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美國!400億國產晶片巨頭突然撤回!

2021-02-23 老闆精英社

來源:21財聞匯綜合、21世紀經濟報導、中國基金報、南方都市報、中國經濟網、環球時報、鎂客網、讀懂財經研究所、華商韜略、每日經濟新聞等 圖片來源:網絡

美國脅迫全球盟友對中國的打壓,還在步步升級。

但科技自立的道路上,我們絕不會也不能妥協。

5月24日深夜,一則大消息又在朋友圈刷屏了。

中芯國際宣布從美股退市

5月24日晚,香港、美國兩地上市的中芯國際在香港證券交易所發布公告稱,公司決定主動從紐約證券交易所退市,且已得到董事會批准。

按照計劃,退市生效並達到撤銷註冊條件後,中芯將於今年6月14日前後向美國證交會遞交表格15F。根據美國證券交易法,90天內,撤銷中芯國際在美國證交會的註冊和終止其申報責任的申報就會生效。

對此,國內半導體市場研究公司芯謀研究的創始人、首席分析師顧文軍表示," 中芯從美股退市的說法不準確,而是繼續保持 ADR(美國存託憑證),主動降級到 OTC(場外交易市場)。"

簡單來說,中芯並不是完全從美股退市,而是退到場外市場,不會影響交易,美國投資者可以繼續持有或者在 OTC 市場進行相關交易。

在美國對多家中國科技企業發出「禁令」之際,於香港和美國兩地上市的中芯國際自願申請從紐約證券交易所退市。受該消息影響,中芯國際美股ADS周五盤前下跌超過4%,最新股價報5.24美元,下跌4.73%,總市值:52.93億美元(約362億人民幣)。

突然退市原因為何?

從中芯發布的公告看,該公司決定退出紐交所原因有二:

ADS(美國存託股份或美國存託憑證)交易量與其全球交易量相比較為有限;

維持在紐交所上市、在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註冊並遵守交易法的定期報告,以及相關義務所要承擔行政負擔和成本都過大。

因此,中芯自願將其美國預託證券股份從紐約證券交易所退市,並撤銷該等美國預託證券股份和相關普通股的註冊。僅就目前來看,中芯主體其實是在港股,在 ADR 上市對公司財務方面的幫助確實有限。

中芯國際分別於2004年3月17日、18日在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和香港聯合交易所上市。最近一個交易日,中芯國際在紐約證券交易所的收盤價為5.50美元,股本1.01億,市值僅為5.55億美元。自上市以來,中芯國際股價逐步走低,最低於2008年不足1美元。香港市場上,中芯國際總市值為425.22億港元,遠超紐約證券交易所。

市場認為,當上市公司估值不高,或者融資不暢,成交不活躍時,加上日常高昂的行政費用,很多公司會選擇從資本市場退出。

圖據中芯國際官網

此時從美股退市,引市場聯想

本次中芯國際從紐交所退市,正值中美貿易摩擦持續升級之際,背後策略調整動向備受關注。

此前傳聞,如果華為遭美方封鎖生效,臺積電一旦不再代工生產海思晶片14nm工藝,長期來看此部分業務有望轉交中芯國際負責代工生產

中芯國際內部人士表示目前中芯國際可以代工部分14納米晶片生產,但還不包括更先進的14納米及以下產品。

業界認為,華為長於晶片設計,而中芯國際主業是晶片製造,兩家企業上下遊合作可打造強大的產業鏈條。

美國對中國企業的打壓,從技術禁運不斷向外擴散。根據外媒的報導,近日,美國總統川普前顧問班農稱「要美國停止所有中國企業在美IPO,同時限制華爾街對中國企業的投融資,直到看到中方做出美意願下的根本性的改革」。

不過,納斯達克亞太區主席鮑勃·麥庫伊(Bob McCooey)對總統前顧問史蒂夫·班農(Steve Bannon)「切斷所有的IPO」做出了回應,鮑勃表示,這一言論沒有任何道理可言


「像許多人一樣,我看到了川普總統名譽掃地的前顧問史蒂夫·班農發表的言論。我認為這些話沒有任何道理可言。美國資本市場是世界上最好的資本市場,具有透明度、深度流動性,擁有成熟的全球投資者以及納斯達克等交易所對公司的支持。在2018年,來自中國的IPO有22起,今年已經有15起IPO。我們期待看到大量中國公司來到納斯達克,我們視中國公司為我們全球領導人大家庭的一員,並且將給予他們支持。」麥庫伊說。

