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衡與博弈,蘋果供應鏈教給特斯拉的事

2021-12-27 深響

作者|陳文琦

11月初,馬斯克開啟推特「民調」,開啟投票讓網友決定他要不要出售他手中的特斯拉股票。在得到多數肯定意見後,馬斯克沒有說什麼,直接用行動證明。在過去一個月,馬斯克已經賣出大概1.69億股特斯拉,價值近100億美元。

馬斯克的一言一行,特斯拉的一舉一動,都在牽動著股民的心。Q3財報發布後,特斯拉股價一路上揚,一度摸到1230美元的高位,現在略有回落,停在1080+美元。過去半年,特斯拉又漲了70%。

大洋彼岸,「特斯拉」三個字也成為股市金手指。進入特斯拉供應鏈百餘家企業形成「特斯拉概念」,板塊漲幅可觀。

圖源:富途、雪球

在特斯拉概念股中,有做三電系統(電池、電機和電控)的,有做車身及內外飾的,有做底盤的.

比如最為人所熟知的「電茅」寧德時代。作為特斯拉的重要的電池供應商,當特斯拉的高成長性開始兌現時,寧德時代的業績增長和在二級市場的風光無限是必然的。自從2020年以來,寧德時代的股價飆升,漲了不止5倍,目前在678元的位置,總市值突破1.5萬億。

再舉個例子,非三電領域的三花智控。三花的業務聚焦在以熱泵技術為核心的熱管理業務,在車用電子膨脹閥(是新能源車熱管理系統中的核心零部件)領域具有領先優勢,是特斯拉的供應商之一。在過去兩年,三花智控也獲得不少關注,在二級市場表現不錯。

特斯拉板塊企業正邁步走在一條蘋果鏈企業走過的路上。之前的故事告訴我們,在這條路上供應商和特斯拉之間,甜蜜和痛苦將相伴相隨。

蘋果是世界上最值錢的公司,市值超過2.6萬億美元,在過去兩年裡,特斯拉一躍成長為全球市值最高的汽車公司。前者定義了智慧型手機,後者定義了電動車。

蘋果和特斯拉兩家公司有諸多相似之處,外界總將蘋果作為特斯拉的參照系有理有據:

品牌層面,創始人性格鮮明鋒利,在設計風格上都崇尚極簡主義,在科技圈和消費圈(馬斯克再加一個幣圈)擁躉眾多

產品策略層面,都選擇從高端切入,逐步覆蓋更多價位區間,但是SKU始終精簡

核心競爭力層面,將產品創新作為主驅動力,軟硬體一體

蘋果在庫克的掌舵下成為「供應鏈管理大師」,其訂單不僅讓一批中國企業吃到了肉,喝到了湯,還帶動了整個中國消費電子行業的飛升。特斯拉會產生相似效益嗎?

特斯拉概念初長成

馬斯克推崇第一性原理(First principle thinking),一種用物理學的角度看世界的思考方式,即,一層層撥開事物表象,看到本質,再從本質一層層往上走。

這種深入本質的思考方式決定了他的遠見。特斯拉的成功不是偶然。2006年,馬斯克就公開發布了特斯拉Masterplan的第一篇章,路線是這樣的:

一、打造一款產量很小但是昂貴的車型

二、用賺到的錢,開發一款產量適中、價格相對低的車型

三、再用賺到的錢,創造一款量產、價格親民的車型

從高端車型Model S、Model X到Model 3、Model Y,特斯拉走在這條看上去很樸實的路線上。但是過程波折,特斯拉曾一度瀕臨破產,也成為華爾街大空頭狙擊的目標。

2018年或許是馬斯克實現宏圖偉業的路上最披荊斬棘的一年,因為全自動化超級工廠的計劃出師不利,特斯拉陷入「產能地獄」,Model 3交付大延期,馬斯克在年中的股東大會上略顯憔悴,公司財務狀況也非常緊張。馬斯克親自監工,在弗裡蒙特工廠的停車場搭建「帳篷工廠」,建成新的裝配線,在廠房度過了自47歲的生日,加班加點將Model 3的產能帶上正軌。

2018年的後兩個季度,特斯拉產能一路狂飆。第三季度,特斯拉共交付56065輛Model 3車型,是Q2的近2倍,還有27710輛Model S和Model X車型。

圖源:推特

Model 3產能突破周產5000輛的節點

馬斯克調侃自己已破產

2018年還有一個好消息,特斯拉的上海工廠籤約了。現在回頭看,這一決策讓特斯拉在產能上和銷售上都開啟了大躍進模式。

對於消費者,國產後的特斯拉價格下降是肯定的;對於特斯拉,整車建造成本將比美國生產系統低65%,降本推量正是Masterplan計劃之中的;對於產業鏈相關供應商來說,這機遇不亞於當年蘋果入華。

相比智慧型手機製造,汽車製造更為複雜,上下遊產業鏈涉及企業更廣更深。特斯拉的朋友圈裡都有誰?

