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億美元買下高通?半導體行業史上最大收購案或將誕生!透析博通「併購狂人」如何重整全球晶片版圖

2021-02-23 DeepTech深科技

值此風口浪尖之時,高通全球副總裁、工程研發負責人 Charles Bergan 將在EmTech China全球新興科技峰會(2018年1月28-30日)發表主題演講。(點擊閱讀原文)


識別上方二維碼進入會議官網預訂專屬席位

近日全球半導體產業的大消息,莫過於博通(Broadcom) 計劃提出超過 1,000 億美元的報價提議要收購全球移動晶片龍頭高通(Qualcomm),若此一收購案真的達成,則將會打破之前安華高(Avago) 收購合併博通時所創下的 370 億美元全球半導體公司收購案最高金額記錄。從安華高開始,一直到收購入主博通的現任博通執行長 Hock Tan,也有可能將成為全球半導體業界最有權勢的華人 CEO。

圖丨博通執行長 Hock Tan

根據美國華爾街日報、彭博社的報導,博通將會向高通提出每股 70 美元的收購價格,合計收購金額將達到 1,003 億美元,收購形式將與安華高和博通的那則交易案相同,也是採取現金與股票搭配的方式進行收購。

而消息一出,高通在美國時間 3 日的交易行情立即出現一波急漲,由平盤附近直線上拉,終場以大漲 12.71% 作收,而博通股價盤中雖然震蕩交替,但最後收盤價也上漲 5.45%。

但值得注意的是,儘管此次傳出博通擬向高通提出達 1,003 億美元的收購協議,為全球半導體產業投下重磅炸彈,但以高通美國時間 3 日收盤價格計算,其總市值仍高達 911.18 億美元,與博通出價的 1,003 億元相比,溢價卻只有約 10%,代表博通的出價雖然「大方」,但對照過去安華高收購 LSI、博通、博科(Brocade) 的收購溢價分別達到 41%、28%、47%,10% 這個數字,對於高通幾乎是不可思議的低。

即使是以消息曝光前高通的股價 55 美元計算,博通所提出的每股 70 美元收購價格,溢價也還是只有 27%,低於安華高當年收購博通的水平。

這也讓外界好奇,在過去幾乎是每兩年就會啟動一次大型併購的 Hock Tan,到底在想什麼?面對這樣被產業界人士認為是在噁心高通的出價金額,Hock Tan 的自信到底來自哪裡?近來頻吃官司的高通,又會如何回應?至於在這一池春水被攪亂之後,又會是誰的機會?

要解析這樁傳聞中的收購案,有一個重點是讀者必須要把握的是,Hock Tan 與一般的半導體產業老闆是完全不同的,華人身份、矽谷經驗、工程背景、財務頭腦,在 Hock Tan 眼中,半導體產業並不如一般人認為的那麼「高科技」,以他這幾年的實際作為來看,這是一個不講求華麗門面,完全以實用性、獲利回報為計算考慮的半導體業老闆。

這一點從 Hock Tan 的收購經驗就可以看出,每主導買下一家公司,他必然先出手大改組織架構,而改革的中心思想就在於要更容易地查看管理每一個部門產品線的績效,也更容易在必要時整包打包賣出,從 LSI、博通、到博科都是如此。

因為,在 Hock Tan 規劃每一樁收購案時,不只是看到他想要的,他更已經想好買下之後要賣掉那些產品線部門,其中包括要賣給什麼樣的人,而被賣掉的那些產品線部門的價值,更是他評估出價的關鍵因素。以這幾年他所主導的收購案交易架構來看,基本上都是採取高槓桿操作的融資手段,除了搭配股票以外,槓桿收購(Leverage Buyout,LBO) 的手法,更是標準配備。因此,完成收購之後的可出售資產現金流,就成為決定收購案目標與價格的重要關鍵。

圖丨槓桿收購往往也意味著財務壓力

當然有人批評 Hock Tan 對於未來性投資的眼光過於短淺,只是用類似 PE(Private Equity) 的作法在全球半導產業大肆搜刮有價值可以變現的資產,但就如同前博通執行長 Scott McGregor 在 2015 年 7 月收購案完成前夕所說的,全球半導體行業的競爭將會越來越激烈,門坎也會越來越高,強者恆強的整合併購將無可避免。