「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主席領導了一個獨立組織,這個組織無需向總統報告。我們的原則是:歡迎世界各地的公司,尤其歡迎中國公司。中國是我們最大的一個市場(market)。」麥庫伊補充說。

據市場消息,高盛近日發布報告,報告引述中芯國際管理層,稱當前環境對公司不是逆風,也不擔心設備的供應問題,長遠而言,中芯管理層認為,中國半導體供需差距有上升空間。

已實現14納米量產,或在手機領域迎來突破

中芯國際是中國內地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集成電路晶圓代工企業。

中芯國際的主要業務是為客戶提供28納米至0.35微米晶圓代工和技術服務。對各晶圓代工廠商來說,製程工藝的水平決定了其競爭力。

截至2018年,具備28nm及以下先進位程技術的純晶圓代工廠僅剩臺積電、格芯、和艦晶片母公司聯華電子、中芯國際、發行人、華力微六家,14/16nm以下廠商剩臺積電、格芯、聯華電子3家;目前能提供7nm製造服務的純晶圓代工廠商僅剩臺積電。

在半導體行業,更高的製程工藝就意味著,更高的利潤和更多的市場份額。如果停留在低端市場,就很難獲得超出同行業的利潤水平,只能面臨激烈的價格戰。

在28nm領域,由於臺積電技術突破最早,目前憑藉較小的折舊壓力打低價戰來獲得更多的市場份額,加上整個製程擴產相對激進,供大於求,給其它幾家廠商帶來很大的壓力。

價格競爭的背後是技術實力的沉澱問題。要知道,能做先進位程了不代表技術實力就過關,其中還涉及到工藝成本、良品率等諸多問題。

也正是因為如此,儘管製程工藝技術早早突破28nm,但始終沒有產生理想的收益。截至2019年第一季度,28nm收入仍然只佔在中芯國際總收入中的3%。

隨著一季度庫存調整完畢,新成熟工藝平臺準備就緒,28nm預計將會在第二季度貢獻更多營收佔比,二季度收入預計環比上17%~19%。

中芯國際上海晶圓工廠

不久前,中芯國際宣布,今年上半年將大規模量產14納米晶片,良品率已經達到了95%,首個訂單將來自手機領域

這意味著,中國中端性能的晶片生產技術,終於突破歐美封鎖。要知道,華為榮耀8X Max、紅米note7、vivo X21用的都是14納米晶片。

拿下14納米晶片生產工藝後,中芯國際腳步並沒有停歇,正在全力攻關10納米、7納米晶片生產工藝。

眼下環境的變化,也為中芯國際迎來了最好的發展機遇。

內地最大晶圓廠商的崛起之路

作為內地最大代工廠,中芯由原臺灣第三大晶圓代工廠世大半導體創始人張汝京創辦。

中國晶片教父 張汝京

2000 年,張汝京攜臺灣 300 餘名工程師到上海創立中芯,這一舉動被業界認為這是 " 對中國半導體行業具有劃時代意義 "。

「大不了從頭再來。」沒有人比張汝京更有底氣說這句話。

中芯國際代工廠分布。圖據中芯國際官網

彼時,內地半導體市場整體發展落後,且行業正值遇冷之時。張汝京憑藉個人行業人脈和經驗,大批量購入低價的二手設備,迅速為中芯建立了3條8寸晶圓生產線,趕在產業復甦前將產能準備做到完全充分,並創下了全球最快的晶片廠建廠記錄。

2003 年前後,為再次擴大規模,中芯先後北京幾乎同時開建兩座 12 吋晶圓廠,還低價收購了當時摩託羅拉一座位於天津的工廠。這樣算下來,中芯創立3年多時間便建6座廠,且將初期集成電路線寬從0.25微米、0.18微米一直做到了90納米(0.001微米=1納米)。

緊接著,為提高員工素質,為中芯儲備人才,以及充分利用產能,中芯開始入局 DRAM 市場,尋求給國際大型 IDM 公司的代工合作,也因此奠定了公司的代工基礎。

坐穩內地代工老大哥的位置後,2017年年底,中芯挖來了行業領先專家梁孟松,一位在臺積電任職時期僅個人參與發明的專利半導體技術就有181件,且全是最重要先進工藝的技術研發;出走到三星後,帶領三星晶圓代工直接從28nm製程升級到 14nm,甚至領先臺積電半年實現了量產的 " 行業大牛 "。

到中芯後,梁孟鬆手腳大開,在迅速提升 28nm 晶片良品率的同時,還主導從荷蘭買來了最先進的光刻機,將 14nm 晶片良品率瞬間提升至 95%,即便是三星也為此警鈴大作。

