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尼康,我相信就算很多沒碰過相機的朋友也知道有這麼個公司。時至今日,雖然各種問題纏身,但尼康公司在世界民用光學器材領域的影響力可以說依舊能排到前五的位置(保守估計)。隨著Z系列微單相機的發售,部分尼康老用戶在經過一段時間的觀望後,又重新回到了尼康門下。
不過可能因為大家對尼康這位老牌光學巨人有著比較高的期待,有些朋友就跟我抱怨,說你看佳能發布了全幅無反相機之後,很快就推出一些列超大光圈鏡頭;回頭看尼康這邊,鏡頭的最大光圈又是祖傳的f1.8。
當然了,說實話跟我抱怨這個事的朋友也不是一個天天都在用最大光圈拍照的人,但這個小抱怨倒讓我想起個很有意思事情:相比於其他廠家,尼康確實發布了更多最大光圈為f1.8的鏡頭,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最大光圈f1.8算得上是尼康鏡頭的「祖傳」參數,而祖傳中這個「祖」,就是我們今天要介紹的鏡頭: W-Nikkor 35mm f1.8。
以今天的眼光來看,f1.8似乎是個配不上頂級定焦標頭的參數,不過讓我們回到那個旁軸相機爭霸、日本廠商群雄並起,狙擊德國的年代,f1.8的意義其實是要超過「一枚頂級標頭應有的技術指標」這個範疇的,它不光代表了日本在光學領域的研發水平大有趕超德國之勢,同時也代表了民用光學領域中的一個裡程碑。
在此之前,35mm定焦鏡頭的光圈值從未超過過f2,而35/1.8的出現不光刷新了這一數據,而且這枚鏡頭在提供更大光圈的同時,它還以很小的體積,非常輕的重量實現了即使以今天的標準看來,依舊不差的畫質。所有這些特點結合在一起,足以奠定35/1.8這支鏡頭在整個民用光學歷史上的地位。
下面我們還是從三方面來來說說這隻鏡頭,也就是35/1.8的歷史沿革和設計特點,實際使用中的效果以及購買收藏中可能遇到的一些問題。35/1.8是尼康公司於1955年設計,1956年伴隨著尼康自家旁軸相機Nikon S2投放市場的一隻大光圈廣角鏡頭。這裡多說一句,雖然以現在的眼光看,越來越多人傾向於把35mm鏡頭當作標準鏡頭使用,但是在幾十年前,大家還是傾向於認為35mm屬於廣角鏡頭範疇。
35/1.8的設計師是著名的東秀夫先生,他也是那個時代日本湧現出的諸多鏡頭設計大師之一。日後不少尼康老鏡頭介紹都會提及這個人,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行關注下。根據我們掌握的資料來看,35/1.8一共生產了8000枚左右,其中6500枚為尼康S口,剩下1500枚為Leica螺口。早期生產的35/1.8命名方式W-Nikkor.C,其中C代表了鏡頭有鍍膜。後期生產版本由於鍍膜技術的普及,字母C就被從名字上移除了。
另外,在這8000枚左右的鏡頭中,還有100枚左右光圈環也是黑色的版本,由於數量稀少,收藏價值較高,當然光學上並沒有任何不同。35/1.8剛推出的時候售價為39,500日元。價格和其它超大光圈的鏡頭相比其實還好,按照通脹率折算到今天價格約為239,990.00日元。個人認為相比於這隻鏡頭的素質而言,這可以說是一個相當實惠的價格。下面來介紹一下鏡頭的結構和設計。
從上圖大家不難發現其實35/1.8使用的也是改進的高斯結構。在研製35/1.8的年代,很少有視角大於60度且最大光圈大於f2.5的廣角鏡頭。其主要原因是當光圈變大時,畫面周邊的慧差將顯著增加,同時還會帶來相場彎曲等等問題,最終結果導致在光圈全開的情況下,離光軸不遠的地方圖像質量就已經較差了。
簡單舉例來說,此前就算把光圈做大,在光圈全開的情況下,可能只有畫面中間50%的地方看上去還比較清楚,周圍全是模糊的。這也導致此類大光圈鏡頭在此之前實用價值有限。
為了解決大光圈下的慧差和相場平整度問題,讓我們看看東秀夫先生和當時的尼康設計團隊都做了什麼:
控制慧差(Coma):適當增大r5和r6兩個曲面的半徑可以有效降低傾斜入射光線造成的慧差;同時,通過將曲面r10的半徑設計為一個特定的數值也會對提升光線的匯聚效果起到幫助,進一步削弱慧差;
控制像散和像彎曲:通過調整d6和d8,也就III,IV兩組鏡片的軸向厚度關係,像散和像場彎曲問題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修復。值得注意的是,關於這個細節,我們在專利中看到描述和尼康在其官網資料「一千零一夜」系列中的描述稍有差別。在尼康官方介紹中,主要是最後一片大大的凹透鏡起到了「像場平整器」的作用。這個小差別不知道是尼康在申請專利時留了一手,還是對同一個設計的不同描述。有了解這個細節的,或者懂得相關理論的朋友們也歡迎在評論中留言。
圖中的介紹也印證了之前提到的35/1.8的特點。有趣的是介紹中甚至提到前組鏡片的直徑可以支持最大f1.4的光圈。要是當年尼康激進一點,沒準今天概念中35mm鏡皇的指標在60年前就定型了
