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來,曾以「大手筆」併購而聞名於世的紫光集團,發展模式正在做出調整:以往資本市場上揮舞併購大旗的紫光身影正在淡出,轉而出現的是不斷攀升的研發投入。對此,紫光集團董事長趙偉國指出:「企業發展的外部環境正在改變,紫光的應對手段自然也會隨之變化。但是紫光的發展目標沒有改變,紫光的戰略核心也不會改變。紫光通過併購切入晶片產業,並且提出了自主創新+國際合作的發展模式,而目前的工作重點已經完全轉向自主研發。」
釋疑「紫光模式」
自從紫光集團於2013年以17.8億美元成功收購展訊通信、2014年以9.1億美元收購銳迪科以來,「國際併購」成為外界對紫光集團最直觀的認識。
然而,仔細推敲,所謂的「紫光模式」並不只是簡單的「買買買」。其實,細究起來,紫光集團自身並沒有正式提出過一個「紫光模式」,現在業界流傳的相關論述,分散地來源於趙偉國在論壇的演講或者媒體的採訪。「資本是逐利的,產業發展需要資本的支持,資本投我們,我們拿錢去做產業,資本再到資本市場去套利。」這是2015年趙偉國在某論壇上公開演講時說的。在這兩年的採訪中,趙偉國提出了紫光的「一二三」,一是指一個定位,紫光集團要成為世界級的高科技產業集團;二是指兩條路徑,自主創新加國際合作;三是三個結合,企業戰略與國家戰略相結合,高校資源與市場機制相結合,國際人才與本土團隊相結合。
所以,如果真要總結出一個「紫光模式」的話,那就不應當僅僅停留於「併購」這個層面,至少應當包含兩大要點,即「自主創新加國際合作」以及「企業戰略與國家戰略相結合」。其中,自主創新才是根本。趙偉國認為,無論資本的運作還是國際併購都只是手段。「集成電路產業是非常花錢的,分析集成電路的行業特性,可以用『資本密集、人才密集、技術密集和全球競爭』加以概括。在這樣的行業中要想健康發展下去,必須有大規模的資金投入和智力資本投入做保證,沒有資本市場的支持,光靠政府項目,顯然無法滿足發展的需求。所以贏得資本的支持非常重要。」趙偉國說。
紫光從事資本運作的目的,是發展實體經濟。「資本是逐利的,藉助資本的力量,讓其贏利。我們則藉助資本的力量發展了集成電路產業,進而把產業的利潤作為反饋,支撐資本對產業的持續投入。」趙偉國表示。
在談到三星的發展經驗時,趙偉國指出:「三星是一個科技資本財團,晶片業務只是三星的一部分業務,三星的金融和實業為晶片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巨額資金。所以紫光要借鑑三星的經驗,成為一個以晶片和雲網為主導業務的綜合性科技財團,這樣紫光才有可能完成振興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的大業。」
而說到當前國際國內環境的變化,趙偉國表示:「集成電路這個產業,不僅市場規模龐大、應用廣泛,而且一旦領先,則利潤豐厚,所以美、日、韓,以及中國臺灣對中國大陸集成電路企業的阻擊,既有政治因素,也有經濟因素,採用的是典型的『雙重標準』。」
但是紫光也在隨之進行調整。「外部環境改變,紫光的應對手段自然也會隨之變化。但是,紫光的發展目標沒有改變,紫光的戰略核心也沒有改變。」趙偉國說。紫光的目標是打造世界級的高科技產業集團,資本運作是為了服務於實體經濟的發展。
「重科技」集群初具雛形
