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半導體晶片短缺持續困擾業界,「今年不可能解決半導體晶片短缺問題,目前包括臺積電等主要晶圓廠都已洽談明年產能分配,我擔心晶片一直短缺,會讓很多新創公司,因拿不到晶片,無法如期推出產品,最後面臨倒閉。」全球快閃記憶體控制晶片領導廠商慧榮總經理苟嘉章,一語道出目前全球晶片短缺恐引發的後遺症。
近期許多國際大車廠,包括福特、豐田、本田、現代,甚至歐洲的保時捷、Volvo等,也都因為車用晶片短缺被迫減產,美國、德國、日本及韓國甚至透過政治手段,希望中國臺灣晶圓廠提供協助。此時正好遭遇全球第二大車用微控制器(MCU)瑞薩那珂廠失火,估計最快得耗時三個月才能恢復產線,讓車用晶片短缺更為嚴重。
全球晶片短缺為何一直無法舒緩?臺積電董事長劉德音近期特別說明是三大原因。一是新冠肺炎疫情,市場擔心供應鏈中斷,拉高庫存準備。二是美中貿易關係局勢,造成市場不確定因素升高,尤其是美國制裁華為,其他人會認為有機會取代它的市場,反而提高供應鏈下單量。三是新冠肺炎疫情造成全球加速數位轉型。他分析這三大因素都在同時間爆發,雖有重複下單的層面,這其實與在哪裡生產並不關聯。
劉德音的回應,雖然是對包括美國和歐盟等國政府,認為晶片製造過度依賴中國臺灣(尤其是臺積電),打算透過政策獎勵,建立自主晶片製造的錯誤認知,提出澄清,但也直接說明目前全球半導體晶片短缺的主要癥結。
劉德音未說明在各國競相爭取臺積電前往設廠的因應對策,卻點出目前晶片短缺在智慧裝置、遠距應用和車用晶片三大應用爭搶晶圓代工產能下,馬上又面臨下一波如5G及AI人工智慧相關晶片需求大幅成長的大浪潮。
苟嘉章直言:「半導體晶片短缺今年無解,明年將會更嚴重。」他說,原本慧榮也擔心成熟製程40nm到65nm搶翻天,決定將部分晶片導入28nm製程,未料28nm一下子就滿載。且今年臺積電所有產能都已排定,想要從臺積電擠出的產能拿到晶片,更是難上加難。
從投資效益觀點,晶圓廠不太可能將資本支出投入生產售價較低的成熟製程,尤其是八吋晶圓更是不太可能,但成熟製程的應用面,如電源管理IC、面板驅動IC到各項影像感測、分離式元件等,將因5G應用擴大,需求持續增加,加上新冠肺炎徹底改變全球生活型態,數位化聯結會持續升級,在此情況下,明年晶片短缺恐更嚴重。
不少半導體業者認為,目前市場確實存在重複下單問題,但各家都不願先縮手、踩煞車,有部分原因也是認為一旦晶片被競爭對手先拿到,等於把市場拱手讓人。「卡住產能、牽制對手」的戰略,也是這波晶片競爭的一門顯學。
近期因小米、OPPO、Vivo瓜分華為的市場,在手機晶片市佔一路竄升的聯發科,就是最好的例子。
聯發科原本為了交貨給華為,在臺積電投下龐大的晶片產能,還一度擔心華為被制裁,營運連帶受重創。未料華為市佔快速被其他聯發科供貨的客戶取代,聯發科在臺積電不斷擴大的產能,反而成為去年營收和獲利大幅成長的憑藉,更讓聯發科在全球晶片短缺中,今年市佔將持續竄升。
綜合各項調查,這波半導體晶片缺貨潮,只要晶圓代工廠願提供晶片產能做後盾,就會是贏家。扳倒對手,只要讓對方要不到產能,比做任何行銷還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