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斷更最長的一次,和上一篇日記隔了一個月時間。主要是上一篇日記用盡了我的才華,已經是我日記的巔峰(首次閱讀量破1000)。就想著休息一下,再捋一捋思路。後來趕上了農曆新年,周末在家過節,我們MZ Online Club還搞了一次線上雲聚餐,來自全美各地的小夥伴們分享著自己的年夜飯,大家談天說地,非常愉快(想加入MZ線上桌遊的可以私信我)。
圖片來自於網絡
但是好景不長,年還沒過完,美國德州就遭遇了百年來最嚴寒氣溫,導致全州大面積斷電斷水。甚至很多加油站因為沒有電而斷油,大部分超市也都停業。沒電的加油站和超市都關門了。少量有電的加油站和超市被搶購一空。讓全德州陷入了恐慌。現代生活真的使人們對抗惡劣自然氣候的能力變得越來越弱。休斯敦堂堂美國第四大城市,還是美國的能源之都,竟然有超過數百萬人沒有能源可用。城市的大部分地區處於癱瘓的窘境,情況非常糟糕。還有很多人在這次寒潮中喪失了生命和家園。氣候對人類的影響太大了,沒有這次經歷,不會讓我有這樣的感受。但我想沒有經歷這次災難的人們很難感同身受。不過我還是要呼籲大家節能環保,保護好我們的自然環境。
圖片來自於網絡
上次日記我剛說了兩個最近爆火的基金經理,中國易方達的張坤,和美國ARK的Cathy Wood。他們二位(以及所有被捧上天的基金經理)這幾周的日子肯定不好過。網上那些張坤的粉絲很多都粉轉黑了,曾經的口號,ikun永相隨倒像成了一句諷刺。木頭姐的日子也不好過,她重倉的幾支股票都在這幾周損失慘重。(中國其他的頂流基金經理中,劉彥春:景順長城鼎益(-14.37%),蕭楠:易方達消費行業(-14.19%),王宗合:鵬華消費優選(-14.03%),葛蘭:中歐醫療健康C(-14.00%),張坤:易方達中小盤(-12.88%),馮波:易方達研究精選(-11.68%),劉格菘:廣發雙擎升級C(-10.96%),趙詣:農銀匯理新能源主題(-10.57%),同時,Cathy Wood:ARKK(-13.33%)。)
圖片來自於網絡
張坤和Cathy Wood都是非常厲害的投資人(畢竟之前的歷史投資數據在那擺著)。張坤是中國公募基金史上的第一人(現任公募基金一哥),是第一個管理超過1000億市值的公募基金的基金經理。木頭姐也是在華爾街馳騁數十年的投資大佬。但上周我說過:很多曾經的明星基金經理,在短暫輝煌之後大部分最終也都跌落神壇。畢竟基金經理也不是超人,過度追捧他們可能最後失望多過希望。
圖片來自於網絡
今年全球的金融資產都在上漲,自然也吸引了大量的基金投資人。他們購買的基金大多也是股票型基金。這些新基民把錢拿去給專業的股票投資人(基金經理)管理這是個好事。畢竟職業投資經理比股市小白還是要厲害的多也可以更增加股市的穩定性。但是這些新冒出來的基民,他們把基金當股票了。本來買了基金可以當撒手掌柜(畢竟買基金是要交管理費的),可是他們天天盯著自己基金是漲了還是跌了。頻繁交易自己持有的基金,之前投資基金都是投資1年以上的時間。可是今年,散戶們愣是把投資基金搞成了短線交易甚至是日內交易。這就為易方達基金和ARK基金埋下了一個隱患。剛才我說了,今年全球金融資產都在上漲(等一下我會嘗試解釋一下原因),導致像易方達和ARK這樣業內知名的基金業績大優,ARK的年化率甚至都超過了100%。這就導致很多人看到了這樣高回報的基金紛紛湧入(也把幾位基金經理封神了)。光ARK的資金管理規模就增長了10幾倍從2019年的20幾億美金規模,到2020年最高的280多億美金規模(最近直接下滑到了220億美金,現實就是這麼殘酷);易方達張坤管理的公募基金更是打破記錄超過1000億人民幣。