人才及經驗積累的推動下,中芯已然躍居全球第四大專業晶圓代工廠,成為了中國半導體製造的核心之一

中芯國際是中國大陸晶圓代工產業的領軍者之一。

行業分析機構集邦諮詢此前發布的依照2019年第一季度營收排名的數據顯示,中芯國際為全球第五大晶圓代工廠商,市佔率為4.5%。排在中芯國際之前的分別為臺積電(48.1%)、三星(19.1%)、格芯(8.4%)和聯電(7.2%)。

目前在先進工藝方面,全球範圍內僅有臺積電、三星已實現7nm製程量產,而格芯、聯電此前已宣布退出7nm製程研發。目前,中芯國際14nm製程已具備量產條件,預計將於年內實現量產。此外,中芯國際12nm工藝的開發也已進入客戶導入階段。

2018年,集成電路產業受各方面因素影響,增速有所放緩,價格競爭壓力增大,產業面臨著很大的挑戰。

在這樣的背景下,中芯國際在2018財年合計錄得創歷史新高的收入約33.6億美元,同比增長8.3%;錄得稅息折舊及攤銷前利潤11.6億美元,同比增長約4.2%。2018財年來自於中國區的收入(不包括技術授權收入)同比成長24.3%。

中芯國際迎來最好機遇

近幾年,隨著摩爾定律的極限在逐漸逼近,先進位程的發展速度在減慢,加上中國本土晶片設計產業蓬勃發展,帶來了物聯網等巨大的內需市場。中國的晶片產業迎來歷史機遇。

所謂的摩爾定律是指: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元器件的數目,約每隔18-24個月便會增加一倍,性能也將提升一倍。換句話說,晶片工藝製程的換代速度是一年半到兩年時間

目前全球最領先的晶片製造工藝是7nm,分別是臺積電和三星。但除這兩家廠商之外,其他的廠商都宣布放棄了跟進更高工藝技術。

例如,臺灣第二大晶圓代工廠聯電曾在去年8月宣布放棄12nm以下的先進工藝研發,而世界第二大純晶圓代工廠格羅方德則同時宣布放棄7nmLPA製程的研發。

原因是,想要掌握最先進的製程工藝,除了技術研發需要大量的投入,生產線建設的資金投入也不少。單說,建設一條28nm工藝集成電路生產線,投資額約在50億美元,20nm工藝生產線更是高達100億美元。

這也為中芯國際追趕帶來了巨大的機會。

去年1月,中芯國際發布公告,稱將聯同國家集成電路基金及上海集成電路基金共同投資102.4億美元,以加快14nm及以下先進工藝研發和量產計劃。

2018年,中芯國際還在去年向荷蘭ASML訂購了一臺EUV極紫外光刻機,單價高達1.2億美元,用於未來中芯國際打造7nm工藝。

某種意義上說,中芯國際已經不是市場意義上的一家純粹為了賺錢的商業公司,它肩負著中國完成國產晶片代工技術向全球最高水平追趕的重任

對於內地產業升級而言,高端晶片生產領域不再受制於人,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中國芯」完成。對於國家和企業而言,高端晶片製程工藝量產意義重大,更何況,中國還是世界上最大的智慧型手機生產地,實現晶片生產的獨立自主意義重大

《中國製造2025》提出:2020年中國晶片自給率要達到40%,2025年要達到70%;國內新一代集成電路設計公司可能在未來引領中國的半導體產業發展。而這其中,代表中國大陸晶圓代工最高水平的中芯國際,將是其中的支柱力量。