事實上,從趙偉國2009年入主紫光集團以來,紫光的發展極為迅速。當時的紫光集團,旗下雖然擁有多家子公司,但是缺乏核心技術和主導性產業,資產規模僅13億元左右,年營收只有3億元,利潤為負。然而,到了2017年,紫光集團的資產規模已經接近2000億元,收入約600億元。今年7月21日,在工業和信息化部的指導下,中國電子信息行業聯合會發布了「2017年(第三十一屆)中國電子信息百強企業」,紫光集團入列中國電子百強榜單,名列第13位,較2016年的第18位又登高了5級臺階。
最關鍵的是,紫光集團明確了公司的主營業務和發展方向。在趙偉國看來,中國科技企業的發展道路主要有兩條:一條是類似國際科技產業巨頭的「重科技」路線,通過技術研發驅動內生增長;另一條則是商業模式創新路線,依靠商業變革重新創造增長動能。「美國擁有一批類似GE、谷歌、波音、高通、英特爾、IBM的技術型公司,而中國缺乏的就是『重科技』企業。」趙偉國表示。而在趙偉國的規劃中,紫光集團就是要成為一家在世界版圖上擁有一席之地的自主創新的科技企業。
自2013年6月至今,紫光集團投入巨資,通過併購,分別將展訊、銳迪科、新華三招入麾下;通過自主投資,啟動建設了長江存儲;通過資本對接,與英特爾、惠普、威騰電子等全球巨頭形成戰略合作夥伴。經過這一系列的運作,紫光逐步搭建起了「從芯到雲」的產業鏈條。
而在這個「重科技」產業鏈條的布局中,晶片佔據著重要的地位。在趙偉國看來,紫光投入集成電路產業有三個原因。從國家層面來看,當前大力發展集成電路產業,是國家戰略,是國家信息安全和國家產業安全的需要,是中國科技產業崛起的關鍵,也是中國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大國和強國的關鍵。2015年全球集成電路產值3450億美元,中國進口了2300億美元;2016年全球集成電路產值3500億美元,中國進口了2270億美元。目前中國本土的集成電路製造大概佔全球產值的10%,其中中國企業的產值大概佔5%,另外的5%是三星、英特爾等外企在華工廠創造的。從產業安全的角度看,中國晶片進口比例超過2/3,若國際局勢發生變化,那麼中國超10萬億元的電子信息產業,乃至整個中國的現代工業將面臨災難性的影響。從產業層面看,發展集成電路產業關係到電子信息產業的核心競爭力,晶片作為核心部件,攫取了電子信息產品的絕大部分利潤,直接決定了中國電子信息企業的競爭力。集成電路在現代工業大廈中相當於鋼筋骨架。沒有本土晶片產業,獨立自主的現代工業和信息產業也就無從談起。
談到紫光集團層面,趙偉國用了一句生意上的俗話「不熟不做」。「紫光並不是一開始就選擇了半導體。一開始,我看了很多個行業,包括生物醫藥領域。但是,總是缺乏感覺,發現自己不熟的行業還是看不明白,心裡很沒譜。對一個行業沒有感覺,是不能進入的。李嘉誠有一句話叫做『不熟不做』,我個人很認可這一點。到最後,我還是發現只有對IT業才最有感覺。」
近年來,紫光在海外的併購雖然遭遇了部分挫折,但依然在以集成電路為核心的「重科技」道路上取得了快速發展。資料顯示,2016年紫光面向全球提供的晶片超過25億顆,全球有近7億部手機使用的是紫光的晶片,紫光的晶片還在智慧卡、電視、物聯網等多領域取得了巨大發展,深圳紫光同創成為國內可編程邏輯器件的主要供應商之一;同時,紫光開始進軍晶片製造業,在武漢總投資240億美元的國家存儲器製造基地一期工程一號廠房已於9月28日提前封頂;此外,紫光還在規劃推進南京、成都的晶片製造基地建設。儘管在不同領域的規模上、實力上與世界高科技巨頭仍然存在差距,但是現在的紫光集團已經逐步搭建起了一條從「從芯到雲」的泛IT產業鏈條,並逐步成為以集成電路設計(展訊、銳迪科、紫光國芯)、存儲(長江存儲為主)、IT信息系統(H3C)為主導的高科技企業。
