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不買東西」,我是怎麼活的

2021-02-22 湖南圖書館

本文轉載自塔門(ID:dt-hub)

No Buy Year :不買年,顧名思義,在一年裡不買新的產品。其中一年的時限也被擴展為某一段時間——可以是幾周,也可能是幾個月。在小紅書上搜索「不買年」,你會獲得 86萬+篇筆記;B 站上有上千條不買年的視頻分享;還有近五千豆瓣組員聚集在成立不久的「no buy year 不買年」小組,有人三年不買衣服,把這裡當成了打卡聖地。「不買」正成為一種年輕人間流行的生活方式。No Buy Year 可能是極簡主義生活的又一種表現形式,有越來越多人在「工作—賺錢—購物」的死循環裡無法自拔,還有一群人開始反思:東西越來越多,是不是代表著生活水平越來越高?除了「買買買」帶來的粗淺快樂,人們是否還有能力另覓「獲得」的滿足感?已經工作的綿綿和正在上學的極簡鵝都曾經是消費主義的擁躉,過去的 2020,成為了她們遠離物慾的 No Buy Year。

花出去的錢是冷冰冰的數字,不要的東西堆在家裡,就是加倍的後悔。

2019 年減重 30 斤後,我有點小膨脹,感覺自己還可以做很多事情。於是決定 2020 實行不買年。我定的規則其實並不複雜:

 