看來在這位前博通掌門人的眼裡,即使博通當時已經是全球前十大半導體公司,而且在多個網絡通信領域都具有獨大的龍頭佔有率地位,但想到接下來的競爭局面與要持續投資擴張的風險難度,卻也有難以為繼、無計可施的無奈。

事實上,如果進一步回顧 2015 年當年博通點頭答應安華高收購案的過程,就可以更清楚分析出其中的脈絡。

圖丨安華高收購博通後保留了博通的名字

當博通宣布以 370 億美元的高價把公司賣給安華高時,就有許多人說,半導體行業的困難時期才剛開始,如果連博通都不想玩了,那麼,其他人會有多艱難,可想而知。

只不過,早在 2015 年初博通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技術官 Henry Samueli 接受採訪時就曾顯露出端倪,當記者問他對於博通未來的發展看法時,他一再強調,博通當務之急就是專注於強化核心技術實力,而不是忙著進入新領域。

圖丨博通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技術官 Henry Samueli

而對於記者追問的物聯網、5G 發展等項目,Samueli 卻都只是冷淡響應,重複強調博通要回歸核心事業,把資源收回重新配置於發展核心產品線的態度。

而在博通宣布接受安華高收購提議之後,談及為何博通決定要賣,包括半導體業界、甚至是博通內的員工,很多人都只能講出一個理由:老闆不想玩了。

Samueli 在 2015 年初的採訪中,就曾意有所指的說:「未來 5~10 年博通的挑戰會是什麼,我認為以上所提到的都不見得是挑戰,而是困難,因為這些都是我們要注意的問題,但卻不是我們無法適應的。」由此就可看出,對於當時的博通大股東而言,必然是已經看到未來走不下去的困難橫在眼前。

圖丨全球半導體產業競爭日趨激烈

但那時,沒有太多人想到,這樣一家在網絡通訊領域幾乎全部稱霸的晶片龍頭會選擇被收購,也沒有太多人想到,這會是全球半導體產業的一個新變局的開始。只不過,這世間上的事,本來就沒有太多偶然,有的只是未被注意的必然。

就在安華高完成收購博通不久,就以 5.5 億美元賣出當時話題持續升溫的博通物聯網事業部門,這個部門當年度的營收達到 1.89 億美元。但當時外界好奇的是,為何 Hock Tan 會第一個選擇賣掉這個部門?

事實上,博通在被安華高收購之後,內部組織即經過一次大改造,原本的大事業部幾乎全部拆散,光是 Wi-Fi 等 Connect 技術的產品線與業務組織,就硬是被拆的四分五裂,像是原本同屬一個大事業部的 Wi-Fi 產品線,就被拆分歸屬於多個不同產品線,像是手機 Wi-Fi、機頂盒、物聯網等等。

而當初改組方向確定之後,DT 君就認為物聯網事業部一定是第一個被賣掉的部門,因為,這部門的包裝方法,就是擺明了要賣給那些為了「IoT」三個字所痴迷的人。

博通物聯網事業部是在當時被另行分拆出來的新事業產品線,相較於其它被分去不同部門的 Connect 技術產品線各有基礎,IoT 產品線幾乎是一片空白,儘管表面上看起來,當時 12 個月累積營收還有 1.89 億美元,但這為數 1.89 億美元的營收,其中有不少是依附在於其他博通產品線基礎上所產生的業務營收,並不是單靠這次賣掉的 IoT 產品線自己掙來的營收。

所以,儘管當時博通內部對於 IoT 事業部該拿走哪些東西仍有爭論,特別是在車聯網解決方案部份,有部份聲音認為應該要歸到其他部門,像是現在還是博通大現金牛的的行動裝置連接晶片部門。

只不過,最後還是由 Hock Tan 拍板,硬是把車聯網解決方案放到 IoT 事業部裡。為的不是別的,就是要讓這個目標賣相更好看一點,少了車聯網,IoT 這碗湯就少了一個味道,賣的價錢可能就會少了一個零也說不定。

而以後來的結果來看,Hock Tan 果然是高手,博通 IoT 事業部賣了 5.5 億美元,這價錢,可是不一般的好。這價錢之所以好,就好在對安華高而言,博通 IoT 事業部原本就是「多的」,多賣,就等於多賺。簡單講,這是一個無中生有的部門,賣掉了,幾乎是沒有成本的,因為,這部門是否留在博通內部,對於博通的價值沒有太大影響。