對標英特爾整合晶片業務
受移動網際網路與物聯網的影響,全球集成電路產業調整力度正在加大,2015年至2016年出現的大規模半導體整合併購正是這一趨勢的現實反映。2017年雖然缺乏大型併購案,卻並不意味著產業調整已經結束。相反,各大公司正在加緊內部整合。
對於紫光來說,以2013年對展訊、迪銳科的私有化為開端,紫光以集成電路產業為先導,構建起了從「芯」到「雲」的產業鏈。但是,目前為止,這個通過收購構成的產業鏈仍然顯得相對鬆散。因此,未來與國際產業趨勢一致,紫光將對展訊、銳迪科、紫光國芯、長江存儲等不同板塊的業務進行進一步強化與整合,加強自主研發力量,以便與集團的「雲」端業務(如世紀互聯等)和「網絡」業務(如新華三等)有機結合起來。
這一點從紫光旗下幾家核心企業近年來的發展軌跡,可以一窺端倪。2013年展訊被收購前,產品線單一,主要面向2G和3G TD-SCDMA(不涵蓋3G WCDMA和4G LTE)領域,產品類別為基帶晶片和射頻晶片,終端方案多為功能型手機產品。收購後,展訊已經迅速改變了單一產品(2G/3G功能機)、單一市場(集中在中國的TD-SCDMA市場)的局面。目前展訊的產品不僅擁有完整的覆蓋2G( GSM/GPRS/EDGE )、3G( TD-SCDMA/WCDMA ) 和4G( TD-LTE/FDD-LTE ) 的基帶及射頻晶片,無線連接晶片也已實現規模商用,其中WiFi/BT通過了三星等終端廠商的質量認證;GPS和北鬥晶片年出貨量超過2億顆,為我國北鬥定位系統的大規模商用奠定了堅實的產業化基礎。此外展訊還攜手銳迪科拓展物聯網市場,業務聚焦於NB-IoT/eMTC、藍牙音箱等連接技術和產品。
紫光國芯,外界對它的認識多集中在定向增發與存儲器晶片研製之上。事實上,紫光國芯深耕集成電路相關領域多年,在智能晶片市場中具有競爭力,晶片產品涵蓋身份識別、移動通信、金融支付以及智能終端等。隨著物聯網市場的發展,其在網絡信息安全領域擁有很大的拓展空間。紫光國芯旗下的紫光同創是目前國內可編程邏輯器件的主要供應商之一,2016年9月正式推出國內首款內嵌高速接口(Serdes)的千萬門級高性能FPGA晶片,無論從規模還是性能角度看,在國內都具有領先水平。
至於長江存儲,總投資超過240億美元,以生產存儲器晶片為主,是中國集成電路行業單體投資最大的項目。根據公開消息,長江存儲科技已經研發出了國產32層的3D NAND快閃記憶體,預計2018—2019年間量產。除長江存儲之外,在晶片製造領域,紫光集團還規劃了在成都、南京的投資,未來10年三大基地的總投資規模將達到1000億美元左右。「Intel、臺積電、三星每年在晶片製造上的資本開支各自都超過了100億美元,達不到每年100億美元的投資規模,根本就進入不了晶片製造的第一集團;10年1000億美元的投資,平均每年也就是100億美元,這個行業不僅技術要先進,而且必須有產能,有了產能才有話語權。」趙偉國說。
綜合上述情況來看,紫光公司進一步整合晶片端業務,朝著「行動網路和物聯網整體解決方案提供商」方向發展的意圖非常明顯。如果拿紫光與英特爾對標,就可以發現兩者在產業布局上具有一定可比之處。英特爾儘管長期佔據全球最大晶片供應商地位,然而近年來其對旗下各業務板塊的整合力度非常大。一方面,英特爾利用其在數據中心領域的壟斷地位,採取全面產品覆蓋的策略,鞏固伺服器晶片佔有率,同時積極發展網絡通信晶片、NAND Flash晶片,同時布局人工智慧與自動駕駛。2015年與2017年,英特爾發起的兩項超百億美元的收購案(2015年以167.5億美元收購FPGA大廠Altera,2017年以153億美元收購以色列科技公司Mobileye),都是為轉型智能汽車和物聯網領域發展的「數據公司」所採取的重要策略。
