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新浪宣布已經與New Wave控股集團達成私有化協議。New Wave將收購新浪所有已發行的價值約25.9億美元的普通股,併購方的報價為每股43.3美元,私有化預計在2021年一季度完成。
最終報價較新浪上周五收盤價上漲近8%,較7月6日收到New Wave不具約束力私有化要約前最後一個交易日收盤價上漲約18.1%。消息一出,新浪盤前一度上漲11%。
2000年4月13日,新浪在納斯達克交易所上市,作為中國最早一批赴美上市的網際網路公司,上市20年期間見證了中國網際網路從誕生到繁榮的全過程。
同時,新浪首創的VIE架構為中國網際網路公司融資和上市提供了樣本。新浪之後,網易、搜狐均通過VIE架構成功赴美上市。
2011年和2018年,新浪峰值時股價曾超過120美元/股。但到了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網際網路門戶逐漸失去光環,業績和股價一路下滑。近一年來,新浪股價一直在40美元左右徘徊,最低價26美元。
在這一背景下,新浪選擇從納斯達克退市,如果能夠順利完成私有化,將來重回國內資本市場,其價值或將得到重估。
只是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即便完成私有化,步履遲緩的新浪能否抓住時代機遇,依然存在很大懸念。儘管股價萎靡,但在中國的網際網路版圖上,新浪始終佔有一席之地。
新浪由王志東於1998年創辦,前身是四通利方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1999年4月,新浪網全面改版,實現了中國大陸、臺灣、北美兩岸三地的全面整合;同年11月,新浪網完成6000萬美元的融資,並於第二年4月正式登陸納斯達克,成為2000年第一家成功上市的門戶網站。
上市之後,新浪逐漸建立了一套做網際網路新聞的方法論,並成長為中文網際網路第一門戶。
中概股的故事,是從2000年4月新浪通過VIE架構成功掛牌納斯達克開始講述的。
此前,依據中國1993年的電信法規,在中國經營的網際網路企業無法直接到海外市場進行融資。但是,當時的國內資本市場建設還遠遠落後於發達國家市場,中國網際網路企業對納斯達克的市場成熟度、資金規模、流動性與新經濟氛圍十分嚮往。
新浪分拆出一家只做技術的外商獨資企業與一家做媒體和網際網路接入服務的中國公司,然後,通過貸款協議、投票權和表決權協議,將兩家公司捆綁在一起,負責媒體和網際網路接入服務的公司的收入,通過一個技術服務協議,以技術服務費的形式轉給技術公司。
因此,最終在納斯達克掛牌的,實際上是新浪分拆出的技術公司。
經此一役,新浪既可以拿到海外投資者的美元投資,又可以從事中國法律禁止外資介入的網際網路信息服務等領域。這一通過協議搭建起的架構就是現在中概股海外上市通常採用的VIE架構,新浪架構也進一步引領了中概股赴美上市浪潮。
20年時間彈指一揮間,如今國內經濟形態與資本環境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隨著國內上市政策利好消息不斷釋放、A股對網際網路科技概念估值升高,深交所與港交所逐漸成長為很多新經濟公司新的夢想之地。比如,曾在2005年登陸美股的分眾傳媒。當年在美IPO融資1.7億美元,創下了當時中概股融資規模的最高紀錄,八年之後分眾傳媒從納斯達克退市,並於2015年回歸A股。
目前,許多公司都曾對外表達過回歸A股的意願,如在今年4月份完成私有化的聚美優品,創始人陳歐就曾向媒體表示過正積極研究回歸A股。新浪曾引領一眾網際網路公司赴美上市潮,如今潮水退去,也開始考慮回歸。
9月28日,在私有化消息落定、盤前股價大漲的情況下,總市值不足28億美元,市盈率為負數。
新浪表現不佳的業績是導致股價持續低迷的原因之一,反觀曾經位列第一梯隊的新浪作為第一大股東持股19.79%的天下秀在A股市場中卻「風生水起」,總市值超過320億元人民幣(47億美元),約為新浪的1.6倍。
新浪在美股市場長期低迷的狀態,加速催化了其重新登錄A股的進程,這也將是新浪價值被重估的一個契機。
2009年8月,新浪執行長兼總裁的曹國偉主導推出新浪微博,這也被視為新浪的「二次創業」。截至2010年10月底,新浪微博註冊用戶數超過5000萬。
2011年5月,微博發展的迅猛勢頭也將新浪股價送上峰值,最高達到147美元。
在隨後的微博大戰中,騰訊微博一度趕超新浪微博。但到了2012年,騰訊微博的活躍用戶數停滯不前,微信取代騰訊微博成為公司的核心產品之一,新浪微博成為唯一倖存下來的微博類產品。
2012年,新浪微博主要通過購買廣告和營銷服務的客戶獲得營收,此外,還通過為用戶開發遊戲的平臺合作夥伴獲得少量營收。2013年,新浪微博的營收達到1.88億美元,2014年增長至3.34億美元,佔到新浪2014年整體收入的43%左右。
2014年開始,微博發力下沉市場和垂類內容。財報顯示,2016年全年淨營收6.558億美元,2015年為4.779億美元。2016年10月18日,微博市值首次超過Twitter。
2018年,新浪的股價迎來新的巔峰,最高曾經達到124.6美元。
去年11月,阿里巴巴在港交所二次上市,隨後,網易、京東今年六月前後腳登陸港股市場。在頭部企業的引領下,中概股回流勢不可擋。
隨著港交所從2018年開始推行同股不同權改革,以及中國註冊制改革全面鋪開,交易所本身的差距逐漸縮小,企業在挑選資本市場時,開始側重考量企業本身與該市場的適配度,比如市場中有無同類型企業、同類型企業的估值與流動性如何,以及是否有本行業的專業投資人。
更具地理位置優勢的港股及A股市場,在制度日漸完善、新經濟氛圍逐漸濃厚的當下,與新經濟企業的適配性正不斷提高。長遠來看,美國作為中國企業上市地首選的地位會被逐漸弱化。
事實上,新浪在五年前就已表現出私有化意向。
2015年6月1日晚,新浪宣布已與董事會主席兼CEO曹國偉達成認購協議,將向曹國偉出售1100萬股新發行的普通股。
交易完成後,曹國偉在新浪公司佔股16.02%,以曹國偉為代表的管理層重新掌握新浪主導權,這減少了新浪私有化需要面對的決策層阻力。
只是,私有化真的能為新浪送來彈藥嗎?
