年交叉。
首先,兩岸差距最顯著的晶圓代工。臺積電已於今年量產業界最先進的7nm製程,此製程目前僅臺積電和三星有能力生產。相較下,中國大陸最先進的晶圓代工中芯國際,目前僅能量產落後臺積電三個世代的28nm製程。
但,這不代表中芯能被小覷。因為其很可能在明年就會追上昔日的晶圓雙雄聯電、並開始領先後者。
中芯去年十月挖角三星、臺積電前研發大將梁孟松擔任共同執行長後,該公司14nm的試產良率,已快速從3%提升到95%。
最後,這是中國臺灣很可能被超車的IC設計。以兩岸技術最領先的聯發科和華為子公司海思相比,兩者已無差距。
同時,中國臺灣地區IC設計廠商更面臨兩大挑戰,首先是中國大陸不管品質,只問是否「量產」的進口替代政策。
日前傳出,中國大陸官方要求面板廠京東方得採用至少五成的國產面板驅動IC,即使中國臺灣地區公司如聯永,其技術實力仍勝過中國大陸,也無法對抗打著國族主義的政策大旗。
第二個挑戰,則是中國大陸 IC設計公司在AI、物聯網等領域,用「共築生態系統」、「賣軟體多過硬體」的新戰法崛起、並已經養出獨角獸。
「趨勢就是,你一定要往生態系走,而不是供應鏈,供應鏈(的時代)就到蘋果為止了。」近兩年頻繁往返兩岸的陳明慧比較,例如PC時代,中國臺灣地區IC設計對口的OEM、ODM廠,再由客戶對接到惠普、戴爾等品牌廠,並不真正理解終端市場與客戶需求。
雖然,中國大陸多數新崛起的IC設計公司,硬底子的IC設計能力不如中國臺灣地區,但因靠近阿里巴巴、騰訊、百度、華為等巨頭構築起的生態系,貼近客戶,能更理解生態系中有哪些缺口未被滿足,因而有機會崛起。簡而言之,中國大陸IC設計公司現在更「接地氣」。
未來三到五年,除了晶圓代工和尖端封測外,我們會看見中國大陸在各個半導體次領域逐漸追上,但,中國臺灣地區還不到認輸的時刻。這一個月之中,我們也走進南港、新竹,看見中國臺灣地區半導體業新出的戰法。中國臺灣地區的半導體業前方並非死路,只是夾在中美大國之間的我們,得打一場比以往更靈活、更難的仗。
過去,半導體產業為中國臺灣地區罩上一層「矽屏障」,意指,為了不讓全球IC產業斷鏈,各國會努力維繫臺海安全。如今,這層矽屏障在中國大陸半導體崛起下已逐漸薄弱,中國臺灣地區的半導體產值很可能在今年被中國大陸超越。
一場中美新冷戰,間接加速兩岸半導體競爭的演變。每個時務的改變,機會與威脅總會相伴。
我們雖然阻擋不了人才的離開,但我們可以去養成更能吸引新人才的沃土,為產業找到新的出路。
例如兆聯,這兩年因承擔臺積電南京廠工程,在中國大陸知名度倍增,現在是「事求人」,一直有客戶上門探尋。周志銘一面賺中國大陸財,一面想:能不能把在這賺的錢,拿回中國臺灣地區研發新技術,讓自己永遠跑得比對手快。中國臺灣地區,能否更朝利基的技術深耕?
甚至,我們也看到新興的半導體企業在興起,他們一開始就用混血式的人才組合與戰術,逐鹿全球市場,帶來驚喜。
更苛刻的竟逐,對中國臺灣地區不是壞事,對人才亦同,它正逼我們清楚正視自己的價值,並做出行動,改變。
臺晶片人才湧向大陸:不再回島,3年薪資等於臺灣8年41歲的陳(James Chen)曾是臺灣頂尖晶片製造商的資深工程師,與臺灣數十萬科技工作者一樣,他過去也認為,自己將在新竹科技園度過他整個職業生涯,這裡是全球最重要的半導體製造中心之一,駐有400多家企業。
但如今,這已經是陳在廣東一家大陸企業工作的第六個年頭。陳說,他沒有重返臺灣的計劃。業內人士還指出,對許多在大陸的臺灣科技工作者來說,「3年在大陸賺到的錢,相當於在臺灣8年賺到的錢。」
據香港《南華早報》6月30日報導,陳目前負責為公司組建自己的團隊。他坦言,作出不回臺灣的決定並不困難。
「在大陸,發展空間更大,可期待的東西也多得多。但在臺灣,市場一直被大公司佔據,因此發展平臺可能相對較小。」
目前,沒有官方數據顯示,有多少臺灣人在大陸科技公司工作,但一項被廣泛引用的統計數據指出,包括商人、企業管理人員、學生及其家人在內,約有9%的臺灣人口生活在大陸,相當於200萬人。
儘管對臺灣科技工作者來說,「西移」並不是一個新現象。但行業觀察人士指出,這一趨勢在過去幾年變得更加明顯。
為減少對外國企業的依賴,大陸方面的舉措之一就是加緊吸引像陳這樣的技術人才,特別是在半導體領域——半導體為智慧型手機、軍用衛星等產品提供動力。
報導稱,大陸在晶片生產方面的進步,在很大程度上是與臺灣企業合作的結果,後者是該行業的領導者之一。
在過去幾十年裡,聯發科技(MediaTek)、威盛科技(VIA Technologies)、瑞昱(Realtek)和臺積電(TSMC)等臺灣主要的集成電路設計企業及晶片製造商,已在大陸設立了工廠或合資企業,並向其派遣了有經驗的工程師和管理人員。
臺灣行業觀察員則提出,「人才是晶片產業的發展關鍵,而中國大陸在從包裝到設計的幾乎每個方面都面臨短缺。」
「與韓國人和日本人相比,來自臺灣的人是最好的選擇,因為我們說著同一種語言,有著相似的文化背景,並且以勤奮著稱。」
所以,大陸企業加大了對臺灣人才的吸引力度。2017年從臺灣領先晶片製造商跳槽至一家北京公司的黃(Peter Huang)指出:「我認為我能看到未來,因為如果中國大陸想要製造自己的晶片,變得自力更生,像我這樣的人就會有很好的機會。」
而更多的機會和更高的薪水,被認為是吸引臺灣資深工程師轉戰大陸的關鍵因素。
臺灣人力資源公司「104人力銀行」(104 Job Bank)去年的一項調查顯示,臺灣晶片行業中層管理人員的平均年薪約為新臺幣200萬元(約合人民幣44萬),而大陸企業的平均年薪則高達新臺幣450萬元(約合人民幣100萬)。
一位業內人士表示:「對他們中的許多人來說,3年在大陸賺到的錢,相當於在臺灣8年賺到的錢。」
確實,對陳來說,這份工作很難拒絕——他獲得了薪水更高的高層職位,他還可以每月飛回臺灣一次,與他的晶片設計團隊和家人見面。他在大陸的僱主也在考慮上市,員工可能有資格獲得股份。
「這意味著我的財務狀況將會很穩定,」他說。
但黃強調,工資並不是他來北京的主要原因:「我想來,是因為我相信這裡會有更多的機會,你可以認識更多的人,這也可以提高我的能力,開闊我的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