「如果一個市場不能生成數據、分析數據或使用數據來提供增值服務,英特爾就不會進入。」英特爾CEO科再奇道出了其推行「數據驅動」戰略的宗旨。
而趙偉國日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的一段表述亦值得關注:「大家知道現在是網際網路時代,網絡無處不在,信息無處不在,其實背後是晶片無處不在。紫光是一個站在網際網路背後的企業,我們為整個信息產業和網際網路產業提供基礎性產品和關鍵技術的服務。」
發動「三合一」的力量
在海外併購不利的情況下,紫光集團加快了在國內不同產業集聚區的布局。2月12日,紫光南京半導體產業基地開工建設。該項目由紫光集團投資建設,主要產品為存儲晶片製造,佔地面積約100萬平方米。除了建設高達300億美元的晶片工廠以外,紫光集團還將投資約300億元建設配套的IC國際城,包含科技園、設計封裝產業基地、國際學校、商業設施、國際人才公寓等綜合配套設施。
3月31日,紫光集團與天津濱海高新區管委會籤署合作協議,在津建設金融租賃公司、信息大數據平臺、公共雲數據管理中心、網際網路智慧園區、高科技產業研發基地,並共同發起成立技術轉移基金。雙方將發揮各自優勢,從六個方面深化戰略合作,實現互利共贏。
4月22日,紫光集團與四川成都天府新區成都管委會籤署紫光IC國際城項目合作協議,瞄準我國高端集成電路產品設計、製造等薄弱環節,建設半導體製造工廠、紫光科技園與國際社區等子項目,匯聚全球高端科技產業鏈,打造世界一流的半導體產業基地。
6月16日,紫光集團與昆明市政府籤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紫光集團將投資不低於60億元,在昆明市建設紫光芯雲產業園。根據協議,紫光芯雲產業園將在信息化技術領域進行一系列布局,增強產業集聚度和人才吸引力,具體包括在集成電路、網際網路設備製造等領域,發揮紫光集團龍頭企業的引領作用,吸引產業上下遊企業在產業園落地;建設大數據、雲計算、集成電路等產業的區域性研發基地。
受西方國家加緊對華集成電路投資併購審批的影響,今後一段時間中國IC企業對外收購將更加困難。受此影響,紫光集團將目光瞄準了國內。在趙偉國的發展規劃中,地方政府將是一股不可缺少的支持力量。如果細究的話,這其實也是紫光的重要發展模式之一。「國家戰略推動、地方大力支持、企業市場化運作」,武漢長江存儲、南京存儲器項目的建設都採取了這一模式。
其實,除了政策與資金上的考量外,這些位於國內電子信息產業聚集區的產業園區,未嘗不是紫光對產業生態的布局。這些產業園區一旦建成,將會聚集大量的電子信息企業。它們是未來物聯網產業的一環,既是數據的製造者,也是數據的消費者。這些企業的有機整合,將構成龐大的生態體系,成為未來發展的基石。
來源:中國電子報
高通評估博通1300億美元要約的背後,全球半導體產業熱議昨天,博通正式宣布向高通推出收購提案,總交易價值達1300億美元,交易包括博通願意繼續完成高通斥資380億美元收購恩智浦半導體的交易。
對此,高通的回應是「正在對此提議進行評估,以尋求採取最符合高通股東利益的行動。」
「危機四伏」的高通是否會妥協?