二次創業後的新浪營收逐年上升,直到近兩年,其增速開始明顯放緩:2017年至2019年,新浪營收分別為15.84億美元、21.08億美元、21.63億美元,同比增長分別為53.64%、33.11%、2.59%。
總體來看,廣告收入一直佔到新浪整體業務收入的60%以上,近年來更是超過80%。但是,作為一家門戶網站起家的公司,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正在逐漸取代門戶時代成為市場主流。
同時,新浪在移動端上的表現也差強人意,艾媒數據顯示,2016年第四季度,騰訊新聞以41%的活躍用戶佔比居於手機新聞客戶端市場第一,今日頭條為34.8%,新浪新聞則位列第7。
新浪的營收主要來自微博和門戶兩大部分,2019年,新浪營業收入21.6億美元,微博收入佔比達到 81%。當下競爭愈發激烈的社交媒體產品,微信、今日頭條等移動客戶端都在拼盡全力搶奪用戶時間,而新浪微博自2015年後,用戶的增速逐漸下滑。
近年來抖音、快手等短視頻產品的出現,又蠶食了市場中大量的廣告預算。新浪微博第二季度財報顯示,來自大客戶和中小企業的廣告和營銷營收為3.048億美元,較上年同期下降12%。
2013年,阿里入股微博,微博淘寶版上線,最後無疾而終;2017年,微博開始自建短視頻團隊,但彼時短視頻產品已經形成了抖音、快手的第一梯隊。在2019年推出社區「綠洲」,甚至一度遭遇整改下架。
微博作為一個從圖文發展起來的社交媒體平臺,如果營收過度依賴廣告,可能會嚴重影響用戶體驗,最終導致用戶流失,而微博不但嘗試的「微博櫥窗」、短視頻、直播等功能更多層面上還是出於不得已而為之的防禦手段。
今年3月28日,微博正式推出「微博小店」,支持的電商平臺包括淘寶、京東、有贊;9月23日,微博錢包又正式上線了一款純信用類消金產品「微博花花金」。
微博並未在流量頂峰時期通過多途徑進行變現,如今再想重新學習競爭對手建立新的生態恐怕步履維艱。
在私有化之後,新浪首要解決的莫過於營收過於單一的問題,重新復盤新浪過往三年的業績,大家可以明確感知到大型門戶網站正在遭受新勢力的迎頭暴擊,目前已陷入到一個尷尬境地。
目前來看,微博依然是非常賺錢的公司,今年一季度,歸屬於微博的淨利潤為5210萬美元。相比之下,新浪的其他業務表現幾乎可以用「難看」來形容。
根據財報,新浪門戶業務2019年全年收入僅為4.23億美元,相比去年同期僅增5.4%,而該項業務的虧損高達3.84億美元,虧損額自2017年開始不斷擴大。
具體來看,新浪門戶業務主要由門戶廣告收入和消費金融收入組成。其中,門戶廣告業務在2019年全年僅實現2.16億美元的收入,同比下降25.4%,呈現連年萎縮態勢。廣告業務市場持續萎縮,新浪開始在消費金融上加碼,其2019年消費金融總收入達到2.07億美元,同比大增85.6%。
喜訊是截止2019年12月,微博月活躍用戶數達到5.16億,據一季度財報披露,微博3月的月活躍用戶數為5.50億,較上年同期淨增約8500萬;平均日活躍用戶數為2.41億,較上年同期淨增約3800萬。
但是,微博2019年總營收同比僅增2.8%,營收增速跟公司活躍用戶數增速嚴重不匹配。
根據微博2020年一季度財報,其營收為3.234億美元,同比下降19%,相比騰訊一季度社交及其他廣告業務47%的同比增幅,微博在廣告行業的競爭力開始明顯走低。
整體而言,微博正迫切尋求多渠道流量變現的方法論,同時要嘗試扭轉用戶增長乏力的現狀,進一步加強產品商業化。還有,近幾年微博對於娛樂等垂直領域商業價值的過分榨取,以及當下通過金融業務加速變現的嘗試,已經嚴重破壞了微博的社區氛圍。
今年以來,B站、微信視頻號等產品的崛起,對微博來說內憂外患層出不窮,如果不能及時改善局面,新浪即便能夠重回A股,其市值恐怕也難再回巔峰。
如今,新浪手中的唯一王牌只有微博,但隨著移動網際網路紅利的消失,行業頭部玩家開始紛紛在「下半場」進行布局。
短期來看,私有化對新浪的實際業績表現改善有限,不過在資本市場可能收穫短期紅利。通過私有化,新浪的管理層股權或將得到進一步集中,這對於未來的變革具有重大意義。
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當新浪也踏上私有化路程,似乎意味著門戶時代真的要落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