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的細節隱藏在一切細節中,這兩日在外地出遊,更是體驗到了炎炎夏日各地星巴克的火爆,這篇《星巴克的背景音樂有什麼講究?》希望可以帶來一點服務細節的啟發。
「現在的商家越來越聰明,除了採取一些促銷手段外,還在購物環境上大做文章。事實上,消費場所播放的音樂能對消費者的消費情緒和欲望起到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
不同的消費場所播放的音樂不盡相同:青少年經常光顧的賣場會播放搖滾和流行音樂;消費群體比較追求時尚潮流的地方趨向於播放流行樂隊或鄉村音樂等;在中產階級常去的餐廳通常可以欣賞到爵士樂或器樂曲;在奢侈品消費場所總能聽到高雅的古典樂曲;在超市的通道中穿行時往往伴隨著管弦樂隊的經典曲目。商家的安排無一例外都只有一個目的:刺激消費,賺更多的錢。
這些時日因為家裡沒網,於是到星巴克幹活。聽說,星巴克的音樂都是由總部一手包辦。心血來潮,想親身驗證一下星巴克的音樂到底是不是總部安排的。
於是,點了杯咖啡,坐下,又從兜裡出了「神器」,Shazam。
Shazam是一款音樂識別應用。雖然國內的音樂APP,如QQ音樂、網易雲音樂和蝦米音樂等都有自己的識別功能,但作為一款獨立應用,Shazam是真正為發現音樂而生的。
很多門店的音樂都是享有版權,星巴克的音樂到底是不是總部安排的呢?很快就識別出來了。以下是我在不同時段識別的結果。
從結果中,我們可以判斷,背景音樂肯定是總部安排的,這些歌手我一個都沒聽過(羞射……),有一些冷得連Spotify都沒有。下午3點左右開始播放的電音舞曲甚至識別不出,換了好幾個識別工具都不行。(比如SoundHound)
據說,星巴克偏愛鄉村、爵士、民謠和成人搖滾,從識別結果看確實如此——雖然識別出來的歌曲沒有想像的那麼美國鄉搖,不過整體聽起來還是很美國的,比較符合美國中產階級口味。
有一定品味,又不是非常高冷和另類,對於一個喝咖啡的環境來說,比較舒服。
對我來說,有趣的地方在於,節奏上的把控。我大概梳理了一下自己對於不同時間段的感受。如下:
作為一個喜歡去星巴克幹活的消費者,我還是比較認同這樣的音樂編排的。尤其是在快節奏的階段,喝著咖啡,就著電音節拍,字都敲得格外歡快。
當然,並不是每個人都像我一樣去星巴克幹活,可能有的人在11點左右去那就只是為了喝杯咖啡走會兒神,那他對於背景音樂的感受肯定跟我不一樣。
這樣的人可能更適合那種路邊小館。
在一般的觀念中,咖啡館主要是用來休閒的,所以絕大多數店家在音樂的挑選上都比較偏向較慢的爵士、民謠和獨立小清新,致力於為客人營造一種輕鬆、閒適的環境。
不過,星巴克的目標受眾主要還是生活在快節奏中的白領,去星巴克的人也以工作和談事為主,所以他們會安排更適合「工作」的音樂。
從中我們可以聽到一個品牌對於自己的明確定位,可以看出一個商業品牌的精細化運作。還有,背景音樂大有可為。
在數位音樂時代,藉助於數據分析,從背景音樂的精耕細作中尋覓商機,不失為一條值得考慮的方向。
分享
如果你覺得文章還不錯,就點擊右上角按鈕選擇發送給朋友或者分享到朋友圈。
訂閱
微信搜索【精品咖啡美學】或者【coffeeartcc】,即可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