施行之前,我先盤點了自己前兩年的購買記錄,邊拉訂單邊想,有哪些消費是我想撤回,寧願沒買過這件東西,而是留著買它的那筆錢的?這比看帳本還管用,花出去的錢只是冷冰冰的數字,但是這些不要的物品,還堆在我的家裡,就是加倍的後悔。當時算下來我想撤回的消費高達 70%,除了衣服和彩妝,還有更多的小玩意兒,花瓶餐布,杯碟碗盤……我對這些沒有什麼收集癖,但是看到心動的還是想買,買回來基本沒用過。從小到大,我都不是一個自律的人,想做的事很多,做到的很少。大概從大學開始,我每年都會買手帳本,但是每本都只有一月份的前幾頁寫滿了字,後面都是空白。這些空白常常讓我焦慮,讓我陷入自我懷疑,如果可以,我真想把「自律」刻到基因裡,就不必活得這麼擰巴。不自律放縱了過度消費,至少有 10 年我都在瘋狂消費。大學的時候,我就加入了豆瓣「哇靠」團購組,而且訂閱了組內郵件,每周都會收到一份團購大清單,我就對著上面看有沒有想買的。每年雙十一都提前半個月開始做功課,滿減、優惠券、跨店都計算好。我之前在淘寶買東西的時候,基本上是買一件東西,就要把這個店裡所有的東西都看一遍,看有什麼別的需要的,有沒有滿減湊單,會按銷量排序,然後從頭刷到尾。這就像抖音的視頻流,你不停下滑動,視頻就不會結束。產品也沒有盡頭,有的時候你看不見,你其實就不想買,你要是總看你就會總想買。說實話我心動的點可太低了,文字和感嘆號都有可能打動我,這種心動短暫而廉價,有時候買回來連拆快遞都不期待,就是下完單的一刻已經沒那麼喜歡了。從來不考慮需不需要,只看當下想不想買,心不心動。大學畢業之後,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個服裝品牌,快時尚行業,反正我也正好喜歡買衣服。當時發現服裝生產的更新頻次實在是太快了,10 年之前,大概一個季度上一次新品,現在基本上每周都會上新兩次。那時候在北京租了一個 30 平的房子,其實一個人住的話已經很大了,但還是覺得沒有地方放。慢慢的我有了 400 多件衣服,我經常會拉開衣櫃,發現柜子已經塞滿了,我拿出來一件衣服都費勁,但是就是覺得沒有一件衣服是我想穿的,能穿出門的,特別失落。無數次的失落和焦慮就會帶來改變的衝動,這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 24 歲的時候,我才坦然面對了這些人性的弱點。我開始嘗試每年只定一個目標:2017 年,零垃圾;2018 年,跳槽去做喜歡的工作;2019 年,減重 30 斤;2020 年,不購物。開始嘗試零垃圾的生活方式,其實很難做到真正的「零」,只能儘量減少我自己生活產生的一些垃圾,尤其是工作忙的時候,沒有辦法犧牲那麼多便利。便利帶來垃圾。有時候晚上 9 點多下班回到家,我不想再開火做飯,我可能就想點個外賣,就產生了一次性的垃圾。通勤每天都要背電腦,包裡已經很沉了,我真的不想再帶那麼多水杯,然後就會有一些垃圾增加,我心裡是會有一些愧疚感,因為這和你之前對這些垃圾沒有概念的時候,其實已經不是一個狀態了,就像減過肥的人都會知道炸雞的熱量大概是多少,雖然也會想吃,但會覺得是罪惡的心理,都是一個道理。其實對普通人來說,控制自己的消費行為,不過度消費,就是普通人能做到最大的環保。因此斷舍離和 No Buy Year 是可以並行不悖的。我們囤積很多東西,其實就是一種浪費。所以我覺得這一切的根源都在購買。買一件衣服,背後必然意味著一些資源的消耗,我一定要讓這份消耗是值得的,不斷地使用這件衣服,如果買來不穿那就是在浪費。延遲滿足:2020 不買年後,我一整年網購不超過 10 單,對於那些想買,但是按規則不該買的東西,我都會先收藏,延遲至少一個月再回頭看,80% 都覺得不買也可以。今年雙十一,我經歷的不再是搶購,而是在前一天,把購物車從 20 多件,刪除到只剩 3 件。減少購物信息在你眼前的曝光:先卸載手機淘寶,如果你沒有工作上的需要的話。真的要買什麼,使用淘寶網頁版,正因為網頁版沒有那麼好用,體驗沒那麼好,你只需要搜你想買哪件東西就行了。如果你實在捨不得卸載,那就給 APP 設置使用時間;另外新版的 ios 系統,可以在手機裡面下載 APP,但不顯示在桌面。這樣可以大幅減少購物類 APP 在你眼前出現的頻率。取關那些需要定時搶貨的公眾號、小程序,沒有什麼東西是需要搶的,它們不出現在你的關注列表裡,就不會有搶購的焦慮。不要以為小紅書就是消費主義的陷阱,合理利用,它會提高你的搜索效率。不要漫無目地去看,很容易莫名其妙地種下一堆草。正確的用法是這樣的,比如現在你要買某品牌的一個面霜,只需要搜該品牌的面霜,搜適合什麼樣的人的膚質,實際上體驗效果如何;另外就要反向搜索:品牌名+踩雷,看一下負面的評價。切忌針對單個產品去做搜索,一旦把搜索範圍擴大到「面霜」,你就會莫名其妙地偏離了你最開始打開這個軟體的目的。特別像我這種自控力很差的人,我儘量不讓這些幹擾信息出現在我眼前。2020 不買年後,我也並沒有完全不買,還有些也是在計劃之外的購物。買了六七件衣服,用電子衣櫥整理了我的 400 多件衣服(之前幾年消費債太多),很多都是新的,一部分打包捐了出去,一部分掛到閒魚出售,現在還剩下 80 件左右。也會統計哪些使用頻次高,哪些低,為之後的購買決策提供幫助。目前在實行「一日一舍」的新計劃,還會繼續減少衣物。