回過頭來看博通計劃出價收購高通這件事,1,003 億美元這個價格,在有些行業內的人看起來,基本上是有點在噁心高通的,因為,儘管高通近來持續被唱衰,但也不過就是 3 年以前,高通市值最高點還有 1,245.4 億美元,就算高通現在再怎麼落魄,手上的生意與市場,也應該不至於只有 10% 的溢價,這還沒考慮到高通還在持續收取的專利授權現金流,也有個幾百億美元。1,003 億美元這個價錢,不只是讓人跌破眼鏡而已。

如果說當年博通賣掉自己是因為遭遇了無以為繼的困難,讓大股東心灰意冷,那麼,當高通面對博通的出價,又會是什麼樣的思考?

眾所周知,高通與其他美國半導體公司最大的不同之一,就在於這是一家父子家族公司,相對於其他美國半導體公司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的狀態,高通的特殊經營權與管理權合一的型態,將是高通面對收購出價的策略決策的最大不同點。

沒有買不到的東西,只有談不攏的價格,這是交易法則,博通的出價在外人眼中看起來低,但對於被外界視為陷入泥淖、競爭四起、未來不明的高通而言,在這個時點上,賣與不賣,也不是那麼絕對的答案。

收購高通有助於博通的產業布局嗎?

前面 DT 君也提到,博通過去的收購歷史著重於投資價值的建立,那麼高通現在還剩下什麼有價值的東西?或者是博通可以從高通再去創造出什麼有價值的商品?

在談到這點之前,其實也不要忘了,博通和安華高的收購案也未必都一帆風順,就如當初安華高收購 LSI 時,LSI 才剛併購 SandForce 不久,但當初 SandForce 當初要價約 3.7 億美元,後來安華高決定出售 SandForce 給希捷,價格僅僅只有 8,000 萬美元,SandForce 新方案屢次延遲,喪失市場競爭力應該是主要原因,不過安華高當初就把 SandForce 當作燙手山芋,一買到 LSI,其實就馬上考慮出售的工作。

另外一方面,今年博通參與東芝競標,最後卻落得鎩羽而歸,最終可能原因,可能是日本政府認為博通在企業收購與分拆售出的相關歷史太過彪炳,也是害怕博通又來同一招,最終導致技術和專利的外流,那麼就不是日本政府所樂見了。

高通雖然目前有部分產品線的經營遇到了不小的危機,但高通對於美國政府的重要性要遠高於東芝對於日本政府的重要性,況且博通前幾天才向美國政府輸誠,決定要把總部遷回美國,博通收購高通之後,肯定無法輕易複製過去的分拆重組再出售招數。

高通對博通的價值何在?

高通當前面對的處境,最大的困難,不是多個國家的反壟斷制裁,而在於其既有手機移動晶片市場的優勢正在持續流失,而押了重注的 5G 相關技術,卻也一時半刻看不到成果。以手機移動晶片來看,高通目前在包含 Modem 在內的基頻晶片部份或許還有優勢,因為這其中仍有許多 IP 專利的獨特保護優勢,而儘管如此,身為高通最大客戶蘋果,卻也是持續傳出自行開發基頻晶片的消息,而被英特爾攔腰一砍拿走的一半蘋果生意,也同樣是讓高通有苦難言。

圖丨英特爾搶奪高通市場份額

博通過去也曾經營過手機 AP 的生意,並且在中國建立了不小的 Turn-key 團隊,但其在 2014 年退出手機晶片市場,如今收購高通,其實也是認清,未來手機仍是很重要的應用和服務載體,沒有手機,很多相關的服務就無法推動,況且目前 AI 產業已經開始走向終端等邊緣設備也要擁有計算能力的趨勢發展,AI 這個議題是近兩年才熱起來,相關產業鏈還有不小空白可以補,也因此,博通可能真的是要依靠高通在手機晶片的布局,重新打入相關生態,甚至布局未來基於手機的 AI 服務與背後的基礎建設配套。

如果從這個觀點來看,那麼高通手機 AP 的確擁有極大的市場投資價值。尤其過去兩年聯發科、展訊在市場與產品推動方面遇到極大困難,高通的積極布局是其中原因之一,但聯發科和展訊內部的矛盾才是喪失競爭力的主因。而因為傳統對手的失常,高通在手機 AP 市場獲得極大成長,從原本市佔僅略多於聯發科,大約 3 成左右,2017 年第 3 季根據調研機構 SA 預估,市佔已經超過 4 成,而這還是加計蘋果、三星、華為、小米等自有方案比重提升之後的結果。

