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源:21世紀經濟報導
為了扭轉運營困境,美國運動相機廠商GoPro正在進行重組和裁員。
繼年初裁員7%以後,12月1日,GoPro宣布,作為重組計劃的一部分,公司將裁員15%,約200人,並關閉旗下娛樂部門。現任總裁託尼·貝茨也將在年底離開公司。
作為美國智能硬體領域的代表企業,GoPro的困境一定程度上是智能硬體創業公司的共同難題。
易觀智庫入口高級分析師趙子明向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指出,以曾被大量投資者追捧的Fitbit和GoPro為例,二者商業模式都較為單一,無法通過生態盈利,單一依靠硬體在盈利模式上十分危險;此外,其產品的用戶黏性、技術壁壘較低,容易被國內廠商憑藉低成本、低售價趕超;再者,使用黏性低的產品用戶更換頻次及更換意願低。而在產品質量上,它們也都經歷過一些小問題,比如產品的召回等等。
回歸硬體業務
GoPro一開始的故事甚是精彩:隨著尼克·伍德曼組裝出第一臺GoPro相機,在佳能、尼康等傳統攝影器材公司的狹縫中,GoPro逐漸打開了一個全新的市場——運動相機。
這樣也讓GoPro在智能硬體創業的熱潮中成為代表性獨角獸企業,並以24美元的發行價於2014年6月登陸納斯達克。2014年10月7日,其股價一度飆升至98.47美元的高點,一時風光無兩。
也是這一年,GoPro聘請了資深媒體人Zander Lurie負責內容的創作、策劃和分發工作,試圖通過豐富的用戶視頻資源打造自己的媒體帝國,將用戶的創意視頻變現,從而形成軟硬互補的良性循環,實現公司的可持續發展。
然而,「硬體+內容平臺」的故事進展並不順利。在去年10月的財報會議中,該公司CEO尼克·伍德曼表示媒體業務投入巨大,但拒絕透露何時盈利。而Zander Lurie的離職,似乎也傳遞出GoPro在內容領域的舉步維艱。
根據近期發布的財報,今年第三季度,GoPro營收同比下滑40%至2.406億美元,淨虧損1.041億美元,而去年同期盈利1880萬美元。GoPro預計,第四財季營收將達到6億至6.5億美元,低於分析師平均預期的6.6614億美元。
截至美國時間11月30日收盤,GoPro的股價已跌至9.98美元,市值14.03億美元。相對舊時風光,懸殊之巨令人咋舌。
GoPro表示,公司目前正在收窄業務範圍,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核心產品上。GoPro預計此次裁員將給公司帶來2400萬美元至3300萬美元的重組費用,預計重組後公司2017年營業費用將減少至7.35億美元,當年調整後業績實現扭虧為盈。
短期來看,GoPro打算只依靠硬體盈利了。在趙子明看來,硬體是GoPro唯一擅長和被消費者看好的業務,在整個公司財政不景氣的現在,最大限度地發揮其優點是一個權宜之計。
商業模式待解
GoPro以可穿戴式攝像機和附件進入市場,提供專業高清的圖像獲取技術。其生產的攝像頭體積小,重量輕,且耐用,可以在潛水、跳傘、攀巖、衝浪等極限運動環境中使用。然而,畢竟只是一個小眾市場。隨著相機巨頭索尼、尼康以及其他主流消費電子廠商的進入,以及更加穩定、兼具防水功能的智慧型手機擁有越來越出色的視頻拍攝功能,GoPro不可避免地受到衝擊,再加上市場本身已經有一定的飽和度,GoPro的營收自然也會遭遇瓶頸。
尼克·伍德曼也早已意識到單一產品高銷量無法維持的難題,開始豐富產品線和業務線以增加營收——除了內容王國的構建,GoPro也在進軍無人機和VR。
今年9月,在大疆Marvic Pro發布前,GoPro搶先發布了可攜式無人機Karma。然而,上市僅半個月,這款產品因動力流失問題被全球召回。相比之下,大疆Marvic Pro一經發布一機難求。
趙子明認為,GoPro的技術積累和粉絲群體還是不可忽視的,但如今的大疆著實強勢,GoPro的機會更多在於垂直市場,精心耕耘會有機會,但對大疆的市場統治地位不會造成太大的影響,消費級無人機市場的格局短期內應該不會改變。
在VR領域,GoPro收購了法國虛擬實境軟體公司Kolor,推出了自己的全景VR相機OmniVR,由6顆GoPro的Hero4 Black攝像頭集成。深圳煜人科技CEO辛其欣向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介紹,在一體機之前,GoPro拼在一起的機器是行業的唯一解決方案,業內稱之為「狗拼」。但其缺陷在於不能直播和實時監看,無法適應比較宏觀的場景。隨著極圖、得圖、insta360等的逐漸普及,OmniVR會慢慢被取代。
顯然,原來的路徑已經不能支撐GoPro的獨角獸之路,新業務在營收上目前還未帶來顯著的成效,Karma的召回和Hero相機的產能問題,都讓GoPro當前形勢蒙上陰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