買了一個裝彩妝的鐵皮空盤,背面帶磁鐵,我把以前常用的眼影、腮紅都扣了出來,吸到這個盤裡,剩下的彩妝就都不要了。買了兩個大件,一個是 switch,疫情期間出不了門,基本上有半年,天天會用。現在使用頻率低了,但是貶值率低,好轉手,也算是物盡其用。另一個是人體工學椅,當初公司的同事都買了,但是我忍住了誘惑,後來居家辦公的時候老腰實在受不了,就入手了。不買年之後,我在買東西的時候,都會考慮它以後好不好賣,買衣服的標籤我也不會丟掉,大家到閒魚見,起碼讓它不在我這裡變成垃圾。2020 年我在鹹魚上賣了 3 萬多塊,240 件物品,還有一些家具是走線下。之前我覺得閒魚很麻煩,要和買家扯皮,實際上只要頁面描述夠清晰,標明不講價,就能降低溝通成本。至於書籍和食物,在我看來是體驗型消費,暫時不做限制。但是後來發現,買的書太多,都沒有看過,於是決定到多抓魚上賣。有些沒看的書,當收書日子來臨的時候,就會督促自己看完,也算是物盡其用。身邊的同事也慢慢開始受我影響,好幾位和我說,2021 也要開始過不買年。我發現特別是在去年,大家可能因為疫情的影響,消費欲望是在降低的。我想起了 10 年前日本的「 311 地震」,那次死亡了幾萬人,還引發了核電站洩漏,日本一片狼藉,那時候開始日本有了斷舍離的風潮。人在未知的災害面前總會發現自己的欲望是渺小的,會更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麼,疫情也是這樣,會讓人反省。我們擁有的真的太多了,多體驗,少持有,不買年讓我從物品的擁有者變成了它的使用者。去年年底我從學校回家過年的時候,以為只待一兩周,就帶了一個小行李箱,裡面幾件衣服、幾片面膜、一點化妝品,所以疫情開始後一直擔心不夠用。我特別焦慮,我一直在想那麼多東西放在宿舍會不會發黴?學校通知我去拿的時候我該怎麼處理?這個問題居然成了一個巨大的精神折磨。真正讓我對物品有一個挺大的反省是在開學之後,學校通知我們把東西搬出去。我收拾了兩箱東西後,發現竟然還有七大袋東西,都是那種裝棉被的大袋子。我在湖南上學,家在廣東,不可能都寄回去,我只能把這些東西放到同學家裡。6 月份的天,特別熱,沒人幫我,我只有一米五八,一個人把這麼多麻袋扛下來,只能叫個計程車去同學那裡放東西。當時拖著那些比我還要大的麻袋的時候,場面很滑稽,我在想,這些東西真的是我需要的嗎?我很想扔掉,但又心疼花出去的錢。還有個想法,其實說出來有點好笑。我一直在糾結畢業後去哪裡工作,想回廣州深圳這些大城市,但一想到我要拖著七八個行李箱去打拼,立刻覺得天旋地轉。我把這個想法跟我的朋友交流之後,發現她們居然跟我一樣。我以前沒有發現原來身外之物對一個人的影響會這麼大,每次當我的房間很亂,我就會非常沮喪,物品對我造成了很大的心理負擔。9 月開學前我決定不再重蹈覆轍。我把冬天衣服收拾了一遍,進行了兩輪篩選。第一輪根據「好看、好穿、好搭」的標準篩選,然後腦補穿衣場景,減少數量。但還是會陷入糾結。比如我到底要帶幾件毛衣?根據好看又好穿的標準,我挑出了兩件:一件是純白如雪的高領毛衣,穿上感覺自己特別法式慵懶,人在巴黎抱著法棍喝咖啡;一件是明黃靚麗的條紋高領毛衣,穿上我馬上活力滿滿要給南極送太陽。後來我又想了想,純白容易髒,湖南的冬天下雨的話容易濺上髒水,就算帶上兩件,我還是只會穿那件經常穿的。所以最後,我選擇了明黃色毛衣。純白如雪留在家。我以後回家不會再帶毛衣,過年時和朋友約奶茶、去逛街,純白如雪適合無所事事的慵懶 city girl 時光,而不是趕作業、趕課、趕去圖書館的灰頭土臉女大學生的跑路時刻。每種類型的冬衣我都只帶了 1-2 件,我很慶幸自己這麼做,雖然開始我也在懷疑「這樣穿會不會太單調啊」,但一忙起來,我就很喜歡沒有選擇的感覺,非常節省時間和精力。人陷入匱乏時,更能確定自己真正需要什麼。在有很多選擇的時候,往往做不出選擇。你有三件大衣,出門之前可能就會花十分鐘去想到底要穿哪一件。