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百團大戰生物社活體展覽活動吸引了不少同學的目光,本期推送就來總結一下百團大戰並發布一下我們所介紹的內容。
兩棲綱
A.有尾目:隱腮鯢亞科(大鯢,小鯢)+蠑螈亞科
墨西哥鈍口螈:
1.鈍口螈科 純水棲種-引入對兩棲類錯誤的概念:並不是水陸兩棲的兩棲;而是繁殖離不開水,幼體必須在水中發育
2.僅分布在墨西哥的兩個湖泊之內,上世紀被大量採集作為研究細胞再生的實驗對象和寵物。原產地單一導致其野生種群受滅絕危險, 國際野生動物保護紅皮書將其野外種群狀況評價為極度瀕危
3.寵物市場隨處可見的個體是與虎紋鈍口螈雜交的後代。人工個體外放問題,白化個體汙染野生個體基因庫
4.幼態延續:成體也具有腮,可以從水中分理處分離氧氣,但是還需要浮到水面換氣,用肺呼吸。變態過程缺少甲狀腺激素的刺激,無法開啟細胞凋亡過程。人工環境下注射甲狀腺激素可以促進變態發生
南美角蛙:
1. 角花蟾科偏陸棲種
2. 廣泛分布於南美洲雨林底層,面對極端環境時,皮膚腺會分泌粘液包裹住自己,進入夏眠,等再次被水浸泡是黏液層融化,重新活動---兩棲類對環境的一種適應
1. 全世界僅存162種,僅分布在赤道附近
2. 純穴居或生活在地下,眼部退化
3. 皮膚褶皺處有細小的鱗片,和古代兩棲類鱗片類似,比較原始的類群,並非現存兩棲類的祖先(泥盆紀晚期肉足魚)
玉米蛇:
1. 爬行綱-蛇目-遊蛇科-錦蛇屬,美洲南部最常見的無毒蛇
2. 「玉米」名稱的由來:
出沒於儲存玉米的穀倉狩獵嚙齒類動物+腹部格子樣的花紋像玉米粒
3. 「變溫動物」一詞的由來:
除了哺乳類和鳥類,大部分動物都無法長時間維持體溫(特例:泰加蜥蜴通過繁殖期生產的激素提高代謝,孵卵),原因是因為:
(1)爬行類的心臟只有三個室,且房和室間分隔不完全,血液循環效率低,無法給身體各部提供足量氧氣完成細胞呼吸
(2)無法節律性調節體溫;溫度過低會導致變溫動物的死亡
4. 爬行類是最早適應陸地生活的物種:
(1)體表覆蓋鱗片-防止水分散失-有鱗目的分類依據
(2)卵表面有卵殼,擺脫了生殖離不開水的束縛,可以向內陸探索
5.信子-嗅覺器官
(1)捕捉空氣中的氣味分子,舌回縮時將其傳到犁鼻器內,犁鼻器通過神經連接大腦-從而感知周圍環境
膜翅目 蟻科:
1.總體介紹:
(1)膜翅目名字的由來—透明膜狀翅膀
(2)隸屬胡蜂總科 蟻科 由穴居黃蜂進化而來。(舉例:繁殖蟻的翅膀;獵鐮猛蟻的大眼、跳躍、蟄針和單打獨鬥)白蟻是蜚蠊目,不是螞蟻!
2.螞蟻分類:
(1)猛蟻亞科(獵鐮猛蟻、聚紋雙刺猛蟻:較原始的類群,厚實的外骨骼和蟄針、體型較大、單獨作戰)
(2)切葉蟻亞科(野蠻收穫蟻、盲切葉蟻屬、火蟻屬、須蟻屬:不是所有都切葉!進化最完善的螞蟻類群,大多有多型職蟻分化,部分有蟄針且毒性較強,群落較大)
(3)蟻亞科(中亞弓背蟻、玉米毛蟻、蜜罐蟻屬、蟻屬林蟻:常見我們的老朋友,適應惡劣環境,腹部可以很大程度的膨脹以儲存食物(演示:中亞弓背蟻現場、蜜罐蟻屬圖片),大部分種類沒有蟄針但可以噴射較強蟻酸,)
1. 原產巴基斯坦的小型壁虎,和大多數壁虎不同,豹紋守宮不具備攀爬的能力(因範德華力-分子間相互吸引的弱作用力,壁虎腳趾上的微型絨毛大大提升了接觸面積和範德華力的大小)因為其生活在平坦的沙漠
2. 可活動的眼瞼,學名:斑瞼虎。該特徵為對沙漠強光和風沙環境的適應。大多壁虎不具備該特徵-只能通過舔眼睛清理眼睛上的灰塵
3. 長時間的人工選育使他們的品系極為豐富,品系並不是品種,甚至不能算亞種,類似人和人之間的膚色差異
4. 品系多樣的原因是等位基因關係的多樣性:完全顯性和隱形(川普白化的發展史)+共顯性,多基因遺傳性狀
1.分布於美洲西南部大部分地區的大型王蛇