上遊以金屬資源為主,鋰礦、鈷礦、稀土礦產類等,動力電池的技術路線分野和原料爭奪戰也隨著新能源車滲透率持續升高而愈發激烈

中遊圍繞三電系統延伸,動力總成系統、中控系統、電驅動系統每個板塊下有細分,以及配件、車內外飾、車身和底盤製造等

下遊是整車市場和銷售,主要是主機廠和批發零售體系,特斯拉基本自攬這部分

後市場是圍繞汽車充電、報廢回收等業務展開,主要涉及充電樁製造運營、電池回收等

整個產業鏈龐大,細分環節和零部件繁多。就單說動力系統中的鋰電池組中,就包含PACK、正極材料、負極材料、隔膜、電解液、電池連接器、蓋板、保護殼等等。

據媒體報導,幾年來,特斯拉的一二級供應商數量從200家增加到600家。

相較於從前的功能機,蘋果的產品帶來了增量零部件,並倒逼供應鏈進步。相似的供應鏈成長軌跡也在特斯拉身上體現。

首先,特斯拉在打造更為開放的供應體系。在特斯拉未起量的階段,這也是無奈之舉。即使現在,特斯拉現在市值是豐田的5倍多,但是年銷量僅是豐田的1/20。落在供應鏈上,這讓剛開始的特斯拉議價能力相比傳統車企巨頭弱,對於大型零部件供應商的吸引力很有限。

但也正因如此,特斯拉供應鏈更激進地開放,給了更多零部件供應商進入特斯拉「垂直採購」供應鏈的機會。

而且,深受網際網路文化影響,相比傳統車企生產周期,特斯拉零部件的迭代更快,比如Model 3,從研發到量產僅用一年半時間,且後續升級頻繁。供應商也因此被要求有更強的開發能力以及更高的配合度。

更具意義的是,特斯拉電氣化、智能化的產品重塑了傳統汽車電子架構,培育了新的產業機會,電池、晶片等等,而這也正符合宏觀政策支持新能源產業鏈的大方向。

蘋果鏈度過了黃金十年,產生了以立訊精密、歌爾股份等為代表的10年10-20倍股,蘋果指數明顯跑贏滬深300。接下來的十年,是屬於特斯拉鏈的麼?

圖源:興業證券

特斯拉鏈初長成,一些核心供應商已經冒頭。

根據媒體報導,2018年,馬斯克親自飛上海籤署超級工廠落地協議時就秘密會見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群,雖然當時並未達成任何實質性協議,但已經為之後的「婚姻」埋下伏筆。2019年,上海超級工廠即將投資產,而特斯拉與「前任」松下的矛盾激化,亟需找到新的動力電池供應商。

這段關係正式公開是在2020年1月30日,特斯拉在季度電話會議上首次明確寧德時代將成為其新的合作夥伴。隨即,寧德時代發布公告,將於2020年7月1日至2022年6月30日向特斯拉供應鋰離子動力電池產品。今年6月28日,寧德時代再次公布,訂單將延續至2025年。

與此同步的是寧德時代上升的裝機量和市佔率,以及飆升的市值。據SNEResearch數據,2021年1-8月,寧德時代持續四年多位列全球動力電池裝機量第一名,裝機量為50GWh,全球市場佔有率31%。LG能源(LG的電池業務)、松下、比亞迪分別以24%、14%、8%位列二至四位。

還有特斯拉的產能擴張、電池製造成本下降和Model 3/Y的整車價格下降。

寧波拓普集團在這兩年也被機構大規模調研。這家成立於1983年的公司以NVH(Noise、Vibration、Harshness,噪聲、振動與聲振粗糙度)系統起家,延伸出四大板塊產品線:內飾、減震、輕量化底盤、汽車電子。拓普為傳統車企供應零部件,並早在2016年便成為了特斯拉的供應商,供應底盤結構件和大型車身結構件。