圖片來自於網絡
ARK和易方達也成為了中美兩地的頭部玩家。這些頭部基金買的股票,那些中小基金也會跟著買(不買可就掉隊了,中小基金生存的根本就是模仿頭部基金的持倉,給他們的投資人一樣的回報率,但是收取更少的管理費。)。所以就會形成幾乎所有基金都在抱團投資幾支龍頭股的現象(例如茅臺等白酒股,寧德時代等新能源股還有晶片股)。當然不止基金本身,散戶們看到基金投資的股票也會一窩蜂的湧入。他們覺得張坤和Cathy Wood的眼光沒錯,跟著他們買一定能賺錢。ARK基金會在自己的官網每天公布自己的買入和賣出情況。只要ARK買的股票(百度,Pltr, Tdoc等),各大微信群都會奔走相告,短時間他們投資的股票都會來一波上漲。
物以稀為貴,短時間內,這麼多人(頭部基金,中小基金,散戶)都在買同一隻股票。市場上股票的流通股數有限,買的人多了自然水漲船高。這跟公司本身的基本面(經營狀況)無關。純粹是情緒面把股價拉高。股價拉高會導致公司的市盈率也是突飛猛進。這樣高的市盈率如果沒有業績支撐長時間肯定是立不住的。這就產生了泡沫,股價虛高了。
如果股價發生一些變化,沒有按照大家所想的那樣不斷上漲,問題就出現了。剛剛我說的一個隱患是新基民把基金當股票交易,喜歡追漲殺跌。如果股市有點風吹草動,他們就立刻贖回基金。他們賣出基金強制贖回,那麼基金就要減持倉位套現去兌付贖回。導致之前所購買的股票價格進一步下跌。這就會引起股市的踩踏事件。宇宙第一酒廠茅臺從最高的2627.88跌至了2122.78,跌了18%,市值蒸發了6000億。寧德時代,愛爾眼科,中國中免等這些機構抱團股也累計下跌了超過20%。美股的Tdoc,Pltr等ARK的重倉股也紛紛從最高價位跌了30%。這種機構抱團股很容易發生踩踏事件。
圖片來自於網絡
看看最近的一組數據,ARK innovation淨流出4.65億美金,ARK Genomic淨流出2.02億美金,ARK next generation 淨流出1.19億美金。60歲的Cathy Wood可能有巴菲特的實力吧,畢竟之前是Alliance首席投資分析師。但是她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她的投資思路和那些投資了Ark基金的投資人的投資思路完全不一樣。她是做價值投資,她投資了很多初創科技公司,但是這些初創科技公司的成功需要時間。但是Ark的投資人卻等不了。他們投資Ark就是看到Ark超高年化率,想狠賺一筆。超高的年化率在歷史上經常出現,但是很難連續保持。如果Ark沒有給到他們預期的回報,那麼他們就會賣掉Ark,使得踩踏事件頻頻發生。
圖片來自於網絡
說說這周的股票情況吧,(S&P500:周五收盤3811.15比四周前的收盤3714.24上漲了96.91點,上漲了2.54%)我目前持有17支股票(開倉了CRM)和1支ETF,持股價值$15756.70,目前現金持有$4578.03.64,總共資產是$20335.02(增加了$5000現金),比四周前$15057.34增加了$5277.68,扣除增加的5000現金,增加了277.68,增加了1.84%,比大盤表現差一些。以下是我最新持倉:
基金抱團確實給股市帶來了一定泡沫和風險,使得基金抱團股出現很大波動。但是最要命的是美債收益率。美債收益率對股市的影響可比基金抱團嚴重的多。先給結論:美債收益率直接影響美聯儲的加息政策。