只要咬著牙,把技術做出來,不愁沒有客戶和市場,中國集成電路製造產業也會迎來光明的前途。

滔天巨浪方顯英雄本色,艱難困苦鑄造諾亞方舟。自強不息是最踏實的道路,科技自立是最寬闊的路徑。

相關焦點

  • 再見,美國!剛剛,400億國產晶片巨頭突然宣布!
    1977年,張汝京加入德州儀器任工程師,在德州儀器的20年,張汝京幹得最轟烈的事情就是「建廠」,經他之手,公司短時間內便先後在美國、日本、新加坡、臺灣、義大利等地共建設了9座工廠,這在當時全球半導體產業中都是極為少見的。也正因為有著這樣的「大手筆」,張汝京人送稱號「建廠狂魔」。
  • 全力追趕臺積電,2家晶片代工巨頭崛起,國產晶片未來可期
    前段時間,美國晶片巨頭IBM聯合三星電子、英特爾全球首發2nm晶片一事,在業內外引起不小的轟動。
  • 最強國產家電晶片巨頭誕生!成全球四大晶片巨頭:累計出貨1億顆
    就在近日,又有一家國產家電巨頭官宣了一則好消息,它就是海信,成功交出了一份亮眼的造芯成績單,在2020年TV TCON 晶片出貨量超4000萬顆,累計出貨量更是達到了1億顆,全球市場佔有率超過了50%,成為了全球第一的屏端驅動晶片(
  • 7nm晶片即將量產,中芯將迎來新巔峰,國產芯也將有成績
    全球突然缺芯,主要是因為三方面的原因,一點是疫情影響,導致部分晶片企業產能下降,畢竟晶片是全球化很高的產業,一旦某個環節出現問題,都將影響整個晶片產業。另外一點是美國修改規則,導致全球晶片產業發生重大變化。還有一點就是,疫情讓居家辦公成為主流,帶動了PC、平板等智能設備銷量增長,同時,由於5G、萬物聯網的建設,加大了對晶片的需求。
  • 孫正義將ARM賣給美國公司,400億美元創歷史紀錄
    北京時間今日早間(美國當地時間 9 月 13 日),英偉達與軟銀髮表聯合聲明,同意英偉達以400億美元(約合2733億元人民幣)的價格收購軟銀旗下的晶片設計公司ARM,交易將以英偉達股票加現金的方式完成。這將是半導體行業一次世紀大交易。2016年以320億美元買入ARM的軟銀,因此大賺80億美元!截止發稿,英偉達盤前漲近7%
  • 又一國產晶片巨頭誕生,靠晶片收入百億,與高通聯發科三足鼎立!
    又一國產晶片巨頭誕生,靠晶片收入百億,與高通聯發科三足鼎立!本文801字,閱讀時間約3分鐘!
  • 再見了HTC!昔日手機巨頭為何走向沒落?
    昔日手機巨頭,行業翹楚,曾引領手機一代潮流,登上巔峰時刻,為何又突然走向沒落,最終沉寂於智慧型手機浪潮中?HTC公布的財報顯示,2019年其全年收入僅為100.1億新臺幣(約23.1億人民幣),同比下滑57.82%,創19年來最低值。2021年年初,王雪紅還曾對媒體表示,不會放棄5G手機,HTC還發布了VR新品,但市場反響平平。直至如今,HTC一蹶不振,沉寂於智慧型手機和5G時代。HTC這個昔日手機巨頭為何會走向沒落?
  • 又一國產晶片巨頭崛起!採用臺積電7nm工藝製程!
    這些晶片巨頭在各自的領域裡充當重要角色,為中國晶片帶來「芯」力量。而且回望過去半年,中國晶片巨頭們接連取得突破。包括國內的百度公司,也計劃在今年量產面向人工智慧的崑崙2晶片。不過除此之外,中國又一國產晶片巨頭崛起,全新的晶片正式亮相,採用臺積電7nm製程的AI訓練晶片成功落地量產,並且面向公眾發布。
  • 全球十大IC晶片巨頭誕生!美國高通排全球第一:華為晶片排名呢?
    【6月16日訊】相信大家都知道,自從中興、華為事件發生以後,關於國產作業系統、國產晶片的發展就受到了廣大網友們的高度關注,雖然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很多企業的產品都是通過全球分工合作的模式,在晶片領域也同樣如此,有些企業專注於晶片設計,例如高通、華為、蘋果等等,有些企業專注於晶片製造,例如臺積電、中芯國際等等,當然也有企業在晶片設計、製造等領域都有涉及,例如三星、Intel等等,其中三星
  • 德國晶片巨頭髮聲:願為華為提供晶片!
    在美國重磅打壓升級下,臺積電斷供華為麒麟晶片加工,本以為華為無芯可用已成定局,只能靠自己投入晶片代加工生產,而且,要想做到與臺積電、三星一樣的技術,再快也需要幾年時間。然而,美國並沒有給華為喘息的機會,任正非最擔心的事還是發生了,麒麟晶片設計架構授權公司ARM要被美國科技巨頭英偉達收購了。
  • 德國晶片巨頭髮聲:願為中國供應晶片!將全面放棄美國技術:美晶片企業或被孤立