拓普業務的特點是,在開拓新客戶的同時,拓寬產品品類,從單類零部件供應商逐步進化為集成化供應商,單車價值量持續提升。拓普的股價也在近兩年時間翻了近四倍。

圖源:開源證券

自上海工廠投產以來,本地化生產化率已接近100%,產能不斷擴大,年產能已達45萬輛,並且從去年開啟整車出口業務。關於特斯拉第二座中國工廠的傳聞不斷。

給供應鏈企業的機會,才剛剛開了一條縫。

特斯拉副總裁陶琳在微博回應特斯拉第二工廠傳聞

只否認了選址問題

圖源:微博



蘋果鏈帶啟示錄

電動汽車的長期增長空間遠大於智慧型手機。電動車正處於加速滲透期,而智慧型手機市場已趨於成熟,如果以蘋果鏈為參照系,目前特斯拉鏈的發展階段相當於蘋果鏈的前期。

蘋果與供應鏈企業相互依存又相互博弈關係也將給特斯拉產業鏈上的夥伴帶來啟示——蜜月期會過去,七年止癢會來的很快。

一個已經顯現出來的跡象是,隨著特斯拉對供應鏈議價能力的顯著增強,加上自身降本的強烈訴求,供應鏈企業的利潤空間並不能得到保證。

早期特斯拉對產業鏈的控制能力並不強,對供應鏈部分公司實行「三年鎖價期」政策,鎖價期過後再進行價格調整。

鋁合金汽車零部件公司旭升股份在2013年進入特斯拉供應鏈,2014年-2019年期間,對特斯拉銷售額分別佔其汽車類業務營收的61.5%/94.8%/83.1%/76.6%/77.1%/64.9%。前三年,得益於鎖價期,公司汽車業務毛利率持續增長,2016年高達57.2%。但是隨著鎖價結束,以及承接低毛利率的Model 3零部件訂單,2017-2019年,旭升的毛利率顯著下降。該政策或許也會更少被採用。

一些核心環節承受來自多方面的壓力,比如動力電池,寧德時代也坐立難安。一方面是技術路線選擇和構築核心壁壘帶來的競爭焦慮;一方面是原材料大幅漲價的焦慮。

上遊原材料的價格上漲核心原因是資源緊缺,這並不是電池廠商能解決的問題,至11月25日電池級碳酸鋰連續三日報價突破20萬元/噸,較去年同期上漲359.8%,較年初上漲277.4%。但是下遊整車廠的採購價格卻沒有出現同幅度的上漲。電池企業夾在其中,消化了產業鏈漲價的絕大部分壓力。

而且,雖然現在看似深度綁定,但是對於高壁壘和核心環節,特斯拉一定會堅持自研路線。特斯拉在發展之初就計劃自建電池工廠,弗裡蒙特的「試驗工廠」已開始生產,計劃2021年底實現年產10GWh的目標。這會是「去寧化」的開端嗎?

當處於產業鏈上下遊的企業的規模都增長到一定程度時,對於話語權和議價權的博弈會更加激烈。供應商們必須要「裝備升級」。

另外,對廠商的過度依賴,帶來了巨大風險,這樣的劇情在蘋果供應鏈屢見不鮮。比如歐菲光,在今年三月被「踢出果鏈」後,市值一落千丈。成也蘋果,敗也蘋果。

歐菲光股價在被剝離果鏈後一路下滑

但是眼下,積極的一面是,相較蘋果將核心零部件生產放在歐美和日韓,特斯拉的「國產化」明顯更高,而中國新能源車的領軍者起跑的速度也更快,這也是時代機遇帶來的產業機會——鬥轉星移,相比十年前,中國製造的硬實力升級。

