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晚間,包括上海在內16個城市的中國優步微信公眾號遭到集體封號。微信稱優步涉及惡意營銷或借用戶信息牟利,優步中國認為該處罰不公正,但封號並不會影響優步的發展。事件發生後,引起輿論軒然大波。
2015年12月3日凌晨,微信公眾平臺對優步所有城市的公眾號進行了全面封殺,無法申訴,永久封禁。
隨後的24小時,優步迅速展開一系列應對措施。有網友梳理發現,優步的應對措施包括:第一,悼念被封微信號;第二、迅速轉移陣地,例如廣州優步在被封號第二天便上線了新的互動社區,成都則是推出了優步UIP網站。此外,深圳與佛山優步通過微博發布海報,引來網友關注與稱讚。
(「@ Uber優步深圳」發布的微博海報)
在優步採取了一系列的回應行動後,微信方面也緊接著出面指出「優步存在非法營銷行為」、進而具體說明優步等新聞公眾號「未提供ICP牌照(網際網路網站信息服務資質)」。12月7日,微信稱優步等微信公眾號未提供ICP牌照,隨後優步方面公開了ICP許可證編號,並稱「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微信公眾號被封后,優步選擇了通過微博作為發聲的主要媒介平臺。12月4日,優步不同城市的官方微博紛紛通過精彩的文案與海報設計,對微信的行為表達「抗議」。12月5日,優步官方微博發布文章《微信平臺全面封殺UBER的24小時裡,優步做了什麼》,匯總了優步第一輪的回應行動,點燃網民對事件的關注熱情。
(微信「封殺」優步事件輿情態勢,數據來源:人民網輿情監測室)
一方面,微博網民的關注與討論為話題帶來了報導的價值;另一方面,微信與優步持續的隔空對話,加劇了輿情發酵的過程。12月7日微信明確指出優步等微信公眾號未提供ICP許可證編號,但優步方面隨後在微博公開了ICP許可證編號、還回應稱「欲加之罪,何患無辭」,促使事件的輿論熱度到達頂峰。
1、用「封殺」當做競爭手段並不可取
虎嗅網發表文章批評,微信封殺優步意圖非常明顯,就是騰訊為了維護自身既有的生態利益。保持自有產品的競爭力,固然沒錯。可是,騰訊以微信這一社交利器為資本,任性封殺與自己有利益衝突的產品,並非明智之舉。在這道封殺牆下,自己產品在微信看似如魚得水,實則前途堪憂。沒有正常競爭帶來的壓力和動力,後果只能是閉門造車;生存在自己營造的繁榮假象中,後果只會忘卻居安思危。
《新聞晨報》則認為「互相攻擊,沒有勝者」。此次微信封殺優步,看似優步被封閉了一條重要的交際通道,但是對於微信來說,何嘗不是一次巨大的傷害。從2012年微信推出公眾平臺至今,公眾帳號已經超過1000萬個,大量的個人、企業將公眾號作為事業發展的平臺,一些大號年廣告收入上千萬,在此背景下,「封號」成為這些企業和個人最擔心的問題。有些企業甚至不惜代價發展手機客戶端應用,就是為了自由。
2、優步更依賴手機客戶端
據《北京商報》報導:有業內人士認為,儘管優步方面表示,公眾號遭封不會影響經營,但微信作為國內移動社交應用行業的領頭羊,優步失去這一陣地難免影響市場推廣速度。對此,獨立電商分析師葉堅峰表示,從優步過去的營銷案例來看,微信公眾號並不是主要推廣渠道。不同於滴滴出行、美麗說、大眾點評等接入微信錢包的電商服務,優步用戶要下載手機客戶端才能使用,主要流量仍來自用戶主動使用,找到新傳播渠道和方式的問題不大。
3、道德綁架解決不了商業問題
網易報導稱,商業自然有商業的規則,任何平臺都有自己的公開規則,我們打開任何一個平臺的使用說明裡都會有相關規則,比如不能誘導分享、不得濫用服務平臺等。利益衝突下,平臺的規則自然有可能會往受益方傾斜,商業公司又不是做慈善的,本就是在別人的平臺上生存,封殺是人家的自由,道德綁架解決不了商業問題。
4、網際網路巨頭商業行為無可厚非