以我個人看來,35/1.8在使用中最有意思的地方是,看用它拍的照片,很多時候會讓觀者意識不到自己是在使用一隻老鏡頭。那些老鏡頭常有的問題,尤其是球面相差,在這隻鏡頭上得到了很好的抑制。只有在使用最大光圈拍照,同時觀者的注意力又集中在畫面的某些局部時,人們才會意識到:這可能是用一枚老鏡頭拍的照片。若非如此,大家很難把照片和一隻幾十年的老頭聯繫起來。35/1.8在畫質的各個方面都表現得十分精彩,尤其是當喜歡使用老鏡頭的朋友們習慣了老鏡頭較低的對比度與清晰度以及各種相差之後,會毫無疑問地被這支鏡頭的素質所折服。為了看看這隻老頭到底又多大能耐,這裡我們做了個不嚴謹但有趣的測試,就是用最新發售的Z口35/1.8和老35/1.8做對比,看看成像到底有什麼差別。為了看看老鏡頭究竟」尚能飯否「,我們特意選用了像素更高的尼康Z7作為測試用的機身平臺。下面是幾張樣圖:
使用Nikkor-W 35mm f1.8最大光圈拍攝,在對焦距離較近的時候,這枚老頭的效果不甚理想,即使在焦點周圍也顯得過於「柔和『了。
使用Nikkor Z 35mm f/1.8 S拍攝,光圈同樣為最大光圈。在相對近的距離上,新的微單鏡頭成像優勢還是很明顯的。同時我們也能發現兩個有意思的現象:1. 在同樣的白平衡設置下,新鏡頭的Jpg直出文件明顯偏黃,二老鏡頭則是偏藍,目前我還不太確定是什麼原因觸發的這個顯現;2. 新鏡頭的視角比老鏡頭稍微大一點。這兩個特點在接下來的樣片中也有體現。
下面是把光圈收小到f5.6後,焦點位於無限遠時的一組樣片:
Nikkor Z 35mm f1.8 S
這一組對比中不難發現,當光圈縮小一點以後,老35/1.8的畫質迅速追了上來,不放大看的話其實不太容易看出有何區別,放大觀察局部的時候,老35/1.8的成像質量也在可以接受的範圍內。
最後一度對比,讓我們看看在色彩表現上,新老鏡頭有何差別:
以我個人對當時情景的感受來看,新鏡頭對色彩的還原還是比老鏡頭要準確的。這裡老35/1.8拍出的片子中飽和度和人眼的感受相比顯得有些不足。
看完測試內容,我們不難發現,即使是放在如今相對高像素的數位相機上,W-Nikkor 35mm f1.8依舊能提供畫質在可接受範圍內的片子。這確實是個值得當年尼康人驕傲的事!不過也有人可能會想,既然這個老35/1.8成像沒什麼特色,那我們為什麼費勁去收這麼一隻鏡頭呢?又是玄學作祟麼?
並非如此。此刻我們不是在鼓吹」老頭比新頭好「,而是在探索老頭的收藏與使用價值。今天擁有一支35/1.8的意義何在?在我看來,正是以許多與35/1.8類似的「名鏡」為基礎,民用光學技術才會發展到今天的地步。當我們登上更高的山峰迴頭看的時候,比起嘲笑原來的山峰矮,更有意思的事恐怕是偶爾回去看看舊時風景。除此之外從面上面的簡單對比也不難看出,即便論畫質,老35/1.8絕對算得上「廉頗不老"。這感覺就像,二三十歲的小夥子去健身房,脫了上衣一身肌肉,沒什麼稀奇;但要是一個70歲的大爺,隨手爆衣,身材竟沒比小夥子差多少,這種事可就要上新聞了。
「早啊!」 W-Nikkor 35mm f1.8搭配Nikon S3限量版機身
說完了轉接在數位相機上使用的效果,最後我們來說一下,如果屏幕前的觀眾老爺們對這支鏡頭感興趣,在購買收藏的過程中需要注意些什麼。
首先這支鏡頭按照卡口不同有徠卡螺口和尼康S口兩個版本。這兩個版本的鏡頭沒有任何光學方面的差別,不過價格上徠卡螺口鏡頭通常要比尼康S口高一倍,目前的價格是尼康S口大概在$700左右,徠卡螺口基本都在$1000以上。
在這裡我要提一下35/1.8徠卡螺口的一些優勢。一方面是轉接環比較好找,另一方面則是轉接後對焦手感更好,準確度更高。由於尼康S口的設計,其機身內的對焦齒輪一定程度上承擔起了阻尼的作用,而轉接後由於沒有這一阻尼存在,對於不少人來說這支鏡頭的對焦手感過輕,最開始不習慣的時候偶爾容易跑焦。徠卡螺口版本因為集成了對焦機構,所以就不存在這一問題了。
另外,35/1.8還隨著2000年尼康SP限量版進行了復刻,光學結構無明顯差別,只是採用了尼康當時使用的現代玻璃和鍍膜技術,據某些國外論壇網友測試,新老兩個版本鏡頭成像效果亦無顯著差別。
最後我們來從三個角度談一下35/1.8的收藏價值。毫無疑問,尼康35/1.8是一枚有著十足裡程碑意義的鏡頭;從保有量來說,35/1.8的存世量還是相對較大的,因此稀有度並不是35/1.8主要價值所在。不過想找到一枚品相不錯的來收藏也並不容易,感興趣的各位得花點心思;從實用效果來看,數碼轉接後成像雖沒什麼特殊效果,比如焦外螺旋之類,但是作為集如此多特性於一身的老爺鏡,出色的成像質量本身就是最「特殊」的效果了。以上就是關於Nikkor-W 35mm f1.8的故事了。在寫完這篇介紹後,其實我們對這枚鏡頭的技術細節還有一些疑問,如果大家能提供什麼有價值的信息,補充或者修正,請在評論區留言,讓我們一起學習,共同進步!各位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