面對博通的收購要約,高通略顯被動。高通表示,公司已接到博通公司主動提出的上述非約束性收購要約,高通董事會與其財務和法律顧問協商,將對該提議進行評估。 高通稱,在董事會的評估結束前,將不再對此做出進一步評論。
眾所周知,在3G/4G時代高通因為擁有大量的核心IP,是標準的定製者,以獲取整機專利費的商業模式而獲利,但隨著5G時代來臨,高通的優勢正被削弱,高通的商業模式也遭遇嚴重的挑戰,在很多市場不斷遭遇反壟斷訴訟官司,目前蘋果與高通之間的官司還未了結。
賽迪智庫資深分析師認為,高通風頭最勁的好時代已經過去了,眼下,高通的盈利能力大不如從前。 11月2日,高通發布了該公司截至2017年9月24日的2017財年第四財季及全財年財報。財報顯示,高通第四財季營收為59億美元,比上年同期的62億美元下降5%;淨利潤為2億美元,比上年同期的9億美元下降89%。
雖然高通在5G等多個通信技術領域高通擁有一定的優勢,5G的商用尚有兩年的時間窗口,同時還要面對英特爾、聯發科、華為海思等廠商競爭,當年3/4G時代的輝煌能否延續還是未知。
在這樣的狀態下將自己賣給博通,或許能夠整合出新的市場,畢竟收購是代表了大多數股東或者說資本的意志,最終還是有的成功可能性。高通進一步稱,高通董事會和管理層一直都在繼續執行其策略,使公司在保持財務穩健和良好資本回報計劃的同時,專注於投資那些能夠使其在移動領域的領導地位擴展到全新領域的機會。雖然高通目前正將技術產品不斷擴展至其他領域,但實際營收核心還是移動終端市場。
事實上,據消息人士稱,博通計劃收購高通已持續數月時間,預計已就收購問題與高通進行過接觸,但招致高通方面的拒絕。高通聲稱它正在評估博通的收購要約,但據英國《金融時報》報導,高通有意再度拒絕這個1300億美元(總交易價值)的報價。高通認為,每股70美元的價格低估了其價值,還低於其董事會會認真考慮出售的出價水平。同時還擔憂監管機構不會批准這一收購交易,因為交易將使博通在手機零部件市場獲得過高影響。
11月6日(周一),高通股價收於62.52美元,上漲1.1%。高通股價曾在2014年曾突破80美元,在2016年12月突破70美元,而受專利糾紛影響,高通股價從今年年初到現在已經下跌了16%。
消息人士指出,博通此次宣布收購高通的消息,目的是為了獲得高通股東的支持。博通及其顧問公司在準備委託書爭奪戰,如果高通拒絕其1300億美元(總交易價值)的收購要約,博通將直接與股東「接洽」。據上述知情人士透露,如果沒有做好惡意收購的準備,執行長霍克·坦(Hock Tan)領導下的博通就不會出價收購高通。
「蛇吞象」的遐想
現在的博通,實際上是收購了原來的博通,又保留這個字號的晶片公司安華高(Avago)。2015年5月底,新加坡安華高科技宣布以370億美元「蛇吞象」收購晶片製造商博通,成為當時最大的一筆半導體收購案,其操盤者正是譚浩克(Hock Tan)。
在併購了博通並成立新博通之後,安華高的Hock Tan也入主了合併後的公司,並擔任CEO。Hock Tan把原來重視技術研發,工程師文化強烈且有「UCLA校辦工廠之稱的博通改造成了一切向市場和營收看齊,讓博通從手機SoC業務徹底失敗後的頹勢中迅速走了出來。讓博通在射頻SoC領域深厚的積累與安華高在射頻前端器件領域的優勢很好地結合在了一起,新博通開始實現了不錯的財報以及快速上漲的股票。
不過,對於此次博通能否再次做到「蛇吞象」,很多人都持懷疑態度,畢竟博通斥資60億美元收購博科公司(Brocade)的交易還沒獲得批准,該交易早在去年11月就宣布了。也有分析師認為,這涉及到政治因素。
日前,美國總統川普與博通Hock Tan在白宮宣布博通公司總部將遷回美國。 博通運營總部一直位於加州聖何塞,但兩年前因稅務原因將註冊地遷到了新加坡。川普正在用低稅收政策吸引博通回流美國。博通執行長Hock Tan當時表示,共和黨稅改計劃的通過是該公司決定將總部遷回美國的原因之一。
知名CNBC評論人吉姆·克萊默(Jim Cramer)也不看好這一併購,他認為達成機率似乎非常渺茫。博通提出這個收購高通的計劃的重磅之處,很大程度上在於它們之間是處於一種敵對競爭關係的,這在一般的科技行業收購案中是很少見的。然而,作為蘋果手機最大零部件供應商的博通公司,它或許無法看到這筆交易的達成。「受制於高通與蘋果之間的專利紛爭,高通公司的股價一直停滯不前。高通的董事會知道公司股票的價值要比它現在的股價更高,他們是不會考慮就這麼把公司給轉手了。」
