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韌
倪光南,1939年8月出生於浙江省鎮海縣,1961年於東南大學畢業後到中科院計算所工作。幾十年來一直從事計算機及其應用領域的研究與開發,曾參與我國自行設計的幾臺大型計算機的研製,首創在漢字輸入中應用聯想功能。1981年至1983年受聘為加拿大國家研究院訪問研究員赴加工作。聯想集團首任總工程師,主持開發了聯想漢字系統和聯想系列微型機,先後於1988年和1992年兩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994年被遴選為首批工程院院士。現為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中文信息學會副理事長,聯想集團研究員。
業界對倪光南最大的誤解莫過於倪光南離開了聯想以及他為什麼要離開聯想。其實,倪光南並沒有離開聯想,他現在還是聯想的研究員。倪光南名片上的Logo(徽標)還是聯想的Logo(徽標),只不過他現在不再擔任總工的職位罷了。早在1984年12月,王樹和、柳傳志、張祖祥(當時計算所公司的總經理、副總經理)邀請倪光南加盟計算所公司(聯想前身)的時候,倪光南考慮了一天,最後回答:「如果能讓我專心致志搞科研,不參與任何行政事務,公司又認真負責經銷漢卡產品,我就可以到你們的公司去。」現在倪光南不在總工的位置上,騰出空、靜下心跟蹤一些最新技術的動向,是不是正契合了倪光南多年的夙願?
退下來的倪光南還兼任了幾個地方政府的顧問,協助地方發展高技術產業,他認為這也是他「義不容辭」的事。
涉及聯想,倪光南說,在聯想已經快14年了,對聯想有感情,所以,「任何時候都不會做對聯想不利的事」。倪光南解釋他從總工的位置上退下來的原因時,只說了一句話:「為了聯想的利益。」
回首當年,總讓人感慨良多。倪光南稱,自己對聯想最大的貢獻是主持開發了聯想漢卡和聯想微機。
從聯想漢卡到聯想微機
倪光南在聯想微機生產基地
自70時代起,在科學院計算所工作的倪光南開始了兩個方向的研究:一個是模式識別,另一個是漢字信息處理。倪光南當時把自己的一個研究方向定位在漢字信息處理上是由於他認為,Computer翻譯成計算機並不太合適。「這種翻譯容易讓人產生誤解,認為計算機只是用作科學計算,其實計算機更多地是用作信息處理,科學計算只是一個方面。」當時的倪光南就意識到中國人要用計算機處理信息,必須讓計算機能方便地處理漢字才行。
到了1979年,倪光南、竺乃剛和他們的研究組一起在中科院計算所自己生產的111大型機上,開發出了「漢字信息處理實驗系統」。他們給這臺大型機配上漢字顯示器、鍵盤和印表機,使之能夠處理漢字。倪光南經常親自拿著光筆,一個偏旁加一個部首地用拼形的方法給人表演漢字是怎樣輸入計算機的。
最讓倪光南自豪的是,他的光筆輸入法具有聯想功能,輸入「中」字後,「國」字就會自動聯想出來待選。「人看了上文就可以知道下文。既然計算機有智能,為什麼不能讓它像人一樣產生聯想,幫助人推斷下文呢?」這就是聯想輸入法的由來。
倪光南的另一個研究方向模式識別也出了成果,也是在1979年。倪光南主持做出了「手寫文字識別系統」,包括掃描機在內,這個系統的所有軟硬體都是倪光南他們自己做的。雖然這個系統做了出來,也獲了獎,但後來還是被倪光南放棄了。「在當時的計算機軟硬體條件下,OCR太超前,儘管想了很多辦法,系統也能夠表演,但不實用。因為硬體價格太高,軟體能力也不夠。」