所以高通的手機 AP 還是相當具有競爭力,而目前雖然高通的 AP 方案還未集成 AI 相關的計算硬體單元,但其在 2014 年就曾發表相關的核心設計,只是 2014 年根本沒有人了解 AI 應該在手機上扮演什麼角色,高通的 AI 方案也只好暫時束之高閣,但看到今年 AI 在手機上面的熱門程度,高通肯定還是會把這個壓箱寶挖出來重新打造成更適合現在 AI 計算環境的方案,和蘋果、華為這些已經推出相關方案的公司直接對抗。

如果單純考慮到營收目的,高通的手機 AP 獲利其實不算特別漂亮,但考慮到未來產業生態的發展方向,以及配合博通自有業務的發展統合,高通手機 AP 依然是非常重要的一塊。但處理這塊產品,由於手機 AP 在技術來源和設計方案選擇相當多,高通有其優勢,但未來被追上的機會不小,且牽扯的專利部分爭議性較小,所以博通在處理這塊時,依然有機會直接分拆出售處理,美國政府看的是高通在基頻專利的地位不能喪失,且不能由其他國家主導,其他部分倒是還有一定的處理的彈性。

不過高通 AP 部門分拆後能出售給誰?這點可能就比較有趣了,雖然 AP 部分牽扯專利部分較少,但美國政府的立場肯定還是會限制博通的出售對象選擇。

不過基頻也是屬於 QCT 的一部份,如果要出售 AP 業務,這部分肯定也是要拆分開來。純基頻生意其實越來越難做,尤其是大客戶蘋果一直把高通供貨比重降低,甚至宣稱未來不排除完全採用非高通基頻方案,三星、華為等自主基頻比重也不斷增加,都對高通 QCT 的經營造成影響。

市場挑戰看來不小,但 QCT 部門非常爭氣,基頻雖遇難,但 QCT 在 2017 財年的整體營收還是成長 7%,主要就是來自 AP 部分的營收成長,且因為中高端市場布局成功,稅前淨利也從 2016 年的 12%,成長為 17%。看到這麼漂亮的獲利成長表現,博通應該也不會輕易打分拆出售的主意。

圖丨高通面臨專利困局

但專利收入確實就是高通的痛處,尤其 2017 年 QTL 的全年營收相較 2016 年大跌 16%,佔整體營收比重從 33% 滑落至 28%,稅前淨利也從原本的 85% 下降至 80%,蘋果的攪局是關鍵,各國政府對高通祭出制裁,罰款此起彼落,甚至未來專利費用的重新議定,也都會嚴重衝擊專利部分,也就是 QTL 的獲利表現。

專利部分的稅前淨利仍是全公司最高,甚至放到全世界比較,即便遭難,也還是名列前茅,但如果考慮到成長性,以及未來對高通的估值影響,這部分恐怕還是會放在負面因素,隨著競爭對手的加強,很多專利的交互授權以及關鍵專利沒有辦法提早掌握的狀況增加,獲利肯定會逐步減少。

而專利部分的業務,也就是 QTL,是絕對不能當作出售的目標,要出售也必須純美國公司,但有能力買下這個部門的美國公司還必須避免壟斷爭議,因此蘋果就出局了,那麼有能力收購 QTL 的美國公司大概就是 Google、微軟、Amazon 之類的,但考慮到業務屬性,他們未必也會對 QTL 有興趣。

那這個部門要分拆出售的希望恐怕也要落空了。

如果不以大項目,就是 QTL 或 QCT 為業務單位考慮,而是針對不同產品部門別,那麼高通的確有不少不是那麼成功,但有市場潛力的部門。

首先在自動駕駛部分,NXP 的收購已經即將完成,結合高通的 AP 計算研發實力,以及過去在相關視覺計算和無線網絡技術的發展,高通仍可望成為為來自動駕駛領域的領導業者之一,和收購 Mobileye 的 Intel 以及 NVIDIA 分庭抗禮,這部分發展潛力不小,且不牽涉關鍵專利部分,一方面又可和高通本身的基頻技術搭配,有出售的空間。

