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自己就是造成行業人才缺口的「元兇」,由他們肩負起培育農村電商人才的重任,恐怕再合適不過了。
1月22日,拼多多以171.89美元收盤,對應2108億美元市值。拼多多的股價在2020年增長了370%,雖然1月初遭遇調整,但現在看來已經企穩。
這家公司在二級市場的瘋狂之旅始於2018年。那年7月26日,他們以19美元的發行價登陸納斯達克,市值240億美元。
短短兩年多時間,拼多多從「3億人都在用」變成了「6億人」,在投資人眼中的價值也增加至2100多億美元。在去年的最後幾周,他們甚至一度超越美團,成為市值第三大的中國網際網路公司。
上市並非拼多多在2018年唯一的大動作。「最初一公裡」戰略同樣在那一年被提出,拼多多深耕農業生產和種植的時代由此開啟。這一戰略究竟是什麼?簡單說就是兩件事,打造了一個新模式,培育了一批新農人。
電商平臺主推「農產品上行」其實不是什麼新鮮事兒。阿里巴巴早在2014年就進軍農村,開啟了「千縣萬村計劃」。京東也幾乎在同一時間上線了「送種子下鄉」活動。
很可惜,這些嘗試最終都收效甚微,並沒能從根本上改變中國農產品流通效率低下等問題。
相較於前輩,拼多多又在「農產品上行」方面到底玩出了什麼新意?
我們需要知道,中國的農產品供需是一個多對多的關係。在美國,農業人口大約只有350萬,還不到總人口2%,因此可以實現少對多的集中式供給。但中國的農業體系主要由超過2.3億的個體種植戶和百萬個初級批發市場,以及10億消費者構成,供需兩端都極度分散。
傳統農產品流通路徑需要經過原產地收購商、產地批發商、銷地批發商、銷地零售商(菜市場/超市)等多個環節。每一個環節都需要經過倉儲、物流等環節,都會造成損耗和成本疊加。
以每日優鮮為代表的生鮮平臺對上述冗長的流通路徑進行了改造。他們直接從農戶手中採購商品,然後統一入庫、打包,最後完成配送。這一模式砍掉了批發商等多個環節,但電商平臺自身承擔了大量的履約成本。
拼多多的模式則屬於將包裹直接從產地寄到消費者家中,省去了「入庫」環節。「打包」由農戶自己完成,無需額外開支。所以說,拼多多目前的模式相交於傳統生鮮平臺更具優勢。
每日優鮮和拼多多模式的核心區別就在於,前者通過統一供給端(統一採購、統一入庫等)的方式提高效率,後者側重於需求端的整合。
拼多多將短時間內的同質化的需求聚集在一起,從而突破中國農產品長期以來「多對多」的制約,走出一條雲端的集約化、規模化的創新之路。
可為什麼是拼多多率先整合了前端需求?原因就在於他們招牌式的「拼購」模式。
在拼多多出現之前,「搜索」是電商平臺主要的人貨匹配方式。但農產品的品牌屬性很低,我們平時只會想到買「桔子」,很難有一定要買「某品牌桔子」的想法。在消費者缺乏足夠認知的情況下,搜索結果的精準程度並不高。因此,通過搜索的方式聚集農產品需求的難度較大,這是當年阿里和京東都折戟農村電商的重要原因。
「貨找人」的拼購則是另一種玩法。
系統推送、拼購將原本分散、臨時的需求,在時間和空間上形成歸集效應,為上遊農戶提供穩定的訂單。例如,秋季來臨之時,數萬人甚至十幾萬人或許同時在拼山東的蘋果,在那段時間,農戶每天都能寄出數百甚至上千單,因此在「最初一公裡」形成了規模效益,從而實現整個流通效率的提升。這正是拼多多模式的創新之處。
當然,每一種模式都有各自的側重點。
在其他兩種體系下,農戶只需要將商品出售給本地採購商或電商平臺即可,不用參與後續運營及發貨。
但「拼購+產地直發」將種植戶直接對接消費者,這就需要農人們對智慧型手機、移動網際網路有基本的了解。