倪光南的模式識別和圖形學研究為他贏得了去加拿大國家研究院工作的機會。1981年,倪光南作為加拿大國家研究院每年在全世界邀請一個的「訪問研究員(VRO)」來到了加拿大。在加拿大兩年,倪光南除了學到了最新的微處理器技術和C語言以外(聯想漢字系統一開始就是用C寫的),更重要的是他開闊了眼界,認識到了計算機將會大規模地普及,計算機不再是一個學術上的東西。倪光南認為去加拿大是他學術生涯和人生生涯的一個重要轉折。
1981年倪光南去加拿大的時候,在計算所的工資是一個月70多元,在加拿大的收入是70元的近百倍,但1983年倪光南還是從加拿大回到了中國。「一次,我看到鞋店漂亮的櫥窗裡陳列著義大利皮鞋、英國皮鞋和美國皮鞋,而在門口一個筐子裡亂七八糟地堆著一大堆布鞋,上面寫著:$1.99一雙任揀。我拿起一雙鞋來,上面印著MadeinChina。後來,我又陸續看到了一些中國製造的產品,不是輕工產品,就是農產品,而且,往往都是最低檔的。」為此,倪光南下決心回國做高科技產品,賣到國外去。「不能叫外國人太看不起了。」
柳傳志曾經指出:「倪光南從加拿大歸來,本可在計算所搞世界尖端的模式識別課題,來個『達到或接近世界先進水平』以博尊重。可倪光南卻選擇了最有應用價值和市場最急需的漢字處理技術。」這是倪光南的眼光。
1983年,倪光南回到計算所,用Z80晶片開發出了LX80聯想漢字圖形微型機,這是一臺除了Z80晶片外全部都是由自主設計的完整的8位機。這種機型曾經轉讓給了大連、廣州、四川的三個工廠生產,一共生產了600臺。
但是,當倪光南看到有硬碟的IBMPC/XT問世,看到嚴援朝在PC上開發的CCDOS(儘管軟漢字顯示漢字速度很慢,而LX80每秒鐘能顯示幾千個漢字,列印很漂亮,又有自己的聯想輸入法)。倪光南下決心放棄LX80,下決心把LX80的技術濃縮到PC上的一塊漢卡。「從技術上講好像是往後退了,因為LX80整個系統是我們做的,到了PC上就只做漢字的顯示輸入輸出部分,一臺整機成了一塊漢卡,但我們必須跟上世界潮流:PC是16位機,而且是工業標準。做產品和搞科研不同,做產品第一要素是市場能否接受,而不在乎科研水平的高低。計算機不是一個學術的東西,它是個產業。」這是倪光南的眼光。柳傳志稱倪光南是「假書呆子」。倪光南認為「真書呆子」和「假書呆子」的界限只有一點:「真書呆子」做出一個成果會把它鎖在書櫃裡而再去做別的東西,而「假書呆子」明白,這只不過是接力賽的第一棒,還要傳給第二棒,第三棒……一直傳下去。
LX80向PC移植,軟體上要從CP/M轉到DOS,硬體要把原來的整個LX80濃縮到漢卡上。就在倪光南的開發組緊張地進行移植工作的時候,王樹和、柳傳志、張祖祥找到了倪光南。提起自己和這三個聯想創始人的關係,倪光南有些興奮:「我和張祖祥從1962年在119機一起倒班工作時就是親密無間的戰友了;和柳傳志曾是1974至1975年「五七幹校同學」,又同在一個研究室,感情很好;王樹和原在所業務處工作是我的老上級,所以彼此之間都能充分信任。」而且,在LX80的轉讓過程中,倪光南也深感到國有企業機制行動的遲緩,所以,倪光南欣然加盟了計算所公司。因為,此前「深圳工貿中心」和信通公司支持過倪光南做的LX80向PC移植成為聯想漢卡的工作,後來,計算所公司給了它們一些補償,使漢卡成了自己的獨家產品。
1985年春節,倪光南的開發組緊張加班做出了樣卡,「在公司負責生產、銷售、服務的同志們共同努力下」,4月,推出了第一塊聯想漢卡(一型)產品,它是用扁電纜互連的三張卡。「因為要趕時間,市場不等人,所以,把工作量減到了最小,只做最必要的,當時還來不及把三塊卡縮成佔一個槽。三塊卡雖然在工藝上不太好,但它的功能很強。」倪光南強調,高技術產品開發的一條重要原則就是要把進入市場的時間放在第一位。「現在看一型卡是只醜小鴨,但是沒有它,也就沒有以後的二型、三型……。一型卡推出後,許多用戶如首鋼、國家體委、北京吉普車公司等等都給以好評。」