當然,即便受資本市場影響,高通董事會同意此次收購,博通與高通要順利實現合併也不容易,因為這需要考慮是否涉嫌壟斷、各國政府是否會批等問題。手機中國聯盟秘書長王豔輝表示,很多人認為博通收購高通最大的障礙會是美國、歐盟及中國的反壟斷調查,其實這是多慮,因為收購對美國並沒有什麼壞處,雖然博通收購高通之後,兩家公司幾乎壟斷了手機晶片,不過除wifi等個別領域,雙方業務重疊的並不多,如果美國同意收購,歐盟及中國反對的概率並不大,歷史上看這種情況還沒有出現過。
或許正如博通CEO譚浩克(Hock Tan)所言,當今半導體界創新在減緩,收購或許是公司發展的最大源動力。即使博通收購了高通,相信未來還會持續併購下去,過去幾年的多起天價併購已經證明了這一點,如果發展下去對中國半導體產業的影響值得研究,雖然中國集成電路產業過去幾年發展很快,不過在產業的話語權還是太小,遠沒有達到可以影響規則的地位,包括實力越來越強的華為海思一樣處於跟隨階段。
毫無疑問,華爾街也在密切關注該交易將如何進展。蒙特婁銀行分析師蒂姆·隆(Tim Long)表示,博通管理層評論稱,「相信我們共同的全球客戶將支持這筆合併案。」這意味著,博通可能已經與蘋果、三星等大型OEM廠商談論過這筆交易。
加拿大投資銀行分析師麥可·沃克利(T. Michael Walkley)認為,這一結合能夠通過規模擴大、協同效應等創造股東價值。此外,鑑於博通與蘋果牢固的關係,博通或有望更迅速地解決高通與蘋果的糾紛。未來,高通和博通在合併後有望隨著市場向5G轉變,加速營收和盈利增長。
瑞穗銀行分析師維嘉伊·克拉什(Vijay Rakesh)指出,博通可能是看中了高通的技術授權部門。鑑於該交易需要非常高的槓桿,博通可能會拆分或出售高通手機晶片部門,從而降低槓桿率。我們認為,為了收購高通,博通需要保留高通的現金牛——技術授權部門,同時保留晶片部門或者將其賣給其他晶片廠商。
克班資本市場分析師約翰·維恩(John Vinh)則看好這筆收購,他表示,因為它將帶來互補性的手機產品和成本協同效應,立刻提升每股收益。我們估計,高通/恩智浦將讓每股收益增加超過13美元,讓三家公司的合計每股收益達到32美元,公允估值達每股465美元。
RBC資本市場分析師阿米特·德萊納裡(Amit Daryanani)強調,博通是最有經驗的收購方之一,因此他們主動提出收購顯示出,他們看到了該交易對其有利的一面。我們認為,這筆交易符合博通的戰略,有望成為一個重要的催化劑,推動每股盈利和自由現金流提升。
併購或將緩和高通蘋果間的對抗關係
科技行業的這種重磅併購交易可能不會影響到消費者的日常生活,不過它倒會給另一家公司帶來巨大的影響,它就是蘋果。
蘋果目前與高通存在一些法律糾紛,最近已經停止在旗下的各類消費電子產品中使用後者的晶片。HTC、任天堂和谷歌也在使用高通的晶片。然而,高通最近因為令人厭惡的商業行為而遭到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FTC)的詳細審查。
雷蒙德·傑姆斯股票研究(Raymond James Equity Research)的分析師克裡斯·卡索(Chris Caso)評論道,「雖然高通公司在法庭上的據理力爭是為了最大化其智慧財產權的價值,但計劃要收購高通的博通公司是不需要這些東西的——作為一家收購方,它只需要定好價碼,讓被收購後的這家公司能為其提供正投資回報率就可以了。」
「相比於高通和蘋果之間彼此對立和訴訟的關係,博通和蘋果之間有著更為緊密的合作關係,」加拿大皇家銀行資本市場(RBC Capital Markets)的分析師阿米特·德萊納裡(Amit Daryanani)在本周一接受CNBC採訪時,這樣說道。「因此,博通公司或許從邏輯上想會覺得,相比於高通公司現在的處境,博通可以以一種更為簡單的方式,解決好高通同蘋果之間的監管訴訟問題。」
威廉布萊爾公司(William Blair & Co)分析師安尼爾·多拉德拉(Anil Doradla)也評論道,「若是博通成功收購了高通的話,這可以開創出一個全新的良性環境,一部分訴訟問題將得到解決,但連接高通和蘋果之間的道路仍會布滿荊棘。」
如此看來,一旦博通收購高通的交易能夠達成——不過據說高通董事會不願接受博通的收購要約——那可能會是皆大歡喜的結局,蘋果、向FTC投訴高通的公司以及其它的公司將能夠免受高通的訴訟幹擾,重新開始放手打造下一代的智慧型手機以及其它令人驚嘆的設備。
合併對兩家公司意味著什麼?