所以,雖然拼多多不用把錢砸在倉儲、店鋪運營上,但他們必須花錢去做另一件事——培育新農人。
對於來自東部、城鎮地區的商戶而言,線上開店、上傳商品、定價、直播等技能是最基礎的技能,但在網際網路發展水平較為落後的西部、鄉鎮等地,人們對網際網路的認知還比較局限。
拼多多新農業農村研究院副院長狄拉克此前就表示:「中西部地區網際網路正在快速發展,對於搜索、社交等基礎網際網路應用相對比較熟悉,但很多農民和新農人對於諸如直播電商這樣的新方式還是缺少了解,沒有能及時把新技術轉化為生產力工具」。
在「最初一公裡」戰略確定的2018年,拼多多就創立了多多大學,結合農村生產者知識結構,建立專業性的農產品上行與網際網路運營課程,幫助農村地區培育有獨立上行能力的新農人。
2019年,拼多多繼續加大農產品上行科普教育的資金與人力資源投入力度。「多多大學」的線下課程累計課時達1400小時,覆蓋12個省份共計874名農村學員。在此基礎上形成的線上專業課程,累計觸達49萬農業經營者。
即便遭遇疫情,拼多多的培訓計劃也未終止。去年8月,拼多多攜手青海省海西州、浙江省援青指揮部,共同舉辦的「海西優品雲上行」浙江青海消費扶貧新農商培訓,以在線授課方式啟動。
該培訓班的目的是培養出更多的電商人才,將更多海西農特產品推向市場。這次活動最終吸引了超過9000名學員參與學習。
根據《2020中國農村電商人才現狀與發展報告》,未來五年農產品電商人才缺口將逐年上升至350萬。有意思的是,報告的這一觀點是基於國內農產品電商銷售複合增長率等信息估算得來,而拼多多正是國內最大的農產品上行電商之一。
2017年-2019年,其農產品交易額從196億元增至1364億元,年複合增速164%。2020年有望突破2500億元,持續保持高增長。
如此看來,拼多多自己就是造成行業人才缺口的「元兇」,由他們肩負起培育農村電商人才的重任,恐怕再合適不過了。
「現代農業是高科技的農業,不再是臉朝黃土背朝天,而是機械化、電氣化、智能化的農業」。90歲的袁隆平院士在2020年中國農民豐收節金秋消費季活動中如此寄語年輕農人。
在走過了「最初一公裡」後,拼多多很自然地開啟了對農業前沿科技的探索,試圖利用新科技完成對傳統農業的改造甚至重構。
2020年7月,中國首屆草莓AI種植大賽拉開了序幕。這是拼多多以數據、人機結合的方式,對農產品標準化的一次摸索。在這次比賽中,科學家們將人工智慧技術與專家經驗加以融合,建立起一套標準化的草莓種植智慧決策系統。利用AI技術,幫助農民「一鍵種植」的時代或許已經不遠。
12月,拼多多又支持了由聯合國糧農組織和浙江大學聯合舉辦的「2020全球農創客大賽」,該賽事旨在發現、加速和推廣以青年為主導的創新商業模式、數字解決方案,釋放糧食及農業領域創新潛力,以解決新冠疫情暴發對農產品上行帶來的問題。
拼多多希望通過這次大賽,探索將前沿技術應用帶到中國農業產區的田間地頭,為更多小農經營生產主體提供高性價比的數字農業解決方案。
不久前,拼多多宣布,未來將加大在直播、人才培育、供應鏈優化等方面的投入,以不斷完善原產地直發的農產品上行模式。
農產品對於這家年輕的平臺究竟意味著什麼?
短期而言,高頻、剛需的農產品是增加平臺用戶黏性的利器。在天貓把控服飾、京東掌握家電的格局下,拼多多必須擁有屬於自己的優勢品類。長遠來看,中國數字經濟滲透率已達到36.2%,但農業只有8.2%,還是一片藍海。
剛剛完成「最初一公裡」的拼多多,確實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略 大 參 考 / 一個有觀點的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