2.食譜主要以當地蛇類為主,包括劇毒的響尾蛇。因為王蛇對當地毒蛇,銅頭蝮,東部菱背響尾蛇的毒液都有免疫。這種現行被稱為協同進化:其核心觀念是出自愛麗絲夢遊仙境的紅皇后效應(「為了不被人追上只能跑的更快」),獵物的自然選擇壓力來自捕食者,捕食者的壓力來自想吃掉獵物(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3.和中國劇毒蛇銀環蛇的相似性源於平行演化:不同類群裡的兩種生物表現出相似性狀(舉例:流線型的體徵;翅膀)。
擬態:生物的間的相互模仿
類型:
貝氏擬態:無害物種模仿有毒或難吃物種
梅氏擬態:有毒生物相互模仿
集團擬態:多種生物相互模仿,提升了捕食者遇到其中一種生物的可能性
奶蛇和山王蛇會和同領域的劇毒眼鏡蛇-珊瑚蛇形成模仿關係
最新研究:三明治模仿,劇毒的珊瑚蛇和無毒的奶蛇模仿中等毒性假珊瑚蛇;原因是劇毒的蛇一擊斃命,受欺騙的捕食者很難再種群中擴散,也就不利於珊瑚蛇減少被捕獵的風險。
社會性昆蟲三大特點:
(1)成蟲生活在一起合作育幼
昆蟲完全變態、不完全變態,螞蟻完全變態、幼蟲和蛹需要成蟲照顧(中亞弓背蟻卵幼蛹)
(2)存在生殖和非生殖個體
螞蟻的分化相當複雜:
A. 職蟻:一般沒有生殖能力,全部為雌性
職蟻有單型或多型:
原始類群主要為單型:合作較少,個體間沒有明確分工。
進化程度較深的類群主要為多型:兵蟻(大工蟻)頭身寬度比較大、咬合力較強,主要負責保衛、捕獵、破碎種子;中型工蟻主要負責搬運;小型工蟻主要負責照顧蟻后和幼蟲。某些類群(盲切葉蟻屬,全異盲切葉蟻圖片演示)特化兵蟻和工蟻的體型比可達幾百比一。
B. 繁殖蟻:雌性和雄性
大部分保留翅膀進行婚飛,在空中交配,婚飛後雄蟻死亡、蟻后脫翅挖洞。較原始類群(猛蟻亞科)繁殖蟻體型與職蟻差異不大,且可以自己捕食,識別主要看胸部翅基痕跡。
C. 補充:其他社群結構:
工蟻生殖(較原始類群保留成熟生殖系統,如鐮猛蟻屬大群落工蟻交配取代蟻后、聚紋雙刺猛蟻沒有蟻后)
(3)兩個以上世代重疊幫助雙親餵養同胞弟妹
A. 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
B.《野保法》國一國二(黃金蟒)三有(蝌蚪)+IUCN(與國一國二無直接聯繫)+CITES(直接對應國一國二)
C. 保護現狀:選擇性保護(明星物種:熊貓館和兩爬館);國內現狀:棲息地退化嚴重(近年有好轉)、專業知識缺乏、野保法思路有問題(粗放的利用式——一刀切的 「白左式」 )
D. 我們的思路:保護棲息地;精細化合理利用野生動物資源;適當開放人工養殖;科普法治教育與管理。
另起一個部分在這次活動中,來自高二13班的譚天睿(左圖)和高二14班的徐龍敖(右圖)同學負責主要的講解工作,他們熱情洋溢且知識點滿滿的講解也讓很多同學印象深刻。我們也來聽聽他們是怎麼評價這次活動的吧!
「這次的準備可以說是相當充分:我們根據之前講lecture的內容濃縮精煉出了後來的大綱,又精心挑選了一些互動性強,並且有代表性的大寶貝(但也考慮到這畢竟是一次普及性的首秀,我們也適當降低了講解的部分,讓大家以接觸動物、培養興趣為主。我也向感興趣的同學們,進行了一些較為細緻的「蟻學」講解,個人感覺大家聽得還很認真,但是舉著放大鏡幾輪大喊下來確實導致了嗓子冒煙和雙目昏花。不過,大家願意放下來自於刻板印象的恐懼和偏見,尊重這些生命,真心的去聆聽這些生物背後的故事,是真正讓我感動的,也是我在螞蟻堆裡繼續肝下去的源泉。」 ——高二13班譚天睿
為了讓同學們在本次活動中更加有所收穫,我們還製作了包含簡介大綱和知識點梳理的Handout,在此放上電子版供大家參考!
同時,歡迎大家積極參與我們的有獎問答,得分前20名的同學將獲得生物社的周邊禮品哦!
本次活動生物社負責人員(左起):李盈潤、高子晰、
王許可、譚天睿、徐龍敖,特別鳴謝晉家一(右起1)
最後,我們代表生物社全體感謝學生會對百團大戰做出的努力和貢獻。謝謝每一個人全力的付出!我們會帶著大家的支持與期待更加堅定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