百度百家也有評論文章稱,當信息本身已經成為基礎設施的時候,網際網路公司自然會出現天生的壟斷者。無論Facebook還是微信,事實上都已經接近於壟斷。比起傳統的壟斷企業,網際網路壟斷企業更像一個完整的國家,他們提供就業,獲得稅收,並且制定規則去約束生活其中的人和其他企業。網際網路企業可不一樣,無論是阿里還是騰訊,都已經有了制定規則的能力。一個規則的變動可能導致一家中型規模公司直接倒閉,小團隊更是無法抗衡。
界面新聞網則認為:開放,遠遠不會如說的那麼簡單,平臺更不會像我們想像的那樣萬物大同。對於微信的做法,其實不用我們去指責或者抱怨什麼,畢竟這是一個商業社會,騰訊抑或微信,都不是在做「公益」,微信確實有其理由這樣或者那樣。
據人民網輿情監測室統計,大部分網友對騰訊公司的做法持否定態度,也有網友言辭比較偏激。超過三成網友認為惡意營銷是封殺優步公眾號的藉口,騰訊不應該用封殺的方式來競爭。如網友「@三個仨」表示:「上海北京分別用過兩次優步,接單快,也便宜些,更重要的是司機態度都很好,惡意競爭傷不起!」
(微信「封殺」優步事件網民觀點,數據來源:人民網輿情監測室)
也有25%的網友認為微信對優步的封殺,反而擴大了優步的消費市場知名度。如網友「@Invisible5wendy」說:「經過這次事件,本來不知道優步的,搞得我都想去用用了。」網友「@愛吃香菜的香菜」也評論:「這件看似不好的消息,讓我好奇的點開了,你們目的達到了,讓我知道了優步,這個廣告給100分!」
不過,值得關注的是,也有部分網友認為事情屬於商業競爭正常手段,可以理解,不影響優步用其他渠道的使用即可。此外,有部分聲音則指向了優步的服務體驗不好。
微信封殺優步一事,在網絡經過一番沸騰後,事件輿情態勢也呈降溫之勢。縱觀事件始末,以下幾點內容值得思考:
經典的危機營銷
對於此次微信公眾號被封殺一事,優步的應對處理是比較成功的。在短時間內,優步不僅通過推出UIP網站、社區網站等行動迅速彌補了微信公眾號原有的功能;另一方面,優步更是通過微博發聲、高管接受媒體採訪等方式,佔據輿論高點,完成了一次經典的危機營銷。
企業新媒體運營需要「兩條腿走路」
微信公眾號被禁,優步選擇發聲的主戰場在微博。事實證明,這是正確的選擇。在微博輿論場,優步中國總部的官方微博與優步各城市的官方微博形成有力的傳播矩陣,通過發布微博、相互轉載,主動地將事件擴散到網絡輿論中,讓網民與媒體了解事件。而且,實名認證的信源,也抹去了事件背後的神秘感,一定程度上扼制了輿論的是非猜測。事件也再次表明,作為當下中國網際網路最主要的「輿論廣場」,微博的魅力與活力仍在。
公眾利益與公司利益,如何平衡?
在事件相關討論中,優步成功地將部分輿論關注點轉移至「網際網路精神」的討論。一方面,優步官方的表示,微信這次的「封殺」行為,有違公平競爭的原則與開放自由的網際網路精神。也有網友表示,BAT 發展至今已經不僅是一家公司,更是一個大型的社會化平臺,應更公開、公平、公正,不應該僅憑自己的好惡打擊對手,否則很容易形成壟斷。另一方面,在上述的媒體觀點中,已有聲音坦承:在商業社會當中,網際網路巨頭賴以生存的並不是公益事業,而是不斷追求利益的行為。因此,任何不違反法律的商業行為均不應當成為指責的對象。然而,在這裡,一道新的思考題留給了政府與管理部門:中國網際網路行業是否存在壟斷行為?又該如何斷定壟斷行為?
「打到車才是王道」
事件的輿情態勢已經開始回落,圍觀的人潮也逐漸散去,事件本身也並無過多意義。正如新華網評論,網際網路平臺間相互封殺已經司空見慣,無非就是保護友軍、流量不外流、戰略布局三種目的,沒什麼嚼頭。
一番刀光劍影之後,輿論關注的核心其實仍是打車服務本身。近期,無論是對優步、抑或滴滴打車的投訴,在網絡中也是不難尋覓。二者在競爭中如何改善、提高服務質量,維護來自不易的網際網路專車市場,才是眾望所歸。熙熙攘攘的人群散去後,人們能否打到回家的車——這才是輿論最關注的問題。
來 源|人民網輿情監測室微信公號
編 輯|吳琦瓊 主編|盧上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