    不過萬萬沒想到的是,近日德國晶片巨頭突然發聲,表示願意供貨給中國市場,華為晶片供應有望了!英飛凌正式宣布根據外媒報導,德國半導體巨頭英飛凌CEO 萊恩哈德·普洛斯(Reinhard Ploss)於近日正式宣布,英飛凌願意為中國市場供貨,期待在中國的業務能夠獲得健康且長期的發展。
  • 一年從中國創收近700億,美國晶片巨頭攤上官司!
    今天,中國的晶片行業迎來了好消息。首先,美國商務部發布公告,暫時、部分解除對中興通訊公司的出口禁售令。但同時,美國的晶片行業卻得到了一個壞消息。周二(7月3日),福州市中級法院裁定對美國晶片巨頭美光科技(Micron)發出「訴中禁令」,其部分快閃記憶體SSD和內存條DRAM將暫時禁止在中國銷售。美光科技的實力有多強大?
  • 又一國產晶片巨頭崛起!採用臺積電7nm工藝製程,任正非說對了
    又一國產晶片巨頭崛起國內有眾多的晶片巨頭,包括大家熟悉的華為海思、紫光展銳、阿里平頭哥等等
  • 有高端荷蘭光刻機,也造不了晶片,國產千億晶片或「爛尾」?
    2019年6月份,業界晶片大牛蔣尚義入駐武漢弘芯,成為新一代弘芯掌門人。隨後武漢弘芯高調啟動千億晶片項目計劃,總投資高達20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380億。蔣尚義何許人也?曾經在臺積電工作10年,是張忠謀最為看重的研發大將之一,曾任臺積電的CTO(首席技術官),甚至還與現任臺積總裁劉德音、魏哲家有段時間一起擔任臺積電的共同營運長( Co-COO )。
  • 中國巨頭正式拿下英國最大晶片公司
    自從華為被美國制裁,大家都明白晶片技術必須掌握在自己手裡,同時也特別期待國內晶片技術能有突破發展。
  • 中國12nm晶片將量產!美國遭新規反噬,該國晶片組織呼籲自救
    比如,歐盟17國就在2020年12月宣布,將在未來2-3年內投資1450億歐元(約11392萬億元人民幣),用於歐洲半導體產業的技術研發;與此同時,中國也定下了"晶片自給率70%"的目標,並且近期晶片國產化利好消息也屢屢傳來。相比之下,美國卻遭晶片新規"反噬",目前該國晶片產業組織已發起最新呼籲,要求美國新任關鍵人士加速"自救"。
  • 不受美國禁令影響,德國晶片巨頭髮聲:願意繼續為中國供應晶片
    近日關於美國對於華為的晶片禁令問題已經塵埃落定,全球半導體公司想要給華為繼續供貨只要涉及到美國丁點技術就必須提前申請,通過後才行,然而這基本是不可能的,面對如此霸道的條款,強如晶片代工的龍頭一哥臺積電都沒有辦法,更何況別的半導體企業了,事情走到這一步,華為的命運似乎已經看到終點。晶片作為現代的工業食糧,是一切高科技發展的基礎,只要是電子設備就離不開它的存在,重要性可想而知。
  • 國產晶片巨頭再放大招!聯發科正式官宣:將打破高通晶片霸主地位
    【1月31日訊】相信大家都知道,自從華為麒麟晶片遭受到「禁令」以後,很多手機晶片廠商、手機廠商都迎來了新一輪的市場機會,那就是華為麒麟晶片、華為手機的巨大市場份額,也成為了各大巨頭們所爭奪的焦點,當然在5G網絡時代,曾經的國產手機晶片巨頭—聯發科再次王者歸來,發布了一系列天璣1000系列、天璣800系列、天璣700系列晶片產品,完成了高端、終端、低端5G晶片市場布局,同時還憑藉優異的表現以及超高的性價比
  • 2700億世紀大交易!晶片巨頭即將投入美國懷抱?1.5萬億產業陷入被動,是否存破解之法?這家萬億巨頭或更尷尬
    以上音頻技術來自:訊飛配音據路透社消息,英偉達公司(Nvidia Corp)即將完成以超過400億美元(折合人民幣超過2700億元)的價格從軟銀集團(SoftBank Group Corp.)手中收購英國晶片設計公司ARM,這將在晶片行業造就一個超級大巨頭。消息人士稱,有關方面最早可能在本周就會宣布ARM的現金加股票交易。
  • 有高端荷蘭光刻機,也造不了晶片,國產千億晶片或「爛尾」?
    隨後武漢弘芯高調啟動千億晶片項目計劃,總投資高達20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380億。蔣尚義何許人也?曾經在臺積電工作10年,是張忠謀最為看重的研發大將之一,曾任臺積電的CTO(首席技術官),甚至還與現任臺積總裁劉德音、魏哲家有段時間一起擔任臺積電的共同營運長( Co-CO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