另外高通的網通部門,尤其是 WLAN 方案部分也是相當強勢,雖然市場競爭激烈,但是其市佔仍穩居 3 成以上,博通僅佔將近 1 成,這部分對增加博通既有業務基礎而言相當有幫助,除非博通考慮完全退出網通晶片市場,不然應該不會出售。

而在 IoT 布局方面,高通在很多智慧家庭標準部分的經營並不是那麼順利,其本身的創造獲利能力其實相當低,且因為相關市場過於分散,博通對此領域的經營興趣不大,如果要出售也是合理考慮。

如果用一個另類一點的思考來反推博通這次對高通的 1,003 億美元出價,目前聯發科市值大概是 175 億美元,展訊在先前英特爾(Intel)入股的公司估值大約是 75 億美元,這樣推算下來則代表聯發科加上展訊的估值大概是 250 億元,也就是說,在博通眼裡,扣除高通與聯發科、展訊重迭競爭的價值,大約是 750 億美元,這才是博通眼中看到的高通獨有的價值。

就如同前面所提到的,Hock Tan 收購公司的規劃出價,不只是看這公司獨有價值,更會全方位評估實際收購所得的資產的可變現價值。以高通目前的狀況、以及市場競爭態勢來看,手機 AP 產品線或許可以是博通收購高通之後出售的目標之一,因為,這個市場已經太過競爭,毛利率也相對較低,更重要的是,這個部門不具有足以拉抬博通未來股價的題材性。

圖丨應用處理器市場已成一片紅海

不過,這樣的問題,對於久經購併攻防的 Hock Tan 而言,應該早就在他的推演模型中,即使最後出售案受到影響,Hock Tan 自然也有其他的可能性實現達成規劃目標,單單就股價反應與整體公司市值的角度來看,就有更大的想像空間。

以現在博通既有的產品線與業務來看,在多個網絡通信領域都具備有龍頭地位,這代表的是,在未來網絡連接傳輸的基礎建設部份,若再加上高通的無線接取傳輸技術產品線,博通就會成為未來時代中最大的網絡通信基礎建設「軍火商」。而這只是其一。

圖丨極具想像力的自動駕駛汽車

至於其二,則在對於當前火熱的人工智慧領域,包括自動駕駛汽車在內,博通幾乎是一片空白,即使現在此刻博通跳出來宣布要大舉投資,市場也不見得會相信,自然更不可能會認為這會是有助於推升博通股價的利好消息。

但是,如果博通完成收購高通,以高通在 AP 領域所累積的技術能量,其中包括正在持續進行的 NXP 收購案,以其高達 4 萬人的高通研發團隊,到時博通再宣布要強力進軍人工智慧、自動駕駛汽車、甚至是邊緣計算等等領域,自然就不可同日而語。在 Hock Tan 心目中,博通當下 1,1177.07 的市值絕非終點,他需要一個更具「野心」的數字,就像近 2 年股價大漲近 6 倍的 NVIDIA,以 NVIDIA 美國時間 3 日收盤價來看,其市值為 1,252.14 億美元。

對於博通擬出價收購高通一事,雖然現在還處於傳聞階段,雙方面都還沒有正式發言,但可以確定的是,全球半導體產業的震動,不但還沒結束,並且正在開始,在此其中,Hock Tan 所領導的併購大軍影響所及,絕對不容小覷。