博通是全球第五大晶片廠商,高通則排名第三,位居三星和市場領頭羊英特爾之後。而一旦博通收購高通最終完成,那麼新公司將在諸多領域都成為行業主導者。
博通公司擅長有線通信,高通則專注於無線通信,因此博通和高通如果併購成功,這將在戰略上帶來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有線+無線、專利互通。另外,高通的基帶晶片,可以補足博通的業務不足。
尤為關鍵的是,高通和博通合併之後,未來蘋果、三星電子設備的主要晶片業務將幾乎完全掌握在雙通手中,雙通在移動領域形成的合力一定會1+1>2,另外,在全球5G通信到來之際,雙方合併也會增強各自在5G領域的實力。
半導體行業有史以來最大一筆併購交易能否達成要約順利進行呢?要知道高通的年度股東大會將於明年3月舉行,公司提名下一屆董事的工作預計會在今年12月份進行,相信屆時將會初見端倪。
Seaborn Networks(簡稱「Seaborn」)和IOX Cable Ltd(簡稱「IOX」)今天宣布,雙方已經達成一項聯合供應協議,提供美國和印度之間第一條新一代海底光纖路線,這條線路將途徑南非和巴西。連接美國與三個金磚國家和模里西斯的這條獨特線路比現有的其他線路提供了通過較少國家的較少路線更換,將在這些市場之間提供最安全、最可靠的路線。
10月27日至28日,由中國會計學會管理會計專業委員會主辦的「中國會計學會管理會計專業委員會2017年學術年會暨中國管理會計高峰論壇」在廈門大學召開。本次會議的主題為「管理會計發展的新動能:創新、協同和效益」,吸引了來自中國財經大學、清華大學、廈門大學等各高校專家學者,以及中航工業、廈門航空、浪潮集團等實務界專家人士200餘人匯聚一堂,深度探討未來中國管理會計發展的新動能。
Google官方近日上線了首款針對Android作業系統的文件管理器應用--Files Go。雖然在Android平臺上不乏ES文件管理器這樣的精品,但在系統資源調用和契合度方面自然有所欠缺,而且對設備硬體有著較高的要求,在低端入門設備上可能會存在卡頓和無響應的體驗問題。
據外媒報導,拉斯維加斯正在擴大它的自動駕駛技術的試驗範圍,它將在市中心向公眾開放一班自動駕駛班車。雖然這個班車只在0.6英裡的路程內循環行駛、停靠站只有3個,但它的運營者表示這是美國目前最大的自動駕駛汽車試點項目。
大聯大控股宣布,其旗下友尚推出意法半導體(ST)新的高精度、可擴展的生物識別傳感器開發工具包。在新開發工具包中,尺寸緊湊且立即可用的ST的SensorTile多傳感器模塊集成了Valencell公司的Benchmark™生物識別傳感器系統。這兩大領先技術組成當前市場上最實用的傳感器產品組合,支持最先進的可穿戴應用方案。
Silicon Labs(亦稱「芯科科技」)日前為其Wireless Gecko片上系統(SoC)和模塊產品組合發布了新的動態多協議軟體,可同時在單一SoC上運行zigbee®和低功耗藍牙(Bluetooth® low energy),匯集了這兩種協議的關鍵應用優勢。這種多協議解決方案可實現物聯網(IoT)應用的高級功能,且不會帶來雙晶片架構的額外複雜性和硬體成本,從而將無線子系統物料清單(BOM)成本和尺寸降低達40%。
德州儀器公司(TI)日前公布其第三季度財務報告,營業收入為41.2億美元,淨收入12.9億美元,每股收益1.26美元。其中,每股收益包括未涵蓋在公司原始計劃中的2美分離散稅收益。