但如果你只有一件大衣,直接套上就出門了,而且可能另外兩件大衣你根本不會再穿它們,你只會穿你最喜歡的那件。買了化妝品,得有化妝盒、化妝鏡、化妝架……有一陣子迷上了耳環,就又配了個耳飾收納盒。當時還自我陶醉了很久,覺得自己真的很像一個公主哈哈哈!但滿足一陣子之後就發現收拾它們真的很累,而且除了拍照那一刻看起來漂亮之外,你平時根本就不會再關注它們。我扯掉了我的荊棘玫瑰桌布。儘管每次發朋友圈都有人誇它好看,每次有人來宿舍也會誇它真美,但我想了想,它對我來說確實是累贅。這種碎花樣式的桌布,有點晃眼睛也不好清洗,我總會把水、飯粒弄到桌布上,而且每次都要扯它,很費勁。最後一點,它讓我的桌子更狹小擁擠了。除了上課,我大部分時間是希望自己能待在圖書館,回來的時候書包一甩,讓空蕩蕩的書桌接納我的疲倦,而不是老娘還得輕輕扯好桌布,但桌面滿滿當當無處可放,切個水果還怕弄髒。我終於發現,我不喜歡「精緻生活」,我不想把精力放在維持表面精緻上面。而且,對物品的佔有心減輕之後,我發現分享物品比我擁有它們更讓我快樂。之前我買了很多五顏六色的發圈和髮夾,我以為我每天會換不一樣的,周一戴粉色,周二戴黑色,周三戴綠色,但實際上我只會戴我最喜歡的一個顏色。所以我把這些雜七雜八的飾品、裝飾物都分給了我的舍友,每類都只給自己留了一個。舍友們非常開心,也會時不時把小零食分享給我,我的東西去了她們那裡也算物盡其用,我自己的空間也得以騰空,這個過程我實在太快樂了。其實之前我是個對物品佔有欲很強的人,但是過去一年我發現自己看世界的角度都不太一樣了,我對物品不再像之前那麼充滿欲望,反而對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感受更強烈了。疫情之後我還決定不化妝了。不化妝的日子太輕鬆了!我之前去圖書館得先打扮自己,穿好看的衣服,塗口紅,可能還得搭配一個好看的帽子,整個流程下來可能我已經累得不想去圖書館了。大一大二的時候我對化妝品很狂熱,買了一大堆彩妝。那時候對於美的認知都是外界告訴我的,我要塗什麼顏色的口紅,化怎麼樣的妝,穿什麼風格的衣服才是跟妝容搭配的。拿口紅來說,我可能需要 N 種不同顏色的口紅,搭配各種場景,春夏秋冬要對應不同色系,夏天又分為剛入夏你要溫柔一點,盛夏去海灘玩你要塗一個明亮的顏色,秋天的時候你要塗個楓葉紅,聖誕的時候你還要配聖誕口紅套裝……太複雜了,我發現我的小腦袋已經承受不起這些東西了。我覺得克制消費可能不是克服自己的欲望,而是了解自己的欲望。了解自己之後,你會發現其實自己要的沒有那麼多,是外界告訴你應該要那麼多。你可以試試延遲滿足。比如你想買一個東西,先放購物車,過段時間再去看看還想不想要它,這個方式對我來說很有用。我前陣子想買個帽子,這個帽子連著一個圍巾,我覺得這也太完美了吧,身邊人都有,我也特別想要。然後我告訴自己我是有帽子的,我先戴兩天我的帽子,看它能不能滿足我的保暖需求。後來等我再看到購物車裡的東西,我覺得它平平無奇。綿綿不買年的收穫,除了從月光族到收入一半用於儲蓄理財,還從無數次「不買」中,重新獲得了「買的快樂和珍惜感。」極簡鵝獲得了一個「清爽無比的自己」。在豆瓣小組裡,還有人「專注力大大提升」、「攢夠了半個首付」。如果你還想買買買,那在購物之前,不妨問問自己這些問題:9. 你是真的出於自己需要,還是跟風購買?假設別人說它已經過時了,你還會買嗎?10. 你是真的喜歡它,還是因為它的品牌光環?假設不是這個品牌,而是別家也有質量相當的相似款,你還會購買嗎?11. 你家裡的金錢壓力大嗎?假設你是尚未工作的學生,在家無礦的情況下,每個月衝動消費,而家人還在為豬肉漲價而擔憂,你還會購買嗎?12. 假設你是工作黨,要攢錢買房,或者要還房貸、車貸,還要交保險。你還有攢錢計劃嗎?13. 要買的東西保值度如何?假設你購買的東西二次出手困難,或者會嚴重貶值,你還會購買嗎?(問題採集自 @林兒Orz、@Axinn0829,有修改)

