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4日,星巴克發布公告稱,現年64歲的公司董事長、執行總裁霍華德·舒爾茨將於6月26日正式退休,但保留其在星巴克的董事席位。此前,舒爾茨已經在2017年4月份辭去了星巴克執行長的職務。
同時,首席獨立董事麥倫·烏爾曼(Myron Ullman)將接替舒爾茨出任董事長一職,並在舒爾茨退休後擔任副主席。據悉,Myron Ullman曾擔任彭尼公司的董事長兼執行長。
星巴克董事長、執行總裁霍華德·舒爾茨
在接受紐約時報的採訪時,64歲的舒爾茨承認,他可能會考慮競選美國總統。除了被譽為「現代星巴克的構建者」外,舒爾茨還被美國媒體稱為「是美國政治上最直言不諱的公司領導人之一」。
說起星巴克不得不提的人就是公司現任主席兼 CEO霍華德·舒爾茨,他從 80年代起就斷斷續續的與公司共同成長。但星巴克最初由三位非商業人士創辦:Gordon Bowker (作家)、Zev Siegl (歷史老師)、Jerry Baldwin (英語老師)。他們想把最好的咖啡帶到西雅圖,因此於 1971年在派克市場開了第一家星巴克。起初僅出售咖啡豆,但霍華德·舒爾茨 的加入帶來了改變。
一次出差,舒爾茨在西雅圖的星巴克咖啡館被手磨、現調的咖啡所吸引。他永遠記得,在狹窄的店前推門而入的瞬間,一股咖啡香味向外飄溢而出,將他帶入一個奇妙的殿堂。
「當時幾乎所有人都難理解,為什麼我為了這家只有4家分店的小咖啡店,放棄已有的高薪,包括我的父母,」舒爾茨解釋,「在罐裝咖啡粉末盛行的當時,只有星巴克賣的是現磨咖啡。」他相信,如果把義大利浪漫的濃縮咖啡製作技藝和新鮮烘焙的咖啡豆結合,那一定能讓這種古老商品重新煥發生命力,吸引成千上萬的人們,「這才是真正攫取我心靈和想像力的工作」。
1982年,舒爾茨成為星巴克市場與零售部經理。
不過,他在星巴克的經歷並不順利。因為與創始人經營理念不合,1985年,舒爾茨離開星巴克,創立自己的咖啡店:Il Giornale(天天咖啡)。在離開星巴克 2年的時間裡,他全心全意投入 Il Giornale,把他所理解的義大利咖啡文化複製到 Il Giornale 身上。Il Giornale 很快在消費者中流行開來。1987年,Il Giornale 收購星巴克,舒爾茨 從此成為星巴克公司 CEO。
收購星巴克後,舒爾茨帶領星巴克開始向全美各地擴張,他首先將目光投向了芝加哥。但因為手頭資金缺乏,加上對市場判斷過於樂觀,星巴克深陷芝加哥泥沼,1987年至1989年,星巴克分別虧損33萬美元、76萬美元、1200萬美元。
進入芝加哥市場3年後,當地人逐漸開始喜歡上星巴克的重烘焙咖啡。舒爾茨通過僱用有經驗的經理,同時提高售價以應對上漲的房租和人力成本,扭轉局面。1992年,星巴克的店面已有近120家,並成功在納斯達克上市。
星巴克增長勢頭迅猛,2000年,星巴克在全球13個國家開設了2600家門店。