2020年,10年期國債收益率還遠低於1%,到今年1月底,微漲至1.09%。進入2月,2月10日到2月25日,半個月間,10年期美國國債收益率已從1.13%升至1.61%,上升了48個基點,是一年來的最高水平。而美債十年期收益率往往被當作全球金融市場定價的錨。美國國債收益率說的是到期收益率,這個收益率是和購買美債的價格成反比(記住結論美債價格和收益率成反比)。舉個不是很恰當的例子,假如購買的國債需要100塊錢,票面收益率是1%,那麼國債到期以後一共可以拿到101塊錢。但這個時候,大家都不買國債了。而是把錢投入到回報率更高的股市。那麼國債沒人要了。所以之前100塊錢的國債可能99塊錢就被賣掉了,這樣到期以後你可以拿到2塊錢。美債價格降低,但是到期收益率增多了變成了2.02%。
圖片來自於網絡
通常十年期美債是一項避險資產,大機構(銀行保險等)通常購入長期美債來對衝金融市場的風險。當美債被買入時,美債價格上漲,美債的收益率就會降低。上文我也說了:美債十年期收益率往往被當作全球金融市場定價的錨。美債的收益率還有一個關鍵的作用那就是它是長期貸款利率的一個重要的參考指標。十年國債收益率降低,會降低銀行長期貸款利息。去年美聯儲開啟無限QE來購買美國國債,主要目的之一就是為了降息,當利息降低後,大家可以更多的去申請貸款用來經營企業,幫助經濟復甦。當然也有的會用低息貸款購買房屋或者其他金融資產(股票)這也使得全球房地產及金融資產在過去的一年裡出現了暴漲。當經濟復甦後,公司基本面變好,股市大漲,投資人會賣掉手中的國債,轉而買入投資回報率更高的股票,而市場上的錢變多,也可能會帶來通貨膨脹。與此同時,經濟復甦後,美債價格下降,美債收益率上漲,這時美聯儲又會通過提高基準利率(加息),來抵禦通貨膨脹。
不過目前的情況是美聯儲無限QE,並且不斷買入國債,來降低國債利率。是為了保持銀行的低息貸款,為了讓實體經濟復甦。這也導致了市場上的錢在變多,造成通貨膨脹。2021年起,世界大宗商品交易中,木材的的價格2個多月裡上漲了36%,緊隨其後的是原油,貴金屬,玉米,棉花等農作物。銅也是在2個多月裡上漲了14%。(這就是為什麼最近的石油股和有色金屬股不斷創新高)。再看看全美房地產情況,2020年美國房屋銷售上漲了5.6%,創2008年次貸危機以來最高漲幅。全美有160個城市房價漲幅超過2位數(在美國想買房的小夥伴們一定感同身受吧,一個房子少則十幾個offer,多則幾十個offer,不加個幾萬塊錢根本搶不到)
圖片來自於網絡
資產出現泡沫,泡沫破裂是世界經濟史上反覆出現的現象。1716年,英國央行為了應對經濟衰退,將利率下調了50個基點,導致了倫敦證券交易所大部分股票起飛,當時的倫敦保險公司股票更是飆升了40倍。但是1720年,英國央行為了抵禦通貨膨脹,把基準利率從4%上調到了5%,又導致了股市全面崩盤,其中市值最大的南海貿易公司的更是暴跌90%(聽說牛頓購買了這支股票直接導致了他的破產)。金融資產泡沫的破裂造成了當時英國的全面金融災難。
圖片來自於網絡
1840年英國為了釋放流動性以應對經濟放緩,把銀行基準利率從6%降到了2.5%。1716年的一幕再次上演,倫敦證交所的股票再次起飛。不過隨之而來的是英國進入通貨膨脹。1848年英國央行為了應對通貨膨脹又把基準利率慢慢提高到了8%。導致了股市再次崩盤,當年股市就下跌了超過55%。有人會說英國央行腦子進水了嘛,怎麼反覆進行騷操作。我要告訴你,當時的英國可是日不落帝國,是當時最強盛的國家。不過宏觀經濟調控是相當困難的事情。英國央行也懂經濟政策,也學過1716年的歷史。可是即使全都知道還是在經濟和貨幣政策上非常非常難準確的拿捏。稍不小心,就是惡性通貨膨脹或者經濟衰退。