頭   圖 | ins @hararin616

-END-

 關注塔門

為你講他們、她們、和Taaaaaaa們的故事

長按二維碼

關注湘圖君

微信號:湖南圖書館   

ID:hntsg1904

相關焦點

  • 我今年再也不亂買東西了
    我敢說,你買了很多「收益值不確定,各種價格」的商品。你秉承著「你喜歡,你適合,你需要」的購物原則。你寧可花一萬買一件 10000 的,也不願意花一萬買一百件 100 的。你鍾情於輕奢品牌經典基本款,嫌棄淘寶爆款。你猶豫要不要買一樣東西,是因為它很貴,你立刻買下來。你想買一件東西只是因為它非常便宜划算,你就不買。你在可以承擔的前提下買最好的。
  • 我們要在「黑五」買這 10 件東西,你打算買啥?
    在和少數派工友們閒聊時才發現大家在雙十一都沒怎麼買,而是在持幣以待的亞馬遜「真黑五」,在分享我們打算在黑五買啥之餘,自詡亞馬遜海外購老手的我們還想順便聊聊亞馬遜海外購的購物體驗,希望這篇文章能帶你打開年輕人的「第一次亞馬遜海外購」。
  • [攝影發燒級] 一年了,我決定修好「Panasonic GH2」,賣掉「Nikon D750」
    今天為大家帶來了首見app上的極客小夥伴分享的精彩內容[Nikon] 一年了我決定修好「Panasonic GH2」然後賣掉「Nikon D750」作者:Serotonin__________15 年 3 月 31 日入手 D750當時沒發開箱,想等能寫一些對別人有價值的東西的時候再發個帖子一沒留神,一年了,乾貨沒積累什麼,倒是有了賣掉「D750」念頭。
  • 我們買過這些「剛收貨就想丟掉」的蠢東西
    平時看起來總能買到「很會買」的 Matrix 作者其實也有很多購物的血淚史,並不總能買到值得收藏的好東西。 Voyager_1  :大疆初代無人機 我買的最不值的東西應該是大疆的初代無人機,因為這東西對於我這個偽愛好攝影的人來說真的買了就是在家吃灰。
  • 普通人也可以突圍,只要活成「刀鋒」
    我以前看佛經說,修行路上要「勇猛精進」,還不太理解為什麼要用「勇猛」這麼烈的詞。 後來我發現這個詞太精準了,人這輩子想要成材,明裡暗裡的困難太多了,沒點猛勁真不成。 「刀鋒」是@內環幕僚長 提出的概念,這是我最近常看的一個博主,蠻有料。
  • 「活不過下周三的張總」:談談職場溝通
    我不知道是真事,還是玩笑。但職場溝通的目的是「傳遞信息」,而非「製造矛盾」。不能提前給我嗎?你活不到下周三嗎?有小夥伴會建議改成「等不到下周三了嗎?」,其實這依然是一個封閉式問題。對於領導來說,提出的需求發生了變化,需要解釋變化,然後提出開放式問題,允許對方抒發自己的情緒,輸出自己的觀點。在我看來,領導的合適問法應該是:不好意思,客戶的需求提前了/我想提前先看看材料,確保核心內容都提到了。
  • ¥229 的蘋果新品「藍牙追蹤器」AirTag 值不值得買?我想說說……
    2021 蘋果春季發布會上,「跳票」多次的 AirTag 正式登場,加上其他設備都將於 5 月中下旬正式的發售,這使得這個專門「用來找東西」的
  • 「買正確的東西」
    你們是和我一樣,都是9點40多進去「網址無法獲取」,10點半了,彈出「504 Gateway」,等12點了刷出來已經是「售罄」的情況不過,本期「買正確的東西」欄目就能讓你用原價,原價,原價的方式買到一雙NMD,而且還是「趙四」聯名款,哦,不對是菲董的聯名鞋款:Pharrell Williams x adidas HU NMD,國內發售價為2099元,市場價基本上在2300+以上。
  • 「在購買的那一刻,我是幸福的」
    平躺在沙發上,打開淘寶,看到五彩斑斕的商品一頁頁排列在首頁推薦上,仿佛有了一種「這些東西都可以屬於我」的錯覺。小巧精美的卡通筆筒,哇好可愛,長草了。看著它放在乾淨整潔的桌面上的樣子,我簡直忘了我凌亂的書桌上的兩個鉛筆盒與剛買的收納抽屜。多少錢?48 塊錢。如果能和這個 28 塊錢的滑鼠墊一起買了就好了。好像才 60 多?好像不是,算了不管了。
  • 我終於「訂閱」了Office 365
    但是,因為家人曾經告訴我淘寶上15塊錢就可以搞定,所以我一直很糾結:其實不比較還好,就是因為有淘寶版在心理某個角落,所以自己一直卡在中間。既不想去淘寶上買盜版,覺得不符合自己一直以來秉承的理念,又捨不得在App Store上買正版,因為相比盜版實在太貴。所以這裡也提醒大家注意一種心理因素:人們對於物品貴賤的判斷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