對聯想漢卡的真正考驗是1986年1月在北京舉行的漢字系統對口賽。「當時參賽的有新時代漢卡、二炮研製的漢卡、CCDOS等等」,題目是編輯文件,做數據表,進行排序、檢索,造字,然後列印。為了保險起見,倪光南親自上機操作,「因為我最熟,我第一個交卷,並以最高分得了一等獎。
「可見,我們的『醜小鴨』比別人的『醜小鴨』還是強一些。1986年7月,聯想漢卡獲得國務院電子振興領導小組的應用支持系統獎。1986年8月,只佔一個槽位的二型卡問世,漢卡就這樣一個型號接著一個型號向前發展,走過了十年。」
關於聯想漢卡為什麼沒有做一個像WPS一樣的字處理系統,最終,被方正Super漢卡在90年代初奪去了很大一塊市場?「從1988年起,我的主要精力放在了在香港開發聯想微機上。聯想漢卡的軟體2.17以前的版本是我負責,3.0以後是年輕人負責。在軟體設計的指導思想上,我們當時把主要精力用在了系統軟體方面,而應用軟體我們沒跟上,少了一支隊伍,後來,我們發展了聯想Office,才把重點移到了應用軟體,但這個計劃和微軟直接形成競爭,時間上也晚了。在這些決策上,說明我們對市場研究得不夠,因為大的方向我們都一起討論,所以不能怪年輕人,對此我要負主要責任。」
1988年以後,倪光南的心從聯想漢卡移到了聯想微機上。「我當時看到了漢字平臺技術前途不大。我去過微軟三次,也和蓋茨一起吃過飯,對微軟比較了解。微軟已經把多語言支持作為了公司的決策,如果我們再搞中文平臺就相當困難了,今後的中文系統只能起增值作用,而很難再成為中文平臺了。」這是倪光南的眼光。
1988年倪光南帶領一支精幹的隊伍來到香港和深圳,準備做聯想品牌的PC。「計算所出身的人對自己過去做的一些計算機感覺很不錯,這些計算機也為國家一些重要項目作出了貢獻,但那都是一臺兩臺,所以我們一直有一個願望,就是讓中國人都能用上我們自己設計生產的計算機。」
倪光南在香港首先研製的是主板。「因為主板比整機容易做,容易銷售。」但聯想出口的第一批2000塊主板曾面臨退貨的危險,最後還是倪光南在危機時刻想出了一個解決方法。但這次經驗使倪光南在第一批聯想286微機在國內推出時很緊張,「怕出問題。好在聯想286很穩定。北京的前門地區有一家用戶失火,把聯想286的外殼都燒得變了形,然而再開機,運行正常!這使公司上下都很自豪。」
「與現在的PC不同,當時各家PC在電路設計、性能指標方面都不相同,聯想286的速度是當時AST286的1.6倍,它的主頻達到了16M,而AST只有10M。用測速軟體SPEED2.0測試,AST286是16M,而聯想286達到了21M。」1989年,聯想286在漢諾瓦博覽會亮相獲得成功並打入國際市場後,到1992年,聯想主板佔了世界市場份額的2%。倪光南在加拿大看到中國布鞋時引發的心願實現了。
聯想為什麼
聯想是什麼?大家都看得很清楚,用不著多說,而聯想為什麼?說法卻不盡相同。這一點都不奇怪,因為無論再高深的理論都只不過是實事的一種解釋而已,而且,解釋永遠是第二位的。最重要的是聯想業已成為了中國最大的計算機公司這個事實,這比任何關於聯想為什麼的深刻解釋都重要得多。
任何關於事實的闡釋都基於闡釋者所處的位置、時代以及他的角度。處在倪光南的角度,他希望全面理解「聯想是以20萬元起家」的說法。「這種說法固然反映了股本是20萬元的事實,也反映了聯想的發展速度,但最好不要理解為:聯想就是靠這20萬元發展起家的,因為起家時公司擁有的無形資產起了更大的作用。」「有人寫書誤把聯想漢卡說成是1986年由公司投資才開發出來的,這樣,公司成立後的1985~1986年就變成沒有拳頭產品了。於是作者解釋說,第一年公司的300萬營業額和70萬利潤,是靠做『500臺電腦的驗機、培訓、維修』服務,靠『流大汗賺』來的。」