萊迪思半導體公司今日宣布廣受市場歡迎的MachXO3™控制PLD系列迎來新成員,可滿足通信和工業市場上不斷變化的設計需求。全新的MachXO3-9400器件提供低功耗1.2 V內核封裝選擇,適用於對散熱要求嚴苛的環境,為電機控制和電路板管理功能提供更多FPGA邏輯資源,為伺服器和存儲應用提供更多I/O。為了幫助採用MachXO3器件進行設計開發的客戶,萊迪思同時推出了性能強大且提供更多靈活性的評估板,支持各類系統架構,包括電路板管理、嵌入式微控制器I/O擴展和視頻協議橋接功能。
雪梨時間2017年11月5日,OpenStack Superuser獎項在雪梨峰會(OpenStack Summit Sydney)上正式揭曉,騰訊雲TStack團隊成為入圍四家公司中的最後贏家。
此次獲獎團隊由產品設計、技術架構、產品開發、運營保障等4個團隊組成,將基於OpenStack開發TStack專有雲平臺,為中國政府企業提供完整的混合雲服務。同時,騰訊公司宣布加入OpenStack基金會,成為其黃金會員,全力支持開放原始碼雲計算平臺的開發。
Pasternack 公司推出一系列新型十字交叉式波導耦合器,其工作頻率跨越 C~K 波段,且具有四個、三個和兩個帶有同軸接口的埠。這些產品的典型應用包括儀器儀表,測試臺,產品開發和產品表徵。
美超微電腦股份有限公司(Super Micro Computer, Inc.) 今天宣布,該公司已經與美國宇航局氣候模擬中心(NCCS)攜手拓展用於研究地球、太陽系和宇宙的先進計算與數據分析。通過對密度、系統性能和最優成本的結合,基於美超微FatTwin的解決方案為美國宇航局研究人員增加了1.56 PetaFlops的運算速度。Rack Scale解決方案在美超微的矽谷總部採用了工廠一體化生產,以便提供最高可靠性與效率。
臺積電創始人兼董事長張忠謀在近日的一次公司會議上披露,臺積電將在2020年開工建設3nm工藝晶圓廠,但不會去美國設廠,而是堅持留在臺灣本土,確切地說是在南部科技園區。張忠謀提出,臺積電相信當地政府會解決好3nm工廠建設所需的水電土地問題,並提供全力協助。
3nm工廠建設預計會花費超過200億美元,同時有望帶動相關供應商跟進建廠,拉動臺南地區經濟發展。
11月7日消息:Xbox One X在今天正式發售了,包括國行在內的版本全球統一在11月7日發售。本次Xbox One X主打4K超高清畫質和HDR高動態光照渲染,杜比環繞立體聲,遊戲運行效率也會大幅提升,是目前性能最強的遊戲主機。
谷歌宣布了一套沉浸式音頻開發軟體工具SDK,該套件名為Resonance Audio能夠為360環景視頻、VR/AR提供內嵌的高保真立體音效,支持桌面及移動平臺,兼容多種VR平臺設備,兼容網頁端至Unity等3D遊戲引擎,甚至能夠作為虛擬工作室技術(VST)軟體接口的音頻插件使用,嵌入多種多媒體音樂製作程序中使用。
微軟日前收購計算機視覺和智能成像技術公司Swng Technologies,獲得了一些智慧財產權和人才。Swng Technologies擁有一款名為Swng的動態圖片應用,可允許用戶拍攝印象派的類GIF視頻,然後可以用手指或滑鼠移動它們。據兩家公司今天宣布,Swng Technologies的團隊將加入微軟Skype部門。