  • 「天然成分」不安全,「化學成分」不可怕
    我真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所有人都知道:「天然成分」並不等於安全,「化學成分」也並不可怕。
  • 看完之後,買東西再也不糾結了
    我是一個來自農村的孩子,當時整個村子都是靠天吃飯。風調雨順的時候,收成就會好一點;如果遇到天乾旱、或者梅雨季節,就會特別糟糕。乾旱這個比較好理解,農作物生長都需要水分,但是梅雨季節是怎麼會影響收成喃?收回家的農作物一般會晾曬,比如稻穀、玉米,如果遇到天氣不好,根本晾曬不了,會導致發黴,發黴後有毒會丟棄掉,我記憶中有一年就是這樣,讓並不富裕的家雪上加霜。
  • 這套「創造者思維」,令我受益良多
    什麼意思呢?比方說策略模擬遊戲:要通關,你就必須去研究設計者制定的規則:電腦AI的戰術是什麼?它的行動模式是什麼?數據算法是什麼?在什麼條件下會觸發什麼結果?諸如此類。然後,再根據這些規則,去摸索出一套克敵制勝的方案。
  • 115 網盤會員「買 1 年送 1 年」 - 不限速 10TB 空間+離線下載
    同時它容量超大,也是手機照片、視頻以及大量電腦數據備份的最近地方……115 網盤買一年送一年,10TB 空間!115 網盤 這次在雙 11 之後,推出了「VIP 會員買一年送一年」的超值活動,網盤空間也是送你 2 次,達到「5TB x 2
  • 從「買哪款 iPad」「選哪些配件」「裝什麼軟體」開始,說說我的兩年 iPad 使用經驗
    網上關於 iPad 選購的文章和視頻已經不少了,所以我梳理出了 iPad(2020 款)和 iPad Pro(2020 款)相比於 iPad Air(第四代)缺少或者多出的功能,幫助大家做一個快速的選擇 —— 或許去掉幾個不實用的功能就可以省下一大筆錢,亦或者某些小提升完全值回票價。
  • 群分享|雙十一前,這些「買完就後悔」的東西讓你少剁手
    周二的分享,我們討論了話題:「你都有買過哪些買完就後悔的東西?」,水母在這裡整理幾件還不錯的留言給大家。
  • 遊戲人生:我獨創了一套新遊戲 「56」
    01去年那個系統因為太複雜,然後失敗了 今年我又重新去思考「遊戲化」這件事情背後的合理性即使是我在今年做完的第一個系統,一開始叫做「一個金幣一本書」,但其實在這種兌換的體系底下,一本普通的書和一本《戰爭與和平》都是一個金幣去兌換去年的更糟:一個金幣既可以去兌換書,也可以去兌換一輛樂高的玩具坦克 這時會出現一個問題:每一個金幣兌的東西不一樣
  • 利器訪談|Shrugged,「器物與我」運營者
    本文地址:http://liqi.io/shrugged/介紹一下你自己和所做的工作。「器物與我」是一項從一開始就預期失敗的嘗試,簡而言之,篩選、整理商品信息,下面引用網站上的介紹:營銷與反營銷、廠商與消費者,雙方的力量應當平衡,然而廠商的喉舌遍布全網,獨立的聲音被擠到邊緣;於是我建了這個極其無聊的網站,介紹商品常識,反過度營銷、虛假廣告,專注於解毒拔草潑冷水;不加返利連結,拒絕軟文和推廣,僅靠捐贈維持。
  • 國內在shopee蝦皮上買東西,中國人怎麼在shopee蝦皮上買東西
    ----我做跨境電商已經有六年的時間了,在亞馬遜和蝦皮這個行業總結了一套快速爆單的經驗,一年內從一家店開到一百家,技巧分享給大家,希望對您有所幫助。小編(威芯:45677606 )備註:公眾號 有想要學習跨境電商的朋友,我可以教大家如何從零開始快速爆單。
  • 千萬不要「拜讀」
    昨天分別有兩個同事和我探討有關快速讀書方法的問題。其中一個同事問我一年讀多少書,他開始以為是幾十本,我的答案是:「幾百本」。要知道,國人平均一年的閱讀量只有幾本書,而幾百本相當於平均閱讀量的一百倍以上。大部分職場人士一年的閱讀量不會超過幾十本,但是一旦能掌握快速讀書的方法,你的閱讀量會迅速提升10倍以上。不要小看這10倍的提升,它會徹底改變你學習新知識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