原創內容轉載開白可直接在文後留言

與深響主編交流請添加微信:alanaliu666

商務合作請添加微信:deepecho-biz

應聘可點擊查看:深響招聘

進一步了解深響請移步「菜單欄」

⚠️添加以上微信請備註姓名公司與來意

相關焦點

  • 中國果粉買崩官網,蘋果供應鏈:關我什麼事?
    而壞消息是,作為與蘋果「同呼吸共命運」的供應鏈企業似乎與蘋果榮辱與共的時刻越來越少——去年發布的iPhone 12雖然大賣,但果鏈企業的股價卻始終整體低迷;在今年蘋果股價創下歷史新高的時刻,不少A股蘋果供應鏈企業股價大幅回撤甚至有人幾近腰斬
  • 從蘋果陷阱,到特斯拉幻影
    眾所周知,蘋果憑著「零庫存」的供應鏈管理能力,在Gartner推出的全球前25大供應鏈廠商的排名中,曾連續七年穩坐第一。後來甚至倒逼Gartner在2015年於正常排名之外又推出了「供應鏈大師」稱號,蘋果再次蟬聯大師之位5年。然而蘋果的「零庫存」背後,卻是供應鏈的一把血淚。
  • 特斯拉的供應鏈系統
    其中,特斯拉的核心技術供應商大部分來自日本、美國和歐洲,國內企業大多作為二級原材料供應商進入供應鏈體系。特斯拉CEO馬斯克曾經承諾,要將Model 3的售價降低至3.5萬美元,徹底打入中國市場。而就目前看來,Model 3想要實現這一目標且仍有盈利的唯一可能性,就是藉助中國工廠和中國的供應商。
  • 沒有工廠的蘋果,如何打造出難以複製的供應鏈?
    正因為管理難度大,蘋果的供應鏈管理一直被當成跨國供應鏈管理的標杆。對照Gartner評選卓越供應鏈的多項條件,蘋果在每一項評分標準的得分都非常高,這也得益於蘋果現任CEO庫克十幾年如一日對蘋果供應鏈的嚴苛要求。
  • 拜託,那不過是富士康與蘋果的一場博弈!(下)
    上回書說到,富士康用諾基亞從低端機市場開始試水,一方面為了自救,另一方面恐怕也是要探探蘋果的底線。那麼這次試水會讓諾基亞「借屍還魂」呢還是徹底埋葬?先從富士康的「案底」說起。PS:沒看過(上)的,建議先點擊籃字看完再看此篇。諾基亞歸來?拜託,那不過是富士康與蘋果的一場博弈!
  • 蘋果供應鏈生變,誰是下一個歐菲光?
    蘋果供應鏈在悄然發生諸多改變,另據國外媒體報導,多家蘋果供應商被施壓,被要求把部分產線移出中國大陸。英媒Financial Times3月19日消息,蘋果供應商臺達電子董事長海英俊表示,該公司已將其在中國大陸的員工人數削減40%,目標是減少在中國大陸的90%直接勞動力。在蘋果新品發布會即將到來之際,我們一起看看那些被「踢出」蘋果供應鏈的廠商,是一蹶不振還是更加強大?
  • 特斯拉的供應鏈系統全解
    具體來看,其供應鏈涉及包括動力總成系統、電驅系統、充電、底盤、車身、其他構件、中控系統、內飾和外飾等十個部分,涉及直接、間接供應商一百餘家。其中,特斯拉的核心技術供應商大部分來自日本、美國和歐洲,國內企業大多作為二級原材料供應商進入供應鏈體系。
  • 危險的分工:從蘋果陷阱,到特斯拉幻影
    通過這兩套系統,蘋果與供應鏈形成了半監督半合作的關係,所有供應鏈在蘋果面前都是透明的:一位臺灣的光學企業高層清晰的記得自己多年前初次與蘋果GSM見面的震撼。在去往美國的飛機上,這位高管與業務骨幹們經歷了一路沙盤推演,終於算出了公司一顆鏡頭0.99美元的成本價。
  • SCM:解讀小米供應鏈
    事實上,小米內部有一套較為完善的供需生產流程:雷軍、林斌、黎萬強和周光平每周都會開一個小型生產會,根據當周銷售額、預約購買數等確定三個月之後的訂單量,而這個生產計劃馬上就會交由50人的管理團隊去進行跟進管理。  在這個過程中,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分工負責:黎萬強負責小米網電商和倉庫,周光平負責供應鏈管理,林斌負責採購核心元器件,雷軍則負責統一協調。
  • 大國博弈!暗戰的序幕剛剛拉開
    二是,大國繞開各自劃定的紅線,雖然沒有正面對抗,但都迂迴採取小國(或盟友)制衡的方式。比如美帝鷹犬立陶宛第一個跳出來「反華」,被中國捏得肉疼;中國和中美洲國家尼加拉瓜復交,在「民主峰會」前擺了美帝一刀;美俄因為烏克蘭問題談的不歡而散,有意二次會晤;印度和俄羅斯籤訂軍購合同,還不忘向中國示好,如推動盧比盯住人民幣。