資產泡沫總是在經濟衰退所引發的利率大幅下調中誕生,二十世紀50,60年代,美國政府為了應對二戰後的經濟衰退,人為把利率維持在1.5%左右(像極了今天的美聯儲)這樣的低利率環境孕育出了美股的漂亮50(50家優質公司)。漂亮50的股價不斷上漲,當時人們也處於狂熱當中,認為這些公司的股票會一直上漲。漂亮50更是可以一直拿到死的股票。然而好景不長,低利率使整個美國的通脹率不斷上升,當時的美聯儲為了應對通脹開始加息(和之前的英國央行如出一轍)隨之而來的就是漂亮50及美股全線大幅下挫。
圖片來自於網絡
同樣的事情也出現在日本(日本失去的20年的開始)1980年代為了應對全球經濟衰退,日本央行大力放鬆政策,將利率從9%降到了2.5%。利率的大幅降低推動了當時日本金融市場的繁榮,日本的股市日經指數隨後上漲了10倍,日本的房價也是不斷走高(至少上漲了7倍),當時如果把東京的房子全部賣掉可以買下整個美國。隨後,日本出現惡性通貨膨脹,日本央行隨後又把基準利率大幅升高,是導致「日本失去了20年」重要原因之一。
圖片來自於網絡
近代美國,1990年美國經歷了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美聯儲大舉降息,保持寬鬆的貨幣政策。隨之而來的是網際網路企業的暴漲熱潮,只要你的公司蹭點網際網路的熱度,IPO都會暴漲幾倍甚至幾十倍,各大科技股的股價也是一而再再而三的打破記錄。(2020美國的IPO也達到近年來的高潮,光中概股就有32家,融到了120億美金,是前一年的4倍)後來經濟好轉,美國經濟稱霸全球,美國也開始出現通脹,美聯儲開始加息。直接導致了美國科技股2000年的崩盤。(現在手裡握有大把科技股的小夥伴,是不是要好好研究一下了)
圖片來自於網絡
我們記住一個結論,宏觀經濟調控不管是哪國政府都是相當難拿捏的;利率波動是資產繁榮和隨後崩潰的關鍵因素。2019年,出現了新冠疫情這個只黑天鵝,全球為了隔絕病毒傳播進入全面封鎖,同時也阻礙了經濟,使經濟發展嚴重放緩。美國政府為了對抗經濟放緩,出臺了大量政策,無限QE釋放流動性,降低基準利率促進經濟復甦等。目前,疫情得到緩解,大量疫苗正在分發,假以時日疫情大概率就會得到全面控制。目前失業人數也在減少,全球從封鎖慢慢走向開放,各國經濟也在全面復甦。最近大漲的美國十年國債利率是個經濟復甦的信號,是不是也是美聯儲要改變政策的信號呢?如果美聯儲暫緩或減少無限QE,暫緩購買美國國債,開始上調基準利率。那我們以史為鑑,要發生的事情應該心裡略知一二。不過日光之下無新事,只是不會簡單的重複。
宏觀經濟的調控和預測同樣困難,沒人可以準確的預測明天會發生什麼。這次美國政府會不會給出一個不一樣的答案?(雖然我深表懷疑)面對所有資產有大幅度回撤的風險我該如何操作呢?
我的操作是:重個股輕大盤,專注在那些可以穿越牛熊的個股上。我目前不會考慮減倉,而是停止買入,留存好子彈。把注意力放在尋找那些可以穿越牛熊的個股上(各行業龍頭股和大白馬股)。等股市大幅回調,市場上出現恐慌性無差別拋售的時候,我就要出手,大量買入那些優質的股票。投資股票也不能只看眼前,把眼光放長遠,看未來10年,20年,甚至更長時間。要買入的就是那些可以持有10年以上的優質股票。
圖片來自於網絡
我的想法和做法皆只是個人見解 ,不可以成為你投資的指導,股市有風險,入市需謹慎謹慎再謹慎!謝謝你見證我的成長,我們下周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