「這麼一寫,使我們在計算所的十年研究開發,使公司職工奮戰出來的一型漢卡,使一型卡創造的直接和間接效益,使它的廣大用戶和用它得到的對口賽兩個獎等等被統統一筆勾銷了。作者可能沒有看柳傳志在聯想集團成立大會上的講話。在這個有中科院、北京開發區領導參加的大會上,柳傳志總結說:『聯想集團以開發成功聯想漢字系統起家並由此而得名。』『聯想漢字系統自投放市場三年多以來,共銷售了二萬套,創產值6000萬元,1988年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倪光南介紹聯想漢卡
倪光南指出:「聯想漢卡在公司成立的頭三年裡,營業額佔整個公司營業額的38%,利稅佔到了45.6%,除了這種直接的經濟效益外,正如柳傳志同志所說:『聯想式漢卡是參與市場競爭的拳頭產品,至今已銷出的一萬套聯想式漢卡,不僅取得了明顯的直接經濟效益,而且其間接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也是相當可觀的。』1985年到1996年,聯想漢卡八個型號,共銷售出了十六萬套。」
「四通有打字機和四通利方、聯想有漢卡和微機,方正有排版系統和中文之星,所以這些公司發展起來了,而信通沒有了,科理高也沒有了,因為實在想不出它們有什麼拳頭產品。中關村如果只是靠做貿易中心就長久不了,矽谷不是貿易中心,矽谷是新技術的發源地。」
「信通比計算所公司早成立二年,當時頗有名氣,但它沒有拳頭產品,後來,努力開發「小巨型機」,試圖用貿易積累的資金進行支撐,但因利潤不足捉襟見肘,最終由於各種原因它退出了歷史舞臺。『科理高公司』當時也比計算所公司大,它的領導人看到聯想漢卡利潤好就說,要用半年做出比聯想漢卡更好的漢卡!但始終沒做出來。」
十年總工
打電話聯繫採訪,接電話的小姐一口一個倪總,讓我們誤以為倪光南當上了什麼公司的總裁,後來才知道,原來這種稱呼只是倪光南在聯想十年半總工稱呼的延續。十年總工,倪光南的體會有三點:「誰也不是天生就該當領導,這裡面有客觀機遇。如果同事們沒有開公司,我恐怕還是計算所的一個普通研究人員。」
因此,第二,「要認定被你領導的人和你是平等的,他們和你一樣能幹,一樣聰明,甚至在某些方面比你更高明或者在大多數方面都比你高明。企業領導人最重要的是把部下的積極性發揮出來,而不是和部下比誰更聰明?比誰更能幹?」
第三,「企業領導人要認識到自己是會犯錯誤的。誰都不是神仙,因此,不要把自己神化,這樣才能聽得進意見,出了問題才能夠及時改正。」
十年總工,最讓倪光南欣慰的事是自己部下的年輕人出去後「基本上沒說過我壞話」,而且還經常聯繫。「這說明我沒有壓制他們,我在學術上不保守,如果年輕人超過了我,我就再去開新的項目。」
倪光南很慶幸自己學的是自然科學,在自然科學裡從開始他就出類拔萃。1956年倪光南考入南京工學院(現在的東南大學),學的是無線電專業,五年間所有的功課全部是五分。在學校裡,倪光南沒有學過任何計算機的知識。「當時,我誤以為有了計算機,各種文字可以自動互相翻譯,外語就不用學了。」
1961年,倪光南被分配到了中國第一個搞計算機的研究所中科院計算所。倪光南是在參與中國第一臺自己設計的電子管計算機119的研製過程中入的計算機門。倪光南在這個時候看了關於數字運算原理的書和前一臺計算機104的全套資料。在研製119機的過程中,倪光南當上了外部設備的插件(線路)組長。「無線電的線路數目很少,而計算機有大量重複的線路,有幾千個線路之多,是通信設備線路的幾千倍,所以我感覺到有很多新的問題,很有興趣。」當時倪光南的「看家本領」是能背出外部設備部分的邏輯圖、能在最短的時間內找出每天都會有的出故障的電子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