-End-

相關焦點

  • 買下了!高通與NXP已達成協議,近400億美元創造半導體併購歷史!
    據悉,恩智浦原本要價每股120美元,但最終同意高通給出的每股110美元的收購價格。以此計算,這筆交易金額將高達373億美元,而恩智浦目前市值大約為363.8億美元。此外,彭博社則在上周報導表示,目前兩家晶片公司接近最後的階段,僅在最後審視合約資料,最快在本周宣布此一收購案。
  • 博通併購失敗的背後,是華為英特爾對高通的 5G 威脅
    只不過,博通的這一聲明並沒有獲得 CFIUS 的認同。從博通歷史的經營方式來看,其聲明也並不值得被信任。不被信任的博通自從博通發布計劃斥資千億美元收購高通的通知後,這場備受矚目的收購案便被稱為半導體行業內「最大規模的併購交易」。
  • 一頁晶片併購史:美式創業像養豬,亞洲老闆是在養兒子
    2013 年,Avago 以 66 億美元收購擁有強大 ASIC 技術及硬碟、存儲晶片商 LSI ; 2016 年再動用 370 億美元收購博通,成為當時半導體業規模最大的收購案,後來 Avago 才改名為博通。
  • 晶片大併購
    這一併購案中,英偉達將會支付215億美元的股票以及120億美元的現金,甚至包括20億美元的籤約金來收購ARM。而這一收購將會幫助英偉達獲得目前移動晶片業使用最為廣泛的技術。雖然英偉達目前僅是提出收購案,這筆晶片業史上暫時最大的併購案最終是否會落地仍不得而知,但是,在數月前,英偉達就已經完成了一筆其史上最大收購交易。
  • 【60秒半導體新聞】趙偉國:紫光模式的落腳點在於「自主創新」/高通評估博通1300億美元要約的背後,全球半導體產業熱議
    除長江存儲之外,在晶片製造領域,紫光集團還規劃了在成都、南京的投資,未來10年三大基地的總投資規模將達到1000億美元左右。「Intel、臺積電、三星每年在晶片製造上的資本開支各自都超過了100億美元,達不到每年100億美元的投資規模,根本就進入不了晶片製造的第一集團;10年1000億美元的投資,平均每年也就是100億美元,這個行業不僅技術要先進,而且必須有產能,有了產能才有話語權。」趙偉國說。
  • 陳福陽 半導體併購之王
    近期,博通又宣布將斥資1300億美元併購高通,如併購成功,這將是半導體行業乃至整個科技產業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收購案,陳福陽的名字也將載入半導體行業發展的史冊。從窮小孩到晶片巨頭CEO名校畢業的陳福陽,第一份工作並不是在半導體行業。1953年,陳福陽出生在馬來西亞華人聚集的檳榔嶼上。
  • 彭博社:博通勸說高通放棄收購NXP 可以提高價格收購高通
    2015年3月,恩智浦曾以118億美元收購另一半導體巨頭飛思卡爾,躋身全球十大半導體廠商之列。 高通表示,兩家公司合併之後,年收入將超過300億美元,服務市場價值將在2020年達到1380億美元,並在移動、汽車、物聯網、安全、射頻、網絡等領域居於行業領導地位。
  • 美國高通的史上最大晶片併購案黃了,賠款20億美元
    全球史上最大晶片併購案,正式落幕。美國東部時間7月25日23:59,中國北京時間7月26日11:59。最後的截止時間到來,全世界都在等中國的官方消息,然而一遍遍刷新,最後依舊什麼也沒有。黃了。高通收購恩智浦,這樁歷時19個月、總額440億美元、2大晶片巨頭參與、經過9個國家監管審核的全球半導體併購大案,徹底涼了。
  • 高通收購恩智浦,中國半導體行業將何去何從?
    全球知名通信晶片製造商博通近日宣布,將收購高通公司的報價從去年11月給出的每股70美元上調至每股82美元,而前提條件是高通以當前給出的每股110美元的報價收購恩智浦半導體,或終止該交易。就在博通發聲半個月前,歐盟有條件批准了高通公司收購恩智浦半導體的計劃。高通是全球最大無線半導體供應商,恩智浦是全球最大的汽車晶片、行動支付晶片和微控制器供應商。
  • 全球半導體最大併購案,安華高收購博通,憑啥以「小」吃「大」?
    13的半導體廠商安華高科技(Avago Tech)和全球第9的半導體廠商博通(Broadcom)共同宣布,雙方已達成最終協議,安華高將以約370億美元的現金和股票收購博通公司。這個以小吃大的收購案引起業界廣泛關注。今年以來,國際半導體行業間的併購陡然升溫,最近的併購大案是恩智浦對飛思卡爾的收購,案值約170億美元。創半導體業最大併購案 新公司估值770億美元根據今日安華高與博通公司共同發布的信息,本次併購安華高將向博通股東支付170億美元的現金,外加價值200億美元的1.4億股安華高股票。