  • 這家臺灣光學膜企,已間接進入特斯拉供應鏈
    據臺灣媒體報導,臺灣光耀已間接進入特斯拉供應鏈。
  • 立訊、舜宇、BOE等打入iPhone13供應鏈,果鏈本土化的欣喜與隱憂
    一般情況下,蘋果供應鏈的新成員傾向於被分配舊機型的生產,而立訊精密首次為蘋果代工整機,就拿下了新款iPhone的高端機型,不得不令人驚訝。據悉,蘋果今年首發的iPhone13將達到9000~9500萬部,同比增加20%,立訊精密本次拿到了3%的訂單。
  • 又挖一名特斯拉高管,蘋果車造得怎樣了?
    4月1日,在這個被稱為「愚人節」的日子裡,特斯拉有點哭笑不得。據外媒《Electrek》報導,特斯拉工程副總裁麥可·施韋庫奇加入了蘋果「特別項目組」(Special ProjectGroup)。這已經是近兩年來特斯拉被蘋果挖走的第三位重量級高管了。更瘋狂的是,去年夏天就有外媒爆料,僅半年時間內,就有46名特斯拉員工被蘋果公司挖走。
  • 被譽為「特斯拉終結者」的Lucid Air 竟然在這件事上狠狠羞辱了特斯拉?
    現在的特斯拉,處境就像極了幾年前的蘋果。隨著造車新勢力的「強勢登場」,這些廠商總會被媒體或是網友冠以一個稱號:特斯拉終結者。今天要講的Lucid汽車是所有「終結者」中最低調的一個,以至於很多人都沒聽過它的名字。當然,這可能也和它誕生在美國的特殊環境有關。
  • 前特斯拉和蘋果副總裁喬治眼中的賈伯斯與馬斯克
    GAP集團崛起的秘訣之一是,開創了自有品牌專業零售商經營模式,即從產品策劃、製造到零售都集成在一起的垂直整合型模式,去掉所有經銷商,門店直接掌握消費者信息,提升供應鏈反應速度,快速回籠資金。後來日本的優衣庫、瑞典的宜家,都學習和借鑑了GAP集團的銷售模式。
  • 傳蘋果擬在美國設廠造車,正加緊搭建供應鏈
    在形勢一片大好、各國政府積極鼓勵的大背景下,很難想像蘋果這樣有錢、有技術、有技術積累、有品牌的玩家會對這一市場置之不理。如果臺媒的說法當真,蘋果現在已經到了組建供應鏈,並計劃建廠生產的程度,那麼其拿出一臺令人震驚的產品也完全不是不可能。那時候,蘋果很有可能像是在電腦、智慧型手機、智能手錶、藍牙耳機等領域一樣,再次引領和重塑行業格局。
  • 蘋果汽車終於落地!特斯拉股價應聲大跌…
    據援引的供應商消息稱,蘋果比照iPhone備料由零組件開始催貨的慣例,近期向「和大」、「貿聯-KY」、「和勤」、「富田」等臺灣汽車零部件企業提出了備貨要求,並將相關業者列入首波供應鏈。2014年,賈伯斯去世三年,Apple Titan(泰坦)項目獲批出現「給特斯拉迎頭一擊」的豪言壯語,蘋果汽車業務正式開始。2015年一位未透露姓名的蘋果員工透露,「蘋果正在研發一種能和特斯拉競爭的產品」。
  • 鈺太科技打入特斯拉供應鏈,2020年淨利3.09億元
    2月25日,鈺太科技官方微信公眾號發布文章顯示,MEMS麥克風廠鈺太(6679)成功以數位式麥克風(D-Mic)打入特斯拉供應鏈,並已開始量產出貨,全面搶攻逐步崛起的電動車訂單。由於特斯拉持續推動智慧座艙技術,為強化車室麥克風收音技術,讓電動車內的麥克風全面導入收音質量更好及規格更高的數位式麥克風。
  • 採購與供應鏈管理:蘋果、華為等供應鏈實踐者
    感謝你-為你在蘋果所做的一切和未來你在蘋果的徵途。購買連結如下購買連結如下內容簡介《採購與供應鏈管理:蘋果、華為等供應鏈實踐者》一書講解了供應鏈的採購組織和流程,供應鏈的採購戰略,供應商管理,生產外包管理,採購管控,倉儲管理,物流管理,以及採購模式的發展和協同管理九部分內容。
  • 中小企業博弈的核心是什麼?
    決定大企業之間博弈勝負的因素有很多,上至政策,輿論,下至內鬥,決策。今天我們不聊大企業之間的博弈,我們來聊聊中小企業之間的博弈。關於中小企業博弈的核心是什麼?但我們今天要說的是供應鏈管理!大數據表明,目前中國很多中小型公司還沒有很完善的供應鏈體系。甚至很多中小型企業老闆,連供應鏈管理的意識都沒有。那什麼是供應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