這一年,舒爾茨辭去CEO職務,擔任董事會主席兼全球戰略官。財務長的史密斯出任星巴克CEO,星巴克進一步加快在全球擴張的步伐。
因為「膨脹」速度過快,加上大環境不景氣,2007年星巴克遇上創立以來的最大危機:全球13000多家店內的消費額不同程度減少,季度淨虧損高達670萬美元,股價創下歷史新低。「星巴克對連鎖店的基礎建設擴張投入,已經超過了企業成長的曲線。因為擴張過於迅速甚至無序,星巴克在店面設計上也相對粗糙而缺乏細節,它們開始失去了曾經美好的體驗和浪漫。」舒爾茨無法再沉默,他再次披掛上陣。
為了縮減開支,2008年至2009年,星巴克關閉了近千家門店,並將全球新店開張速度下調了30%,還進行了適度裁員,舒爾茨本人也向董事會申請降薪。隨著經濟大環境復甦,星巴克也順利走出衰退的泥沼,實現扭虧為盈。舒爾茨將目光繼續投向中國市場,並於2010年高調宣布,希望中國可以成為除北美之外的第二大市場。
當星巴克於 1971 年建立的時候,現磨咖啡還是一個來自歐洲的概念,大部分美國人都還只知道速溶咖啡。但星巴克將咖啡當做一種技術/藝術的態度,給舒爾茨留下了巨大的印象。星巴克對於人們生活的深度介入,讓他意識到這個行業的巨大潛力。於是,在跟星巴克通了數次電話之後,他終於在 1981 年以低於上家的薪水入職了這家公司。
星巴克最早的logo
1983 年,一次出差米蘭的機會,讓舒爾茨將拿鐵與卡布奇諾帶回了西雅圖。這兩個產品使星巴克的銷售額翻了三番。但更讓舒爾茨驚訝的是,米蘭的咖啡店實際上承擔了社交場合的作用——在美國,社交一般是在快餐店進行的,大家邊吃飯邊聊天。咖啡店就是個買了就走的地方。
他向星巴克的創始人推銷第三空間這個概念,但他們拒絕了這個建議,於是舒爾茨離開了星巴克,創建了另一個品牌 Il Giornale,這個品牌開業的第一天就來了 300 個消費者。
Il Giornale 長這樣
Il Giornale 開始運營一年之後,舒爾茨發現星巴克要將整個品牌打包出售。於是在包括比爾·蓋茨、麥當勞兄弟等投資人的支持下,舒爾茨買下了星巴克,從此成為這個品牌的大當家。
在舒爾茨的領導之下,星巴克發生了大變化:每一家門店裡都會有個吧檯,吧檯的後面是很懂咖啡的咖啡師(Barista),他們不但記得那些常客的名字,還會記得他們愛喝什麼咖啡。這都是受舒爾茨米蘭之行的啟發:在米蘭的咖啡館裡,咖啡師一邊往咖啡裡倒奶油,一邊跟顧客在聊天。舒爾茨將照片、菜單和錄影帶都帶回了美國,製作成了員工必須要學習的材料之一。
作為星巴克至今為止從未變過的商業基礎,社交元素也成為了這家咖啡館在美國境內快速突圍的底層模式。
星巴克開始在美國境內快速擴張的年代,也正好是現磨咖啡在美國紅起來的年代。那個時候人們給咖啡的定義是 「優雅」、「中產」、「小資」,聽起來,與現在咖啡在中國沒什麼兩樣。
雖然咖啡的價格並不是大負擔,但是面對持續走低的咖啡經濟,擺在舒爾茨面前的最大問題是:如何讓美國人對咖啡上癮?