  • 博通收購高通12張PPT深度解析!
    11月6日,博通官方發出公告,宣布將以每股60美元現金,另加10美元公司股票收購高通全部流通股,交易總價值達到1300億美元。同時,高通證實已收到了博通公司發出的主動收購提議。針對博通公司提出的逾1000億美元收購提議,高通公司回應稱,公司董事會將諮詢財務和法律顧問,評估收購提議,找到符合股東最大利益的應對措施。
  • 史上最大半導體併購誕生!安華高科技370億收購博通,半導體十大收購回顧
    晚間消息,安華高科技(Avago Technologies)和晶片製造商博通公司(Broadcom)今日共同宣布,雙方已達成最終協議,安華高科技將以約370億美元的現金和股票收購博通。在這370億美元的收購報價中,現金佔170億美元,股票價值約200億美元。合併後,新公司的企業價值將達到770億美元,年營收將達到約150億美元,按營收規模名列全球半導體第七,超越TI。這是全球20大半導體營收排名。交易完成後,安華高科技總裁兼CEO霍克·譚(Hock Tan)將擔任新公司總裁兼CEO。
  • 低調的半導體巨鱷:博通
    在整個收購嘗試過程中,博通都佔據著主動地位,業界好奇高通將何去何從之外,也讓這家總部還在新加坡的半導體公司瞬間變成關注焦點。從市場研究公司IC Insights發布的全球半導體銷量領導者排名中可以看出,高通和博通在名次上一直不分上下,可見博通收購高通並不是獅子大開口。
  • 差點以1460億美金買下高通,揭秘陳福陽的傳奇人生
    四十多年後,這個名叫陳福陽的人,揮舞著資本大棒,僅用四年時間,就將一家年營收24億美元的公司做到全球第五,震驚了全球半導體行業。要不是川普的阻攔,他本來有望吞下晶片巨頭高通,將公司做到全球第三,僅次於三星和英特爾。儘管中國的晶片產業受制於西方,但放眼全球,華裔在這個高科技領域卻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
  • 狂砸1500億 全球第二大模擬晶片廠商出手了!
    7月13日晚間,全球第二大模擬晶片廠商ADI(Analog Devices, Inc.)正式宣布,將以全股票交易的方式收購競爭對手,全球第七大模擬晶片公司Maxim Integrated,涉及交易金額達209.1億美元(約人民幣1463億元),合併後的公司估值將超680億美元(約人民幣4760億)。
  • 英偉達400億美元收購ARM,將衝擊中國半導體產業
    只是英偉達過去曾投入行動裝置處理器市場,王兆立說,英偉達在併購安謀後,若回頭搶攻行動裝置處理器市場,恐對高通及聯發科造成威脅,並連帶對上下遊晶圓代工及封測領域產生影響。王兆立表示,英偉達併購安謀可能牽動半導體業版圖變動,只是最終影響情況如何,須進一步視英偉達併購安謀後的動向而定。
  • Twin News(一)高通或加入半導體將併購潮 擴大非手機業務版圖; ams收購恩智浦半導體公司CMOS感測器業務;
  • ​中國資本的海外半導體併購之路
    一些晶片廠商通過各種併購,實現了自己產業地位的躍升。如今的車用半導體巨頭恩智浦就是非常有名的一例,須知,英飛凌曾是全球最大的車用半導體廠商,而恩智浦只能屈居第二位。直到2015年,恩智浦收購飛思卡爾,事情出現了轉機,根據當時的報導顯示,收購後,恩智浦總市值超過了400億美元,實現了對英飛凌的超越。
  • 9大全球千億美元級半導體併購與投資,中國人交了多少學費,揩了多少油?
    面對千億級美元的跨國晶片併購,中國到底交了多少學費,揩了多少油水? 晶片第一次大型反壟斷案中國是全球半導體最大的市場,但是長期以來,中國在反壟斷的全球發言權一直很沉默。商務部和高通鬥智鬥勇的反壟斷案,也是中國第一次對半導體領域龍頭公司進行反壟斷調查,意義深遠。本次是中國政府獨立對全球一流企業進行的國際性反壟斷調查,意義深遠。 根據判罰,高通將接受9.75億美元(折合60.88億人民幣)罰款,還取消反壟斷授權,並單獨給中國手機廠商獨立提供3G和4G專利授權,授權費的計算基礎為設備淨銷售價格的65%。
  • 博通變了
    ,半導體界被一場收購案鬧得沸沸揚揚,博通出價千億美元主動收購高通,雖然最後美國政府出面制止了這場驚世駭俗的收購,不過由於收購金額之龐大以及高通近幾年積攢下來的名聲,讓這場雙通併購案從一開始就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