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院院士,計算機專家。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第五屆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特邀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八屆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九屆全國委員會委員,第五、六屆中國中文信息學會理事長,北京市參事。曾任加拿大國家研究院(NRC)訪問研究員,聯想集團總工程師。
倪光南院士在IT事業的貢獻已經很多,參與研發中國第一臺計算機,研發出漢卡,但他沒有止步,立志要做「中國芯」,又十多年過去了,經歷過失敗、非議等等,但他還是沒有放棄,繼續努力,在從PC端到移動端的轉移中,倪光南雖然已成頭髮花白的老人,但依然保持對前沿技術的敏銳。倪光南說:我的理想就是使中國人能用上自己發展出來的終端作業系統,或者說,能打破外國跨國公司的壟斷,使中國自己發展的終端作業系統在世界上有一席之地。他是一位偉大的科學家,更是一位引領中國信息技術發展的勇士。
在網信領域,我國技術和產業整體水平處於世界第二的位置,但是與美國相比差距比較大。倪光南院士指出這是因為我們的技術和產業還存在著兩大短板,一個是硬體與晶片,另一個就是基礎軟體,不過我們也有長板,我們的網際網路應用比其它國家做得好一點,在 5G 技術上也處於領先地位。但我們的目標是網絡強國,就必須走核心技術之路,我們一定要做出屬於自己的晶片和作業系統,這樣就不會被別人「卡脖子」。
目前,晶片的製造環節是我們的短板,它有些類似於傳統產業,依賴工業基礎。我們經常在電視上看到那些穿著白大褂、在無塵環境裡進行精密製造的場景,那是我們落後比較多的。晶片製造是個資金密集、人才密集、技術密集的產業,需要國家下決心,吸收社會資金進行大投入來追趕。同時,基於共享軟體架構,開發發展中國自主可控的作業系統也是當務之急。晶片和作業系統構成基礎,在它上面有大量軟硬體構成一個體系,再發展大量應用形成對體系的支持,這就是一個「生態」。
「生態」建設非常重要,一旦形成,那就是既成事實,壟斷就是一種馬太效應,強者愈強,壟斷者地位很難被撼動。很多大的跨國公司都沒有過「生態」這一關,比如Wintel(Windows+Intel)體系在PC上佔統治地位,但在移動領域卻被蘋果和安卓打敗。總之,有些事情,如果覺得不可避免,那麼一定要早下決心,認真搞研發,努力追趕。年過八旬的倪院士幾乎每周都要出差。他被媒體譽為「中國智能終端作業系統推動人」。
倪光南一直從事計算機及其應用的研究與開發。他始終堅持,中國應當通過自主創新,掌握作業系統、CPU等核心技術。從1999年起,他積極支持開源軟體,促進建立中國自主完整的軟體產業體系。他秉承核心技術不能受制於人的信念,推動中國智能終端作業系統產業聯盟的工作,為中國計算機事業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從事計算機研究多年來,先生及其科研團隊榮獲了多項國家級和部委級的獎勵。
倪光南院士分別於1988年和1992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他還獲得了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一等獎2次,二等獎2次,三等獎1次。2004獲中國開源軟體傑出貢獻獎,2005年獲國家火炬計劃軟體產業基地十周年榮譽個人稱號,2006年評選為中國信息化十大傑出專家,2007年獲中國Linux暨開源產業傑出貢獻獎,2008年獲中關村科技園區20周年突出貢獻獎,2009年被中國軟體行業協會評為推動中國軟體產業發展的功勳人物,2010年獲河北省院士特殊貢獻獎,2011年獲中國中文信息學會終身成就獎並被評選為中國軟體產業十年功勳人物,2015年獲中國計算機學會終身成就獎。2018年獲中宣部、科技部和中國科協「最美科技工作者」稱號。
習近平總書記在接受《華爾街日報》採訪時強調,網際網路這塊「新疆域」不是「法外之地」,同樣要講法治,同樣要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和「網際網路+」的推進,網絡安全、信息安全問題變得越來越突出。
倪光南院士指出實現網絡安全需掌握關鍵核心技術,需要自主創新。信息核心技術自主可控,不受制於人是網絡安全的必要條件。如果信息核心關鍵技術和基礎設施受制於人,那麼由此構成的信息系統就像沙灘上的建築,在遭到攻擊時頃刻間便會土崩瓦解。核心技術是我們最大的「命脈」,實現網絡安全,要儘可能把關鍵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裡,才能避免處於被動地位。
掌握核心技術,就是要實現對國外軟硬體的國產化替代。北鬥衛星導航系統逐步替代GPS系統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通過十多年的努力,這一替代終於實現,而且替代得越來越好。習近平總書記講到:核心技術靠化緣是要不來的,我們必須認識到,沒有網絡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安全是發展的前提,發展是安全的保障,安全發展要同時推進。及早投入力量堅決突破,一勞永逸地掌握網絡信息核心技術,決不能有僥倖心理。
倪光南院士指出:中國科技創新的人才數量和質量都不錯。但是我們工業化起步比人家晚,更晚進入競爭,現在技術發展速度快,人才培養還需要提速。
倪院士認為現在是創新的最好時機,越來越多在國外讀書工作的人回到國內,大家都想抓住這個機遇。中國發展到目前這個階段,對於任何一個想做創新的企業或個人來說,都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舞臺。他們希望能夠把自己的智慧能力貢獻出來,同時也能取得很好的發展和回報。
倪院士指出,人才培養要加強企業、學校、研究單位的產學研合作,人才培養要更貼近產業界的需求,特別是基礎研究。基礎研究需要長期投入,而且短期內很難取得成就,對企業來說很難承擔起基礎研究的任務,國家需要在這方面給予更多支持,比如出臺專項計劃等。
來源:中國工程院;環球時報;網信軍民融合雜誌;新京報;求是網;搜狐新聞;騰訊網
紫荊慧谷是院士專家產學研協同創新中心對外輸出信息的唯一公眾號窗口,充分發揮清華北大資源,致力於推動科研成果轉化,推廣科技人才項目,服務地方和企業發展,為各地方政府、高新區、經開區等建設與發展建言獻策、招商引智,同時為民營企業創新發展提供技術升級、轉型、諮詢與金融等服務。
院士中心重點推進科技和教育兩大領域發展,擁有資深行業領域院士和專家近500名,是院士、科學家等高端人才對接企業需求的重要平臺,是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的優質平臺,更是促進國家科技創新發展的基礎平臺。院士中心積極響應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科技創新與經濟資本相融合,優化科技全面、系統、綜合性的科技服務內容,構建區域性科技創新生態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