舒爾茨給出的答案是,提供一種獨特(雖然大家現在已經習慣了)的方式,那就是:像快餐一樣讓顧客自助服務。顧客可以自由選擇飲料類型(咖啡、拿鐵、卡布奇諾……)、杯形以及是否要加牛奶、奶油或者其他可選品。這樣的動作則是對咖啡消費的深層改革。不管你是老顧客還是新顧客,你都能夠在買咖啡的過程中收穫參與感。
更改了運營模式的星巴克一路向前,從 1990 到 1995 年,星巴克的門店數量從 84 增長到了 677 家。1992 年,星巴克正式於紐約上市。
星巴克總部
可能所有人都會認同的一點是:星巴克是一種生活方式。
要打造這個生活方式,一個重要部分是星巴克必須創建自己的身份。為了創造這樣的身份,舒爾茨將整個星巴克標準化:不僅是裝修風格,甚至咖啡的味道,門店內播放的音樂都是一樣的。舒爾茨的想法是,讓一個美國人在國外的時候,也能夠在星巴克找到家的感覺。
舒爾茨也將很大一部分精力放在了「人」的身上。這一點在他對星巴克員工的管理上也能看出來:他覺得與員工不僅是一種僱傭關係,還是一種情感關係。
舒爾茨為所有每周工作 20 小時以上的員工買了醫保,並在投資人的極力反對之下,將股票期權獎勵系統引進了星巴克:最佳員工將有機會獲得星巴克的股票。
舒爾茨在中國手把手地教店員
截止去年,麥當勞全球門店數量超過了 37000 家,而星巴克的門店數是 27339。
快餐在鬧革命,咖啡也是。受到星巴克與競爭對手們的教育,咖啡的主要消費市場的消費者們已經可以熟練地分出卡布奇諾和美式咖啡的區別。這時候,精品咖啡出現了。例如美國的Blue Bottle,短短幾年內累計日均到店人數就已經可以比擬星巴克。
星巴克的回應是:推出臻選店。2018 年,星巴克的西雅圖總部內開了一家類似「市集」一樣的咖啡店。該店打破了舒爾茨「只做咖啡」的商業理念,開始出售包括現烤的麵包糕點、意式小食,甚至包括酒精類飲料的一系列產品。星巴克計劃在全球開 1000 家這樣的門店,並在全球主要城市中開 20至 30 家更高端的甄選烘焙工坊店。
這些門店背後的掌門人,就是從 CEO 位置上下來的舒爾茨。在他看來,高端業務可能是未來發展的方向。而這時候的星巴克,已經出售了包括瓶裝咖啡在內的各種業務。星巴克還收購了一家米蘭的手工烘焙品牌 Princi,未來消費者在臻選門店中也可以買到新鮮出爐的麵包。
星巴克臻選店
除了做高端之外,舒爾茨還為星巴克團隊指了另一條路:中國。作為星巴克最大的國際市場,中國截止 2017 年有 2936 家門店。舒爾茨的目標是,在 2020 之前於中國開設 5000 家門店。
堅韌不拔、從不怕失敗,這是舒爾茨獲得成功的性格基因,他是一個傳奇。
1、生活往往是一連串的錯失。可是,這裡面我們歸結為運氣的東西,說到底並非完全出於運氣。其實,該做的就是抓住當下,為你的未來負責。你得有這點精神,敢於直面人所不見,所涉人所不逮——無論誰說不行,也要堅持自己認定的路子(前提是你真的吃準了,你真的 有把握)。沒有一樁偉大成就僅靠運氣得手。
2、衡量一個人的最終尺度,不是看他順境時候的位置,而是看他在受到非難和爭議的時候如何站立。
3、如果你想要建立一個偉大的企業,你就必須有勇氣去做偉大的夢。如果你只是做小夢,你所取得的成功也不會大。對許多人來說,也許那也夠了。
但如果你的目標是要讓人刮目相看,那麼,勇敢些。不論你能夠做什麼,或是在夢想什麼……開始去做就是了。勇敢中包含了天賦、能量和魔力。
4、我們許多人曾在生活中遭遇這樣的緊急關頭——你的夢想眼看就要破滅。你也許根本沒想到會出現這種情況,但你對此作何反應是至關重要的。重要的是,切記你的價值觀:勇敢去面對,但也須有公平之心。不要屈服。如果你周圍的人也有同樣的正直感,你就一定能贏。
5、我壓根兒沒想到運作一個企業會那麼孤獨無助。你永遠不能說自己想甩手不幹了,也不能承認自己不懂。當企業還在燒錢時,當你面對那些對你寄予很高期望的投資人時,當你突然發現自己必須為數百號員工負起責任時,當你面臨艱難的用人決策時,那種挫折感和焦灼之心很少有人來替你分擔。從盤根錯節的人際關係中理順人心,及至打造複雜的發展規劃,這中間我必須找到一個平衡點。
6、沒有人比成功的企業家更需要重塑自我。企業家最大的責任之一,就是把他自己的價值觀銘刻到企業肌體之內。隨著企業不斷壯大,企業家的角色也要不斷演變,從夢想者到企業家、再到職業經理人,最後是企業領導者。
7、作為領導人,一個最基本的準則是,當你自己也不是很有信心的時候,一定要有把信心灌輸給別人的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